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散热降温功能的地铁车辆用供电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71575发布日期:2020-08-14 19:49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散热降温功能的地铁车辆用供电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电箱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带有散热降温功能的地铁车辆用供电箱。



背景技术:

电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电,在用电时,很多时间都会用到供电器,现有供电箱的种类越来越多,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地铁车辆上用电时也会用到供电器,但常见的供电器在使用时大多还存在散热降温功能较差,箱体密封性较低,容易进入灰尘等问题和不足。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带有散热降温功能的地铁车辆用供电箱,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散热降温功能的地铁车辆用供电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散热降温功能的地铁车辆用供电箱,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带有散热降温功能的地铁车辆用供电箱,包括:供电箱壳体、第一散热壳体、第二散热壳体、第一吸热板、第二吸热板、液体输送管道、管道三通、管道弯头、液体输送泵、检查维修门、把手、门锁;所述第一散热壳体位于供电箱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二散热壳体位于供电箱壳体的两侧;所述第一吸热板设置在供电箱壳体两侧内壁的中间,且第一吸热板与供电箱壳体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第二吸热板设置在供电箱壳体两侧内壁的下部,且第二吸热板与供电箱壳体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液体输送管道分别设置在第一吸热板与第二吸热板的底部;且液体输送管道分别与第一吸热板及第二吸热板通过粘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管道三通设置在液体输送管道的中间位置,且管道三通与液体输送管道通过螺纹拧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管道弯头分别设置在液体输送管道的顶部与底部,且管道弯头与液体输送管道通过螺纹拧接方式相连接;所述液体输送泵设置在液体输送管道右侧的底部,且液体输送泵与液体输送管道通过螺纹拧接方式相连接;所述检查维修门设置在供电箱壳体的前侧,且检查维修门与供电箱壳体通过合页相连接;所述把手设置在检查维修门的前侧,且把手与检查维修门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门锁设置在检查维修门的前侧,且门锁与检查维修门通过嵌入方式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有散热降温功能的地铁车辆用供电箱所述第一散热壳体为导热材质的矩形板状结构,且第一散热壳体的中间位置设有方便粘接液体输送管道的凹槽。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有散热降温功能的地铁车辆用供电箱所述第二散热壳体为呈对称方式焊接在第一散热壳体的两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有散热降温功能的地铁车辆用供电箱所述第一吸热板与第二吸热板均为导热材质的矩形板状结构,且第一吸热板上设有方便安装与通过供电箱内电线的贯穿槽。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有散热降温功能的地铁车辆用供电箱所述液体输送管道的主视呈“日”字形结构,且液体输送管道为抗热材质的管道,并且液体输送管道的中间位置通过管道三通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有散热降温功能的地铁车辆用供电箱所述管道弯头分别设置在液体输送管道顶部的左右两端与底部的右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有散热降温功能的地铁车辆用供电箱所述液体输送泵通过螺栓固定方式安装在供电箱壳体内壁的底部位置。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有散热降温功能的地铁车辆用供电箱的设置,通过第一吸热板与第二吸热板进行吸热,将液体输送管道内注入易导热的液体,通过液体输送泵将液体输送管道内的液体进行循环,将第一吸热板与第二吸热板吸收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散热壳体及第二散热壳体,对供电箱壳体进行散热降温,从而使该装置具有良好的散热降温功能。

2、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有散热降温功能的地铁车辆用供电箱的设置,通过该装置供电箱壳体与检查维修门的组合设计,从而使该装置的密封性更好,能够防止灰尘的进入。

3、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该装置在结构上的改进,具有良好的散热降温功能且该装置的密封性更好,能够防止灰尘进入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吸热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供电箱壳体1、第一散热壳体101、第二散热壳体102、第一吸热板2、第二吸热板3、液体输送管道4、管道三通5、管道弯头6、液体输送泵7、检查维修门8、把手9、门锁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散热降温功能的地铁车辆用供电箱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

一种带有散热降温功能的地铁车辆用供电箱,包括:供电箱壳体1、第一散热壳体101、第二散热壳体102、第一吸热板2、第二吸热板3、液体输送管道4、管道三通5、管道弯头6、液体输送泵7、检查维修门8、把手9、门锁10;第一散热壳体101位于供电箱壳体1的顶部;第二散热壳体102位于供电箱壳体1的两侧;第一吸热板2设置在供电箱壳体1两侧内壁的中间,且第一吸热板2与供电箱壳体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第二吸热板3设置在供电箱壳体1两侧内壁的下部,且第二吸热板3与供电箱壳体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液体输送管道4分别设置在第一吸热板2与第二吸热板3的底部;且液体输送管道4分别与第一吸热板2及第二吸热板3通过粘接方式相连接;管道三通5设置在液体输送管道4的中间位置,且管道三通5与液体输送管道4通过螺纹拧接方式相连接;管道弯头6分别设置在液体输送管道4的顶部与底部,且管道弯头6与液体输送管道4通过螺纹拧接方式相连接;液体输送泵7设置在液体输送管道4右侧的底部,且液体输送泵7与液体输送管道4通过螺纹拧接方式相连接;检查维修门8设置在供电箱壳体1的前侧,且检查维修门8与供电箱壳体1通过合页相连接;把手9设置在检查维修门8的前侧,且把手9与检查维修门8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门锁10设置在检查维修门8的前侧,且门锁10与检查维修门8通过嵌入方式相连接。

具体的,第一散热壳体101为导热材质的矩形板状结构,且第一散热壳体101的中间位置设有方便粘接液体输送管道4的凹槽。

具体的,第二散热壳体102为呈对称方式焊接在第一散热壳体101的两端。

具体的,第一吸热板2与第二吸热板3均为导热材质的矩形板状结构,且第一吸热板2上设有方便安装与通过供电箱内电线的贯穿槽,同时参见图1所示第二吸热板3的左侧设有方便安装液体输送泵7的贯穿孔。

具体的,液体输送管道4的主视呈“日”字形结构,且液体输送管道4为抗热材质的管道,并且液体输送管道4的中间位置通过管道三通5相连接,同时参见图1所示,液体输送管道4的两侧与顶部分别粘接在第二散热壳体102与第一散热壳体101的内侧。

具体的,管道弯头6分别设置在液体输送管道4顶部的左右两端与底部的右端。

具体的,液体输送泵7通过螺栓固定方式安装在供电箱壳体1内壁的底部位置。

具体实施步骤:

在使用该装置时,将液体输送管道4内注入易导热的液体,启动液体输送泵7将液体输送管道4内的液体进行循环,供电器发热时,第一吸热板2与第二吸热板3进行吸热,液体输送管道4内的液体吸收第一吸热板2与第二吸热板3上的热量并在循环时不断将热量转移到第一散热壳体101与第二散热壳体102上,通过第一散热壳体101与第二散热壳体102的外侧将热量散发至外界,对供电箱壳体1内进行降温,在需要维修与检查时,打开检查维修门8方便检修人员工作。

综上所述:该一种带有散热降温功能的地铁车辆用供电箱,通过第一吸热板与第二吸热板进行吸热,将液体输送管道内注入易导热的液体,通过液体输送泵将液体输送管道内的液体进行循环,将第一吸热板与第二吸热板吸收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散热壳体及第二散热壳体,对供电箱壳体进行散热降温,从而使该装置具有良好的散热降温功能;通过该装置供电箱壳体与检查维修门的组合设计,从而使该装置的密封性更好,能够防止灰尘的进入。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