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高压功率单元的简洁铜排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51105发布日期:2020-06-09 21:14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应用于高压功率单元的简洁铜排电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功率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高压功率单元的简洁铜排电源。



背景技术:

现今高压功率柜体的发展趋势为模块化、小型化、功率密度高等,但高压功率单元有大功率、大容量的需求,现有技术中高压功率柜体存在功率单元电容数量多、散热器大、电容和igbt距离远的不足,造成了高压功率柜体外形尺寸过大以及铜排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目前柜式功率单元一般采用正负极整体层叠铜排方式,但是igbt连接处电流较大,对铜排厚度要求也较高,且层叠铜排价格较贵,利用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高压功率单元的简洁铜排电源,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高压功率柜体的铜排利用率不高和功率单元柜体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高压功率单元的简洁铜排电源,该应用于高压功率单元的简洁铜排电源包括:

单元柜体,其内设置有电容组件、跨接铜排、连接铜排、功率单元以及散热器;

所述电容组件,设置于电容固定板的下端面;

所述跨接铜排,设置于所述电容固定板的上端面,并与所述电容组件连接;

所述连接铜排,其一端与所述跨接铜排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功率单元的一端连接;

所述功率单元,其另一端与外接铜排连接;

所述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功率单元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跨接铜排的厚度小于所述连接铜排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跨接铜排包括:正极跨接铜排,其与所述电容组件的正极固定连接;负极跨接铜排,其与所述电容组件的负极固定连接;所述负极跨接铜排设置于所述正极跨接铜排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正极跨接铜排与所述负极跨接铜排之间设置有绝缘膜。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铜排包括:第一正极连接铜排、第二正极连接铜排、第三正极连接铜排、第四正极连接铜排,所述第一正极连接铜排、第二正极连接铜排、第三正极连接铜排、第四正极连接铜排的一端通过第一级联铜排与所述正极跨接铜排固定连接;第一负极连接铜排、第二负极连接铜排、第三负极连接铜排、第四负极连接铜排,所述第一负极连接铜排、第二负极连接铜排、第三负极连接铜排、第四负极连接铜排的一端通过第二级联铜排与所述负极跨接铜排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功率单元包括: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正极连接铜排的另一端连接,其一端还与所述第一负极连接铜排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正极连接铜排的另一端连接,其一端还与所述第二负极连接铜排的另一端连接;第三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其一端与所述第三正极连接铜排的另一端连接,其一端还与所述第三负极连接铜排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其一端与所述第四正极连接铜排的另一端连接,其一端还与所述第四负极连接铜排的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接铜排包括:输入铜排,其与所述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另一端连接,其还与所述第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另一端连接;输出铜排,其与所述第三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另一端连接,其还与所述第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单元柜体后盖板设置有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所述输入铜排通过第一通孔,所述输出铜排通过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电容组件中间设置有中间隔板。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隔板顶部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电容固定板以及所述绝缘膜通过所述螺纹孔与所述中间隔板螺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高压功率单元的简洁铜排电源,该应用于高压功率单元的简洁铜排电源包括:单元柜体,其内设置有电容组件、跨接铜排、连接铜排、功率单元以及散热器;所述电容组件,设置于电容固定板的下端面;所述跨接铜排,设置于所述电容固定板的上端面,并与所述电容组件连接;所述连接铜排,其一端与所述跨接铜排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功率单元的一端连接;所述功率单元,其另一端与外接铜排连接;所述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功率单元的下方。该应用于高压功率单元的简洁铜排电源结构设计简洁紧凑,铜排对应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均匀对称布置,层叠铜排占用空间小,保证了散热器有足够的空间进风散热,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成本,方便安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高压功率单元的简洁铜排电源的内部结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高压功率单元的简洁铜排电源的内部结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高压功率单元的简洁铜排电源的整体效果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请同时参阅图1-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高压功率单元的简洁铜排电源的内部结构俯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高压功率单元的简洁铜排电源的内部结构侧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高压功率单元的简洁铜排电源的整体效果意图。如图1-图3所示,该应用于高压功率单元的简洁铜排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单元柜体10,其内设置有电容组件11、跨接铜排12、连接铜排13、功率单元14以及散热器1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容组件11,设置于电容固定板16的下端面;所述跨接铜排12,设置于所述电容固定板16的上端面,并与所述电容组件11连接;所述连接铜排13,其一端与所述跨接铜排1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功率单元14的一端连接;所述功率单元14,其另一端与外接铜排17连接;所述散热器15,设置于所述功率单元14的下方。

该应用于高压功率单元的简洁铜排电源具体可以作为高压svg功率单元的节能清洁电源,该电源以柜体形式设置,按应用场景功率要求,可以实现多个单元柜体串联使用。所述单元柜体10的底板、左侧板以及右侧板一体加工成型成独立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单元柜体10的上盖板、前盖板以及后盖板通过沉头螺钉固定连接。具体实施时,在所述前盖板上设置有散热格栅,以使该电源工作时更好散热。所述电容固定板16设置有与所述电容组件11相适配的固定孔,因此,所述电容组件11可以通过螺接固定于所述电容固定板16的下端面,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单元柜体空间,使得所述电容固定板16的上端面可以有多余的空间放置所述跨接铜排12,按应用场景需要,所述跨接铜排12上还可以设置驱动板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跨接铜排12的厚度小于所述连接铜排13的厚度。在该电源正常工作时,所述功率单元14连接的所述连接铜排13需要达到较大的厚度,而所述电容组件11连接的所述跨接铜排12需要的厚度较小;使用厚度较小的跨接铜排12与厚度较大的连接铜排13连接使用,既可以满足电源使用要求,又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具体实施时,所述跨接铜排12的厚度为1-1.5mm,所述跨接铜排12的总体尺寸仅占用所述电容组件安装孔整体尺寸,按工艺的标准要求,所述跨接铜排12设置的面积应该尽量小,厚度也要尽量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跨接铜排12包括:正极跨接铜排121,其与所述电容组件11的正极固定连接;负极跨接铜排122,其与所述电容组件11的负极固定连接;所述负极跨接铜排122设置于所述正极跨接铜排121的上方。所述电容组件11顶部设有螺纹孔,所述正极跨接铜排121通过沉头螺钉与所述电容组件11的正极固定连接,所述负极跨接铜排122通过沉头螺钉与所述电容组件11的负极固定连接。其中,所述负极跨接铜排122设置于所述正极跨接铜排121的上方,且所述正极跨接铜排与所述负极跨接铜排之间设置有绝缘膜18,具体实施时,使用pet绝缘膜将所述正极跨接铜排与所述负极跨接铜排绝缘独立隔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铜排13包括:第一正极连接铜排131、第二正极连接铜排132、第三正极连接铜排133、第四正极连接铜排134,所述第一正极连接铜排131、第二正极连接铜排132、第三正极连接铜排133、第四正极连接铜排134的一端通过第一级联铜排191与所述正极跨接铜排12固定连接;第一负极连接铜排135、第二负极连接铜排136、第三负极连接铜排137、第四负极连接铜排138,所述第一负极连接铜排135、第二负极连接铜排136、第三负极连接铜排137、第四负极连接铜排138的一端通过第二级联铜排192与所述负极跨接铜排13固定连接。其中,使用所述第一级联铜排191与所述第二级联铜排192通过沉头螺钉固定所述跨接铜排12与所述连接铜排13,可以使得所述跨接铜排12与所述连接铜排13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即使得所述跨接铜排12与所述连接铜排13能够实现更好的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功率单元14包括: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41,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正极连接铜排131的另一端连接,其一端还与所述第一负极连接铜排135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42,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正极连接铜排132的另一端连接,其一端还与所述第二负极连接铜排136的另一端连接;第三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43,其一端与所述第三正极连接铜排133的另一端连接,其一端还与所述第三负极连接铜排137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44,其一端与所述第四正极连接铜排134的另一端连接,其一端还与所述第四负极连接铜排13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功率单元14对应所述连接铜排设置,实现所述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41、第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42、第三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43、第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44对称均匀设置安装在所述散热器15上方,这样可以为所述功率单元14在正常工作时提供更好的散热空间,保证散热器进风流畅,有利于电源的散热,提高工作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功率单元14的另一端与外接铜排17连接,其中,所述外接铜排17包括输入铜排171,其与所述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41的另一端连接,其还与所述第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42的另一端连接;输出铜排172,其与所述第三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43的另一端连接,其还与所述第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14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单元柜体10后盖板设置有第一通孔110与第二通孔120;所述输入铜排171通过第一通孔110,所述输出铜排172通过第二通孔120。所述输入铜排171与所述输出铜排172可以作为该电源对外的端口,与外界其他设备或者其他单元柜体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15与所述电容组件11中间设置有中间隔板20。所述中间隔板20在所述单元柜体10内对所述电容固定板16形成支撑,还可以在空间上将所述电容组件11与所述散热器15隔离,有利于改电源工作时的通风散热。

在一实施例中,所所述中间隔板20顶部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电容固定板16以及所述绝缘膜18通过所述螺纹孔与所述中间隔板20螺接固定。这样固定所述电容固定板16与所述绝缘膜18,有利于更好的利用该电源的柜体空间,保证内部结构的稳定性。

可见,本实施例中该应用于高压功率单元的简洁铜排电源结构设计简洁紧凑,通过改进对电源内部结构的布局,充分利用不同位置铜排的电流大小和厚度要求,大幅度节省铜排总重量,使得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均匀对称布置,层叠铜排占用空间小,保证了散热器有足够的空间进风散热,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成本,方便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