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摆线机构及线缆穿管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8497发布日期:2020-05-12 19:00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摆线机构及线缆穿管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缆穿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摆线机构及线缆穿管设备。



背景技术:

将汽车内使用的线缆穿入波纹管内可以提高汽车线缆的耐磨性,并在高温区提高线缆的耐高温性、阻燃性和耐热性。目前,汽车线缆长线穿管生产过程中,一种方法是采用手工方式穿波纹管,通常需要将波纹管轴线延伸放置,且需要两名员工配合,其中一人握住波纹管一头并负责导引线束,另一人将波纹管捋直,这种方法穿管过程中线缆会打弯扭曲,穿管力易分散,效率低,浪费人力;还有一种方法是采用牵引方式穿波纹管,先将牵引绳一端穿过波纹管,牵引绳另一端与线缆接头,然后拖拽牵引绳,从波纹管中带出线缆,完成穿管,这种方法如果接头打不好,在拖拽的过程中容易松脱,松脱之后就得二次返工,同样穿管效率低,浪费人力。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应用,尤其是大型电动客车中,汽车线缆呈现小管径、大长度的趋势,其线长可达15米,使得线缆穿管的难度大大增加,传统的方法无法完成穿管的工作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穿管效率低,难以适用于小管径和大长度要求等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摆线机构及线缆穿管设备,能够显著提高线缆穿管的工作效率,适用于多种管径和长度的穿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摆线机构,所述摆线机构包括轴向延伸摆放待穿线缆的第一摆放平台,以及将第一摆放平台上摆放到位的线缆推至第二摆放平台的推线机构,第二摆放平台位于第一摆放平台的下方,第一摆放平台和第二摆放平台之间通过一倾斜连接板进行连接。

所述推线机构包括沿第一摆放平台轴向设置的若干第三伸缩件,第三伸缩件的端部均与一推板连接;所述连接板与第一摆放平台连接处的上方设置有导向板,导向板与连接板平行设置,导向板与连接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待穿线缆的直径;所述第一摆放平台与连接板连接处沿第一摆放平台轴向设置有挡板,挡板的垂直高度不大于线缆的直径。

一种使用了所述的摆线机构的线缆穿管设备,还包括穿线机构,所述穿线机构包括将线缆悬空摆放的至少一个磁力座,以及夹持待穿套管的夹持件,以及带动夹持件沿第二摆放平台轴向移动的动力装置。

所述磁力座设置在第二摆放平台的轴向端部,夹持件以及动力装置设置在第二摆放平台的上方;线缆通过一导线头悬空摆放,导线头的一端悬空吸附在磁力座内,导线头的另一端与线缆端部连接。

还包括控制器和下线机,第一摆放平台为传送带输送机,所述第一摆放平台、推线机构、夹持件、动力装置和下线机均与控制器连接。

沿动力装置轴向移动的方向设置有若干测距传感器,测距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二摆放平台的一侧沿轴向设置有若干落料机构,落料机构与测距传感器一一对应;所述落料机构包括转向摆臂和支撑摆臂,转向摆臂包括连接部、第一伸缩件和转动部,连接部固定设置在第二摆放平台上,第一伸缩件的一端与连接部水平方向铰接,第一伸缩件的另一端与转动部水平方向铰接,转动部与连接部水平方向铰接;支撑摆臂包括支撑杆和第二伸缩件,支撑杆和第二伸缩件的一端垂直方向铰接,支撑杆和第二伸缩件的另一端分别与转动部垂直铰接。

所述磁力座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若干依次排列的圆环磁铁,圆环磁铁的圆环内设置有一圆形套筒,圆形套筒的两个端部设置有圆弧倒角。

还包括引导机构,所述引导机构包括引导线缆的第一引导件、第二引导件以及第三引导件,第一引导件、第二引导件、第三引导件和夹持件沿套管移动方向从前往后依次设置,第一引导件、第二引导件、第三引导件和夹持件均设置在动力装置上,所述第三引导件包括至少一个由第一驱动电机驱动的辊轴。

所述磁力座的套管入口处和出口处设置有导向机构,导向机构由至少一对横向辊轴和至少一对纵向辊轴组成,横向辊轴和纵向辊轴沿套管的运动轨迹间隔设置,其中,每对纵向辊轴中至少有一个纵向辊轴由第三驱动电机驱动转动。

还包括机架,所述第一摆放平台和第二摆放平台设置在机架的中层,机架的中层还设置有成品区,成品区、第二摆放平台和第一摆放平台位于不同的铅锤面上,机架的下层设置有放置套管的仓储区;还包括沿第二摆放平台轴向设置的导轨,动力装置设置在导轨上,动力装置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通过齿轮齿条机构沿导轨移动,齿条沿第二摆放平台轴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磁力异形相吸的特性制作磁力座和导向头,穿管时将线缆头部先与导向头连接,导向头被磁力吸住保持悬空固定,再将套管穿过导向头直到套设在线缆的端部,由夹持件夹住套管,由动力装置带动夹持件以及套管单向移动,从而完成穿管作业,相较于手工作业时的相向移动转化成套管的单向移动,拉力流失小,效率高;由摆线机构实现自动拉线与布线,由穿线机构夹住套管移动实现自动穿管,可有效降低操作人员的拉线与穿管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装置位于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装置位于尾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前部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前部结构又一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前部结构又一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落料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夹持件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引导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磁力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摆线机构,101是第一摆放平台,102是第二摆放平台,103是推板,104是第三伸缩件,105是连接板,106是导向板,107是挡板,2是穿线机构,21是磁力座,211是壳体,212是圆环磁铁,213是圆形套筒,22是夹持件,23是动力装置,231是导轨,232是第二驱动电机,233是齿条,24是引导机构,241是第一引导件,242是第二引导件,243是第三引导件,244是第一驱动电机,25是导向机构,251是第三驱动电机,3是机架,31是成品区,32是仓储区,4是落料机构,41是连接部,42是第一伸缩件,43是转动部,44是支撑杆,45是第二伸缩件,5是控制器,6是限位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11所示,一种线缆穿管设备,用于将线缆穿入波纹管等套管中,适用于多种管径和长度的线缆穿管作业,可替代现有的手工穿管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是本实用新型穿管设备的前部和尾部示意图,前部和尾部之间的机架、第一摆放平台、第二摆放平台、连接板等贯穿整个设备的部件在说明书附图中未进行展示,因为这部分与前部和尾部的部分结构是完全一样的,但是这并不影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线缆穿管设备包括摆线机构1、穿线机构2、控制器5、下线机和机架3,摆线机构1、穿线机构2和控制器5集中设置在机架3上,下线机设置在机架3的前部,下线机将盘状线缆下线成为轴向延伸的线缆,并按照要求尺寸对线缆进行裁切;机架3用作穿管设备的基础支撑、成品存放和套管存放,机架3按位置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需要说明的是,机架3中的上层、中层和下层仅是本实用新型为了加以区分机架3上部件的位置而作的设定,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摆线机构1设置在机架3的中层,穿线机构2设置在机架3的上层,控制器5设置在方便工人操作的高度。机架3的中层还设置有成品区31,机架3的下层设置有放置套管的仓储区32。使用时,从下层仓储区32中取出套管进行穿管,穿管成功后,暂时放置在中层成品区31中,后续由工人将成品取走,进行下一工序。

在仓储区32的入口处设置一倾斜入口,方便待穿套管滑落进仓储区32内。

上述摆线机构1用于将从下线机出来的线缆最终摆放在适合穿管的位置,摆线机构1包括轴向延伸摆放待穿线缆的第一摆放平台101,第一摆放平台101为传送带输送机,以及将第一摆放平台101上摆放到位的线缆推至第二摆放平台102的推线机构,推线机构与控制器5连接,第二摆放平台102位于第一摆放平台101的下方,第一摆放平台101和第二摆放平台102之间通过一倾斜连接板105进行连接。推线机构包括沿第一摆放平台101轴向设置的若干第三伸缩件104,第三伸缩件104的端部均与一推板103连接,第三伸缩件104与控制器5连接,当穿管设备中需要推线机构动作时,控制器5控制第三伸缩件104动作,第三伸缩件104同时动作,推动推板103,推板103进而推动线缆移动。较佳的,第三伸缩件104为伸缩气缸,控制器5通过控制伸缩气缸所需的压缩空气通断,进而控制伸缩气缸的伸长与缩短;例如,在伸缩气缸的压缩空气管路上设置电磁阀,电磁阀与控制器5连接,控制器5控制电磁阀的通断,进而控制压缩空气管路的通断,进而控制伸缩气缸的伸长与缩短。需要说明的是,伸缩气缸以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而关于压缩空气驱动伸缩气缸的技术为所属领域人员的常规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不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自然地,第三伸缩件104也可以为电伸缩杆等其他具有伸缩功能的伸缩件。

连接板105与第一摆放平台101连接处的上方设置有导向板106,导向板106均匀设置,导向板106与连接板105平行设置,导向板106的上端设置在机架3上,以不影响动力装置23移动为准即可;导向板106与连接板105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待穿线缆的直径,导向板106用于防止推线机构推动线缆时,线缆从第一摆放平台101上方飞起,从而影响最终的线缆摆线;较佳的,导向板106的连接方式为可上下调节,例如通过在导向板106上设置一腰型孔,将该导向板106通过螺栓固定在机架3上,在需要调节导向板106与连接板105之间的垂直距离时,通过松动螺栓,上下调节该导向板106的位置即可实现导向板106与连接板105之间的垂直距离的调节。第一摆放平台101与连接板105连接处沿第一摆放平台101轴向设置有挡板107,挡板107的垂直高度不大于线缆的直径,挡板107用于防止下线机在下线的过程中,线缆脱离第一摆放平台101的位置。

上述摆线机构的工作过程为:下线机用于将成盘的线缆下成沿轴向延伸的线缆,下线机的出料口正对第一摆放平台101,第一摆放平台101为传送带输送机,通过控制器5控制传送带输送机的传动;从下线机出来的线缆端部落入传送带输送机的传送带上,传送带具有与下线机下线相匹配的传动速度,这样能够保证线缆在传送带的带动作用下,顺利沿轴线延伸;自然地,在线缆跟随传送带传送的作用下,不可避免的会发生轻微弯曲的现象,第一摆放平台101上的挡板107就用于防止线缆弯曲的部分掉落在第一摆放平台101的区域外;在下线机下好一根符合要求的线缆后,下线机切断线缆并短暂停机,等待推线机构将该截好的线缆推至第二摆放平台102处,截好的线缆在传送带的传送作用下,顺利平铺在第一摆放平台101上;下线机停机之后,控制器5控制推线机构动作,控制器5控制所有第三伸缩件104同步伸长动作,所有第三伸缩件104伸长,带动推板103朝外移动,推板103推动线缆,线缆受力移动,线缆在推线机构的推力作用下,越过挡板107,并在导向板106的作用下,从连接板105倾斜滑下,直到滑到第二摆放平台102上;在推线机构中的第三伸缩件104伸长到位后,控制器5控制第三伸缩件104收缩,直到第三伸缩件104收缩到位;在推线机构收缩到位后,控制器5控制下线机继续下线,传送带依旧在传动,下线机将线缆下到输送带上后,传送带继续带动线缆轴线延伸平铺,在第二次线缆长度符合要求以后,下线机切断线缆并再次短暂停机,推线机构依照上次动作过程继续推动线缆,线缆在推线机构的作用下越过挡板107,在导向板106的导向作用下,顺着连接板105倾斜滑下,第二次线缆完全落在第一次的线缆上;在第三次线缆、第四次线缆推线之后,其依次落在第二次的线缆和第三次的线缆上,也就是说,通过倾斜的连接板105,每一次的线缆都能够落在上一次线缆上,形成并排平铺的情况,线缆与线缆之间不会缠绕,更不会打结,有利于工人拖拽线缆进行穿管。

上述穿线机构2用于将套管穿设在线缆上,通过单向移动套管,使套管穿设在悬空的线缆上。穿线机构2包括将线缆悬空摆放的至少一个磁力座21,磁力座21设置在第二摆放平台102的轴向端部;以及夹持待穿套管的夹持件22,以及带动夹持件22沿第二摆放平台102轴向移动的动力装置23;夹持件22以及动力装置23设置在第二摆放平台102的上方;较佳的,夹持件22为气动夹持件,夹持件22的夹爪设置为带半圆孔的夹爪,两个夹爪闭合时,两个半圆孔闭合正好符合套管的管径大小,可以顺利的夹持套管,或者通过控制器5控制夹持件22的夹合,通过设置合适的夹持力,使夹持件22只夹持套管,而不夹线缆,由于套管的直径要比线缆大,所以夹持件22能够仅夹持套管而不夹持线缆。

进一步的,线缆通过一导线头悬空摆放,导线头的一端悬空吸附在磁力座21内,导线头的另一端与线缆端部连接。导线头为能和磁铁产生吸力的金属,导线头与线缆连接的一端设置为中空管,中空管能够套设在去掉绝缘层的线缆上,并且该端设置有金属线束,金属线束缠绕在线缆去掉绝缘层的部分,中空管的外径不大于带绝缘层线缆的外径;导线头吸附在磁力座21内的一端设置为锥形,锥形能够降低套管穿设时的摩擦力,有利于穿管。

进一步的,沿动力装置23轴向移动的方向设置有若干测距传感器,测距传感器为距离传感器或者红外测距传感器,测距传感器还可以为由红外接收器和红外发射器组成的红外光栅,测距传感器的作用是为了探测动力装置的信号。测距传感器设置在动力装置23的沿线上,测距传感器可以设置在第一摆放平台101的挡板107背面,正对动力装置23即可;当测距传感器为红外光栅时,把红外接收器设置在挡板107背面,把红外发射器设置在动力装置23上,与红外接收器正对即可;测距传感器用于探测其与动力装置23的距离,测距传感器与控制器5连接,动力装置23经过测距传感器时,测距传感器探测到的距离发生变化,测距传感器将变化的信号传输给控制器5,控制器5根据测距传感器的信号,控制相应的下述落料机构4动作。在动力装置23的一个来回过程中,测距传感器能够测到两次动力装置23经过的信号,也就是说控制器5根据两次测距传感器的信号,可以相应的控制下述落料机构4的动作。

上述的落料机构4均匀地设置在第二摆放平台102的一侧,沿第二摆放平台102的轴向设置,落料机构4与测距传感器一一对应,当测距传感器探测到动力装置23携带夹持件22经过该处测距传感器时,测距传感器将探测到的信号传输给控制器5,控制器5控制落料机构4进行相应的动作。

落料机构4包括转向摆臂和支撑摆臂,转向摆臂用于将支撑摆臂转向90度,使支撑摆臂位于套管以及已经穿过套管的线缆的下方,支撑摆臂支撑该处套管以及已经穿过套管的线缆。转向摆臂包括连接部41、第一伸缩件42和转动部43,连接部41固定设置在第二摆放平台102上,第一伸缩件42的一端与连接部41水平方向铰接,第一伸缩件42的另一端与转动部43水平方向铰接,转动部43与连接部41水平方向铰接;支撑摆臂包括支撑杆44和第二伸缩件45,支撑杆44和第二伸缩件45的一端垂直方向铰接,支撑杆44和第二伸缩件45的另一端分别与转动部43垂直铰接。较佳的,第一伸缩件42和第二伸缩件45为电动伸缩杆或者气动伸缩杆。

上述落料机构的工作过程为:在动力装置23的一个来回内,当控制器5第一次接收到测距传感器的信号时,控制器5根据控制信号控制落料机构4动作,落料机构4的第一伸缩件42接收到动作信号,第一伸缩件42伸长,由于第一伸缩件42的一端与连接部41水平方向铰接,该端只能水平方向转动,却不能发生位移,第一伸缩件42的另一端与转动部43水平方向铰接,转动部43与连接部41水平方向铰接,第一伸缩件42的另一端在伸长的时候,推动转动部43发生位移,转动部43受到第一伸缩件42的推力,只能依靠水平方向的铰接顺着铰接方向发生转动,从而第一伸缩件42伸长时,迫使该处的支撑摆臂转动90度,使支撑摆臂位于套管以及已经穿过套管的线缆正下方,套管以及已经穿过套管的线缆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在支撑杆44上,支撑杆44起到支撑作用,动力装置23继续移动,直到动力装置23到达末端指定位置;在工人控制夹持件22松开套管以及工人将线缆与导线头分开后,工人利用控制器5控制所有的支撑摆臂动作,第二伸缩件45接收到动作信号,第二伸缩件45伸长,由于第二伸缩件45和支撑杆44的其中一端均与转动部43垂直方向铰接,而第二伸缩件45和支撑杆44的另一端则互相垂直铰接,第二伸缩件45伸长时,迫使支撑杆44与第二伸缩件45铰接的一端向上升起,直到第二伸缩件45伸长到位,支撑杆44成倾斜状态,穿管结束的线缆在倾斜的支撑杆44上受到重力作用滑落到成品区31。其中,第二伸缩件45伸长时的原理可利用三角形原理来解释,假定第二伸缩件45上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a,支撑杆44上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b,第二伸缩件45和支撑杆44与转动部43的铰接点之间的距离为c,支撑杆44与转动部43之间的夹角为a,那么根据三角形余弦定理可知,当第二伸缩件45伸长时,也就是说a的值增大,b和c的值不变,由余弦函数图像可知,在0到180度之间,cosa的值是越来越小的,则负的cosa的值是越来越大的,那么也就意味着夹角a的值越来越大,由于第二伸缩件45和支撑杆44与转动部43的铰接点之间的边是固定不变的,那么只能是支撑杆44的一端升高,才能够使夹角a的值变大,因此,当第二伸缩件45伸长时,支撑杆44与第二伸缩件45铰接的一端向上升起,使支撑杆44为倾斜状态。自然地,穿管设备的末端设置限位开关6,限位开关6与控制器5连接,当限位开关6检测到动力装置23时,限位开关6将探测到的信号传输给控制器5,控制器5控制动力装置23停止动作。

磁力座21包括壳体211,壳体211内设置有若干依次排列的圆环磁铁212,圆环磁铁212的圆环内设置有一圆形套筒213,圆形套筒213的两端设置有圆弧倒角,减少圆形套筒213与套管之间的摩擦。导线头与圆环磁铁212之间具有吸引力,但并不是固定连接,当导线头的一部分位于圆环磁铁212内时,导线头在圆环磁铁212磁场的作用下处于悬空状态,导线头吸附在圆形套筒213的某一处,即导线头与圆环磁铁212并不是真正的固定连接,线缆与导线头的另一端有效连接;当套管穿过导线头并穿设在线缆上时,由夹持件22夹持住套管,即可由动力装置23拉动夹持件22以及套管移动。由于导线头与磁力座21为引力吸附,套管在移动时,套管与导线头之间的摩擦力也不足以将导线头从磁力座21中拉出来,所以与导线头连接的线缆也不会因受到套管的摩擦力而移动,套管可以单方向穿设在线缆上,在此过程中,拉力流失小,效率高。导线头的两个端部之间可以通过软金属线连接,也可以通过金属连杆连接。

为了更方便的穿设线缆,在动力装置23上设置引导机构24,引导机构24位于所穿设线缆的上方,引导机构24与夹持件2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当动力装置23带着夹持件22沿轴向移动的时候,引导机构24先将待穿线缆挑起,使该部分线缆与套管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上,降低穿设的难度。引导机构24包括引导线缆的第一引导件241、第二引导件242以及第三引导件243,第一引导件241、第二引导件242、第三引导件243和夹持件22沿套管移动方向从前往后依次设置,第一引导件241、第二引导件242、第三引导件243和夹持件22均设置在动力装置23上。第三引导件243包括一对由第一驱动电机244驱动的辊轴。

较佳的,第一引导件241设置为更容易放置线缆的挂钩,可以直接将线缆从挂钩开口处放置在挂钩内;第二引导件242设置为具有贯穿孔的挂板,线缆从贯穿孔中穿过,贯穿孔的端部设置圆弧倒角结构,减少贯穿孔与线缆的摩擦力,第三引导件243设置为一对纵向辊轴,其中一个纵向辊轴为下大上小的托举辊轴,该托举辊轴由第一驱动电机244驱动,托举辊轴上设置有与套管相匹配的弧形槽,托举辊轴的下边起到支撑套管的作用,第三引导件243也可以设置为两纵一横的辊轴,横向辊轴设置在下方,线缆从两个纵向辊轴中穿过,该处的横向辊轴起到支撑线缆的作用,该纵向辊轴由第一驱动电机244驱动转动;在第三引导件243处以第一驱动电机244驱动其中一个纵向辊轴,使线缆具有和套管相反的运动方向,减少套管穿设的难度。使用时,先将线缆放置在挂钩上,因为挂钩不是封闭时,更方便工人进行放置;然后将线缆穿过贯穿孔和两个纵向辊轴,最终将线缆与导线头的一端有效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当动力装置23启动时,第一驱动电机244也随之启动,用于驱动该处的纵向辊轴转动,使线缆具有和套管相反的运动方向,减少套管穿设的难度;随着动力装置23沿着轴向不断的移动,挂钩首先挑起待穿线缆,给挂板和两纵一横或者一对纵向的辊轴减少线缆所带来的下坠力的作用。

机架3上,沿第二摆放平台102的轴向设置有导轨231,动力装置23设置在导轨231上,动力装置23依靠动力在导轨231上进行移动,动力装置23包括第二驱动电机232,第二驱动电机232通过齿轮齿条机构沿导轨移动,齿条233沿第二摆放平台102轴向设置,齿条233设置在机架3的合适位置上,以不影响动力装置23的正常使用为宜。进一步的,第二驱动电机232的供电电路设置在拖链中,拖链为u型,动力装置23与拖链的端部固定连接,拖链端部跟随动力装置23在机架3上来回移动,拖链设置在机架3的合适位置上。

为了方便引导下层仓储区32的套管,在磁力座21的套管入口处设置有导向机构25,导向机构25由至少一对横向辊轴和至少一对纵向辊轴组成,横向辊轴和纵向辊轴沿套管的运动轨迹间隔设置,其中,每对纵向辊轴中至少有一个纵向辊轴由第三驱动电机251驱动转动。较佳的,在机架3的侧面设置前后两组横向辊轴,在磁力座21的入口处间隔设置横向辊轴和纵向辊轴,在磁力座21的出口处设置纵向辊轴和横向辊轴。其中每对纵向辊轴的两个纵向辊轴均由一个第三驱动电机251驱动,第三驱动电机251驱动该处纵向辊轴滚动时,给套管增加穿设的力,更有利于套管的穿设。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5控制本实用新型中伸缩件、电机等设备的命令以及时间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描述。下线机本身就具有按照规定下线裁切的功能,也具有将动作信号传输给控制器的功能,关于下线机的具体结构,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在进行穿管工作时,按照上述设备的结构关系设置本实用新型的线缆穿管设备,其中,磁力座21设置两个,两个磁力座21集成在一个保护壳体内,可以同时穿设两根线缆,机架3侧面上设置前后两组横向辊轴,磁力座21的入口处依次设置横向辊轴、纵向辊轴和横向辊轴,磁力座21的出口依次设置纵向辊轴和横向辊轴,磁力座21的入口和出口处的纵向辊轴和横向辊轴组成导向机构25,其中该处每对纵向辊轴中的两个纵向辊轴由第三驱动电机251驱动;与之相匹配的,夹持件22设置为两个,夹持件22为气动夹持件,夹持件22的两个夹爪上设置有与套管管径相匹配的半圆孔;引导机构24设置为两组,动力装置23通过齿轮齿条结构在导轨上移动。测距传感器设置为距离传感器,距离传感器设置在挡板107的背面,正对动力装置23,用于探测动力装置23与测距传感器之间的距离,连接板105与第一摆放平台101的连接处设置有导向板106和挡板107,设定待穿线缆的长度为15m,第一摆放平台101和第二摆放平台102的长度为20m。配备一台下线机,第一摆放平台101为传送带输送机。预先裁好波纹管,放入下层仓储区32,将导线头的一端放置在磁力座21内。

第一引导件241为挂钩,第二引导件242为挂板,第三引导件243为一对纵向辊轴,其中该处的一个纵向辊轴为下大上小的托举辊轴,该处的托举辊轴由第一驱动电机244驱动。第一驱动电机244、第三驱动电机251和动力装置23中的第二驱动电机232均为伺服电机。

启动下线机和传送带输送机。

下线机用于将成盘的线缆下线成为沿轴线延伸的线缆,当下线机将线缆的端部置入传送带输送机上时,传送带带动线缆轴向向前移动,由于传送带不断的将线缆向前传送,所以线缆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缠绕打结的现象,最多会出现轻微弯曲,当下线机下线长度达到15m后,下线机切断线缆并停机10s,线缆仍旧在传送带的作用下移动,在此过程中,传送带输送机是不需要停机的;控制器5接收到下线机的停机信号后,控制器5启动推线机构,推线机构动作将线缆推至第二摆放平台102上,随后推线机构收回;待下线机的停机时间达到后,下线机重新启动,继续下线,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第二摆放平台102上有三条以上摆放好的线缆时,由工人开始进行穿管。

人工将线缆端部依次穿过第一引导件241的挂钩、第二引导件242的贯穿孔、第三引导件243的纵向辊轴、夹持件22直到与导线头的一端有效连接;从仓储区32抽出波纹管,波纹管依次经过导向机构25,在经过磁力座21时,使波纹管穿过位于磁力座21内的导线头,继续拉动波纹管,直到波纹管穿过线缆并到达夹持件22处,启动夹持件22,使夹持件22夹住波纹管,在这个过程中,合理设置夹持件22的夹持力,使其仅夹住波纹管,但是不夹住线缆,然后,启动动力装置23,使动力装置23沿第二摆放平台102向前移动,在动力装置23向前移动的过程中,距离传感器第一次探测到动力装置23经过,距离传感器将第一次探测的信号传输给控制器5,控制器5根据距离传感器第一次的探测信号控制落料机构4的转向摆臂动作,落料机构4转向并支撑波纹管和线缆,直到动力装置到达终点位置,工人操作控制器5控制夹持件22松开波纹管,人工将线缆与导线头分离,工人操作控制器5,控制器5控制落料机构4的支撑摆臂动作,第二伸缩件45动作,支撑杆44成倾斜状态,线缆以及波纹管在倾斜的支撑杆44上,受到重力作用落入成品31区;控制动力装置23返回初始位置,在动力装置23返回初始位置的过程中,距离传感器第二次探测到动力装置23,距离传感器将第二次探测到的信号传输给控制器5,控制器5根据距离传感器第二次的探测信号控制落料机构4一一返回原始状态,即第二伸缩臂45先收缩,第一伸缩臂42再收缩,当动力装置23返回原初始位置后,所有落料机构4回复原位;工人可以再次进行穿管,如此循环重复,有效降低了操作人员的拉线与穿管劳动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操作过程可由工人通过控制器5单独实现其功能,也可以写入程序,使其实现自动化;在本实用新型穿管设备的基础上,能够延伸出至少一种的控制方式,这种控制方式都是建立在本实用新型穿管设备的基础上,其穿管设备仍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应当指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进一步的改进和改变,这些改进和改变都应该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