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源智能检测系统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70767发布日期:2021-02-18 22:13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源智能检测系统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源质量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源智能检测系统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消费类无线充电与快速充电均成为手机,笔记本等消费类产品充电的主流:无线充电从5w到现在的最大30w,还在不停往上提高,快速充电电源从10w(5v2a)功率提升到目前type c接口的最大协会支持100w(20v5a) 功率,目前市面上均已有,面对这些不同档次功率的产品用肉眼看与实际模拟测试是很难发现他的支持功率与相应的匹配协议,市面上有一些能测试无线充的无法测试电源,能测试电源的则无法快速检测出无线充,急需一款产品来满足选购产品的群体。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源智能检测系统及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及问题。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充电源智能检测系统,包括无线接收线圈、接收模块、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电子负载和快速电源产品输入单元;所述无线接收线圈与接收模块连接;所述接收模块分别与电子负载和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连接;所述快速电源产品输入单元分别与电子负载和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连接;所述 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与电子负载连接。
[0006]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还包括散热单元;所述散热单元与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连接。
[0007]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还包括与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连接的外部控制及ota升级接口。
[0008]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外部控制及ota升级接口通过iic总线、串口总线以及供电线与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连接。
[0009]
一种充电源智能检测装置,包括外壳、无线接收模组、控制主板和散热风扇;所述控制主板上包括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和电子负载;所述控制主板安装在外壳内;所述无线接收模组安装在外壳底部且通过pogo pin与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和电子负载连接;所述外壳的一侧设有散热开口;所述散热开口上设有散热板和出风口;所述散热风扇安装在散热开口位置处;所述外壳上设有至少一个usb接口。
[0010]
所述外壳采用铝材。
[0011]
所述外壳的一侧设有外部控制及ota升级接口。
[0012]
所述usb接口设置三个,分别为micro接口、type-c接口和lightning接口。
[0013]
所述散热板与外壳一体设置;所述散热风扇安装在散热板与出风口之间。
[001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15]
本实用新型既支持无线充的质量检测,也支持有线充电电源的检测,mcu 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通过协议沟通调整电压,将恒流传输给电子负载,从而可以支持不同功率的充电源,电子负载采集好电压与电流并传输到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则可以判断其电压与电流的拉动能力,进行数据对比,判断产品的性能,本设计中的无线接收模组通过pogo pin与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和电子负载连接且位于外壳底部,方便更换。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充电源智能检测系统的原理图;
[0017]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充电源智能检测装置的结构图;
[0018]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充电源智能检测装置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0020]
如图1所示,一种充电源智能检测系统,包括无线接收线圈1、接收模块2、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3、电子负载4和快速电源产品输入单元5;所述无线接收线圈1与接收模块2连接;所述接收模块2分别与电子负载4和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3连接;所述快速电源产品输入单元5分别与电子负载4和 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3连接;所述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3与电子负载4连接;无线充产品放置在无线接收线圈1附近,通过无线接收线圈1将电能耦合,经过接收模块2,同时通过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3进行协议沟通,达到所需电压,接收模块2再将通过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3调整好电压与电流的电流输出至电子负载4,电子负载4采集电压与电流并传到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3,通过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3判断其电压与电流的拉动能力,量化后进行数据对比;有线充电电源则通过快速电源产品输入单元5连接,同时通过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3进行主流协议控制,达到检测此产品所兼容的协议,自动或固定输出电压到电子负载4,电子负载4采集电流与电压数据后传输给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3进行数据对比。
[0021]
还包括散热单元6;所述散热单元6与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3连接。
[0022]
还包括与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3连接的外部控制及ota升级接口7,该ota升级接口可以远程对该产品的软件升级,当有产品找到公司云端服务器 8时,同时协议匹配上后会下载最新的文件到产品连接的电脑上,同时再通过软件将文件下载到产品中,此时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3进行自行加载并更新,达到长期可优化控制以及适应最新产品协议更新的效果。
[0023]
所述外部控制及ota升级接口7通过iic总线、串口总线以及供电线与 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3连接。
[0024]
如图2-3所示,一种充电源智能检测装置,包括外壳11、无线接收模组12、控制主板13和散热风扇14;所述控制主板13上包括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和电子负载;所述控制主板13安装在外壳11内;所述无线接收模组12安装在外壳11底部且通过pogo pin与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和电子负载连接;所述外壳11的一侧设有散热开口;所述散热开口上设有散热板15和出风口16;所述散热风扇14安装在散热开口位置处;所述外壳11上设有至少一
个usb接口17;其中无线接收模组12内包含无线接收线圈和接收模块,该无线接收模组 12安装在外壳11底部并通过pogo pin与mcu主控及数据处理模块和电子负载连接,从而实现了可以随时拆卸的功能,方便无线接收模组12的更换。
[0025]
所述外壳11采用铝材,铝材的散热效果好,利于散热。
[0026]
所述外壳11的一侧设有外部控制及ota升级接口,该外部控制及ota升级接口设置在散热开口的另一侧。
[0027]
所述usb接口17设置三个,分别为micro接口171、type-c接口172和 lightning接口173,usb接口17用于与有线充电电源的插头连接,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为micro接口171、type-c接口172和lightning,因为采用该三种接口可以适应绝大部分的有线充电电源。
[0028]
所述散热板15与外壳11一体设置;所述散热风扇14安装在散热板15与出风口16之间,散热板15位于散热开口的下部,出风口16位于散热开口的上方,散热风扇14固定在散热板15与出风口16之间。
[0029]
以上所述并非对本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