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散热的箱式变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45304发布日期:2020-07-04 01:19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散热的箱式变电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箱式变电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散热的箱式变电站。



背景技术:

箱式变电站,又叫预装式变电所或预装式变电站,是一种高压开关设备、配电变压器和低压配电装置,按一定接线方案排成一体的工厂预制户内、户外紧凑式配电设备,即将变压器降压、低压配电等功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安装在一个防潮、防锈、防尘、防鼠、防火、防盗、隔热、全封闭、可移动的钢结构箱,特别适用于城网建设与改造,是继土建变电站之后崛起的一种崭新的变电站。箱式变电站适用于矿山、工厂企业、油气田和风力发电站,它替代了原有的土建配电房,配电站,成为新型的成套变配电装置。

箱式变电站内的变压器等电器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为避免箱式变电站内温度过高影响变压器或奇特电器设备的特性,通常在变压器的的箱体上设置散热通孔,以便于散热,在箱式变电站内设置风机,促进空气流通,加快散热效率,但是在炎热夏季时,箱式变电站内部和外部的空气都同样处于高温,仅仅依靠风机带动箱式变电站内外空气流动,不易降低箱式变电站内温度,存在不易散热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急需设计一种便于散热的箱式变电站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散热的箱式变电站,解决了现有箱式变电站内部不易散热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便于散热的箱式变电站,包括变电站箱体,还包括变电站箱体内的风机,其特征在于,变电站箱体的一侧沿纵向方向设有第一散热通孔、第二散热通孔,且变电站箱体内侧设有可纵向滑动交替覆盖第一散热通孔或第二散热通孔的转换调节板,变电站箱体的底部内设有带冷却液的冷却腔,冷却腔内设有冷却管,冷却管的一端与变电站箱体内腔连通,冷却管的另一端与变电站箱体外侧的第二散热通孔端对接。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效果:散热方式一,转换调节板覆盖第二散热通孔,使第二散热通孔处于堵塞状态,第一散热通孔处于连通状态,接通风机电源,风机使变电站内腔的热空气经第一散热通孔排出,使变电站箱体外的冷空气进入变电站箱体内,达到冷热空气循环流动的目的,进而达到变电站箱体内变压器等电气设备降温的目的,多适用于冬天或外部环境较冷的区域,散热方式二,转换调节板覆盖第一散热通孔,使第一散热通孔处于堵塞状态,第二散热通孔处于连通状态,接通风机电源,风机使变电站箱体内部的热空气经第二散热通孔进入冷却管内,冷却管内的热空气与冷却腔内的冷却液发生热量交换,达到热空气降温的目的,降温后的冷空气进入变电站箱体内,达到变电站箱体内变压器等电气设备降温的目的,多适用于冬天或外部环境较热的区域,通过上述两种散热方式的切换,可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季节,解决现有变电站箱体在夏季不易散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箱式变电站内部不易散热的问题。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变电站箱体的前侧设有与其内腔密闭配合的变电站箱门,变电站箱体的顶部设计为坡屋顶。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变电站箱体的上侧设有两台风机,且风机的下侧设有格栅。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变电站箱体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多个第一散热通孔,且多个第一散热通孔呈矩形分布,第一散热通孔的下侧设有多个第二散热通孔,且多个第二散热通孔形成的直线与变电站箱体的底部平行。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变电站箱体的内侧设有滑槽,滑槽内设有与其纵向滑动配合可交替覆盖第一散热通孔与第二散热通孔的转换调节板。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转换调节板由铁合金制成,滑槽的上侧设有磁铁。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冷却腔上设有贯穿变电站箱体的注液口、排液口。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冷却管与第二散热通孔通过弯管连接,冷却管为翅片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箱式变电站内部不易散热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变电站箱体的前侧设有与其内腔密闭配合的变电站箱门,变电站箱体的顶部设计为坡屋顶。变电站箱门的设计,可打开变电站箱门对变电站箱体内的变压器等电气元件进行检修维护,变电站箱体的顶部设计为坡屋顶,使变电站顶部不易聚集雨水或灰尘。

(3)本实用新型通过变电站箱体的上侧设有两台风机,且风机的下侧设有格栅。两台风机的设计,加快变电站箱体内部空气的循环流动,进而达到快速换热的目的。

(4)本实用新型通过变电站箱体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多个第一散热通孔,且多个第一散热通孔呈矩形分布,第一散热通孔的下侧设有多个第二散热通孔,且多个第二散热通孔形成的直线与变电站箱体的底部平行。多个第一散热孔的设计,增大散热面积,加快变电站箱体内外空气对流速度,快速达到变电站箱体内空气循环的目的。

(5)本实用新型通过变电站箱体的内侧设有滑槽,滑槽内设有与其纵向滑动配合可交替覆盖第一散热通孔与第二散热通孔的转换调节板。滑槽与转换调节板嵌入式滑动配合,避免了转换调节板在滑槽上的脱落,当转换调节板处于滑槽最下侧时,转换调节板刚好覆盖第二散热通孔,转转调节板处于滑槽最上侧时,转换调节板刚好覆盖第一散热通孔。

(6)本实用新型通过转换调节板由铁合金制成,滑槽的上侧设有磁铁。转转调节板处于滑槽最上侧时,磁铁吸附转换调节板,通过磁力吸引住转换调节板,避免转换调节板从滑槽上侧脱落。

(7)本实用新型通过冷却腔上设有贯穿变电站箱体的注液口、排液口。注液口、和排液口的设计达到冷却腔内冷却液更换的目的,注液口、排液口上均设有密封塞。

(8)本实用新型通过冷却管与第二散热通孔通过弯管连接,冷却管为翅片管。翅片管的设计,增加了冷却液与热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了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变电站箱体内部的侧视图;

图中的标记为:1-变电站箱体、2-变电站箱门、3-第一散热通孔、4-弯管、5-风机、6-格栅、7-磁铁、8-滑槽、9-转换调节板、10-第二散热通孔、11-注液口、12-冷却腔、13-冷却管、14-排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1:

参见图1~4,一种便于散热的箱式变电站,包括变电站箱体1,还包括变电站箱体1内的风机5,其特征在于,变电站箱体1的一侧沿纵向方向设有第一散热通孔3、第二散热通孔10,且变电站箱体1内侧设有可纵向滑动交替覆盖第一散热通孔3或第二散热通孔10的转换调节板9,变电站箱体1的底部内设有带冷却液的冷却腔12,冷却腔12内设有冷却管13,冷却管13的一端与变电站箱体1内腔连通,冷却管13的另一端与变电站箱体1外侧的第二散热通孔10端对接。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效果:散热方式一,转换调节板9覆盖第二散热通孔10,使第二散热通孔10处于堵塞状态,第一散热通孔3处于连通状态,接通风机5电源,风机5使变电站内腔的热空气经第一散热通孔3排出,使变电站箱体1外的冷空气进入变电站箱体1内,达到冷热空气循环流动的目的,进而达到变电站箱体1内变压器等电气设备降温的目的,多适用于冬天或外部环境较冷的区域,散热方式二,转换调节板9覆盖第一散热通孔3,使第一散热通孔3处于堵塞状态,第二散热通孔10处于连通状态,接通风机5电源,风机5使变电站箱体1内部的热空气经第二散热通孔10进入冷却管13内,冷却管13内的热空气与冷却腔12内的冷却液发生热量交换,达到热空气降温的目的,降温后的冷空气进入变电站箱体1内,达到变电站箱体1内变压器等电气设备降温的目的,多适用于冬天或外部环境较热的区域,通过上述两种散热方式的切换,可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季节,解决现有变电站箱体1在夏季不易散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箱式变电站内部不易散热的问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是在实施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优化,具体是:

变电站箱体1的前侧设有与其内腔密闭配合的变电站箱门2,变电站箱体1的顶部设计为坡屋顶。变电站箱门2的设计,可打开变电站箱门2对变电站箱体1内的变压器等电气元件进行检修维护,变电站箱体1的顶部设计为坡屋顶,使变电站顶部不易聚集雨水或灰尘。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变电站箱体1的上侧设有两台风机5,且风机5的下侧设有格栅6。两台风机5的设计,加快变电站箱体1内部空气的循环流动,进而达到快速换热的目的。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变电站箱体1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多个第一散热通孔3,且多个第一散热通孔3呈矩形分布,第一散热通孔3的下侧设有多个第二散热通孔10,且多个第二散热通孔10形成的直线与变电站箱体1的底部平行。多个第一散热孔的设计,增大散热面积,加快变电站箱体1内外空气对流速度,快速达到变电站箱体1内空气循环的目的。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变电站箱体1的内侧设有滑槽8,滑槽8内设有与其纵向滑动配合可交替覆盖第一散热通孔3与第二散热通孔10的转换调节板9。滑槽8与转换调节板9嵌入式滑动配合,避免了转换调节板9在滑槽8上的脱落,当转换调节板9处于滑槽8最下侧时,转换调节板9刚好覆盖第二散热通孔10,转转调节板处于滑槽8最上侧时,转换调节板9刚好覆盖第一散热通孔3。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转换调节板9由铁合金制成,滑槽8的上侧设有磁铁7。转转调节板处于滑槽8最上侧时,磁铁7吸附转换调节板9,通过磁力吸引住转换调节板9,避免转换调节板9从滑槽8上侧脱落。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冷却腔12上设有贯穿变电站箱体1的注液口11、排液口14。注液口11、和排液口14的设计达到冷却腔12内冷却液更换的目的,注液口11、排液口14上均设有密封塞。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冷却管13与第二散热通孔10通过弯管4连接,冷却管13为翅片管。翅片管的设计,增加了冷却液与热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了换热效率。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

如上即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参数仅是为了清楚表述本实用新型的验证过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然以其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