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控制器的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36377发布日期:2021-02-23 15:05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成控制器的电机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和控制系统的集成;包括电机产品的功率器件使用。涉及电机驱动系统的小型化:将控制器电路板装置于电机的转轴中;采用散热效果好的陶瓷基电路板,先将功率器件焊接于陶瓷基电路板上,形成功率器件模块。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中大量使用了功率管。其中常用的有mos管;mos管又叫场效应晶体管;它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作开关元器件。mos管被大量用于电机控制中。
[0003]
mos管在被控制开关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这种发热对产品和元器件本身都是不利的。解决的办法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减少mos管导通电阻,这种方法是有技术限制的;二是外部另外增加散热片,这种方法会增加成本,和产品体积,并且需要额外的生产工序来完成。
[0004]
陶瓷基电路板是指铜箔在高温下直接键合到陶瓷基片表面上的特殊工艺板。所制成的复合基板具有优良电绝缘性能,高导热特性。陶瓷基电路板包括陶瓷基层和线路层。
[0005]
在现有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的电机控制系统中,控制器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单独装置,占用了空间;并且控制器和电机的通信和控制都需要导线引出连接实现;尤其电动滑板车和小功率的电动自行车,它们的空间有限,控制器占用了电池的装置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集成控制器的电机,将电机驱动器电路板装置于电机定子转轴中间的腔体;通过对功率器件的模块式装置,方便实现控制器的小型化,使得控制器可以集成到电机的转轴之中。
[0007]
为实现该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一种集成控制器的电机,包括电机定子转轴,电机定子转轴中间有腔体;还包括控制器电路板,控制器电路板放置于电机定子转轴腔体内;还包括两个或者多于两个的一组mos管;还包括mcu,mcu焊接在控制器电路板的线路层上,与两个或者多于两个的一组mos管的输入驱动管脚分别对应连接;还包括电机的绕组线圈,绕组线圈与两个或者多于两个的一组mos管的驱动输出管脚对应连接。控制器电路通过线束6和外部的电池供电连接。
[0008]
作为优选,还包括陶瓷基电路板,两个或者多于两个的一组mos管,焊接于陶瓷基电路板的线路层上,与焊接于陶瓷基电路板上的一组金属管脚对应连接,一组金属管脚的另外一端焊接于控制器电路板的线路层上;两个或者多于两个的一组mos管的驱动输出管脚,通过焊接于陶瓷基电路板上的一组金属管脚的对应管脚与电机的绕组线圈对应连接。
[0009]
作为优选,所采用的陶瓷基电路板可以采用金属基电路板。
[0010]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优化控制器电路中的多个mos管的散热通道,增强mos管的工作效能,减少了控制器电路板的尺寸;同时降低生产所需的工作量;通过集成控制器到电机转轴中,节省了产品空间,提供更多空间给电池,增加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
等产品的续航能力。
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截面示意图。
[0012]
图2为采用陶瓷基电路板装置mos管的转轴腔体内结构示意图。
[0013]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三相驱动电路mos管部分参考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5]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集成控制器的电机,包括电机定子转轴1,电机定子转轴1中间有腔体11;还包括控制器电路板2,控制器电路板2放置于电机定子转轴腔体11内;还包括两个或者多于两个的一组mos管3;还包括mcu4,mcu4焊接在控制器电路板2的线路层上,与两个或者多于两个的一组mos管3的输入驱动管脚分别对应连接;还包括电机的绕组线圈5,绕组线圈5与两个或者多于两个的一组mos管3的驱动输出管脚对应连接。
[0016]
如图2所示,为采用陶瓷基电路板装置mos管的转轴腔体内结构示意图。还包括陶瓷基电路板7,两个或者多于两个的一组mos管3,焊接于陶瓷基电路板7的线路层上,与焊接于陶瓷基电路板7上的一组金属管脚8对应连接,一组金属管脚8的另外一端焊接于控制器电路板2的线路层上;两个或者多于两个的一组mos管3的驱动输出管脚,通过焊接于陶瓷基电路板7上的一组金属管脚8的对应管脚与电机的绕组线圈5对应连接。陶瓷基电路板7的陶瓷基层侧贴合在电机定子转轴1的腔体11上,通过金属的电机定子转轴1,建立散热通道。
[0017]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三相驱动电路mos管部分参考电路图。包括六颗mos;在电机驱动电路中被大量使用,应用于变频控制器。
[0018]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