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竹建筑的防雷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552798发布日期:2020-10-17 02:31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原竹建筑的防雷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原竹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原竹建筑的防雷方法。



背景技术:

竹建筑结构已经从传统的竹木搭接、缠绕、榫卯咬合等方式发展到竹结构与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膜结构、砖石结构相互结合的一种混合式结构类型,甚至可以将竹材进行粉碎胶合,对其物理特性进行改良和加强,成为新型的竹集成材,可以按照现代建筑结构的计算方式进行数据计算。竹材参与到现代建筑结构体系当中,可以使原本只能搭建小建筑的竹材应用到大空间建筑、多层甚至高层建筑中,大大扩展了竹结构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范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竹建筑收到人们的青睐,其整个结构主要由原竹制成,包括支承柱、主梁以及檩条,加工过程中现将原竹加工制成原竹集束柱,然后再将原竹集束柱搭建形成原竹建筑。这样的建筑结构虽然美观、实用,并且修建施工方便,强度和稳定性也高。但是,这样的原竹结构建筑,由于整个屋架没有钢筋混凝土,因此如何对其防雷,成为了该建筑的一大问题。

因此,怎样才能够提供一种原竹建筑的防雷方法,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原竹建筑的防雷问题,提供一种原竹建筑的防雷方法,能够对原竹建筑进行防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原竹建筑的防雷方法,包括数榀并列设置的屋架、若干檩条以及屋面;所述屋架包括支承柱和主梁,其中,支承柱的柱脚通过混凝土基座与地面固定连接,其上端与主梁固定连接;所述檩条设数榀屋架的主梁上方,其长度方向与主梁的长度方向处置,并同时与数榀屋架的主梁固定连接,所述屋面铺设于檩条上方,并与檩条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在支承柱中设置两根钢筋,两钢筋分别设于支承柱的两原竹内,其下端延伸至混凝土基座内,并与混凝土基座固定连接,上端延伸至屋面上方;

2)在屋脊和屋面靠近边缘处明敷第一接闪带;其中,靠近屋面边缘的第一接闪带绕屋面一周设置,且其两端分别与两钢筋相连;屋脊上方的第一接闪带的两端与靠近屋面边缘的第一接闪带相连;

3)在屋面上暗敷多根第二接闪带,所述第二接闪带的两端分别与靠近屋面边缘的第一接闪带和屋脊上的第一接闪带相连;

4)在靠近屋面边缘的第一接闪带上方,对应屋面檐角的位置,竖向设置接闪针,所述接闪针的下端与第一接闪带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闪带通过若干支架与屋面或屋脊相连,所述支架的材质与第一接闪带的材质相同,所述第二接闪带的两端均与支架相连。

进一步地,在钢筋外侧套设有pvc管,在pvc管内填充有水泥砂浆。

进一步地,所述支承柱包括立柱和曲柱,所述钢筋位于立柱的原竹内。

进一步地,两钢筋位于同一支承柱的立柱的两原竹内。

进一步地,两钢筋位于两支承柱的立柱的两原竹内,且两钢筋的间距小于等于18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闪带、第二接闪带以及接闪针均采用热镀锌钢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施工方便,通过在支承柱内设置钢筋,且钢筋的下端与混凝土基座相连,上端延伸至屋面上方,从而形成引下线;并在屋面设置明敷接闪带(第一接闪带)、暗敷接闪带(第二接闪带)以及接闪针,并与钢筋相连,从而形成接闪器,实现了原竹建筑的防雷、避雷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局部b的放大图。

图中:1—屋面,2—支承柱,3—钢筋,4—第一接闪带,5—第二接闪带,6—接闪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参见图1、图2以及图3,一种原竹建筑的防雷方法,包括数榀并列设置的屋架、若干檩条以及屋面1。所述屋架包括支承柱2和主梁,其中,支承柱2的柱脚通过混凝土基座与地面固定连接,其上端与主梁固定连接;所述檩条设数榀屋架的主梁上方,其长度方向与主梁的长度方向处置,并同时与数榀屋架的主梁固定连接。所述屋面1铺设于檩条上方,并与檩条固定连接。其中,所述支承柱2、主梁以及檩条均为原竹集束柱结构,所述原竹集束柱结构包括若干呈阵列式分布的原竹,所述原竹通过若干间隔分布并贯穿各列和各行的原竹对拉螺杆相连。

所述防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支承柱2中设置两根钢筋3,两钢筋3分别设于支承柱2的两原竹内,其下端延伸至混凝土基座内,并与混凝土基座固定连接,上端延伸至屋面1上方,其位于屋面1上方的部分长度为200mm。实施时,在钢筋3外侧套设有pvc管,在pvc管内填充有水泥砂浆;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接地效果,从而提高防雷效果。所述pvc管采用阻燃pvc管,从而避免雷击导致火灾等,安全性更高。实施过程中,所述支承柱2包括立柱和曲柱,所述钢筋3位于立柱的原竹内;这样施工更加方便、快捷。

2)在屋脊和屋面1靠近边缘处明敷第一接闪带4;其中,靠近屋面1边缘的第一接闪带4绕屋面1一周设置,且其两端分别与两钢筋3相连;屋脊上方的第一接闪带4的两端与靠近屋面1边缘的第一接闪带4相连。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接闪带4水平设置,并通过若干支架与屋面1或屋脊相连,所述支架的材质与第一接闪带4的材质相同,从而能够更好地起到防雷、避雷效果。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两钢筋3位于同一支承柱2的立柱的两原竹内,从而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并且,这样,两钢筋3的距离足够近,因而在靠近屋面1边缘处只需要设置一条第一接闪带4,该第一接闪带4的两端与两钢筋3焊接即可,从而使第一接闪带4的安装施工也更加快捷。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两钢筋3位于两支承柱2的立柱的两原竹内,且两钢筋3的间距小于等于18m。这时,在屋面1靠近边缘处需要设置两根第一接闪带4,并且,两根第一接闪带4的两端分别与两钢筋3相连。这样,能够根据需要布置钢筋3的位置,使钢筋3的安装更加方便。

3)在屋面1上暗敷多根第二接闪带5,所述第二接闪带5的两端分别与靠近屋面1边缘的第一接闪带4和屋脊上的第一接闪带4相连;实施时,第二接闪带5的覆盖厚度小于等于2cm,即第二接闪带5与屋面1上侧的间距小于等于2cm。其中,所述第二接闪带5的两端对应与支撑靠近屋面1边缘位置的第一接闪带4的支架和支撑屋脊上方的第一接闪带4的支架相连。

4)在靠近屋面1边缘的第一接闪带4上方,对应屋面1檐角的位置,竖向设置接闪针6,所述接闪针6的下端与第一接闪带4焊接。

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接闪带4、第二接闪带5以及接闪针6均采用热镀锌钢材,其中,第一接闪带4和第二接闪带5均采用厚度为4mm的热镀锌扁钢,接闪针6和支架采用φ16热镀锌圆钢,长度为0.5m。

本方案施工方便,通过在支承柱2内设置钢筋3,且钢筋3的下端与混凝土基座相连,上端延伸至屋面1上方,从而形成引下线;并在屋面1设置明敷接闪带(第一接闪带4)、暗敷接闪带(第二接闪带5)以及接闪针6,并与钢筋3相连,从而形成接闪器,实现了原竹建筑的防雷、避雷功能。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