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高压电缆的新型T接电缆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37570发布日期:2020-10-17 01:37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高压电缆的新型T接电缆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高压电缆的新型t接电缆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电缆在城市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使得架空线入地、电缆改接及电缆t接等情况逐渐增多。但是,对于高压电缆而言,由于其高压特性,从而无法通过现有的t接方式接以增加输出端,从而需要一种的新的t接电缆平台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高压电缆的新型t接电缆平台,其先对高压电缆进行分流降压,然后再合流升压,以增加高压电缆的输出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适用于高压电缆的新型t接电缆平台,包括架体,所述架体上设置有进线转换头和至少三组分流组件,各组分流组件均包括进线分电缆、进线端子、母排及至少二组出线组件,所述进线分电缆的一端与所述进线端子电连接,另一端经由所述进线转换头与进线主电缆电连接;所述进线端子与所述母排电连接;

所述架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出线组件对应的出线转换头,所述出线组件均包括出线端子和出线分电缆,所述出线端子与所述母排电连接,所述出线分电缆的一端与所述出线端子电连接,另一端经由对应的出线转换头与出线主电缆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进线端子与同组且相邻的出线端子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柱绝缘子,所述第一支柱绝缘子对应安装于所述架体上。

进一步地,同组且相邻的出线端子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柱绝缘子,所述第二支柱绝缘子对应安装于所述架体上。

进一步地,各个母排上均安装有避雷器;各个避雷器均连接有在线监测器。

进一步地,所述进线转换头和/或所述出线转换头的外壳均与接地网电连接。

进一步地,各个母排相互平行并沿水平方向分布;相邻母排6之间的距离范围为0.9m~1.1m。

进一步地,同组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沿所述母排的延伸方向分布,且各个出线端子位于所述进线端子的同侧。

进一步地,所述进线端子与同组且相邻的出线端子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1m~1.3m;同组且相邻的出线端子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1m~1.3m。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放置所述进线主电缆的进线电缆沟,所述进线端子均位于所述进线电缆沟的上方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出线转换头对应的出线电缆沟,所述出线电缆沟与所述进线电缆沟平行设置并用于放置对应的出线主电缆。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电缆平台先对高压电缆进行分流降压,然后再合流升压,以增加高压电缆的输出端,即可以实现高压电缆的t接或多接;进线主电缆通过进线转换头与多根进线分电缆电连接,以使得进线主电缆的电流分流于各个母排上,然后经由对应的出线端子、出线分电缆及出线转换头,使得电流流向出线主电缆,从而降低各个出线主电缆之间的电量差异;若需要增加出线分电缆时,只需在各个母排上增加出线端子等部件,并使增加的出线端子与出线分电缆对应电连接即可,以具有操作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电缆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图1中c-c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架体;2、转换装置;21、进线转换头;22、分流组件;221、进线分电缆;222、进线端子;223、母排;224、出线组件;2241、出线分电缆;2242、出线端子;225、第一支柱绝缘子;226、第二支柱绝缘子;227、避雷器;23、出线转换头;3、进线主电缆;4、出线主电缆;5、进线电缆沟;6、出线电缆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高压电缆的新型t接电缆平台,其先对高压电缆进行分流降压,然后再合流升压,以增加高压电缆的输出端,即可以实现高压电缆的t接或多接。具体地,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电缆平台包括架体1和转换装置2,该转换装置2设置于架体1上并至少设置有一个。

该转换装置2包括进线转换头21和至少三组分流组件22。进线转换头21用于将自输入端的电流分流至输出端输出,从而该进线转换头21的输入端与进线主电缆3电连接,各个输出端与对应进线分电缆221连接。该转换装置2还包括出线转换头23,出线转换头23用于将自输入端的电流合流至输出端输出,从而该出线转换头23的各个输入端与对应的出线分电缆2241连接,输入端与出线主电缆4连接。值得说明的是,分流组件22和出线转换头23应当一一对应设置;进线主电缆3和出线主电缆4可以但不限于为高压电缆。

进线转换头21的输出端数量应当大于或等于分流组件22的数量,优选为二者相等且一一对应设置。各个分流组件22均包括进线分电缆221、进线端子222、母排223及至少两组出线组件224。以下以一组分流组件22为例进行说明,进线分电缆221的一端与进线端子222电连接,另一端连接于进线转换头21的对应输出端上;进线端子222电连接于母排223上,以使得进线主电缆3的电流依次经由进线转换头21、进线分电缆221及进线端子222流向母排223;各个分流组件22均包括出线端子2242和出线分电缆2241,具体地,该出线端子2242与母排223电连接,出线分电缆2241的一端与出线端子2242电连接,另一端连接于出线转换头23的对应输入端。值得说明的是,分流组件22的数量至少为三组。

进一步地,进线转换头21和/或出线转换头23的外壳均与接地网电连接,以使得减少漏电风险。进线分电缆221、进线主电缆3、出线分电缆2241、出线主电缆4的线夹也与接地网。

综上所述,该电缆平台先对高压电缆进行分流降压,然后再合流升压,以增加高压电缆的输出端,即可以实现高压平台的t接或多接;进线主电缆3通过进线转换头21与多根进线分电缆221电连接,以使得进线主电缆3的电流分流于各个母排223上,然后经由对应的出线端子2242、出线分电缆2241及出线转换头23,使得电流流向出线主电缆4,从而降低各个出线主电缆4之间的电量差异;若需要增加出线分电缆2241时,只需在各个母排223上增加出线组件224即可,以具有操作方便的优点。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参照图1和图2所示,各个母排223相互平行且沿水平方向分布设置,将母排223的延伸方向记为方向a,将母排223的分布方向记为方向b,且方向a与方向b相互垂直,以便于进行电缆布线。

以下以一组分流组件22为例进行说明,母排223上的进线端子222和多个出线端子2242沿线a的方向分布,且各个出线端子2242均位于进线端子222的同侧,从而便于确认进线端子222,以便于工作人员的安装和检修。

进一步地,各个进线端子222共面并可以得到平面c,与出线转换头23电连接的出线端子2242也共面并得到相应的平面d,且平面c和平面d相互平行设置,以避免各个进线分电缆221和各个出线分电缆2241交错,以提高电缆铺设的有序性,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安装和检修。

以下以一组分流组件22为例进行说明,相邻母排223之间的距离范围可以为0.9m~1.1m,优选为1.0m;进线端子222与相邻的出线端子2242之间的距离范围可以为1.1m~1.3m,优选为1.2m;相邻的出线端子2242之间的距离范围可以为1.7m~1.9m,优选为1.8m。通过该技术方案,不仅减少电缆之间的相互干扰,还减少该电缆平台的所占空间。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参照图1和图2所示,该电缆平台还包括进线电缆沟5,该进线电缆沟5用于放置进线主电缆3,进线端子222均位于进线电缆沟5的上方,从而进线分电缆221也位于进线电缆沟5的上方,且进线电缆沟5与方向a平行并与平面c共面,以减少进线主电缆3、进线分电缆221之间的交错。

进一步地,该电缆平台还包括多个出线电缆沟6,且出线电缆沟6与出线组件224一一对应设置。出线电缆沟6用于铺设对应的出线主电缆4,具体地,与出线电缆沟6对应的出线端子2242均位于该出线电缆沟6的上方,即出线电缆沟6与方向a平行并与对应的平面d共面,从而进线电缆沟5和各个出线电缆沟6想平行,进而减少进线主电缆3、进线分电缆221、出线分电缆2241及出线主电缆4之间的交错。

其中,当出线电缆沟6优选为两条,具体地,进线电缆沟5的尺寸优选采用:宽1.4m、深1.7m;与进线电缆沟5相邻的出线电缆沟6尺寸优选采用:宽0.8m、深0.6m;与进线电缆沟5相离的出线电缆沟6尺寸优选采用:宽1.1m、深1.7m,以适应实际情况。可以理解的是,出线电缆沟6和各个出线电缆沟6的尺寸不限于上述设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参照图1和图2所示,分流组件22还包括第一支柱绝缘子225和第二支柱绝缘子226。以下以一组分流组件22为例进行说明,与第一支柱绝缘子225和第二支柱绝缘子226安装于架体1的角钢上,且第一支柱绝缘子225进线端子222和相邻的出线端子2242之间,第二支柱绝缘子226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并分别位于相邻出线端子2242之间,从而减少进线端子222和各个出线端子2242之间的电气干扰,并保证相应的角钢和母排223的导线之间绝缘,以提高该电缆平台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分流组件22还包括避雷器227,避雷器227分别安装于同组的母排223上,以使得该电缆平台具有避雷作用。该避雷器227还连接有在线监测器,用于监测同组母排223的情况,以实现监控效果。

该避雷器227优选安装于相邻出线端子2242之间。值得说明的是,避雷器227、第一支柱绝缘子225及第二支柱绝缘子226与出线端子2242共面,且避雷器227和第二支柱绝缘子226均匀位于相邻的出线端子2242之间,第二支柱绝缘子226均匀位于进线端子222和相邻出线端子2242之间。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参照图1和图2所示,该转换装置2优选为两组,出线主电缆4优选为两组,从而实现具有两个进线主电缆3、四个出线主电缆4,即两进四出模式,但该电缆平台不限于两进四出模式,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施工要求设置。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