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自循环冷却水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71043发布日期:2020-09-01 18:49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自循环冷却水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自循环冷却水泵系统。



背景技术:

水泵是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

水泵在运行过程中,驱动水泵运行的电机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无法及时对电机进行降温,会导致电机过热而烧坏。因此现有的水泵电机往往依靠额外的风冷或水冷装置进行散热,传统的风冷装置散热效率较低,而加装水冷装置的水泵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效率较高且成本较低的电机自循环冷却水泵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机自循环冷却水泵系统,包括电机、散热壳体、水泵主体和循环泵;

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水泵主体连接,所述水泵主体通过电机进行驱动,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外侧套设有主动齿轮,所述散热壳体固定连接于电机外表面;

所述水泵主体包括进水口、出水口、进水旁路口和出水旁路口,所述进水旁路口和进水口连通,所述出水旁路口和出水口连通,所述出水旁路口的横截面积小于出水口的横截面积,所述进水旁路口通过管道与散热壳体底部连通;

所述循环泵包括泵壳、工作齿轮和传动齿轮,所述泵壳固定连接于水泵主体上,所述泵壳内开设有流道,所述流道一端与出水旁路口连通,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散热壳体顶部连通,所述工作齿轮有两个且转动连接于泵壳内部,两个所述工作齿轮相互啮合,两个所述工作齿轮的啮合点位于流道内且啮合点处的切线与流道的轴线共线,所述传动齿轮与其中一个工作齿轮同轴设置并通过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电机驱动水泵主体工作时,部分被水泵主体泵出的水能够进入散热壳体内对电机进行水冷散热,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率,且无需加装额外的水流散热系统,降低生产成本;从散热壳体内流出的水能够重新进入水泵主体内,形成不断的循环,水资源不会被浪费;散热壳体内进行冷却的水能够不断更替,冷却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电机自循环冷却水泵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电机自循环冷却水泵系统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循环泵剖视图;

标号说明:

1-电机;11-主动齿轮;2-散热壳体;21-外层;22-内层;23-散热肋片;3-水泵主体;31-进水口;32-出水口;33-进水旁路口;34-出水旁路口;4-循环泵;41-泵壳;42-工作齿轮;43-传动齿轮;5-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电机驱动水泵主体工作时,能够同时驱动循环泵将部分水泵入散热壳体内对电机散热,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率,且无需加装额外的水流散热系统,降低生产成本。

参照附图1至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机自循环冷却水泵系统,包括电机1、散热壳体2、水泵主体3和循环泵4;

所述电机1的动力输出轴与水泵主体3连接,所述水泵主体3通过电机1进行驱动,所述电机1的动力输出轴外侧套设有主动齿轮11,所述散热壳体2固定连接于电机1外表面;

所述水泵主体3包括进水口31、出水口32、进水旁路口33和出水旁路口34,所述进水旁路口33和进水口31连通,所述出水旁路口34和出水口32连通,所述出水旁路口34的横截面积小于出水口32的横截面积,所述进水旁路口33通过管道与散热壳体2底部连通;

所述循环泵4包括泵壳41、工作齿轮42和传动齿轮43,所述泵壳41固定连接于水泵主体3上,所述泵壳41内开设有流道,所述流道一端与出水旁路口34连通,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散热壳体2顶部连通,所述工作齿轮42有两个且转动连接于泵壳41内部,两个所述工作齿轮42相互啮合,两个所述工作齿轮42的啮合点位于流道内且啮合点处的切线与流道的轴线共线,所述传动齿轮43与其中一个工作齿轮42同轴设置并通过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齿轮43与主动齿轮11啮合。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电机1转动,带动水泵主体3进行泵水运动,水由进水口31进入水泵主体3内并由出水口32被泵出,电机1上的主动齿轮11驱动传动齿轮43转动,进而驱动工作齿轮42转动,两个工作齿轮42相互啮合,从而使流道两端由于空间变化产生压力差,部分经过水泵主体3泵出的水会从出水旁路口34被吸入循环泵4内,并从循环泵4被泵出至散热壳体2内,水在散热壳体2内由顶部流动至底部并将电机1散热出的热量吸收走,最后流至散热壳体2底部的水会从进水旁路流至进水口31,并与进水口31的水汇合,重新被水泵主体3泵出。

由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电机驱动水泵主体工作时,部分被水泵主体泵出的水能够进入散热壳体内对电机进行水冷散热,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率,且无需加装额外的水流散热系统,降低生产成本;从散热壳体内流出的水能够重新进入水泵主体内,形成不断的循环,水资源不会被浪费;散热壳体内进行冷却的水能够不断更替,冷却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壳体2包括外层21和内层22,所述外层21和内层22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外层21和内层22之间通过支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层22表面设有多个散热肋片23。

由上述描述可知,散热肋片能够增大内层的散热面积,从而提高电机和水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内层22的厚度为间隙的厚度的一半。

由上述描述可知,内层厚度为间隙的厚度的一半能够使热传递效率较快。

进一步的,所述出水旁路口34的横截面积与出水口32横截面积的比值为1:8。

进一步的,还包括单向阀5,所述单向阀5设置于所述流道与散热壳体2的连通处。

由上述描述可知,电机关闭后,出水口处水压突然降低有可能流道内的水回流,从而对电机以及循环泵造成冲击,因此设置单向阀避免回流。

实施例一

一种电机自循环冷却水泵系统,包括电机1、散热壳体2、水泵主体3和循环泵4;

所述电机1的动力输出轴与水泵主体3连接,所述水泵主体3通过电机1进行驱动,所述电机1的动力输出轴外侧套设有主动齿轮11,所述散热壳体2固定连接于电机1外表面;

所述散热壳体2包括外层21和内层22,所述外层21和内层22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外层21和内层22之间通过支杆固定连接,所述内层22表面设有多个散热肋片23,所述内层22的厚度为间隙的厚度的一半;

所述水泵主体3包括进水口31、出水口32、进水旁路口33和出水旁路口34,所述进水旁路口33和进水口31连通,所述出水旁路口34和出水口32连通,所述出水旁路口34的横截面积与出水口32横截面积的比值为1:8,所述进水旁路口33通过管道与散热壳体2底部连通;

所述循环泵4包括泵壳41、工作齿轮42和传动齿轮43,所述泵壳41固定连接于水泵主体3上,所述泵壳41内开设有流道,所述流道一端与出水旁路口34连通,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散热壳体2顶部连通,所述工作齿轮42有两个且转动连接于泵壳41内部,两个所述工作齿轮42相互啮合,两个所述工作齿轮42的啮合点位于流道内且啮合点处的切线与流道的轴线共线,所述传动齿轮43与其中一个工作齿轮42同轴设置并通过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齿轮43与主动齿轮11啮合;

还包括单向阀5,所述单向阀5设置于所述流道与散热壳体2的连通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益效果在于:电机驱动水泵主体工作时,部分被水泵主体泵出的水能够进入散热壳体内对电机进行水冷散热,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率,且无需加装额外的水流散热系统,降低生产成本;从散热壳体内流出的水能够重新进入水泵主体内,形成不断的循环,水资源不会被浪费;散热壳体内进行冷却的水能够不断更替,冷却效果好。散热肋片能够增大内层的散热面积,从而提高电机和水的换热效率。内层厚度为间隙的厚度的一半能够使热传递效率较快。电机关闭后,出水口处水压突然降低有可能流道内的水回流,从而对电机以及循环泵造成冲击,因此设置单向阀避免回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