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输电线路转角杆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78745发布日期:2020-09-18 20:38阅读:6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压输电线路转角杆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能传输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压输电线路转角杆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转角杆是电力系统中,用来支撑传送电能的导线的支撑物,主要用在线路转弯处,转角杆安装结构是一种安装在转角杆上对电线进行转向的装置。

现有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6673533u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新型高压输电线路转角杆安装结构,包括电杆,所述电杆上设置有与其向垂直的棱形角担,所述电杆内部设置有抱铁,用于固定接地线,电杆内部还设置有h型线夹,其通过导线与弹射型线夹、绝缘导线耐张线夹依次连接,所述绝缘导线耐张线夹设置于棒形悬式瓷绝缘子上,所述棒形悬式瓷绝缘子固定于电杆外部。

通过在电杆内设置线路通道,使得转角杆处外侧的线路更加简洁,减少线路处在电杆外部,长时间受到外部环境侵蚀而对连线造成损坏的现象,延长其使用时间;但是,将该安装结构安装到转角杆上引导输电线进行转弯时,因为实际情况中对电杆布置的情况的不同,进行转弯的角度可能会出现较小的偏差,会使得输电线与棱形角担之间不是垂直关系,会使得棱形角担的受力不均匀,在一定时间之后会使得棱形角担在电杆上出现错动,降低其固定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高压输电线路转角杆安装结构,通过对横担的安装结构进行设置,能够便于对横担的角度进行一定角度的调整,保证电线与横担的长度方向保持垂直方向,横担不容易出现转动的情况,保证横担在电杆上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高压输电线路转角杆安装结构,包括竖直设置在地面上的电杆、设置在电杆上的第一横担和设置在电杆上且位于第一横担上侧的第二横担,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上的多个接线组件、设置在电杆上用以对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的安装角度进行调节的调节组件;第一横担上的接线组件和第二横担上的接线组件一一对应,用以固定输电线;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安装环和转动环;安装环套设在电杆上与电杆固接;转动环套设在电杆上,与电杆以及安装环之间为转动连接,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分别设置在对应的转动环上;转动环与安装环之间设置有定位件用以对转动环的位置进行调节和限定的定位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安装到电杆和转动环上之后,通过转动转动环能够对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的方向进行调整,将其长度方向调整至与输电线的方向垂直的位置,通过定位件对转动环的位置进行固定,在对转角杆进行安装时,将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安装到电杆上之后,能够较为方便的对其角度进行调整,减少出现输电线与横担的长度方向之间不是垂直的现象,使得横担在电杆上安装的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安装环上侧面上的内侧边沿位置处竖直设置有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挡板的上侧边沿向外侧翻折形成限位部;转动环上与限位部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转动槽,所述限位部与转动槽配合,限位部嵌在转动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环转动连接在安装环上,其连接更加稳定,不容易出现转动环相对于安装环出现错动的现象,即使得转动环与安装环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定位件包括转动杆、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转动杆转动支撑于转动环的侧壁上,其一端位于转动环的外侧;转动环的下侧面上设置有一个安装槽,转动杆的端部位于安装槽中;第一齿轮固定在转动杆位于安装槽的端部上;安装环的上侧面上设置有一个环形槽,第二齿轮设置在环形槽中,其齿面朝向且与第一齿轮啮合;转动杆位于转动环外侧的端部上设置有定位板;定位板上设置有受力块;定位板上设置有一个螺纹通孔,螺纹通孔中配合设置有螺栓;转动环上与螺纹通孔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多个定位孔,螺栓穿过螺纹通孔插入定位孔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安装到电杆上之后,通过转动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对其方向进行初步调整,将其转动至与输电线的方向大致垂直的位置,之后通过转动受力块带动第一齿轮转动,通过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使得转动环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对转动环进行较小范围的转动,对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的角度进行较为精准的调整,使得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担分别与对应的输电线垂直。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安装环的下侧面上间隔均匀设置有多个定位套筒,定位套筒中分别配合有定位螺栓;电杆侧面上与定位套筒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多个限位孔;定位螺栓穿过定位套筒插入对应的限位孔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安装环安装到电杆上时,能够对安装环的位置进行现象,另外对安装环进行支撑,使得安装环安装在电杆上更加的稳定,不容易出现安装环在电杆上错动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接线组件包括连接套筒、夹紧组件和转接线;连接套筒设置在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的一侧边沿上;所述夹紧组件设置在连接套筒中,输电线从连接套筒中穿过,通过夹紧组件对输电线进行夹紧;转接线连接在连接套筒上与输电线连接,连接在第一横担上的转接线穿入至电杆内部,通过设置在电杆内部转接线连接至第二横担上的连接套筒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较为简单的实现的对输电线的连接,同时,转接线一部分位于电杆的内部,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上,能够对转接线进行较为稳定的固定,设置转接线位于电杆内部,能够减少长时间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减少对转接线的损坏,延长其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夹紧组件包括顶紧螺栓和半圆形抱箍;顶紧螺栓有两个,其螺纹连接在连接套筒侧壁上相对的两个方向;半圆形抱箍有两个,其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顶紧螺栓的端部;两个半圆形抱箍相对的侧边上设置有多个凹槽,多个凹槽将半圆形抱箍的侧边分隔成多个间隔的卡齿,其中一个半圆形抱箍上的卡齿嵌在另一个半圆形抱箍的凹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输电线进行夹紧时,通过拧紧顶紧螺栓,带动两个半圆形抱箍相向运动,对输电向进行夹紧,操作比较方便,能够比较方便的对输电线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接线组件还包括张紧组件和夹紧扣;张紧组件包括底座、螺杆、滑块和横杆;底座设置在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上与连接套筒对应的位置处;螺杆有两根,其沿底座的长度方向转动支撑于底座的两侧边沿位置处;滑块有两个,其设置在两个螺杆上与螺杆通过螺纹配合;横杆设置在两个滑块上;输电线的端部穿过横杆之后向回绕,夹紧扣设置在输电线上,使得输电线套设在横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输电线进行固定时,输电线的端部套设在横杆上,通过转动螺杆带动滑块进行移动,带动横杆进行移动,能够较为方便的对输电线进行张紧,使得输电线保持在张紧的状态,操作比较方便,与夹紧组件配合对输电线进行固定,能够减少夹紧组件处的受力,对输电线的固定更加稳固,不容易出现输电线松动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螺杆的一端穿出至底座的外侧,其位于底座外侧的端部上固定有转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螺杆进行转动时,通过转动转柄进行操作,能够顾比较方便的对横杆的位置进行调整,操作比较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调节组件,在将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安装到电杆上之后,能够比较方便的对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的位置进行调整,且通过调节转动杆带动转动环进行转动,能够对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进行较小范围的调整,使得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与对应的输电线保持在垂直状态,保证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受力的稳定性,不容易出现错位的现象;

2.通过对接线组件的结构进行设置,能够较为方便的对输电线进行连接,对输电线进行较为牢固的固定,另外,通过张紧组件能够使得输电线保持在张紧的状态,减少夹紧组件处的受力,使得对输电线的固定更加稳定,不容易出现松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转角杆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第一横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为了展示张紧组件的结构所做的示意图;

图5是为了展示调节组件的结构所做的示意图;

图6是为了展示第一齿轮所做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电杆;2、第一横担;3、第二横担;4、接线组件;41、连接套筒;42、夹紧组件;421、顶紧螺栓;422、半圆形抱箍;4221、凹槽;4222、卡齿;43、转接线;44、张紧组件;441、底座;442、螺杆;443、滑块;444、横杆;445、转柄;45、夹紧扣;5、调节组件;51、安装环;511、环形挡板;512、限位部;513、环形槽;52、转动环;521、转动槽;522、安装槽;523、定位孔;53、定位套筒;54、定位螺栓;6、定位件;61、转动杆;62、第一齿轮;63、第二齿轮;64、定位板;641、螺纹通孔;65、受力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高压输电线路转角杆安装结构,包括电杆1、第一横担2、第二横担3、接线组件4、调节组件5;电杆1竖直设置在地面上;第一横担2设置在电杆1上,其水平设置;第二横担3水平设置在电杆1上,其位于第一横担2上的上侧;接线组件4有六个,设置在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上,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上分别设置有三个接线组件4,用以对输电线进行安装固定;调节组件5有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上,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通过调节组件5安装在电杆1上,用以对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的角度进行调整。

参照图2、3,接线组件4包括连接套筒41、夹紧组件42、转接线43、张紧组件44和夹紧扣45;连接套筒41设置在第一横担2以及第二横担3的上侧面上,为位于横担的一侧边沿上,输电线的端部穿过连接套筒41;夹紧组件42设置在连接套筒41中用以对输电线进行夹紧固定,夹紧组件42包括顶紧螺栓421和半圆形抱箍422;顶紧螺栓421有两个,其螺纹连接在连接套筒41侧面上相对的两个方向,其穿透至连接套筒41的内部;半圆形抱箍422有另个,其分别设置在两个顶紧螺栓421位于连接套筒41内的端部上,半圆形抱箍422的中部转动连接在顶紧螺栓421的端部,两个半圆形抱箍422相对的侧边上设置有多个凹槽4221,半圆形抱箍422的侧边被多个凹槽4221分隔产生多个间隔的卡齿4222,其中一个半圆形抱箍422上的卡齿4222嵌入另一个半圆形抱箍422上的凹槽4221中;通过转动顶紧螺栓421带动两个半圆形抱箍422相向运动,对中部的输电线进行夹紧;参照图1,转接线43有多根,其分别连接在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上的多个连接套筒41上,电杆1的内部也设置有转接线43,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上的转接线43分别与电杆1上对应的转接线43的两端连接。

参照图1、4,张紧组件44设置在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上与连接套筒41对应的位置,张紧组件44包括底座441、螺杆442、滑块443和横杆444;底座441固定在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的上侧面上;螺杆442有两根,其沿底座441的长度方向转动支撑于底座44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边沿上;滑块443有两个,其分别套设在两根螺杆442上,与对应的螺杆442之间通过螺纹配合;横杆444水平固定在两个滑块443上;两根螺杆442的端部上设置有转柄445;夹紧扣45设置在输电线上,输电线的端部穿过横杆444后绕回,夹紧扣45设置在输电线的端部对输电线进行固定,使得输电线套设在横杆444上。

参照图5、6,调节组件5包括安装环51和转动环52;安装环51套设在电杆1上,与电杆1之间为固定连接;转动环52套设在电杆1上,其与电杆1之间为转动连接,且转动环52与安装环51之间为转动连接;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分别固定在两个转动环52上,在将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分别安装到两个转动环52上后,通过转动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对其角度进行一定的调整,能够较为方便的调整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的长度方向与其上连接的输电线位于垂直状态;安装环51的上侧面上的内圈边沿位置处设置有环形挡板511,环形挡板511与安装环51的上侧面垂直,环形挡板511的上侧边沿向外侧翻折形成限位部512;转动环52的内圈上设置有与限位部512配合的转动槽521,环形挡板511和限位部512嵌在对应的转动槽521中,使得转动环52在安装环51上进行较为稳定的转动。

另外,参照图5、6、7,在转动环52和安装环51之间还设置有定位件6,用以对转动环52的位置进行调节和限定,定位件6包括转动杆61、第一齿轮62和第二齿轮63;转动杆61转动支撑于转动环52的侧壁上,其一端穿出至转动环52外;转动环52的下侧面上设置有一个安装槽522,转动杆61位于转动环52内侧的端部位于安装槽522中;第一齿轮62固定在转动杆61位于安装槽522中的端部上;安装环51的上侧面上设置有一个环形槽513,第二齿轮63设置在环形槽513中,第二齿轮63的轴线与安装环51的轴线重合,第二齿轮63的齿面朝上且与第一齿轮62啮合;转动杆61位于转动环52外侧的端部上设置有定位板64,定位板64上的中部位置设置有一块受力块65,定位板64上的边沿位置处开设有一个螺纹通孔641,螺纹通孔641中配合有螺栓;转动环52上与螺纹通孔641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一圈定位孔523,定位孔523中开设有螺纹,通过螺栓穿过螺纹通孔641和定位孔523对定位板64的位置进行固定。

参照图5、6,为了保证安装环51安装在电杆1上的稳固性,在安装环51的下侧面上设置有四个定位块,四个定位块间隔均匀设置,定位块上配合设置有定位螺栓54,在电杆1侧面上对应的四个位置处设置有四个孔,孔中开设有螺纹,定位螺栓54穿过定位套筒53插入孔中,对安装环51起到支撑作用,对安装环51的固定更加牢固。

在使用时,首先将安装环51安装固定到电杆1上,之后将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分别安装固定到两个转动环52上,之后对输电线进行安装固定,输电线的一端穿过连接套筒41和横杆444后向回翻折,通过夹紧扣45对输电线进行固定,通过转动螺杆442带动横杆444移动,对输电线进行张紧,之后通过夹紧组件42对输电线进行进一步的夹紧固定,能够保证对输电线较好的固定,保证输电好较好的张紧度。

通过进行以上设置,在将输电线安装固定好之后,能够对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的位置进行较小范围的调整,使得输电线与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保持在垂直的状态,能够保证第一横担2和第二横担3受力的均匀,减少其出现错动的现象,保证其安装的稳定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