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82265发布日期:2020-09-29 09:39阅读:81来源:国知局
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配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智能配电终端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智能数字配电终端一般被分隔为前后两部分空腔,后部空腔内设置电路板;电路板与分隔板垂直设置,具体结构见图1,导致智能数字配电终端相对于面板进深大,占用面板后柜体内的空间,而且现有的智能数字配电终端安装结构复杂,可维修性差,在生产安装、拆卸耗时长,实施操作难度大,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智能配电终端结构,包括智能配电终端本体、智能配电终端基座和电路板,智能配电终端本体和智能配电终端基座可拆卸连接,所述电路板设置在所述智能配电终端本体和所述智能配电终端基座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配电终端本体包括第一分隔板和第一侧壁,所述第一分隔板与所述第一侧壁垂直设置,所述电路板平行所述第一分隔板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配电终端本体被第一分隔板分隔为本体前部空腔和本体后部空腔;所述本体后部空腔内设置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平行设置的辅助电路板和第一电路板;

所述辅助电路板和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上设置第一连接器。

进一步地,还包括两用螺纹结构和第一螺钉,所述第一分隔板朝本体后部空腔方向上设置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为多个,螺纹连接的所述螺纹柱和所述两用螺纹结构间固定所述辅助电路板,螺纹连接的所述两用螺纹结构和所述螺钉间固定所述第一电路板。

进一步地,所述螺纹柱中心处为内壁设置第一内螺纹的连接孔,所述辅助电路板和所述第一电路板上对应均设置固定孔,两用螺纹结构包括设置第一外螺纹的第一段和设置有第二内螺纹的第二段,所述两用螺纹结构的所述第一段穿过所述辅助电路板的固定孔与所述螺纹柱的所述连接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第一电路板的固定孔与所述两用螺纹结构的所述第二段螺纹连接;

所述辅助电路板和所述第一电路板上固定孔个数与所述螺纹柱个数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隔板上还设置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设置在相邻的螺纹柱之间;

所述辅助电路板上与所述定位柱相匹配的点为定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配电终端本体还包括设置第一后板,所述第一分隔板上设置有的设置螺钉柱,所述第一后板通过相匹配的第二螺钉与所述螺钉柱固定;

所述第一后板设置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第一连接器相匹配。

还智能配电终端基座,所述智能配电终端基座包括第二分隔板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分隔板与所述第二侧壁垂直设置;所述智能配电终端基座由第二分隔板分为基座前部空腔和基座后部空腔;

所述基座后部空腔内设置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平行所述第二分隔板设置;

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一面设置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电路板的另一面设置对外输出端子;

所述第二分隔板设置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相匹配;

所述第二连接器插入所述第二开口进入基座前部空腔与相匹配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

所述智能配电终端基座还包括设置第二后板,所述第二分隔板上设置有的设置螺钉柱,所述第二后板通过相匹配的螺钉与所述螺钉柱固定;

所述第一后板设置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对外输出端子相匹配;

所述第一后板上设置对位孔,所述第二分隔板上设置与所述对位孔相匹配的对位柱。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前部空腔内设置显示屏,所述辅助电路板为显示屏驱动电路板与所述显示屏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螺纹柱为四个,所述第一外螺纹与所述第一内螺纹相匹配,所述第一螺钉上设置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二外螺纹与第二内螺纹相匹配;所述第二外螺纹和所述第一外螺纹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电路板布置合理,有效利用有效的空间,同时减少嵌入柜体的深度,电路安装和维护,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现有的数字配电终端结构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智能配电终端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第一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智能配电终端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智能配电终端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智能配电终端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7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第一分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8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第二分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8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第二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8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9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第一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9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第二分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1、第一分隔板,111、螺纹柱,1111、第一内螺纹,1112、第一连接孔,112、螺钉柱,113、定位柱,12、第一侧壁,13、本体前部空腔,14、本体后部空腔,141、第一后板,1411、第一开口,1412、对位孔15、辅助电路板,151、固定孔,16、第一电路板,161、第一连接器,17、显示屏,18、两用螺纹结,181、第一段,1811、第一外螺纹,182、第二段,1821、第二内螺纹,1822、第二连接孔,19、第一螺钉,191、第二外螺纹,2、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1、第二分隔板,211、第二开口,212、对位柱,22、第二侧壁,23、基座前部空腔,24、基座后部空腔,241、第二后板,2411、第三开口,25、第二电路板,251、第二连接器,252、对外输出端子,3、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和具有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智能配电终端进行详细描述。

智能配电终端结构,包括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和电路板3,电路板3设置在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之间;

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和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可拆卸连接,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包括第一分隔板11和第一侧壁12,第一分隔板11与第一侧壁12垂直设置;

电路板平行第一分隔板11设置。整体结构简单,合理利用空间,配电终端相对于面板进深小,不过多占用面板后柜体内的空间,合理利用空间。

智能配电终端本体由第一分隔板11分为本体前部空腔13和本体后部空腔14;本体后部空腔14内设置电路板;电路板平行第一分隔板11设置。

电路板包括辅助电路板15和第一电路板16;辅助电路板15与第一电路板16平行设置;第一电路板16上设置第一连接器161。

本体前部空腔13内设置显示屏,辅助电路板15为显示屏驱动电路板与显示屏17电连接,显示屏驱动电路15的连接线路穿过第一分割板上11的预留开口与显示屏17连接,实现显示屏驱动电路板对显示屏17的控制。

辅助电路板15和第一电路板16连接,实现第一电路板16对辅助电路板15的控制和和数据传输。

第一分隔板11朝本体后部空腔14方向上设置有螺纹柱111,螺纹柱111为多个,辅助电路板15和第一电路板16上对应均设置固定孔151,辅助电路板15和第一电路板16依次通过螺纹柱111、两用螺纹结18和第一螺钉19连接。

螺纹柱111为四个,螺纹柱111中心处为内壁设置第一内螺纹1111的第一连接孔1112,两用螺纹结构18包括连接的第一段181和第二段182,第一段181外部设置第一外螺纹1811,第一外螺纹1811与第一内螺纹1111相配,第二段182中心处为内壁设置第二内螺纹1821的第二连接孔1822,第一螺钉19上设置第二外螺纹191,第二外螺纹191与第二内螺纹1821相匹配;第二外螺纹191和第一外螺纹1811相同。

螺纹连接的螺纹柱111和两用螺纹结构18间固定辅助电路板,螺纹连接的两用螺纹结构18和第一螺钉19间固定第一电路板16。

第一分隔板11上还设置定位柱113,定位柱113设置在相邻的螺纹柱111之间;

辅助电路板15上与定位柱113相匹配的点为定位孔152。

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还包括设置第一后板141,第一分隔板11上设置有的设置螺钉柱112,第一后板141上设置与螺钉柱112相匹配的安装孔1413,第一后板141通过相匹配的第二螺钉与螺钉柱112固定;

第一后板141设置第一开口1411,第一开口1411与第一连接器161相匹配。

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包括第二分隔板21和第二侧壁22;第二分隔板与第二侧壁垂直设置;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由第二分隔板21分为基座前部空腔23和基座后部空腔24;

基座后部空腔24内设置第二电路板25,第二电路板25平行第二分隔板21设置;

第二电路板25的一面设置第二连接器251,第二电路板25的另一面设置对外输出端子252;

第二分隔板21设置第二开口211,第二开口211与第二连接器251相匹配;

第二连接器251插入第二开口211进入基座前部空腔23与相匹配第一连接器161连接。

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还包括设置第二后板241,第二分隔板21上设置有的设置螺钉柱112,第二后板241通过相匹配的螺钉与螺钉柱112固定;

第二后板241设置第三开口2411,第三开口2411与对外输出端子252相匹配

第一后板141上设置对位孔1412,第二分隔板21上设置与对位孔1412相匹配的对位柱212。

实施例1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智能配电终端结构,包括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和电路板3,电路板3设置在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之间;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和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结构实现,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结构实现。

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包括第一分隔板11和第一侧壁12,第一分隔板11与第一侧壁12垂直设置;电路板3平行第一分隔板11设置。整体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配电终端相对于面板进深小,不过多占用面板后柜体内的空间,合理利用空间。

实施例2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道的结构示意图;

智能配电终端结构,包括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和电路板3,电路板3设置在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之间;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和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结构实现,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结构实现。

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包括第一分隔板11和第一侧壁12,第一分隔板11与第一侧壁12垂直设置;电路板平行第一分隔板11设置。

电路板包括辅助电路板15和第一电路板16;辅助电路板15与第一电路板16平行设置;第一电路板16上设置第一连接器161。

整体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配电终端相对于面板进深小,不过多占用面板后柜体内的空间,合理利用空间。

实施例3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智能配电终端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第一后板的结构示意图;

智能配电终端结构,包括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和电路板3,电路板3设置在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之间;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和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结构实现,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结构实现。

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包括第一分隔板11和第一侧壁12,第一分隔板11与第一侧壁12垂直设置;电路板平行第一分隔板11设置。

电路板3包括辅助电路板15、第一电路板16和第二电路板25;辅助电路板15、第一电路板16、第二电路板25平行设置;第一电路板16上设置第一连接器161。

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还包括设置第一后板141,第一分隔板11上设置有的设置螺钉柱112,第一后板141通过相匹配的第二螺钉与螺钉柱112固定;实现第一后板141与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的可拆卸连接。

第一后板141设置第一开口1411,第一开口1411与第一连接器161相匹配,方便第一连接器161穿过第一开口1411实现与第二电路板25的第二连接器251的连接,进而实现第二电路板25和第一电路板16的连接。

整体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配电终端相对于面板进深小,不过多占用面板后柜体内的空间,合理利用空间。

实施例4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智能配电终端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智能配电终端结构,包括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和电路板3,电路板3设置在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之间;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和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结构实现,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结构实现。

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包括第一分隔板11和第一侧壁12,第一分隔板11与第一侧壁12垂直设置;电路板平行第一分隔板11设置。

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被第一分隔板分隔为本体前部空腔13和本体后部空腔14;本体后部空腔14内设置电路板3;

电路板3包括辅助电路板15和第一电路板16;辅助电路板15与第一电路板16平行设置;第一电路板16上设置第一连接器161。

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还包括设置第一后板141,第一分隔板11上设置有的设置螺钉柱112,第一后板141上设置与螺钉柱112相匹配的安装孔1413,第一后板141通过相匹配的第二螺钉与螺钉柱112固定;实现第一后板141与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的可拆卸连接。

第一后板141设置第一开口1411,第一开口1411与第一连接器161相匹配,方便第一连接器161穿过第一开口1411实现与第二电路板25的第二连接器251的连接,进而实现第二电路板25和第一电路板16的连接。

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包括第二分隔板21和第二侧壁22;第二分隔板与第二侧壁垂直设置;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由第二分隔板21分为基座前部空腔23和基座后部空腔24;

电路板3还包括第二电路板25,基座后部空腔24内设置第二电路板25,第二电路板25平行第二分隔板21设置;

整体结构简单,合理利用空间,配电终端相对于面板进深小,不过多占用面板后柜体内的空间,电路板分为三个平行的电路板分两部分,分别设置在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内,实现电路功能区划分,其中第一电路板16为主电路,主要功能模块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6上,本体前部空腔13内设置显示屏,辅助电路板15为显示屏驱动电路板与显示屏电连接显现数据显示设置,第二电路板设置连接器与第一电路板16连接显示数据传输和控制,第二电路板上接入外部电源,保证供电,也将外部电路与第一电路板隔离,保证用电安全,第二电路板上设置对外输出端子实现与其他器件的传输和控制连接。

实施例5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智能配电终端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智能配电终端结构,包括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和电路板3,电路板3设置在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之间;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和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结构实现,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结构实现。

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包括第一分隔板11和第一侧壁12,第一分隔板11与第一侧壁12垂直设置;电路板平行第一分隔板11设置。

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被第一分隔板11分隔为本体前部空腔13和本体后部空腔14;本体后部空腔14内设置电路板3;

电路板3包括辅助电路板15和第一电路板16;辅助电路板15与第一电路板16平行设置;第一电路板16上设置第一连接器161。

本体前部空腔13内设置显示屏,辅助电路板15为显示屏驱动电路板与显示屏17电连接,显示屏驱动电路15的连接线路穿过第一分割板上11的预留开口与显示屏17连接,实现显示屏驱动电路板对显示屏17的控制。

智能配电终端基座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包括第二分隔板21和第二侧壁22;第二分隔板与第二侧壁垂直设置;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由第二分隔板21分为基座前部空腔23和基座后部空腔24;

电路板3还包括第二电路板25,基座后部空腔24内设置第二电路板25,第二电路板25平行第二分隔板21设置;

第一分隔板11朝本体后部空腔14方向上设置有螺纹柱111,螺纹柱111为多个,辅助电路板15和第一电路板16上对应均设置固定孔151,辅助电路板15和第一电路板16依次通过螺纹柱111、两用螺纹结18和第一螺钉19连接。

实现辅助电路板15、第一电路板16、第一个分隔板三者可拆卸连接。

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还包括设置第一后板141,第一分隔板11上设置有的设置螺钉柱112,螺钉柱112靠近第一侧壁21设置,第一后板141上设置与螺钉柱112相匹配的安装孔1413,第一后板141通过相匹配的第二螺钉与螺钉柱112固定;实现第一后板141与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的可拆卸连接。

第一后板141上设置第一开口1411,第一开口1411与第一连接器161相匹配,方便第一连接器161穿过第一开口1411实现与第二电路板25的第二连接器251的连接,进而实现第二电路板25和第一电路板16的连接。

整体结构简单,合理利用空间,配电终端相对于面板进深小,不过多占用面板后柜体内的空间,电路板分为三个平行的电路板分两部分,分别设置在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内,实现电路功能区划分,其中第一电路板16为主电路,主要功能模块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6上,本体前部空腔13内设置显示屏,辅助电路板15为显示屏驱动电路板与显示屏电连接显现数据显示设置,第二电路板上设置对外输出端子实现与其他器件的传输和控制连接。

实施例6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第一分隔板、辅助电路板、第一电路板依次通过螺纹柱111两用螺纹结1、和第一螺钉19连接的爆炸示意图;

除实施例5的技术方案外,还包括以下技术方案:

螺纹柱111为四个,螺纹柱111中心处为内壁设置第一内螺纹1111的第一连接孔1112,两用螺纹结构18包括连接的第一段181和第二段182,第一段181外部设置第一外螺纹1811,第一外螺纹1811与第一内螺纹1111相配,第二段182中心处为内壁设置第二内螺纹1821的第二连接孔1822,第一螺钉19上设置第二外螺纹191,第二外螺纹191与第二内螺纹1821相匹配;第二外螺纹191和第一外螺纹1811相同。螺纹连接的螺纹柱111和两用螺纹结构18间固定辅助电路板15,螺纹连接的两用螺纹结构18和第一螺钉19间固定第一电路板16,实现辅助电路板15、第一电路板16、第一个分隔板三者可拆卸连接。

实施例7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7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第一分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除实施例1-6的技术方案外,还包括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分隔板11上还设置定位柱113,定位柱113设置在相邻的螺纹柱111之间;

其中定位柱113包括两个,两个定位柱113分别设置在中心线两侧,即两个定位柱113在横向中线两侧,同时两个定位柱113在竖向中线两侧。

辅助电路板15上与定位柱113相匹配的点为定位孔152,能有效定位,方便安装,通过非对称设置有效防止辅助电路板15装反。

实施例8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8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第二分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8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第二后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8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智能配电终端结构,包括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和电路板3,电路板3设置在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之间;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和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结构实现,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结构实现。

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包括第一分隔板11和第一侧壁12,第一分隔板11与第一侧壁12垂直设置;电路板平行第一分隔板11设置。

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被第一分隔板11分隔为本体前部空腔13和本体后部空腔14;本体后部空腔14内设置电路板3;

电路板3包括辅助电路板15和第一电路板16;辅助电路板15与第一电路板16平行设置;第一电路板16上设置第一连接器161。

本体前部空腔13内设置显示屏,辅助电路板15为显示屏驱动电路板与显示屏17电连接,显示屏驱动电路15的连接线路穿过第一分割板上11的预留开口与显示屏17连接,实现显示屏驱动电路板对显示屏17的控制。

智能配电终端基座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包括第二分隔板21和第二侧壁22;第二分隔板与第二侧壁垂直设置;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由第二分隔板21分为基座前部空腔23和基座后部空腔24;

电路板3还包括第二电路板25,基座后部空腔24内设置第二电路板25,第二电路板25平行第二分隔板21设置;

第一分隔板11朝本体后部空腔14方向上设置有螺纹柱111,螺纹柱111为多个,辅助电路板15和第一电路板16上对应均设置固定孔151,辅助电路板15和第一电路板16依次通过螺纹柱111、两用螺纹结18和第一螺钉19连接。

实现辅助电路板15、第一电路板16、第一个分隔板三者可拆卸连接。

第一后板141上设置第一开口1411,第一开口1411与第一连接器161相匹配,方便第一连接器161穿过第一开口1411实现与第二电路板25的第二连接器251的连接,进而实现第二电路板25和第一电路板16的连接。

螺纹柱111为四个,螺纹柱111中心处为内壁设置第一内螺纹1111的第一连接孔1112,两用螺纹结构18包括连接的第一段181和第二段182,第一段181外部设置第一外螺纹1811,第一外螺纹1811与第一内螺纹1111相配,第二段182中心处为内壁设置第二内螺纹1821的第二连接孔1822,第一螺钉19上设置第二外螺纹191,第二外螺纹191与第二内螺纹1821相匹配;第二外螺纹191和第一外螺纹1811相同。螺纹连接的螺纹柱111和两用螺纹结构18间固定辅助电路板15,螺纹连接的两用螺纹结构18和第一螺钉19间固定第一电路板16,实现辅助电路板15、第一电路板16、第一个分隔板三者可拆卸连接。

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还包括设置第一后板141,第一分隔板11上设置有的设置螺钉柱112,螺钉柱112靠近第一侧壁21设置,第一后板141上设置与螺钉柱112相匹配的安装孔1413,第一后板141通过相匹配的第二螺钉与螺钉柱112固定;实现第一后板141与智能配电终端本体1的可拆卸连接。

第一分隔板11上还设置定位柱113,定位柱113设置在相邻的螺纹柱111之间;

其中定位柱113包括两个,两个定位柱113分别设置在中心线两侧,即两个定位柱113在横向中线两侧,同时两个定位柱113在竖向中线两侧。

辅助电路板15上与定位柱113相匹配的点为定位孔152,能有效定位,方便安装,通过非对称设置有效防止辅助电路板15装反。

第二电路板25的一面设置第二连接器251,第二电路板25的另一面设置对外输出端子252;第二分隔板21设置第二开口211,第二开口211与第二连接器251相匹配;第二连接器251插入第二开口211进入基座前部空腔23与相匹配的第一连接器161连接。

第二分隔板21朝基座后部空腔23方向上也设置设螺纹柱111,螺纹柱111为多个,螺纹柱111的结构与第一分隔板11上的螺纹柱111结构相同。

第二电路板25上对应设置固定孔151,螺钉穿过第二电路板25的固定孔151旋入螺纹柱111的连接孔112,实现第二电路板25与第二分隔板21的固定。

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还包括设置第二后板241,第二分隔板21上设置有的设置螺钉柱112,螺钉柱112靠近第二侧壁22设置,第二后板241上设置与螺钉柱112相匹配的安装孔1413,第二后板241通过相匹配的螺钉与螺钉柱112固定,进而实现第二后板241与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的固定。

第二后板241上设置第三开口2411,对外输出端子252通过第三开口2411第三开口2411个数和大小与对外输出端子252相匹配。

实施例9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9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第一后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9的智能配电终端结构的第二分隔板的结构示意图,为图12的后视图;

除实施例8的技术方案外,还包括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后板141上设置对位孔1412,第二分隔板21上设置与对位孔1412相匹配的对位柱212,通过相匹配的对位孔1412和对位柱,实现在第一后板141和第二分隔板21定位,有效防止第二分隔板21装反,进而有效防止智能配电终端基座2装反。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