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关柜柜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38017发布日期:2020-09-08 13:37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开关柜柜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中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关柜柜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增长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网对开关柜的要求更高,传统开关柜的结构形式越来越受到限制。一些新型开关柜内的主回路附带有复杂的分支支路,但柜体内部布局不合理,不能全部利用柜体内部空间,造成柜体外形尺寸庞大,成本增加。因此,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方式,设计出一种新的开关柜柜体结构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供开关柜柜体布局的合理性,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柜柜体结构,该柜体结构用以解决现阶段开关柜柜体结构布局体积大,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开关柜柜体结构,包括柜体框架和柜门,形成封闭柜体,通过金属隔板分隔形成开关室、第一辅助回路隔室、第二辅助回路隔室、低压室、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以及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

所述开关室位于柜体框架的前侧,内部设置能够拉出的手车,手车上放置主开关,并设置主回路触头和辅助回路触头,当手车在开关室处于工作位置时,主开关通过主回路触头和辅助回路触头连接主回路和辅助回路;所述开关室上部设置泄压通路,用于排放故障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

所述低压室位于柜体框架的前侧上部,内部放置具有控制和保护功能的二次元器件;

所述第一辅助回路隔室与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并列设置在柜体框架的后侧,二者上部前侧设置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其左侧向下延伸至第一辅助回路隔室的中部,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的上部设置泄压通路;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下部前侧分隔第二辅助回路隔室;辅助回路的各部分结构根据布线位置分别放置在所述第一辅助回路隔室和第二辅助回路隔室;

主回路的各连接线缆按照布线位置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和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从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经开关室上部一侧进入,上部另一侧导出,最后进入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前侧中部与所述开关室的金属隔板设置连接或支撑主回路绝缘件的安装孔;所述开关室与所述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的金属隔板设置连接或支撑主回路绝缘件的安装孔;所述开关室与第一辅助回路隔室、第二辅助回路隔室的金属隔板设置连接或支撑辅助支路绝缘件的安装孔;所有开孔安装触头盒。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辅助回路隔室和所述第二辅助回路隔室贯通或通过金属隔板隔离;所述第一辅助回路隔室和所述第二辅助回路隔室隔离时,第二辅助回路隔室上部设置泄压通路。

进一步的,所述主回路的各连接线缆进出方式为:由柜体顶部进线,经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内主母线,由开关室上侧左端进入,再从开关室上侧右端导出,进入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向柜顶或柜底出线;或由柜体上部一侧沿着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内的主母线进线,由开关室上侧左端进入,再从开关室上侧右端导出,进入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向柜顶或柜底出线;

或者,由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的柜顶或柜底进线,由开关室上侧右端进入,再从开关室上侧左端导出,经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内主母线,向柜体顶部出线;或由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的柜顶或柜底进线,由开关室上侧右端进入,再从开关室上侧左端导出,沿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内主母线,向柜体上部一侧出线。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本发明的开关柜柜体结构,布局紧凑,电气元件之间接线方便,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

(2)本发明第一和第二辅助回路隔室相互贯通或通过金属隔板隔离,并且辅助回路隔室和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与柜顶连通,隔室2至6内部元件发生电气故障时,高温高压气体通过柜顶泄压通道排出,不会影响相邻隔室内的元件,有效地控制了隔室内部事故蔓延。隔室之间的金属隔板上设有连接或支撑主回路和辅助支路绝缘件的安装孔,这些开孔可安装若干触头盒,隔室5、6内可放置主回路进出线,隔室3、4内放置辅助支路,相邻隔室间的金属隔板将主回路和辅助支路完全隔开;主回路和辅助支路所在的各个隔室相对独立,发生电气故障时,不会影响相邻隔室,有效地将故障控制在单一隔室内部。

(3)本发明的开关室2内可安装手车,当手车拉出时,实现了主回路和辅助支路的隔离。

附图说明

图1是开关柜柜体结构柜右方向示意图;

图2是开关柜柜体结构柜左方向示意图;

图3是开关柜柜体结构柜后方向示意图;

图4是开关柜柜体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示意图(虚线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柜柜体结构,如图1至4所示,包括柜体框架和柜门,形成封闭柜体,通过金属隔板分隔形成开关室2、第一辅助回路隔室3、第二辅助回路隔室4、低压室1、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6以及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5。

所述开关室2位于柜体框架的前侧,内部设置能够拉出的落地式手车,手车上放置主开关,并设置主回路触头和辅助回路触头。主回路触头用于连接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5的元器件(主母线)和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6内的元器件(接地开关,互感器);辅助回路触头用于连接第一辅助回路隔室3和第二辅助回路隔室4内的元器件;所述开关室2上部设置泄压通路,用于排放故障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

所述低压室1位于柜体框架的前侧上部,内部放置具有控制和保护功能的二次元器件。

所述第一辅助回路隔室3与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6并列设置在柜体框架的后侧,二者上部前侧设置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5,其左侧向下延伸至第一辅助回路隔室3的中部,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5的上部设置泄压通路;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6下部前侧分隔第二辅助回路隔室4;辅助回路的各部分结构根据布线位置及辅助回路元器件功能、体积分别放置在所述第一辅助回路隔室3和第二辅助回路隔室4。第一辅助回路隔室3可放置辅助回路中的电流转移元件,第二辅助回路隔室4内可放置体积小一些的耗能元件,如避雷器,这样的布局方便辅助回路中各元器件安装及接线。

主回路包括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6和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5内的线缆,以及开关室2内的主开关。主回路的各连接线缆按照布线位置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6和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5。从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6经开关室2上侧右端进入,上侧左端导出,最后进入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5。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6可安装接地开关,电流互感器和外接电缆,其中,接地开关安装在第二辅助回路隔室4与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6之间的金属隔板上,电流互感器安装在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6的后侧底部,外接电缆穿过电流互感器;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5可安装主母线铜排和分支母线铜排。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6前侧中部与所述开关室2的金属隔板设置连接或支撑主回路绝缘件的安装孔23;所述开关室2与所述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5的金属隔板设置连接或支撑主回路绝缘件的安装孔20;所述开关室2与第一辅助回路隔室3、第二辅助回路隔室4的金属隔板设置连接或支撑辅助支路绝缘件的安装孔22、24,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增加1个,例如孔21或者2个连接孔,这些开孔都是用于安装触头盒。所有的触头盒内安装铜排和高压一次静触头,铜排一端深入触头盒内与静触头相连接,开孔23安装的触头盒上的铜排出线端在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6内部,与接地开关和外接电缆相连接;开孔20安装的触头盒上的铜排(即分支母线铜排)出线端在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5内部,与主母线铜排相连接;开孔21、22、24安装的触头盒上的铜排出线端在第一辅助回路隔室3、第二辅助回路隔室4内部,与辅助回路中的电流转移元件和耗能元件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辅助回路隔室3和所述第二辅助回路隔室4贯通或通过金属隔板隔离;第一辅助回路隔室3和第二辅助回路隔室4隔离时,第二辅助回路隔室4上部设置泄压通路。

进一步地,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5设置在柜体上部,与柜顶连通,且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前后位置。并且第一辅助回路隔室3和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6与柜顶连通,上部都设置泄压通路,第一辅助回路隔室3和第二辅助回路隔室4贯通时共用同一泄压通路。开关室2、第一辅助回路隔室3、第二辅助回路隔室4、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5和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6任何隔室内部元件发生电气故障时,高温高压气体通过柜顶泄压通道排出,防止了隔室内部事故向相邻隔室蔓延。主回路、辅助支路之间有金属隔板隔开,开关室2内可安装手车,当手车拉出时,手车上的主回路触头、辅助回路触头与触头盒内的高压一次静触头脱离,可同时实现主回路和辅助支路的隔离,保证主回路和辅助支路的安全。

如图3所示,主回路进(出)线位置在柜体顶部,经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5内的主母线51,或由柜体上部一侧(左侧或右侧)沿着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5内的主母线51进(出)线,主回路出(进)线位置在柜体右侧的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6内,孔23安装的触头盒上的出(进)线铜排可根据实际情况向柜底或柜顶引出电缆。

综上所述,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关柜柜体结构,通过金属隔板分隔形成开关室、第一辅助回路隔室、第二辅助回路隔室、低压室、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以及第二主回路进出线室;第一辅助回路隔室与第二辅助回路隔室相互贯通或通过金属隔板隔离,并且辅助回路隔室和第一主回路进出线室与柜顶连通,隔室内部元件发生电气故障时,高温高压气体通过柜顶泄压通道排出,不会影响相邻隔室内的元件,有效地控制了隔室内部事故蔓延。本发明提供的开关柜柜体结构实现了柜体的小型化和紧凑化,空间利用率高,其成本方面也有较大的优势。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