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90641发布日期:2020-07-31 22:08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便携式能源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盒。



背景技术:

充电盒具有收纳配件(例如是蓝牙耳机)的功能,并且可在接上电源时对配件充电。开合充电盒上盖的操作体验取决于充电盒的转轴设计。常见的充电盒在转轴上设置有凸点,透过凸点彼此卡合来限制充电盒上盖掀开的最大角度,亦可选择性地搭配扭力弹簧,以使上盖在开启时能维持在固定的角度。

采用上述设计的转轴,一来扭力弹簧会外露而影响充电盒外观,再者,扭力弹簧的扭力在上盖关闭时达到最大值,不但使充电盒在上盖关闭时容易因受到轻微碰撞而自动弹开,且上盖开启时弹开的初速过快,使用者体验欠佳。此外,凸点会彼此干涉而磨损,故随着上盖开合次数的增加会逐渐失去限制上盖开启角度的功能。

此外,一般充电盒体积小巧,故必须搭配较小的转轴结构,常应用于眼镜盒的转轴(例如是sfhinge)尽管能做到维持上盖开启角度的功能,但此类转轴体积庞大,明显不适合应用于充电盒,且此类转轴同样会外露而影响产品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其中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创新的充电盒,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成上述目的,依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一种充电盒包含本体、盖体以及作动组件。本体具有容置空间,其前后延伸定义一轴向。盖体可枢转地连接本体,而可呈掀启状态或盖合状态。盖体具有导动块,导动块藉由盖体的掀启或盖合呈旋摆作动。作动组件包含滑动件以及复位机构。滑动件可滑动地设置于容置空间,并包含活动部。活动部对应于导动块,藉由导动块的旋摆作动推动活动部,以使滑动件沿着所述轴向前后滑动。活动部包含有相连的斜面以及抵靠面。复位机构连接滑动件,并配置以提供滑动件沿所述轴向的力。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抵靠面与斜面之间的夹角实质上落在30度至180度的范围以内。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作动组件进一步包含固定于本体的框架,容置空间定义于框架与本体的壁部之间。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盖体还具有凸肋结构,凸肋结构位于导动块的一侧。当盖体呈掀启状态时,凸肋结构抵靠于本体的壁部以形成限制枢转,令盖体与本体呈预定角度。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凸肋结构的长度大于导动块的长度。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活动部以及本体的壁部形成凹口,当盖体呈掀启状态时,导动块抵靠于本体的壁部以形成限制枢转,令盖体与本体呈预定角度。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框架具有入口以及穿孔,入口面对导动块,而穿孔与入口相对。滑动件还包含延伸部以及卡勾部,延伸部位于卡勾部以及活动部之间,且延伸部穿越穿孔。复位机构包含弹簧,弹簧位于容置空间内,并套设于延伸部。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框架包含第一导引部以及第二导引部,第一导引部与壁部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导引部与壁部之间的距离。滑动件远离壁部的表面具有内缩区段,内缩区段以及活动部分别与第一导引部以及第二导引部滑动配合。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滑动件还包含形成于活动部的限位缘,当盖体呈掀启状态时,导动块抵靠于限位缘以形成限制枢转,令盖体与本体呈预定角度。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活动部以及限位缘共同形成一凹陷部。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凹陷部与导动块实质上形状互补。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导动块退出凹陷部时,盖体呈盖合状态。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定角度实质上落在70度至100度的范围以内。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滑动件具有滑槽,本体具有柱体,柱体由本体的壁部突伸出,并且延伸进入滑槽。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作动组件进一步包含固定于本体的框架,容置空间定义于框架与本体的壁部之间。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滑动件远离壁部的表面具有内缩区段,框架于滑动件上的垂直投影落在内缩区段内。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内缩区段面向导动块的一端与框架之间具有一间隙。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框架具有滑轨,滑动件具有滑槽,滑槽可滑动地衔接滑轨。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滑轨由框架的侧壁突伸出。

于本申请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导动块配置以绕一旋转轴旋摆,容置空间延伸的轴向不平行于旋转轴。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充电盒的滑动件具有凹陷部,其可供导动块旋摆进出,并在复位机构的作用下稳固卡合导动块,以利维持盖体开启的角度,改进了诸如容易磨损、无法维持开盖角度、转轴体积过大等存在于现有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使本揭示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方式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

图1为绘示依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盒的爆炸视图。

图2为绘示第1图所示的充电盒于盖体呈盖合状态时的组合剖视图。

图3为绘示第1图所示的充电盒于盖体呈掀启状态时的组合剖视图。

图4为绘示第1图所示的充电盒部分组件的爆炸视图。

图5为绘示依据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盒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为绘示依据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盒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为绘示第6图所示的充电盒部分组件的爆炸视图。

图8为绘示依据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盒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9为绘示第8图所示的充电盒部分组件的爆炸视图。

图10为绘示依据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盒的爆炸视图。

图11为绘示第10图所示的充电盒于盖体呈盖合状态时的组合剖视图。

图12为绘示第10图所示的充电盒于盖体呈掀启状态时的组合剖视图,其剖面通过盖体的导动块。

图13为绘示第10图所示的充电盒于盖体呈掀启状态时的组合剖视图,其剖面通过盖体的凸肋结构。

图14为绘示依据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盒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1000:充电盒

110,1010:本体

111,1011:枢接点

112,1012:容置空间

113,1013a,1013b:开口

114,814,1014:壁部

115,615,815:柱体

116:锁固孔

117:固定部

117a:基部

117b:卡扣

118:侧挡片

120,1020,1420:盖体

121,1021:枢接部

122,1022:枢接点

123,523,1023:导动块

123a:顶点

130,630,1030:作动组件

140,540,640,840,1040:滑动件

141,1041:活动部

142,542:限位缘

143:凹陷部

144,844:滑槽

145,1045:斜面

146,1046:抵靠面

147:凹口

148:卡扣

150,1050:复位机构

160,660,860,1060:框架

640a:内缩区段

640b:切口

860a:底板

860b:侧壁

860c:滑轨

860d:卡扣

999:螺丝

1024:凸肋结构

1042:延伸部

1043:卡勾部

1044:内缩区段

1047:凹口

1061:入口

1062:穿孔

1063a:第一导引部

1063b:第二导引部

d1:距离

g:间隙

h1,h2:高度

r:旋转轴

x:轴向

y:方向

θ1,θ3:夹角

θ2:预定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叙述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所附的图式及以下所述各种实施方式。图式中各组件未按比例绘制,且仅为说明本申请而提供。以下描述许多实务上的细节,以提供对本申请的全面理解,然而,相关领域具普通技术者应当理解可在没有一或多个实务上的细节的情况下实施本申请,因此,该些细节不应用以限定本申请。

请参照第1图至第3图。第1图为绘示依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盒100的爆炸视图,而第2图与第3图分别绘示第1图所示的充电盒100于两不同状态的组合剖视图。充电盒100包含本体110、盖体120以及作动组件130(请见第2图与第3图)。如第1图所示,盖体120具有枢接部121,枢接部121两侧的枢接点122(仅绘出其中一者)可枢转地连接本体110的枢接点111(仅绘出其中一者),而使盖体120可呈掀启状态(例如是第3图所呈现的状态)或盖合状态(例如是第2图所呈现的状态)。盖体120还具有导动块123,导动块123自枢接部121底部突起,并藉由盖体120的掀启或盖合呈旋摆作动。

如第2图与第3图所示,本体110为一中空壳体结构,作动组件130设置于本体110内,并且包含滑动件140、复位机构150以及框架160。本体110具有容置空间112,容置空间112前后延伸定义轴向x,滑动件140可滑动地设置于容置空间112,换言之,容置空间112是滑动件140的滑动空间。如第1图所示,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动块123配置以绕旋转轴r旋摆,容置空间112延伸的轴向x不平行于旋转轴r。于一些实施方式中,轴向x垂直于旋转轴r。

如第2图所示,滑动件140包含活动部141以及形成于活动部141的限位缘142,活动部141与限位缘142共同形成凹陷部143。具体而言,活动部141包含有相连且彼此倾斜配置的斜面145以及抵靠面146,抵靠面146是凹陷部143的底面,限位缘142连接于抵靠面146远离斜面145的一端。于一些实施方式中,抵靠面146与限位缘142之间的夹角实质上等于抵靠面146与斜面145之间的夹角θ1。于一些实施方式中,抵靠面146与斜面145之间的夹角θ1实质上落在120度至150度的范围以内,较佳地为135度。

如第1图所示,本体110具有开口113,其位于枢接点111之间,滑动件140所设活动部141对应于盖体120的导动块123,并且通过开口113与导动块123滑动配合。藉由导动块123的旋摆作动推动活动部141,使滑动件140沿着轴向x前后滑动。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凹陷部143与导动块123实质上形状互补。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盖体120与滑动件140的材料包含诸如聚甲醛(polyoxymethylene,pom)等工程塑料。

如第3图所示,限位缘142用以限制盖体120枢转,当盖体120呈掀启状态时,导动块123抵靠于限位缘142,令盖体120与本体110呈预定角度θ2。于一些实施方式中,预定角度θ2实质上落在70度至100度的范围以内。

请一并参照第4图,其为绘示第1图所示的充电盒100部分组件的爆炸视图。如第2图与第3图所示,本体110具有面向盖体120的壁部114,框架160固定于本体110,并且位于滑动件140远离壁部114的一侧,以限制滑动件140在垂直于壁部114的方向上偏移。滑动件140滑动于框架160以及壁部114之间,换言之,容置空间112定义于框架160以及壁部114之间。于一些实施方式中,滑动件140具有滑槽144,滑槽144上下贯穿滑动件140。本体110具有柱体115,柱体115由壁部114突伸出,并且延伸进入滑槽144。框架160固定于柱体115,具体而言,柱体115末端具有锁固孔116,框架160藉由螺丝999锁固于柱体115末端。在轴向x上,滑槽144的宽度大于柱体115的宽度,使滑动件140能在柱体115的导引下沿着轴向x滑动。于一些实施方式中,框架160的材料包含金属、工程塑料、其他合适的材料或上述材料的组合。

如第4图所示,于一些实施方式中,柱体115为圆柱,壁部114具有两侧挡片118(仅绘出其中一者),在垂直于轴向x的方向y上,两侧挡片118位于滑动件140的相反两侧,以限制滑动件140在方向y上偏移,使滑动件140能平直地沿着轴向x滑动。

如第2图与第3图所示,复位机构150连接滑动件140,并配置以提供滑动件140沿轴向x的力,滑动件140在复位机构150与导动块123的驱动下沿着轴向x往复运动。于本实施方式中,复位机构150为拉伸弹簧,本体110的壁部114具有固定部117,弹簧两端分别连接固定部117以及滑动件140远离导动块123的一端。于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复位机构150可包含两磁性件,其分别设置于固定部117以及滑动件140远离导动块123的一端,且两磁性件极性(n极或s极)相同的端面彼此面对。

如第2图所示,当盖体120呈盖合状态时,盖体120的导动块123退出滑动件140的凹陷部143,此时滑动件140位在第一位置。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盖体120呈盖合状态时,滑动件140抵靠于盖体120的枢接部121,故盖体120的旋转受限而无法轻易掀开。由于滑动件140的活动部141位在导动块123的顶点123a的动作路径上,故使用者掀开盖体120而使盖体120沿顺时钟方向旋转时,导动块123干涉活动部141,使得滑动件140后退离开第一位置并压缩弹簧(即复位机构150)。导动块123接触活动部141的接触点随着盖体120与本体110之间的夹角增加而偏移,当接触点落在顶点123a时,弹簧的压缩量达到最大,此时滑动件140移动至第二位置。

承上所述,在接触点通过顶点123a后,滑动件140在弹簧弹力的驱使下由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动,并导引导动块123顶点123a滑动至抵靠面146,且使导动块123抵靠于限位缘142(如第3图所示)。此时,如第3图所示,滑动件140回到第一位置,导动块123完全卡合于凹陷部143,并使盖体120与本体110呈预定角度θ2。换言之,在接触点通过顶点123a后不需进一步掀开盖体120,盖体120可在作动组件130与导动块123的作用下自动开启。

如第2图与第3图所示,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17包含基部117a以及卡扣117b,基部117a连接壁部114,卡扣117b设置于基部117a上,并且朝向滑动件140突伸。滑动件140具有凹口147(请见第4图),凹口147位于滑动件140面向固定部117的一侧,且凹口147的底面上设置有卡扣148。弹簧(即复位机构150)的两端分别套设并扣合于卡扣117b、148,且分别抵靠于基部117a以及凹口147的底面。

如第2图与第3图所示,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滑动件140位在第一位置时,滑动件140的滑槽144远离导动块123的一端抵靠于柱体115。此时,滑动件140的凹口147的底面与基部117a之间的距离d1小于弹簧的自然长度(亦即,弹簧不受外力下的长度),换言之,在柱体115的限制下,第一位置是滑动件140所能到达的最右侧位置,且当滑动件140位在第一位置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藉由上述结构配置,滑动件140的凹陷部143可稳固地卡合盖体120的导动块123,使盖体120与本体110之间的角度维持在预定角度θ2。

请参照第5图,其为绘示依据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盒的局部放大剖视图。需说明的是,部分沿用自前述实施方式的组件符号是代表实质上相同的组件,为了内容的简洁,在此不重复关于这些组件的叙述。本实施方式与第1图至第4图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在于滑动件540的凹陷部以及盖体的导动块523外型改变。具体而言,于本实施方式中,限位缘542与活动部141的抵靠面146相互垂直配置,换言之,抵靠面146与限位缘542之间的夹角θ3实质上为90度。导动块523外型与凹陷部(由限位缘542、斜面145与抵靠面146所构成)互补。上述结构能有效避免用户将盖体过度外翻而使盖体与本体之间的夹角超过预定角度θ2。

请参照第6图与第7图。第6图为绘示依据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盒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而第7图为绘示第6图所示的充电盒部分组件的爆炸视图。需说明的是,部分沿用自前述实施方式的组件符号是代表实质上相同的组件,为了内容的简洁,在此不重复关于这些组件的叙述。

本实施方式与第1图至第4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具有以下差异:(1)滑动件640不具有滑槽;(2)本体具有两柱体615,柱体615由壁部114延伸出,且在方向y上,两柱体615位于滑动件640的相反两侧以限制滑动件140在方向y上偏移,使滑动件640能平直地沿着轴向x滑动;(3)在方向y上,框架660的最大宽度大于滑动件640,且框架660透过两螺丝999固定至柱体615的锁固孔116。

如第6图所示,于一些实施方式中,滑动件640远离壁部114的表面具有内缩区段640a,自壁部114量测,内缩区段640a的高度h1小于活动部141的高度h2。框架660于该滑动件640上的垂直投影(亦即,沿着垂直于壁部114的方向投影)是落在内缩区段640a内,以利降低作动组件630整体的厚度。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滑动件640位在第一位置时(亦即,滑动件640在导动块123完全退出凹陷部时或导动块123卡合凹陷部而使盖体与本体呈预定角度θ2时的位置),内缩区段640a面向导动块123的一端与框架660面向导动块123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隙g。在滑动件640因导动块123旋摆而受到推动时,间隙g提供滑动件640足够的后退的空间。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在轴向x上,间隙g的宽度实质上为1.7毫米。

如第7图所示,于一些实施方式中,滑动件640的侧壁靠近导动块123的一端具有切口640b,本体进一步包含挡块619,其设置于壁部114上。当滑动件640位在第一位置时,挡块619位于切口640b内并且抵靠滑动件640。此时,如第6图所示,滑动件640的凹口147的底面与基部117a之间的距离d1小于弹簧(即复位机构150)的自然长度,使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如此一来,滑动件640的凹陷部可稳固地卡合导动块123,使盖体与本体之间的角度维持在预定角度θ2。

请参照第8图与第9图。第8图为绘示依据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盒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而第9图为绘示第8图所示的充电盒部分组件的爆炸视图。需说明的是,部分沿用自前述实施方式的组件符号是代表实质上相同的组件,为了内容的简洁,在此不重复关于这些组件的叙述。

本实施方式与第1图至第4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具有以下差异:(1)本体具有两柱体815,柱体815由壁部814延伸出,且在方向y上,两柱体815位于滑动件840的相反两侧;(2)框架860透过两螺丝999固定至柱体815的锁固孔116;(3)框架860具有底板860a以及连接底板860a的u形侧壁860b;(4)框架860还具有滑轨860c,滑轨860c自侧壁860b突伸出,并沿着轴向x延伸,滑动件840的侧面上具有滑槽844,其同样沿着轴向x延伸,并且可滑动地衔接滑轨860c,在滑轨860c的导引下,滑动件840可平直地沿着轴向x运动;(5)壁部814不具有固定部117,框架860还具有卡扣860d,其面对滑动件840的卡扣148设置,弹簧(即复位机构150)的两端分别套设并扣合于卡扣860d、148,且分别靠于框架860的侧壁860b以及凹口147的底面。

请参照第10图至第13图,充电盒1000包含本体1010、盖体1020以及作动组件1030。如第10图所示,盖体1020具有枢接部1021,枢接部1021两侧的枢接点1022(仅绘出其中一者)可枢转地连接本体1010的枢接点1011(仅绘出其中一者),而使盖体1020可呈掀启状态(例如是第12图所呈现的状态)或盖合状态(例如是第11图所呈现的状态)。盖体1020还具有导动块1023,导动块1023自枢接部1021底部突起,并藉由盖体1020的掀启或盖合呈旋摆作动。导动块1023配置以绕旋转轴r旋摆,旋转轴r通过两枢接点1011。

如第11图与第12图所示,本体1010为壳体结构,作动组件1030设置于本体1010内,并且包含滑动件1040、复位机构1050以及框架1060。本体1010具有壁部1014,框架1060固定于壁部1014(具体而言,框架1060是形成于壁部1014的结构,即框架1060与壁部1014一体成形),并在框架1060与壁部1014之间定义出容置空间1012。容置空间1012前后延伸定义轴向x,滑动件1040可滑动地设置于容置空间1012,换言之,容置空间1012是滑动件1040的滑动空间。于一些实施方式中,轴向x不平行于旋转轴r。于一些实施方式中,轴向x垂直于旋转轴r。

如第11图与第12图所示,滑动件1040包含活动部1041,活动部1041与壁部1014共同形成凹口1047。具体而言,活动部1041包含有相连的斜面1045以及抵靠面1046,其中抵靠面1046是位于斜面1045与壁部1014之间。于一些实施方式中,抵靠面1046与斜面1045之间的夹角θ1实质上落在30度至180度的范围以内,较佳地为135度。

如第11图与第12图所示,活动部1041对应于盖体1020的导动块1023,并与导动块1023滑动配合。藉由导动块1023的旋摆作动推动活动部1041,使滑动件1040沿着轴向x前后滑动。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如第10图所示,本体1010具有位于两枢接点1011之间的开口1013a,活动部1041是通过开口1013a与导动块1023滑动配合。

如第11图与第12图所示,复位机构1050连接滑动件1040,并配置以提供滑动件1040沿轴向x的力,滑动件1040在复位机构1050与导动块1023的驱动下沿着轴向x往复运动。于本实施方式中,复位机构1050为拉伸弹簧,其沿着轴向x延伸,并压缩于滑动件1040与框架1060之间,在第11图与第12图的视角下,弹簧提供滑动件1040向右的推力。

如第10图与第13图所示,盖体1020还具有至少一凸肋结构1024,凸肋结构1024位于导动块1023的一侧,当盖体1020呈掀启状态时,凸肋结构1024抵靠于壁部1014以形成限制枢转,令盖体1020与本体1010呈预定角度θ2。如第12图所示,于一些实施方式中,预定角度θ2实质上落在70度至100度的范围以内。

如第10图与第13图所示,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盖体1020具有两凸肋结构1024位于导动块1023的相反两侧,本体1010具有两开口1013b,分别供两凸肋结构1024穿越,以抵靠至壁部1014。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凸肋结构1024自枢接部1021延伸出的长度大于导动块1023自枢接部1021延伸出的长度,以更稳固地限制盖体1020掀启的角度。

如第11图与第12图所示,于一些实施方式中,框架1060具有入口1061以及穿孔1062,入口1061面对导动块1023,而穿孔1062与入口1061相对。滑动件1040还包含延伸部1042以及卡勾部1043,延伸部1042位于卡勾部1043以及活动部1041之间,且延伸部1042穿越穿孔1062。拉伸弹簧(即复位机构1050)位于容置空间1012内,并套设于延伸部1042。

如第11图与第12图所示,组装时,可先将弹簧套设于滑动件1040的延伸部1042,再将滑动件1040与其上的弹簧一同从入口1061插入框架1060,直到卡勾部1043通过穿孔1062,使滑动件1040连接框架1060,并使弹簧压缩于滑动件1040与框架1060之间,无须额外工具即能快速完成组装。

如第11图与第12图所示,当盖体1020呈盖合状态时,盖体1020的导动块1023退出凹口1047,而当盖体1020呈掀起状态时,盖体1020的导动块1023进入凹口1047,并抵靠于抵靠面1046。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盖体1020呈盖合状态时,滑动件1040抵靠于盖体1020,且弹簧(即复位机构1050)呈压缩状态以对滑动件1040施加向右的力,藉此限制盖体1020的旋转,避免盖体1020不经意地掀开。

如第11图与第12图所示,于一些实施方式中,框架1060包含第一导引部1063a以及第二导引部1063b,第二导引部1063b位于框架1060的入口1061与第一导引部1063a之间。第一导引部1063a与第二导引部1063b具有高低落差,具体而言,第一导引部1063a与壁部1014之间的距离,是小于第二导引部1063b与壁部1014之间的距离。滑动件1040远离壁部1014的表面具有内缩区段1044,内缩区段1044以及活动部1041分别与第一导引部1063a以及第二导引部1063b滑动配合。在上述配置下,可进一步减少作动组件1030所占用的空间,还可提供防呆功能,防止组装者将滑动件1040上下倒置装入框架1060内。

请参照第14图,其为绘示依据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盒的局部放大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与第10图至第13图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处,在于盖体1420不具有凸肋结构,直接以导动块1423抵靠本体1010的壁部1014。具体而言,当盖体1420呈掀启状态时,导动块1423抵靠于壁部1014以形成限制枢转,令盖体1420与本体1010呈预定角度θ2。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充电盒的滑动件具有凹陷部,其可供导动块旋摆进出,并在复位机构的作用下稳固卡合导动块,以利维持盖体开启的角度,改进了诸如容易磨损、无法维持开盖角度、转轴体积过大等存在于现有技术问题。

尽管本申请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习此技艺者,于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及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