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位转移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3563发布日期:2020-05-22 21:46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位转移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位转移棒。



背景技术:

在电网检修带电作业中,当人体靠近带电导线时会在人体与导线之间形成一段高能量的电弧,电弧可能对人体产生灼伤,因此需要采用电位转移棒先于人体接触到带电导线,使电弧光发生在电位转移棒的金属部件之间。通过操作电位转移棒的绝缘手柄控制金属部件,金属部件上的金属连接线与人体连接,使得人体通过电位转移棒上的金属部件及金属连接线与带电导线连接形成同一电位,从而安全地达到带电导线。

现有技术中,专利cn207283014u公开了一种电位转移棒,其通过导电线夹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共同夹持带电导线使得工作人员与带电导线保持等电位状态。但是,这种导电线夹的结构尺寸固定,针对不同线径的带电导线时,导电线夹存在无法钩住线缆或者夹持力过小的问题,通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位转移棒,以解决传统电位转移棒的导电线夹通用性差,在针对不同线径的带电导线时所存在的无法钩住线缆或者夹持力过小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电位转移棒用于夹持带电导线的金属部件通常具有固定的尺寸,仅能针对特定线径的带电导线,如果带电导线过粗,金属部件将无法钩住线缆,如果带电导线过细,则夹持不稳定、不牢靠。部分改进结构中,虽然应用弹性件、挡位设置等手段对金属部件的尺寸进行调节以增加其通用性,但仍然面临机构复杂、设备自重大,使得现场的尺寸调节变得困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的电位转移棒的金属部件结构进行改进。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位转移棒,包括握持部,所述握持部上设置有缠绕部,所述缠绕部上连接有金属连接线,所述缠绕部包括缠绕状态和平直状态,当缠绕部碰撞带电导线后,缠绕部由平直状态切换至缠绕状态,在缠绕状态下,缠绕部缠绕于带电导线上并形成稳定夹持。

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是,本技术方案所提供的电位转移棒也包括握持部、缠绕部和金属连接线。其中,缠绕部相当于电位转移棒的金属部件,其缠绕住带电导线后,通过金属连接线使得人体与带电导线连接形成同一电位,从而安全地达到带电导线。

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技术方案的缠绕部包括缠绕状态和平直状态两个状态。其中,缠绕状态下,缠绕部弯曲并包裹于带电导线的外部,并对带电导线形成稳定的夹持;平直状态下,缠绕部处于伸展状态,整体为一个平面或近似于一个平面。当电位转移棒收纳于工作人员的工具包时,缠绕部弯曲收纳以减小体积,便于工作人员携带。使用时,将缠绕部调整至平直状态,缠绕部碰撞带电导线,碰撞后缠绕部由平直状态切换至缠绕状态,从而形成对带电导线的缠绕和包裹。取下时,向工作人员方向稍加用力拉拽缠绕部即可使缠绕部脱离带电导线。

在部分实施例中,缠绕部可以为啪啪圈结构。具体地,缠绕部为条状金属记忆弹片。在平直状态下,金属记忆弹片为条状结构,此时长度最长,便于缠绕部到达带电导线;受力后,金属记忆弹片收卷,缠绕于带电导线上形成夹持。优选地,所述缠绕部的长度为40~60cm。

通过上述设置,缠绕部在缠绕状态下能够缠绕住不同线径的直线导线或者其他环形结构的电力设备,实现一根电位转移棒在多种工作环境下皆可使用的目的;同时,缠绕部结构简单,易于更换、维修,且操作简单,无需现场繁复地调节、测试、再调节,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如此,缠绕部收卷后体积大幅缩小,便于工作人员将其收纳于工具包中携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握持部的长度可调节。握持部长度可调进一步便于工作人员携带,工作人员的工具包通常长35cm、高25cm、宽5cm,因此,握持部长度缩短后的电位转移棒可以轻松的放入到工具包里,并且在应用时,延长握持部便于工作人员快速接触带电导线。

握持部长度可调的方式有多种。在部分实施例中,握持部的结构可以类似于雨伞的伸缩式折叠结构;在部分实施例中,握持部的结构可以是木工用折叠尺的折叠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握持部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握持部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铰链连接。铰链连接是指第一段能够相对于第二段翻转以实现折叠和伸展。第一段和第二段的铰接方式可以是通过活页结构,也可以通过销轴销孔的方式实现翻转。在部分实施例中,缠绕部既可以安装于第一段上,也可以安装于第二段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段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段的凹槽,第二段上设置有铰接部,所述铰接部上设置有销轴,所述销轴活动贯穿第一段的下部。优选地,第二段的横截面呈u形。铰接部可以是两个对称设置在第二段一端上的底座,两个底座之间设置有销轴,销轴活动贯穿第一段的下部后,第一段可以围绕销轴翻转,进而实现第一段围绕第二段翻转。当第一段和第二段折叠时,第一段能够完全放入第二段的凹槽中,从而缩短握持部的总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铰接部上还设置有第一定位孔,第一段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和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和第三定位孔的尺寸与第一定位孔相匹配;第二定位孔的位置被配置为,当第一段位于第二段的凹槽中时,第二定位孔与第一定位孔对齐,所述第三定位孔的位置被配置为,当第一段的上表面与第二段的上表面平行时,第三定位孔与第一定位孔对齐。当需要折叠握持部时,将第一段旋转至第二段的凹槽中,对齐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利用销轴穿过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即可实现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相对固定;当需要伸长握持部时,旋转第一段至第一段、第二段夹角180°,也即第一段的上表面与第二段的上表面平行,对齐第一定位孔和第三定位孔,利用销轴穿过第一定位孔和第三定位孔即可实现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相对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握持部的另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握持部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内活动设置有伸缩杆,所述套筒上设置有若干第一孔,所述伸缩杆上设置有第二孔,所述第二孔的尺寸与第一孔的尺寸相匹配。伸缩杆可以在套筒内滑动以伸长或缩短握持部,当调整到适当长度后,对齐第一孔和第二孔,利用销轴穿过第一孔和第二孔即可实现套筒和伸缩杆的相对固定。相对于折叠结构,伸缩结构的调节更加灵活,但机构也相对复杂。该技术方案中,缠绕部既可设置于套筒上,也可设置于伸缩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握持部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绝缘层。

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座,所述缠绕部、握持部、金属连接线均连接在连接座上。连接座能够更好地连接缠绕部、握持部和金属连接线,确保电位转移棒整体结构的稳固。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缠绕部在缠绕状态下能够缠绕住不同线径的直线导线或者其他环形结构的电力设备,实现一根电位转移棒在多种工作环境下皆可使用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的缠绕部结构简单,易于更换、维修,且操作简单,无需现场繁复地调节、测试、再调节,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本实用新型的缠绕部收卷后体积大幅缩小,便于工作人员将其收纳于工具包中携带;

4、本实用新型的握持部长度可调,握持部长度缩短后的电位转移棒可以轻松的放入到工具包里,并且在应用时,延长握持部便于工作人员快速接触带电导线。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缠绕部处于缠绕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握持部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握持部折叠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握持部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缠绕部,2-握持部,21-第一段,22-第二段,23-铰接部,24-伸缩杆,25-套筒,26-第一孔,27-第二孔,3-金属连接线,4-连接座,5-带电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电位转移棒,包括握持部2,所述握持部2上设置有缠绕部1,所述缠绕部1上连接有金属连接线3,所述缠绕部1包括缠绕状态和平直状态,当缠绕部1碰撞带电导线5后,缠绕部1由平直状态切换至缠绕状态,在缠绕状态下,缠绕部1缠绕于带电导线5上并形成稳定夹持;所述握持部2的长度可调节。

如图1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座4,所述缠绕部1、握持部2、金属连接线3均连接在连接座4上。

在部分实施例中,缠绕部1为条状金属记忆弹片。在平直状态下,金属记忆弹片为条状结构,此时长度最长,便于缠绕部到达带电导线;受力后,金属记忆弹片收卷,缠绕于带电导线上形成夹持。

在部分实施例中,缠绕部1的长度为40~60cm。

在部分实施例中,握持部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绝缘层。

通过上述设置,缠绕部在缠绕状态下能够缠绕住不同线径的直线导线或者其他环形结构的电力设备,实现一根电位转移棒在多种工作环境下皆可使用的目的;同时,缠绕部结构简单,易于更换、维修,且操作简单,无需现场繁复地调节、测试、再调节,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如此,缠绕部收卷后体积大幅缩小,便于工作人员将其收纳于工具包中携带。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握持部2为折叠结构。具体地,所述握持部2包括第一段21和第二段22,所述第一段21和第二段22铰链连接;所述第二段22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段21的凹槽,第二段22上设置有铰接部23,所述铰接部23上设置有销轴,所述销轴活动贯穿第一段21的下部;所述铰接部23上还设置有第一定位孔,第一段21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和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和第三定位孔的尺寸与第一定位孔相匹配;第二定位孔的位置被配置为,当第一段21位于第二段22的凹槽中时,第二定位孔与第一定位孔对齐,所述第三定位孔的位置被配置为,当第一段21的上表面与第二段22的上表面平行时,第三定位孔与第一定位孔对齐。

当需要折叠握持部时,如图4所示,将第一段旋转至第二段的凹槽中,对齐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利用销轴穿过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即可实现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相对固定;当需要伸长握持部时,如图3所示,旋转第一段至第一段、第二段夹角180°,也即第一段的上表面与第二段的上表面平行,对齐第一定位孔和第三定位孔,利用销轴穿过第一定位孔和第三定位孔即可实现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相对固定。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握持部2为伸缩结构。具体地,握持部2包括套筒25,所述套筒25内活动设置有伸缩杆24,所述套筒25上设置有若干第一孔26,所述伸缩杆24上设置有第二孔27,所述第二孔27的尺寸与第一孔26的尺寸相匹配。

伸缩杆可以在套筒内滑动以伸长或缩短握持部,当调整到适当长度后,对齐第一孔和第二孔,利用销轴穿过第一孔和第二孔即可实现套筒和伸缩杆的相对固定。相对于折叠结构,伸缩结构的调节更加灵活,但机构也相对复杂。该技术方案中,缠绕部既可设置于套筒上,也可设置于伸缩杆上。

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例如第一段、第二段,第一孔、第二孔等)只是为了描述清楚起见而对相应部件进行区别,不旨在限制任何次序或者强调重要性等。此外,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连接”在不进行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使经由其他部件间接相连。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