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发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22539发布日期:2021-02-09 19:07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发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发电装置,属于微型发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自发电装置是一种将小幅度运动动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目前,国内外微型自发电技术主要有:(1)按压式+齿轮齿条,在装置上加装齿轮齿条和轴承,通过反复按压,使得齿条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线圈转动,切割磁场产生感应电动势而发电;(2)采用按压+压电材料方式,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发电;(3)手摇式发电;(4)振动式发电。采用齿轮齿条的方式结构复杂,且摩擦损耗较高;采用压电材料的方式,单次发电量较小,且连续按压的方式容易导致损坏影响使用寿命。采用按压方式,需要用户在工作过程中有意识的不断按压或摇动,充电和正常工作需要分时段进行,影响正常功能的使用。采用振动式发电,利用闭合式线圈与永磁体的相对移动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可以实现利用用户无意识或有意识运动而发电。但是目前振动式发电装置设计与现有产品设备结构兼容较为复杂,需要进行全新的系统结构设计,导致升级成本较高,影响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与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发电装置,其结构外形尺寸与普通电池外形尺寸一致,与现有产品无缝兼容,实现产品自发电功能,同时降低产品成本。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5]
本发明的一种自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分为发电模块和整流储能两大模块;所述发电模块包含磁阻层、内筒、发电线圈、左防撞块、强磁铁、右防撞块、密封盖;所述整流储能模块包含电池模块和整流模块;所述电池模块包含电池正极、电池负极、电池负极延长端;所述发电模块的内筒与磁阻层固定连接;所述发电线圈均匀紧密的缠绕固定在内筒的外表面上;所述强磁铁放置于内筒的内部,所述强磁铁的形状为圆柱状,所述强磁铁的外表面与内筒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配合;所述密封盖与磁阻层为固定连接;所述右防撞块与密封盖固定连接;所述左防撞块与阻磁层固定连接;所述发电线圈与所述整流模块电连接;所述整流模块与所述电池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池负极延长端位于密封盖外表层底端;所述电池模块的电池负极与电池负极延长端电连接;所述自发电装置的外形尺寸与普通电池外形尺寸一致。
[0006]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一种自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和磁阻层采用高磁阻材料。
[0007]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一种自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筒的材料采用密度小硬度高的abs材料。
[0008]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一种自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防撞块与右防撞块均采用非导电材料。
[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0]
1、本发明直接利用用户使用过程的无意识挥动动作实现发电,发电量随着使用时间增加而持续增加,工作和发电同时进行,延长了持续工作时间。
[0011]
2、本发明的自发电装置外形尺寸与普通电池外形尺寸一致,实现与现有普通产品无缝兼容,降低产品成本。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自发电装置的轴截面视图。
[0013]
图2是本发明的应用实施例一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14]
图中标号说明:电池模块1,电池正极1-1,电池负极1-2,电池负极延长端1-3,整流模块2,磁阻层3,内筒4,发电线圈5,密封盖6,左防撞块7,强磁铁8,右防撞块9,应用设备10,应用设备电池槽正极10-1,应用设备电池槽负极10-2,本发明的自发电装置11。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专利作进一步描述:
[0016]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自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包含发电模块和整流储能两大模块;所述发电模块包含磁阻层3、内筒4、发电线圈5、左防撞块7、强磁铁8、右防撞块9、密封盖6;所述整流储能模块包含电池模块1和整流模块2;所述电池模块包含电池正极1-1、电池负极1-2、电池负极延长端1-3;所述发电模块的内筒4与磁阻层3固定连接;所述发电线圈5均匀紧密的缠绕固定在内筒4的外表面上;所述强磁铁8放置于内筒4的内部,所述强磁铁8的形状为圆柱状,所述强磁铁8的外表面与内筒4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配合;所述密封盖6与磁阻层3为固定连接;所述右防撞块9与密封盖6固定连接;所述左防撞块7与阻磁层3固定连接;所述发电线圈5与所述整流模块2电连接;所述整流模块2与所述电池模块1电连接;所述电池负极延长端1-3位于密封盖外表层底端;所述电池模块的电池负极1-2与电池负极延长端1-3电连接;所述自发电装置的外形尺寸与普通电池外形尺寸一致。所述密封盖6和磁阻层3采用高磁阻材料,以减少强磁铁的运动对电池模块1和整流模块2造成干扰。所述的内筒4的材料采用密度小硬度高的abs材料,所述内筒4的内表面覆盖四氟乙烯涂层以减少磁阻和摩擦。所述左防撞块与右防撞块均采用非导电材料,以减少强磁铁在运动过程中在防撞块上产生涡流损耗。
[0017]
本发明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为:
[0018]
使用者挥动本发明的自发电装置时,强磁铁8在内筒4内部沿着轴线往复滑动。由于发电线圈5均匀紧密的缠绕在内筒4外壁,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强磁铁8往复运动使得发电线圈5两端产生感应电动势,发电线圈5与整流模块2形成回路,发电线圈5内因为感应电动势产生感应电流,发出交流电,再通过整流模块2整流变成直流电,储存在电池模块1中。电池模块的电池负极1-2与电池负极延长端1-3电连接,以保证此发电的装置的负极位置与普通电池的负极位置一致。当强磁铁8滑动到内筒4的两端时,左防撞块7、右防撞块9起到缓冲减震作用。
[0019]
接下来,结合图2,对本发明的自发电装置的应用实施例一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陈述案例的具体形式。
[0020]
如图2所示,一种含有自发电装置的应用设备,其特征在于:主要包含应用设备10、应用设备电池槽正极10-1、应用设备电池槽负极10-2和本发明的自发电装置11。本发明的自发电装置11的电池正极1-1与应用设备电池槽正极10-1电连接,本发明的自发电装置11的电池负极延长端1-3与应用设备电池槽负极10-1电连接。
[0021]
使用者在正常使用应用设备10的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挥动应用设备10,本发明的自发电装置11的强磁铁8在内筒4内部沿着轴线往复滑动,强磁铁8往复运动使得发电线圈5两端产生感应电动势,发电线圈5与整流模块2形成回路,发电线圈5内因为感应电动势产生感应电流,发出交流电,再通过整流模块2整流变成直流电,并将电能储存在本发明的自发电装置11的电池模块1,通过本发明的自发电装置11的电池正极1-1和电池负极延长端1-3分别与应用设备电池槽正极10-1和应用设备电池槽负极10-2的电连接,实现为应用设备10提供电能。
[0022]
当应用设备工作耗尽电能时,在不具备充电条件下,使用者可以快速晃动应用设备,利用本发明的自发电装置11实现紧急供电。
[0023]
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发明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也及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