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斜梁光伏支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06553发布日期:2020-06-30 20:10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斜梁光伏支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伏跟踪支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层斜梁光伏支架系统。



背景技术:

在光伏跟踪系统中,为了最优化太阳光使用,将光伏组件安装于支架上,一般采用可调节式支架来对光伏组件进行承载,能够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变化而跟踪调整光伏组件的倾斜角度。但是目前市场上光伏支架结构的斜梁,都是一整根材料,在结构固定、支架承重需增加的设计要求下,只能通过增加斜梁截面,来满足支架结构的强度要求,导致会增加支架的用钢量。

鉴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旨在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成本,且简单实用、适应性强、运行稳定的双层斜梁光伏支架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降低成本,且简单实用、适应性强、运行稳定的双层斜梁光伏支架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双层斜梁光伏支架系统,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层斜梁光伏支架系统,包括斜梁、用于支撑斜梁的立柱,以及与斜梁垂直连接为一体且在斜梁上呈间隔排布的多个檩条,所述檩条用于固定光伏组件;

还包括辅助斜梁,所述辅助斜梁设于斜梁的下侧且与斜梁并联连接为一体,所述斜梁与辅助斜梁沿檩条多组间隔排布;

任一所述辅助斜梁的中部与立柱顶部转动连接、一端部通过千斤顶与立柱的中下部转动连接,其中,所述千斤顶与立柱、辅助斜梁形成三角结构;

相邻辅助斜梁的相邻千斤顶之间传动连接,从而,通过相邻千斤顶的同步伸缩带动光伏组件跟踪转动。

优选的,所述千斤顶包括呈菱形的4根连杆、丝杆、顶座、底座;

所述的4根连杆以立柱为中心线在两侧分别分布2根,两侧的上下2根连杆分别通过第一枢转件、第二枢转件连接;上侧的2根连杆之间通过顶座与辅助斜梁的一端部转动连接,下侧的2根连杆之间通过底座与立柱的中下部转动连接;

所述丝杆依次穿过第一枢转件、第二枢转件,且所述丝杆穿过第一枢转件的端部与驱动轴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枢转件内设置用于穿设丝杆的通孔,第二枢转件内设有用于穿设丝杆并配合丝杆转动的螺纹孔,所述丝杆上套设有止动组件,用于千斤顶在随丝杆转动而顶出的过程中阻挡第一枢转件沿丝杆轴向朝向远离驱动轴一侧的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止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枢转件一侧的第一止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枢转件另一侧的第二止动件,当驱动杆带动丝杆转动时,所述第一止动件和第二止动件分别通过阻挡所述第一枢转件移动,使得第二枢转件朝向第一枢转件靠近或者远离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止动件与第一枢转件之间、所述第二止动件与第一枢转件之间分别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径的一半大于所述第一枢转件通孔的半径,且所述套筒的内径的一半小于所述第一止动件和第二止动件凸出在所述丝杆上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止动件和第二止动件为推力球轴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止动件和第二止动件的轴向外侧的丝杆上分别套设有螺母。

进一步的,相邻千斤顶之间通过传递杆传动连接,所述传递杆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千斤顶的螺杆连接;

通过驱动轴驱动丝杆转动带动传递杆转动,继而传递杆驱动相邻千斤顶的丝杆同步转动,进而实现多个千斤顶的同步伸缩。

所述的驱动轴与手柄或者手电钻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辅助斜梁上固定连接有连接角钢,所述斜梁与辅助斜梁上的连接角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为一体。

优选的,所述檩条通过檩托与斜梁固连为一体;

且相邻的多根檩条之间用檩条连接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斜梁的光伏支架结构,可以通过以较短的辅助斜梁与较小截面的的斜梁组合使用,从而实现了用更少的材料来满足支架结构强度要求,以达到节省支架用钢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通过千斤顶与立柱、辅助斜梁形成三角结构,进一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了支架的结构强度。

3、本实用新型千斤顶的结构设计,通过传递杆实现多个千斤顶同步伸缩,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跟踪转动,尤其在丝杆上设置了止动组件,从而防止在丝杆转动过程中带动驱动轴一端的枢转件移动,有效保障千斤顶的同步伸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组件安装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层斜梁光伏支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单根斜梁的安装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斜梁与辅助斜梁的安装结构图。

图5为图4中安装节点的放大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立柱与辅助斜梁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千斤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千斤顶的安装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千斤顶与立柱、辅助斜梁形成的三角结构轴测图。

图10本实用新型千斤顶之间传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为本实用新型靠近驱动轴一端的第一枢转件处的结构放大图(隐藏了凸台)。

图11b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轴一端的第一枢转件处的结构示意图(隐藏了套筒)。

图12本实用新型原理驱动轴一端的第二枢转件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檩条与斜梁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轴一端的第一枢转件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注符号的含义如下:

1-斜梁;2-辅助斜梁,20-连接角钢;

3-千斤顶;30-连杆,301-第一枢转件,302-第二枢转件;31-丝杆,310-套筒,311-止动块,312-推力球轴承;32-顶座;33-底座;34-传递杆;35-驱动轴;36-凸台;

4-檩条,40-檩托;5-光伏组件;6-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为一种双层斜梁光伏支架系统,包括斜梁1、用于支撑斜梁1的立柱6,以及与斜梁1垂直连接为一体且在斜梁1上呈间隔排布的多个檩条4,所述檩条4用于固定光伏组件5;

还包括辅助斜梁2,所述辅助斜梁2设于斜梁1的下侧且与斜梁1连接为一体,所述斜梁1与辅助斜梁2沿檩条4多组间隔排布;

任一所述辅助斜梁2的中部与立柱6顶部转动连接、一端部通过千斤顶3与立柱6的中下部转动连接,其中,所述千斤顶3与立柱6、辅助斜梁2形成三角结构;

相邻辅助斜梁2的相邻千斤顶3之间传动连接,从而,通过相邻千斤顶3的同步伸缩带动光伏组件5跟踪转动。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层斜梁的光伏支架结构,通过千斤顶之间的传动连接,使千斤顶同步伸缩而带动整个系统跟踪转动,达到光伏跟踪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以较短的辅助斜梁与较小截面的的斜梁组合使用,从而实现了用更少的材料来满足支架结构强度要求,以达到节省支架用钢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并且,通过千斤顶与立柱、辅助斜梁形成三角结构,进一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了光伏支架系统的结构强度。

实施例2

如图1~3所示,为一种双层斜梁光伏支架系统,包括斜梁1、用于支撑斜梁1的立柱6,以及与斜梁1垂直连接为一体且在斜梁1上呈间隔排布的多个檩条4,所述檩条4用于固定光伏组件5;

结合图4所示,还包括辅助斜梁2,所述辅助斜梁2设于斜梁1的下侧且与斜梁1连接为一体,所述斜梁1与辅助斜梁2沿檩条4多组间隔排布;

结合图6所示,任一所述辅助斜梁2的中部与立柱6顶部转动连接、一端部通过千斤顶3与立柱6的中下部转动连接,其中,所述千斤顶3与立柱6、辅助斜梁2形成三角结构;

相邻辅助斜梁2的相邻千斤顶3之间传动连接,从而,通过相邻千斤顶3的同步伸缩带动光伏支架系统跟踪转动。

如图7~9所示,其中,所述千斤顶3包括呈菱形的4根连杆30、丝杆31、顶座32、底座33;

所述的4根连杆30以立柱6为中心线在两侧分别分布2根,两侧的上下2根连杆30分别通过第一枢转件301、第二枢转件302连接;上侧的2根连杆30之间通过顶座32与辅助斜梁2的一端部转动连接,下侧的2根连杆30之间通过底座33与立柱6的中下部转动连接;

如图11、12所示,所述丝杆31依次穿过第一枢转件301、第二枢转件302,且所述丝杆31穿过第一枢转件301的端部与驱动轴35的输出端传动连接;

所述第一枢转件301内设置用于穿设丝杆31的通孔,第二枢转件302内设有用于穿设丝杆31并配合丝杆转动的螺纹孔,所述丝杆31上套设有止动组件,用于千斤顶在随丝杆转动而顶出的过程中阻挡第一枢转件301沿丝杆轴向朝向远离驱动轴35一侧的移动。本实施例中千斤顶3通过底座33转动连接在系统立柱6上,具体可采用铰接形式,通过顶座32转动连接在辅助斜梁的一端,同样可采用铰接形式,与系统的立柱6和辅助斜梁2连接起来形成三角结构;具体的,顶座32包括上下布置的2个u形折弯件,底座33同样包括上下布置的2个u形折弯件,其中,上下布置的2个u形折弯件之间以各自的水平面固定连接为一体,以丝杆31为中轴线,位于轴线上部的两根连杆31远离枢转件的端部均通过螺钉转动连接在顶座32的下u形折弯件上,位于轴线下部的两根连杆31远离枢转件的端部均通过螺钉转动连接在底座32的上u形折弯件内。并且优选提供了千斤顶的一种设置形式,通过驱动轴35带动千斤顶3的丝杆31转动,丝杆31转动带动第二枢转件302转动,使第二枢转件302朝向第一枢转件301靠近或者远离移动,也即第二枢转件302沿丝杆31轴向做往复运动,从而使千斤顶3做顶出或者缩回的伸缩运动。尤其在丝杆31上套设有止动组件,能够防止在丝杆31转动的过程中丝杆31带动第一枢转件301朝向远离驱动轴35的一侧移动。

作为优选的一种实施例,所述止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枢转件301一侧的第一止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枢转件301另一侧的第二止动件,当驱动轴35带动丝杆31转动时,所述第一止动件和第二止动件分别通过阻挡所述第一枢转件301移动,使得第二枢转件302朝向第一枢转件301靠近或者远离移动。

更优的,所述第一止动件与第一枢转件301之间、所述第二止动件与第一枢转件301之间分别设置有套筒310,所述套筒310的内径的一半大于所述第一枢转件301通孔的半径,且所述套筒310的内径的一半小于所述第一止动件和第二止动件凸出在所述丝杆33上的高度。从而,套筒310的设计可以防止丝杆31在第一枢转件301的通孔内晃动,还能够减小第一止动件、第二止动件相对第一枢转件301的相对摩擦。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1所示,第一止动件为止动块311,第二止动件为驱动轴35上的凸台36,具体的,靠近第一枢转件301的丝杆31上设有悬伸的止动块311,且所述止动块311位于第一枢转件301靠近千斤顶3中心的一侧,所述套筒310上相应设有用于穿设止动块311的通孔;所述驱动轴35的输出端一体连接有凸台36,所述丝杆31穿过第一枢转件301的端部固定(可以是焊接)在凸台36上。本例中通过设置凸台36,一方面便于丝杆31端部的固定,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限制在千斤顶3在随丝杆31转动而缩回的过程中阻挡第一枢转件301沿丝杆轴向继续朝向驱动轴35一侧的移动。

本例优选了丝杆与止动组件的配合设置形式,丝杆31通过止动块311穿过套筒310,且止动块311位于靠近千斤顶3中心的一侧,从而在千斤顶在随丝杆31转动而顶出的过程中阻挡第一枢转件301沿丝杆轴向远离驱动轴35一侧的移动,从而,通过以第一枢转件301作为基本固定点,第二枢转件302相对第一枢转件301往复运动,有效保障千斤顶的同步伸缩效果。

另一更优的实施方案,如图14所示,所述第一止动件和第二止动件均设为推力球轴承312。更优的,所述第一止动件和第二止动件的轴向外侧的丝杆31上分别套设有螺母。

本例提供了另一种优选的丝杆与止动组件的配合设置形式,推力球轴承312和螺母对称设置在第一枢转件301的两侧。在实际应用中,螺母与丝杆31焊接,防止螺母松脱,保证螺母与丝杆同步转动。

更优的,如图10所示,对应相邻辅助斜梁2的相邻千斤顶3之间通过传递杆34传动连接,所述传递杆34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千斤顶3的丝杆31连接;通过驱动轴35驱动丝杆31转动带动传递杆34转动,继而传递杆34驱动相邻千斤顶的丝杆31同步转动,进而实现多个千斤顶3的同步伸缩。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同步跟踪转动。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的第一枢转件301、第二枢转件302优选使用销轴。所述的驱动轴35与手柄或者手电钻传动连接。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所述辅助斜梁2上固定连接有连接角钢20,所述斜梁1与辅助斜梁2并联安装,所述斜梁1与辅助斜梁2上的连接角钢20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为一体。

另外,如图13所示,所述檩条4通过檩托40与斜梁1固连为一体;且相邻的多根檩条4之间用檩条连接件(图中未示出)连接。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辅助斜梁2的长度为斜梁2长度的1/4~3/5。从而,以合适比例的较短辅助斜梁与较小截面的的斜梁组合使用,从而在用更少材料的基础上就可以满足支架结构强度要求,以达到节省支架用钢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