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管组件及包括该绕线管组件的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03146发布日期:2021-03-09 19:26阅读:79来源:国知局
绕线管组件及包括该绕线管组件的马达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卷绕有绕线的绕线管组件及包括该绕线管组件的马达。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一种马达,具备绕线管组件,该绕线管组件包括:绕线管,该绕线管具有主体部和端子台,所述主体部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且供线圈线卷绕,所述端子台构成为从所述主体部朝径向外侧突出;多个端子销,该多个端子销分别从端子台的径向外侧面突出,且供从主体部引出的线圈线缠绕;以及电路板,该电路板具有贯穿孔,且以供端子销穿过贯穿孔的方式支承于端子台的径向外侧面,且与多个端子销电连接。
3.在上述结构的绕线管组件中,缠绕于端子销根部的线圈线可能会因被电路板的贯穿孔周边的部分压在端子台的径向外侧面上而断线。
4.针对这一问题,以往存在以下结构:在端子台的径向外侧面上,在位于端子销之间的中央部设置突起,并使电路板支承于突起而与径向外侧面分离。
5.但是,在如上所述那样仅利用端子台中央部的突起来支承电路板时,电路板的两端得不到支承而容易发生倾斜。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线管组件及包括该绕线管组件的马达,能有效地避免电路板发生倾斜。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绕线管组件,用于马达,包括:绕线管,该绕线管具有主体部和端子台,所述主体部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且供线圈线卷绕,所述端子台从所述主体部朝径向外侧突出;多个端子销,该多个端子销分别从所述端子台的径向外侧面突出,且供从所述主体部引出的所述线圈线缠绕;以及电路板,该电路板以供所述端子销穿过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端子台,且与多个所述端子销连接,其特征是,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在所述径向外侧面的比多个所述端子销靠外侧的两端侧设置有第一突起,所述第一突起遍及所述径向外侧面的轴向的整个范围而形成,所述电路板支承于所述第一突起而相对于所述端子销的根部浮起。
8.根据上述结构,利用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于径向外侧面的比多个端子销靠外侧的两端侧的第一突起来支承电路板,因此,与利用设置于径向外侧面的中央部的突起来支承电路板相比,电路板不易发生倾斜,且能平衡地支承电路板。并且,通过将第一突起形成为遍及径向外侧面的轴向的整个范围,第一突起支承电路板的面积变大,从而使电路板更不易发生倾斜,并且,能利用第一突起增强端子台在轴向上的强度,使端子台不易因轴向受力而形变。
9.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绕线管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绕线管组件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绕线管包括:第一凸缘部,该第一凸缘部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的一端侧朝径向外侧突出;以及第二凸缘部,该第二凸缘部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的另一
端侧朝径向外侧突出,所述第一凸缘部的轴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轴向尺寸,所述端子台形成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外周侧。
10.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端子台形成于轴向尺寸大于第二凸缘部的第一凸缘部,能进一步增加端子台承受轴向施力的能力,从而能避免如下情况:端子台因轴向受力而发生形变,由此带动端子销移动而倒下。
11.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绕线管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绕线管组件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一突起的靠近所述端子销的边缘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从所述第一突起一侧朝所述端子销一侧倾斜延伸。
12.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第一突起的靠近端子销的边缘形成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从第一突起一侧朝端子销一侧倾斜延伸,能增加第一突起与端子销之间的间隙,以避免在将线圈线卷绕于端子销时线圈线与第一突起发生干涉。由此,使卷绕线圈线的操作性得到提高。
13.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绕线管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绕线管组件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所述径向外侧面上,在多个所述端子销之间设置有对所述电路板进行支承的第二突起。
14.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多个端子销之间设置有对电路板进行支承的第二突起,能通过位于多个端子销的外侧的第一突起和位于多个端子销之间的第二突起,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对电路板进行支承。由此,能更均匀地支承电路板,从而能有效地避免电路板发生倾斜。
15.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绕线管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绕线管组件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第二突起遍及所述径向外侧面的轴向的整个范围而形成。
16.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第二突起形成为遍及端子台的径向外侧面的轴向的整个范围,对电路板的支承面积变大,电路板不易发生倾斜。
17.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绕线管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绕线管组件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所述端子台的与所述线圈线的从所述主体部朝所述端子销引出的部分对应的轴向一端侧设置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从所述径向外侧面朝径向内侧倾斜延伸。
18.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端子台的与线圈线的从主体部朝端子销引出的部分对应的轴向一侧设置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从径向外侧面朝径向内侧倾斜延伸,能在将线圈线从主体部朝端子销引出时对该线圈线进行引导。由此,能使卷绕操作更为容易。
19.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绕线管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的绕线管组件中的任一个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绕线管包括第一凸缘部,所述第一凸缘部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的一端侧朝径向外侧突出,所述端子台形成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外周侧,所述端子台的轴向尺寸比所述第一凸缘部的轴向尺寸大。
20.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端子台的轴向尺寸比第一凸缘部的轴向尺寸大,能进一步加强端子台承受轴向力的能力,能避免如下情况:端子台因轴向受力而发生变形,由此端子销发生移动而倒下。
21.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的绕线管组件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的绕线管组件中的任一个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径向外侧面的轴向尺寸比所述端子
销的轴向尺寸大。
22.根据上述结构,能增加端子台对端子销的支承强度,减小端子销强度的方向差。
23.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马达,其特征是,包括: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的绕线管组件中的任一个。
24.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面的马达是在第九方面的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绕线管组件沿轴向排列设置有一对,一对所述绕线管组件的所述端子台以隔开间隙的方式相邻。
25.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的绕线管组件中的任一个沿轴向排列设置有一对,并使一对绕线管组件的端子台以隔开间隙的方式相邻。由此,能避免如下情况:在定子铁芯彼此抵接的情况下,若端子台彼此也抵接,则由于存在制造公差,定子铁芯的位置可能会发生偏移。
附图说明
26.图1是表示包括本实施方式的绕线管组件的马达的整体结构的侧剖视图。
27.图2是表示包括本实施方式的绕线管组件的马达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28.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未卷绕线圈线的绕线管组件的大致结构的立体图。
29.(符号说明)
30.m 马达
31.1 壳体 10 凹槽
32.2 定子铁芯
33.3 转轴
34.4 绕线管
35.41 主体部
36.42 第一凸缘部
37.43 第二凸缘部
38.44 端子台
39.441 第一突起
40.441a 第一倾斜面
41.442 第二倾斜面
42.l 线圈线
43.5 端子销。
具体实施方式
44.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绕线管组件及包括该绕线管组件的马达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包括本实施方式的绕线管组件的马达的整体结构的侧剖视图。图2是表示包括本实施方式的绕线管组件的马达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未卷绕线圈线的绕线管组件的大致结构的立体图。
45.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马达的轴向设为x,一端设为x1,另一端设为x2,将与轴向x正交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设为y,其一端设为y1,另一端设为y2,将与x、y均正交的方向设为
z,一端设为z1,另一端设为z2。
46.(马达的整体结构)
47.图1图示了沿xz平面将马达剖切所得的侧剖视图。如图1所示,马达m包括:壳体1,该壳体1呈大致圆筒状,在x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罩体;两个绕线管4,该两个绕线管4在x方向上重叠配置,并收纳于壳体1的内部;定子铁芯2,该两个定子铁芯2以极齿沿周向排列的方式安装于绕线管4的内周侧;以及转子,该转子具有转轴3和固定于转轴3的外周侧的磁体,转轴3沿x方向延伸。
48.如图1所示,壳体1在x方向上分为大致两部分(设为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与第二部以相互抵接的方式在x方向上排列,对应地,在壳体1内,定子铁芯2以相互抵接的方式在x方向上排列。
49.如图2所示,在如上所述构成的马达m中,在壳体1的x方向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凹槽10,该凹槽10呈大致矩形,两个绕线管4的端子台44在x方向上抵接并从凹槽10突出。凹槽10设置得比并排的两个端子台44大。
50.(绕线管组件)
51.以下,参照图3对由绕线管4、端子销5、线圈线l以及电路板(未图示)构成的绕线管组件进行详细说明。
52.绕线管组件包括绕线管4、两个端子销5和电路板。
53.在图1中,两个绕线管4以端子台44彼此抵接的方式在x方向上重叠配置。在图3中仅对两个绕线管4中的x1侧的一个绕线管4进行图示。
54.如图3所示,绕线管4包括:主体部41,该主体部41呈沿x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并供线圈线l(参照图2)卷绕;第一凸缘部42,该第一凸缘部42在主体部41的x2侧从主体部41向径向外侧突出;第二凸缘部43,该第二凸缘部43在主体部41的x1侧从主体部41向径向外侧突出;以及端子台44,该端子台44从第一凸缘部42朝径向外侧突出,并设置有端子销5。
5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缘部42和第二凸缘部43均与主体部41形成为一体,端子台44与第一凸缘部42形成为一体。第一凸缘部42的x方向尺寸大于第二凸缘部43的x方向尺寸,端子台44的x方向尺寸大于第一凸缘部42的x方向尺寸。
56.在x方向上排列绕线管4的情况下,绕线管4的端子台44以在x方向上隔开间隙的方式排列。由此,能避免如下情况:在定子铁芯2彼此抵接的情况下,若端子台44彼此也抵接,则由于存在制造公差,定子铁芯2的位置可能会发生偏移。
57.由此,通过在使第一凸缘部42的x方向尺寸变大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端子台44的x方向的尺寸变大,能增加端子台44承受x方向(即轴向)的施力的能力,由此,能避免如下情况:在受到x方向的施力时端子台44受力发生形变、端子销5发生移动而朝向主体部41倒下。
58.此外,如图3所示,在端子台44的z1侧形成有径向外侧面,在该径向外侧面形成有在y方向上并排的两个端子销5,且该径向外侧面的x方向的尺寸比端子销5的x方向的尺寸大。在端子台44的径向外侧面中,在两个端子销5的y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朝z1侧突出的第一突起441。两个第一突起441遍及端子台44的x方向的整个范围而形成为长条状,且在这些第一突起441的靠近端子销5的一侧的边缘分别形成有第一倾斜面441a,y2侧的第一倾斜面441a随着从y2侧朝向y1侧朝z2侧倾斜,y1侧的第一倾斜面441a随着从y1侧朝向y2侧朝z2侧倾斜。
59.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端子台44的径向外侧面形成为x方向尺寸比端子销5的x方向尺寸大,能增加端子台44对端子销5的支承强度,即使端子台44受到来自x方向的施力,端子台44也不会发生形变,端子销5不会发生移动而主体部41倒下。
60.通过在两个端子销5的y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突起441,且两个突起441遍及端子台44的x方向的整个范围而形成,在将电路板安装于端子台44时,能在端子台44的x方向的整个范围对电路板进行支承。由此,端子台44支承电路板的面积变大,电路板不易发生倾斜。
61.此外,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绕线管4中,在两个第一突起441的靠近端子销5的一侧的边缘分别形成有第一倾斜面441a,因此,在将线圈线l卷绕于端子销5时,端子销5与第一突起441之间的间隙变大,容纳线圈线l的空间变大。由此,能避免因线圈线l与第一突起441的边缘发生干涉而妨碍线圈线l的卷绕操作的情况。
62.此外,如图1所示,在位于x1侧的端子台44的径向外侧面的x1侧设置有第二倾斜面442,在位于x2侧的端子台44的径向外侧面的x2侧设置有第二倾斜面442。
63.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端子台44的径向外侧面设置第二倾斜面442,在将线圈线l卷绕于端子销5时能引导线圈线l的卷绕,从而能更容易地使线圈线l卷绕于端子销5。
64.此外,虽未图示,但电路板形成有与端子销5对应的多个贯穿孔(未图示),且以多个端子销5贯穿多个贯穿孔的方式支承于第一突起441,并相对于端子销5的根部浮起。
65.(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66.利用在与x方向(即轴向)正交的y方向上设置于端子台44的径向外侧面的两端侧的第一突起441来支承电路板,因此,与利用设置于径向外侧面的中央部的突起来支承电路板相比,电路板不易发生倾斜,且能平衡地支承电路板。并且,通过将第一突起441形成为遍及径向外侧面的轴向的整个范围,第一突起441支承电路板的面积变大,从而使电路板更不易发生倾斜,并且,能利用第一突起441增强端子台44在轴向上的强度,使端子台44不易因轴向受力而形变。
67.(变形例)
68.以下,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6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两个第一突起441形成于仅端子台44的径向外侧面的y方向的两侧,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在两个端子销5之间还形成有第二突起(未图示)。
70.在本变形例中,除了第二突起以外,其它设置均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具体说明。
71.如此,在端子台44的径向外侧面,于y方向形成有两个第一突起441和一个第二突起共计三个突起。由此,在将电路板安装于端子台44时,能使端子台44对电路板的支承效果更均匀,从而能更加有效地避免电路板发生倾斜。
72.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是除了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以外,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的宗旨的前提下,将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要素组合使用来获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73.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均与绕线管的主体部形成为一体,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分体形成。
74.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均形成有两个端子销和两个第一突起,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为其它数量。
75.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绕线管组件安装于马达的壳体的x方向大致中央部,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于壳体的x方向的两端。
76.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端子台44与端子台44以隔开间隙的方式在x方向上排列,但并不局限于此,两者也可以直接接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