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驱动组件和具有其的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38996发布日期:2021-01-26 13:44阅读:97来源:国知局
压电驱动组件和具有其的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电驱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电驱动组件和具有其的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0002]
相关技术中诸如光学变焦镜头模组等产品,通常采用压电驱动组件提供驱动力,压电驱动组件主要包括压电驱动盘和驱动杆,当向压电驱动盘施加电场时,利用逆压电效应,使压电驱动盘产生形变,从而通过压电驱动盘的形变而驱动驱动杆移动。
[0003]
为了提高驱动力和驱动行程,一般通过增大压电驱动盘的尺寸来实现,但压电驱动盘尺寸的增加,必然会增大应用该压电驱动组件的产品的尺寸,致使产品的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压电驱动组件,该压电驱动组件具有驱动行程长、驱动力大、利于产品小型化等优点。
[0005]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压电驱动组件的镜头模组。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压电驱动组件,所述压电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杆;多个压电驱动盘,多个所述压电驱动盘均与所述驱动杆相连,多个所述压电驱动盘被构造成通过自身形变而共同驱动所述驱动杆移动。
[0007]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多个压电驱动盘,且将多个压电驱动盘均与驱动杆相连,这样,可以利用多个压电驱动盘形变时产生的力共同驱动驱动杆移动,从而提高对驱动杆的驱动力,进而驱动行程也随之增大。并且,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增加压电驱动盘的尺寸(直径)以增加驱动力和驱动行程的方式,每个压电驱动盘的尺寸较小,避免了应用压电驱动组件的产品的体积增加,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
[0008]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压电驱动盘沿所述驱动杆的轴向排列。通过限定多个压电驱动盘沿驱动杆的轴向排列,便于压电驱动组件根据需要驱动力和驱动行程的不同情况,调整压电驱动盘的数量,且不增加压电驱动组件整体在驱动杆径向上的尺寸。
[0009]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杆的中心轴线与多个所述压电驱动盘的中心轴线彼此重合。通过限定驱动杆与多个压电驱动盘的中心轴线重合,使得驱动杆的移动距离最大,并且,多个压电驱动盘的中心轴线彼此重合,可以降低压电驱动组件需要的安装空间,有利于产品小型化的设计,且使多个压电驱动盘形变产生的力集中于驱动杆的同一点。
[0010]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压电驱动盘布置于所述驱动杆的两端;或多个所述压电驱动盘布置于所述驱动杆的同一端;或多个所述压电驱动盘布置于所述驱动杆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处。压电驱动盘和压电驱动杆之间的布置方式的多样性,增加了压电驱动组件的应用情形,提高了压电驱动组件的普适性。
[0011]
进一步地,布置于所述驱动杆的长度方向最外侧的压电驱动盘设有安装槽,所述
驱动杆的端部配合于所述安装槽;布置于所述驱动杆的两端之间的压电驱动盘设有贯通孔,所述驱动杆穿过所述贯通孔。压电驱动盘设有安装槽或贯通孔,便于驱动杆和压电驱动盘之间形成定位,增加压电驱动组件的组装的便捷性。
[0012]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压电驱动盘分别和所述驱动杆粘接。如此,增加了压电驱动盘和驱动杆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压电驱动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001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镜头模组,所述镜头模组包括:壳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压电驱动组件,所述压电驱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镜头支架,所述镜头支架设于所述壳体,所述镜头支架与所述压电驱动组件的驱动杆相连且随所述驱动杆移动;镜片,所述镜片安装于所述镜头支架。
[001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镜头模组,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压电驱动组件,不仅能够提升驱动力和驱动行程,以提高变焦能力,而且无需增加镜头模组的整体尺寸(如高度),具有小型化的优点。
[0015]
进一步地,所述的镜头模组还包括:弹片,所述弹片安装于所述镜头支架且夹持所述驱动杆。通过弹片的设置,固定了镜头支架与驱动杆之间,从而使镜头支架随驱动杆移动。
[0016]
进一步地,所述弹片包括:第一子弹片和第二子弹片,所述第一子弹片和所述第二子弹片分别安装于所述镜头支架且共同夹持所述驱动杆。通过将第一子弹片和第二子弹片分体设置,可以降低加工难度,提高生产效率,也便于弹片和驱动杆之间相配合。
[0017]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弹片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相连且成预定夹角,所述驱动杆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通过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设置,不仅第一子弹片与驱动杆之间的连接稳定,而且也便于驱动杆伸入第一子弹片内,降低了镜头模组的组装难度。
[0018]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弹片还包括: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远离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导向部从所述第一夹持部向远离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方向折弯;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导向部从所述第二夹持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方向折弯。通过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的设置,提高了第一子弹片和驱动杆之间装配的精确性和便捷性。
[0019]
进一步地,所述镜头支架构造有第一安装槽和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两侧的第二安装槽和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装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导向部装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导向部装配于所述第三安装槽。通过三个安装槽的设置,提高了第一子弹片和镜头支架之间的连接的稳定性。
[0020]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子弹片包括:夹持凸部,所述夹持凸部向所述驱动杆的方向凸出且止抵于所述驱动杆;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夹持凸部的两侧且安装于所述镜头支架。通过在第二子弹片上设置夹持凸部和两个安装部,既增加了弹片与驱动杆之间的连接稳定,又便于第二子弹片的安装。
[0021]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部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安装部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镜头支架设有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配合于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柱配合于所述第二定位孔。通过在安装部上设置定位孔,增加第二子弹片的安装
的便捷性,降低镜头模组的组装难度,且第二子弹片和镜头支架的连接稳定性高。
[0022]
进一步地,所述的镜头模组还包括:导向杆,所述导向杆设于所述壳体,所述镜头支架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杆穿设于所述导向孔以使所述镜头支架沿所述导向杆可滑动。通过设置导向杆,提高了镜头支架移动的稳定性,保证了镜头支架的线性运动,从而实现稳定变焦。
[0023]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构造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壳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通孔,所述镜头支架和所述镜片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多个所述压电驱动盘设于所述第二腔室,所述驱动杆穿过所述通孔。通过在壳体上设置两个腔体和通孔,防止多个压电驱动盘形变时与镜头模组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0024]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5]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6]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压电驱动组件的剖视图。
[0027]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压电驱动组件的剖视图。
[0028]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压电驱动组件的剖视图。
[0029]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5是图4中镜头模组的剖视图。
[0031]
图6是图4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7是图4中镜头支架和弹片的装配图。
[0033]
图8是图4中镜头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9是图4中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0035]
附图标记:
[0036]
压电驱动组件100、驱动杆110、压电驱动盘120、贯通孔121、安装槽122、粘结剂130、
[0037]
镜头模组200、
[0038]
壳体210、第一腔室211、第二腔室212、通孔213、
[0039]
镜头支架220、第一安装槽221、第二安装槽222、第三安装槽223、第一定位柱224、第二定位柱225、导向孔226、
[0040]
弹片230、
[0041]
第一子弹片240、第一夹持部241、第二夹持部242、第一导向部243、第二导向部 244、
[0042]
第二子弹片250、第一安装部251、第二安装部252、夹持凸部253、第一定位孔254、第二定位孔255、
[0043]
导向杆260。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004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4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47]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电驱动组件100。
[0048]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电驱动组件100包括驱动杆110和多个压电驱动盘120。
[0049]
多个压电驱动盘120均与驱动杆110相连,多个压电驱动盘120被构造成通过自身形变而共同驱动驱动杆110移动。换言之,压电驱动盘120可以通过被施加的电场(例如,频率为114khz或者128khz)而发生形变,多个压电驱动盘120利用各自形变产生的力,共同带动驱动杆110移动。
[005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电驱动组件100,通过设置多个压电驱动盘120,且将多个压电驱动盘120均与驱动杆110相连,这样,可以利用多个压电驱动盘120形变时产生的力共同驱动驱动杆110移动,从而提高对驱动杆110的驱动力,进而驱动行程也随之增大。并且,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增加压电驱动盘的尺寸(直径)以增加驱动力和驱动行程的方式,每个压电驱动盘120的尺寸较小,避免了应用压电驱动组件100的产品的体积增加,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
[0051]
如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电驱动组件100具有驱动行程长、驱动力大、利于产品小型化等优点。
[005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多个压电驱动盘120沿驱动杆110的轴向排列。如此,多个压电驱动盘120可以驱动驱动杆110沿驱动杆110的轴向移动。并且,驱动杆110的轴向长度远大于驱动杆110的径向长度,为排列更多数量的压电驱动盘120留出了充足空间,便于压电驱动组件100根据需要驱动力和驱动行程的不同情况,设置压电驱动盘120的数量,且不增加压电驱动组件100整体在驱动杆110 径向上的尺寸。
[005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驱动杆110的中心轴线与多个压电驱动盘120的中心轴线彼此重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是,压电驱动盘120多采用轴向弯曲形变驱动驱动杆110移动,其中,压电驱动盘120的轴向弯曲形变,即压电驱动盘120通电形变时,压电驱动盘120的轴向中心向压电驱动盘120的轴向一侧凸出于压电驱动盘120的边沿所在的平面,此时压电驱动盘120呈碗型。
[0054]
如此,在压电驱动盘120形变时,压电驱动盘120的轴向中心与压电驱动盘120的边沿距离最大,驱动杆110的中心轴线与压电驱动盘120的中心轴线重合,驱动杆110 的移动距离最大,压电驱动组件100的做功效率最高,进一步地保证了压电驱动盘120 对驱动杆110的驱动力。并且,多个压电驱动盘120的中心轴线彼此重合,可以降低压电驱动组件100
需要的安装空间,有利于产品小型化的设计,且使多个压电驱动盘120 形变产生的力集中于驱动杆110的同一点。
[005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多个压电驱动盘120布置于驱动杆110的两端,或者如图3所示,多个压电驱动盘120布置于驱动杆110的同一端,再或者如图2所示,多个压电驱动盘120布置于驱动杆11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处,其中,如图1-图3所示,箭头a所指方向为驱动杆110的长度方向。
[0056]
例如,压电驱动盘120为两个,如图1所示,当驱动杆110长度为158.55mm时,两个压电驱动盘120的直径为26.8mm,两个压电驱动盘120分别为布置于驱动杆110长度方向两端;
[0057]
如图2所示,当驱动杆110长度为174.33mm时,两个压电驱动盘120的直径为29.5mm,两个压电驱动盘120共同布置于驱动杆110长度方向的中心处;
[0058]
如图3所示,当驱动杆110长度为199.70mm时,两个压电驱动盘120的直径为 33.8mm,两个压电驱动盘120共同布置于驱动杆110长度方向的一端。
[0059]
其中,可以根据驱动杆110的长度,调整多个压电驱动盘120的与驱动杆110的连接位置,也可以调整压电驱动盘120的数量和直径。具体地,在压电驱动盘120的数量不变时,压电驱动盘120的直径随驱动杆110的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0060]
如此,增加了压电驱动盘120和压电驱动杆110之间的布置方式的多样性,压电驱动组件100的应用情形增加,提高了压电驱动组件100的普适性。
[006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3所示,布置于驱动杆110的长度方向最外侧的压电驱动盘120设有安装槽122,驱动杆110的端部配合于安装槽122。如图1 和图2所示,布置于驱动杆110的两端之间的压电驱动盘设有贯通孔121,驱动杆110 穿过贯通孔121。其中,布置于驱动杆110的长度方向最外侧的压电驱动盘120是指,与驱动杆110的端面接触的压电驱动盘120,即压电驱动盘120的轴向一侧面与驱动杆 110的端面接触。
[0062]
例如,驱动杆110的端部止抵于布置于驱动杆110的长度方向端部的压电驱动盘120 的轴向的一个侧面,所述侧面可以设有安装槽122,以便于驱动杆110和压电驱动盘120 之间形成定位,增加压电驱动组件100的组装的便捷性。
[0063]
并且,布置于驱动杆110的两端之间的压电驱动盘设有贯通孔121,这样一方面便于多个压电驱动盘120设置于驱动杆110,另一方面驱动杆110穿过贯通孔121,驱动杆110和压电驱动盘120之间在压电驱动盘120的径向方向形成了定位,降低了压电驱动组件100的组装难度。
[006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多个压电驱动盘120分别和驱动杆110粘接,增加了压电驱动盘120和驱动杆110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压电驱动组件100的结构稳定性。
[0065]
其中,压电驱动盘120可以通过粘结剂130和驱动杆110粘接,多个压电驱动盘120 之间间隔设置,如此,不仅便于压电驱动盘120和驱动杆110之间布置粘结剂130,也有利于每个压电驱动盘120的形变,防止多个压电驱动盘120之间相互干扰,提高了压电驱动组件100的可靠性。
[0066]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模组200。
[0067]
如图4和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模组200包括壳体210、压电驱动组件100、镜头支架220和镜片(图中未示意)。
[0068]
压电驱动组件100安装于壳体210,镜头支架220设于壳体210,镜头支架220与压电驱动组件100的驱动杆110相连且随驱动杆110移动,所述镜片安装于镜头支架220。
[0069]
举例而言,驱动杆110和镜头支架220之间具有摩擦力,在压电驱动盘120形变时会带动驱动杆110和镜头支架220一起移动,从而带动镜头支架220上的镜片移动,进而实现变焦。
[0070]
其中,压电驱动盘120的外周沿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于壳体210固定,压电驱动盘 120可以是双向形变结构(例如,压电驱动盘120包括两个压电元件和一个弹性元件,两个压电元件分别设置在弹性元件的相对两侧面,其中压电元件可以为压电陶瓷),即向其轴向的两侧形变而带动镜头支架220双向移动,压电驱动盘120也可以是单向形变驱动(例如,压电驱动盘120包括一个压电元件和一个弹性元件,压电元件设置在弹性元件的一侧面,其中压电元件可以为压电陶瓷),即向其轴向的一侧形变而带动镜头支架220单向移动,镜头支架220的另一方向的移动由压电驱动盘120恢复形变而提供驱动力。
[007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模组200,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压电驱动组件100,不仅能够提升驱动力和驱动行程,以提高变焦能力,而且无需增加镜头模组200的整体尺寸(如高度),具有小型化的优点。
[0072]
如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模组200,具有变焦能力强、体积小等优点。
[007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4和图5所示,镜头模组200还包括弹片 230,弹片230安装于镜头支架220且夹持驱动杆110,由此,通过摩擦力固定镜头支架 220和驱动杆110的相对位置,从而使镜头支架220随驱动杆110移动。
[0074]
具体地如图7和图9所示,弹片230包括第一子弹片240和第二子弹片250,第一子弹片240和第二子弹片250分别安装于镜头支架220且共同夹持驱动杆110。
[0075]
其中,第一子弹片240和第二子弹片250均为金属件,第一子弹片240和第二子弹片250具有弹性。由于弹片230具有弹性,便于实现弹片230与驱动杆110之间产生摩擦力,而且,通过将第一子弹片240和第二子弹片250分体设置,可以降低加工难度,提高生产效率,也便于弹片230和驱动杆110之间相配合。
[007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9所示,第一子弹片240包括第一夹持部241和第二夹持部242,第一夹持部241和第二夹持部242相连且成预定夹角(该预定夹角可以为锐角),第二子弹片250包括夹持凸部253,夹持凸部253可以为弧形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梯形结构。驱动杆110被夹持在第一夹持部241和第二夹持部242之间,夹持凸部253向驱动杆110的方向凸出且止抵于驱动杆110。
[0077]
举例而言,夹持凸部253设置在第一夹持部241和第二夹持部242之间的与顶角相对应的开口处。如此,驱动杆110分别与第一夹持部241、第二夹持部242和夹持凸部 253相接触,即弹片230对驱动杆110形成三点定位,不仅弹片230与驱动杆110之间的连接稳定,而且便于驱动杆110伸入弹片230内,降低了镜头模组200的组装难度。
[007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9所示,第一子弹片240还包括第一导向部243和第二导向部244,第一导向部243连接于第一夹持部241的远离第二夹持部242 的一侧,第一导向部243从第一夹持部241向远离第二夹持部242的方向折弯。第二导向部244连接于第二夹持部242的远离第一夹持部241的一侧,第二导向部244从第二夹持部242向远离第一夹持部241的方向折弯。
[007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导向部243与第一夹持部241之间圆弧过渡,第二导向部244与第二夹持部242之间圆弧过渡,这样第一子弹片240上应力分布均匀,增加了第一子弹片240的使用寿命,且便于第一子弹片240与镜头支架 220的安装定位。
[0080]
另外,第一导向部243的宽度小于第一夹持部241的宽度,第二导向部244的宽度小于第二夹持部242的宽度,其中,如图9所示箭头b所指方向为弹片230的宽度方向。这样第一夹持部241与第二夹持部242分别与驱动杆110之间的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保证驱动杆110和弹片230之间相对位置的稳定性。第一导向部243的宽度和第二导向部244的宽度较小,便于第一导向部243和第二导向部244的折弯。
[0081]
此外,通过第一导向部243和第二导向部244的设置,能够对驱动杆110起到导向作用,保证驱动杆110能够准确装配到第一夹持部241和第二夹持部242之间,提高了装配的便捷性。
[0082]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镜头支架220构造有第一安装槽221和位于第一安装槽221 两侧的第二安装槽222和第三安装槽223,第一安装槽221可以为v形槽,第一夹持部 241和第二夹持部242装配于第一安装槽221,第一导向部243装配于第二安装槽222,第二导向部244装配于第三安装槽223。
[0083]
其中,第一子弹片240和镜头支架220之间可以通过粘接或者一体注塑成型。如此,第一子弹片240和镜头支架220之间的接触面积大,提高了第一子弹片240和镜头支架 220之间的连接的稳定性。
[008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9所示,第二子弹片250还包括第一安装部251和第二安装部252,第一安装部251和第二安装部252分别连接于夹持凸部253 的两侧且安装于镜头支架220。
[0085]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部251设有第一定位孔254,第二安装部252设有第二定位孔 255,如图8所示,镜头支架220设有第一定位柱224和第二定位柱225,第一定位柱 224配合于第一定位孔254,第二定位柱225配合于第二定位孔255。
[0086]
举例而言,第一定位柱224和第二定位柱225可以设置于镜头支架220的相对两侧,第一定位柱224和第二定位柱225分别向远离镜头支架220的方向延伸。并且,第一定位柱224和第二定位柱225的朝向第二子弹片250的一面可以构造成斜面。
[0087]
这样增加第二子弹片250的安装的便捷性,降低镜头模组200的组装难度,且第二子弹片250和镜头支架220的连接稳定性高。
[008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中,如图9所示,第一安装部251、第二安装部252和夹持凸部253均有镂空,第一安装部251镂空形成第一定位孔254,第二安装部252镂空形成第二定位孔255,这样不仅实现第二子弹片250和镜头支架220连接,也便于第二子弹片250的弹性形变。
[008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4和图5所示,镜头模组200还包括导向杆260,导向杆260设于壳体210,如图8所示,镜头支架220设有导向孔226,导向杆 260穿设于导向孔226以使镜头支架220沿导向杆260可滑动。其中,导向杆260可以为不锈钢材料制成。
[0090]
其中,导向杆260可以为间隔设置的多个,相应在镜头支架220设置数量一致的导向孔226。通过导向杆260的设置,提高了镜头支架220移动的稳定性,保证了镜头支架220的
线性运动,从而实现稳定变焦。
[009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5和图6所示,壳体210内构造有第一腔室211和第二腔室212,壳体210设有连通第一腔室211和第二腔室212的通孔213,镜头支架220和所述镜片设于第一腔室211,多个压电驱动盘120设于第二腔室212,驱动杆110穿过通孔213。
[0092]
举例而言,第一腔室211的体积大于第二腔室212,第一腔室211为镜头支架220 的移动留出了充足空间,便于镜头模组200实现变焦。且将多个压电驱动盘120设于第二腔室212,防止多个压电驱动盘120形变时与镜头模组200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0093]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模组200的其他构成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0094]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0095]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