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模块、相关的轨道供电结构和启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94746发布日期:2021-06-29 23:55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电源模块、相关的轨道供电结构和启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用于门、窗的轨道供电领域,具体涉及电源模块、相关的轨道供电结构和启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门、窗要实现电控开合,一般在轨道外安装电源,并通过导线将电能输送给电机。由此造成运输不便,现场安装时间长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电源模块、相关的轨道供电结构和启闭装置,其易于运输,现场安装时间短。

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技术方案涉及电源模块,其用于为轨道内的用电模块供电,所述用电模块设有受电端,所述受电端设有受电端子;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轨道滑动配合并停靠于所述轨道的一端;所述电源模块设有停靠于所述轨道的端部的接电端和背离所述接电端的供电端;所述接电端和所述供电端分别设有接电端子和供电端子;所述供电端子经电变换器与所述接电端子电连接;所述供电端子被配置为适于沿所述轨道延伸方向与所述受电端子插接配合。

第二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轨道形成防脱配合,以防止所述电源模块垂直于所述轨道的延伸方向脱离所述轨道。

第三技术方案基于第二技术方案,其中,所述轨道为凸形槽或燕尾槽。

第四技术方案基于第一至第三技术方案中任一项,其中,所述轨道形成于轨道盒;所述电源模块的接电端设有抵接部,以与所述轨道盒的端壁抵靠。

第五技术方案涉及轨道供电结构,其包括轨道盒、电源模块和用电模块;所述轨道盒设有轨道,所述轨道开口于所述轨道盒的第一表面;所述电源模块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所述用电模块被配置为适于在所述轨道内滑动,并与所述轨道形成防脱配合,以防止所述用电模块垂直于所述轨道的延伸方向脱离所述轨道;所述用电模块沿所述轨道的延伸方向设有受电端;所述受电端设有适于与所述供电端子插接配合的受电端子。

第六技术方案基于第五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用电模块数量为至少两个,每个所述用电模块背离所述受电端设有配电端;所述配电端设有配电端子;所述配电端子被配置为适于沿所述轨道的延伸方向与相邻用电模块的受电端子插接配合;同一用电模块的受电端子与配电端子通过电导通连接。

第七技术方案基于第六技术方案,其中,各所述用电模块中至少其中之一为电动模块;所述电动模块包括固定壳、与所述固定壳滑动配合的滑动块及固接于所述固定壳并用于驱动所述滑动块的驱动件;所述滑动块被配置为适于露出所述轨道的开口;所述受电端和所述配电端设于所述固定壳沿所述轨道延伸方向的两端;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受电端电连接。

第八技术方案基于第七技术方案,其中,各所述用电模块中至少其中之一为电控模块;所述电控模块内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控制指令并控制所述驱动件;所述控制器与同一电控模块的所述受电端子电连接;所述电控模块的受电端和/或配电端还设有与所述控制器电信号连接的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电控模块相邻的所述电动模块相应地在配电端或受电端设有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沿所述轨道的延伸方向插接配合的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所述驱动件电连接。

第九技术方案涉及启闭装置,其包括如第七技术方案所限定的轨道供电结构和与所述电动模块数量对应的开合扇页;所述开合扇页与对应的所述电动模块的滑动块连接。

第十技术方案涉及启闭装置,其包括如第八技术方案所限定的轨道供电结构和两个开合扇页;所述用电模块数量为三个,依次分别为与所述电源模块相邻的第一电动模块、电控模块和第二电动模块;所述电控模块的受电端和配电端均设有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电动模块配电端设有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电动模块受电端设有第二信号端子;两个第一用电模块的滑动块对应连接两个开合扇页。

相对于现有技术,上述方案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由于电源模块和用电模块均实现了模块化,因此能够实现标准化互换,为生产各种尺寸或类型的门窗提供了模块化解决方案。由于电源模块和用电模块均能够插入到轨道中,因此易于运输且体积小,不会在运输中导致损坏。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供电端子与受电端子的插接,实现了快速电连接,易于在现场安装,减少了现场安装耗时。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用电模块标准化为一端设有受电端子,另一端设有配电端子,且受电端子与配电端子间通过电导通连接,从而可以通过用电模块之间机械结构的串接实现并联电连接,保证了用电模块之间供电彼此的独立性。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对电动模块设置固定壳,实现了电动模块的安装模块化,使现场不必再将驱动件和滑动块安装至轨道,从而使现场安装时间更短。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电控模块与电动模块之间的信号端子插接,实现了模块化条件下的电信号连接,使模块依序安装完成后,供电和电信号就能正确实现导通,从而进一步缩短了现场安装时间。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电源模块和用电模块与轨道形成防脱配合,轨道被配置为凸形槽或燕尾形槽,这样可以防止电源模块垂直于轨道的延伸方向脱离轨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简要介绍所需要使用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中电源模块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电源模块第二视角立体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轨道盒立体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用电模块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用电模块第二视角立体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用电模块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中轨道供电结构的立体图;

图8为实施例一中轨道供电结构的剖视图;

图9为实施例一中启闭装置的立体图;

图10为实施例一中启闭装置处于关闭状态的剖视图;

图11为实施例一中启闭装置处于开启状态的剖视图;

图12为实施例二中第一电动模块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13为实施例二中第一电动模块第二视角立体图;

图14为实施例二中电控模块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15为实施例二中电控模块第二视角立体图;

图16为实施例二中第二电动模块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17为实施例二中第二电动模块第二视角立体图;

图18为实施例二中轨道供电结构的立体图;

图19为实施例二中轨道供电结构的剖视图;

图20为实施例二中启闭装置处于关闭状态的剖视图;

图21为实施例二中启闭装置处于开启状态的剖视图;

图22为实施例三中轨道盒立体图;

图23为实施例三中电源模块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24为实施例三中电源模块第二视角立体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电源模块10,本体11,接电端12,接电端子121,供电端13,供电端子131;轨道盒20,轨道21,用电模块30,固定壳31,滑槽311,滑动块32,驱动件33,导轨34,受电端35,受电端子351,配电端36,配电端子361,第一电动模块30a,电控模块30b,第二电动模块30c,控制器37,第一信号端子41,第二信号端子42;轨道供电结构100;启闭装置1000,开合扇页200,固定扇页300。

具体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而不是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为“包含但不限于”。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电变换器”被定义为将接电端子的电能经过电变换供应至供电端子,其中,电变换包括但不限于直流变换为交流、交流变换为直流、电压变换和/或电流变换等。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凸形槽”是指轨道呈槽形(开口于外表面),该槽的截面积为凸形,且该槽的开口为凸形的上端。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电导通连接”是指,受电端子与配电端子之间不含有公知意义上的用电器件,而是用例如导线等实现电连接。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和图2,图1和图2示出了实施例一中的电源模块10。如图所示,电源模块10包括彼此连为一体的本体11和接电端12。本体11截面呈凸字形,其内设有电变换器(图中未示出),本实施例中,电变换器为变压器。接电端12位于本体11的一端,其截面积大于本体11的截面积,接电端12突出于本体11的部分形成抵接部,接电端12上设有接电端子121,本实施例中,接电端子121用于外接两相交流电源。本体11远离接电端12的另一端形成供电端13。供电端13设有供电端子131,供电端子131为同心圆母接头,其也具有正极和负极。接电端子121通过电变换器与供电端子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电变换器为整流器,也可以是整流器和变压器的组合。

参见图3,图3示出了实施例一中的轨道盒20。如图所示,轨道盒20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凸形槽,该凸形槽形成轨道21,轨道21开口于轨道盒20的第一表面。

参见图4至图6,图4至图6示出了实施例一中的用电模块30。本实施例中,用电模块30为电动模块。具体地,用电模块30包括固定壳31、滑动块32、驱动件33、导轨34和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其中。固定壳31的截面外缘呈凸字形,且其位于凸字形的上端的部分开口,从而形成滑槽311。固定壳31沿其长度方向的一端形成受电端35,另一端形成配电端36。受电端35上设有受电端子351,受电端子351为同心圆公接头,其也具有正极和负极,并被配置为适于与供电端子131插接配合。配电端36上设有配电端子361,配电端子361为同心圆母接头,其也具有正极和负极,并被配置为适于与其他用电模块30的受电端子351插接配合。导轨34沿滑槽311的长度方向置于滑槽311中,并与固定壳31固接。滑动块32与导轨34滑动配合,并置于滑槽311中,使其可以相对固定壳31滑动。驱动件33置于固定壳31中,用于驱动滑动块32滑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33为直流电机,当然,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或如现有技术所公开的,其也可以是诸如电机皮带驱动机构、滚珠丝杠机构等各种能够输出直线运动的机构。控制器装设于固定壳31中,其用于通过无线信号接收外部控制指令或者通过接近传感器获取控制指令并控制驱动件33动作,本实施例中,受电端子351与驱动件33和控制器电连接,为驱动件33和控制器供电;同时,受电端子351与配电端子361电导通连接,具体为受电端子351的正极通过导线与配电端子361的正极电连接,受电端子351的负极通过导线与配电端子361的负极电连接。由此,形成驱动件33、控制器与配电端子361之间的并联电连接关系。

参见图7和图8,图7和图8示出了实施例一中的轨道供电结构100。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轨道供电结构100包括上述的轨道盒20、电源模块10和用电模块30。其中,电源模块10与轨道盒20的轨道21滑动配合,并停靠于轨道21的一端,具体地,电源模块10的抵接部抵靠于轨道盒20的一端。且,由于电源模块10的凸字形截面与形成轨道21的凸形槽相配合,从而形成了电源模块10与轨道21间的防脱配合,以防止电源模块10垂直于轨道21的延伸方向脱离轨道21。用电模块30也与轨道21滑动配合,由于固定壳31的凸字形外表面与形成轨道21的凸形槽相配合,从而形成了用电模块30与轨道21间的防脱配合,以防止用电模块30垂直于轨道21的延伸方向脱离轨道21。并且,用电模块30的滑槽311正对轨道21位于轨道盒20第一表面的开口,使滑动块32得以露出轨道21的开口,以便于滑动块32与外接其他部件连接。本实施例中,轨道供电结构100安装完毕后,电源模块10的供电端子131与用电模块30的受电端子351插接配合,以使受电端子351、驱动件33和控制器得以获得电能。

参见图9至图11,图9至图11示出了实施例一中的启闭装置1000。启闭装置1000在本实施例中为电控单开滑动门。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轨道供电结构100、一扇开合扇页200和固定扇页300。其中,轨道供电结构100以轨道21的开口向下的姿态固定于框架或墙体上。固定扇页300相对轨道盒20固定地装设于靠近电源模块10的一端,开合扇页200则与用电模块30的滑动块32连接,具体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吊挂连接。图10示出了启闭装置1000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各部件关系。如图10所示,在关闭状态,控制器控制驱动件33驱动滑动块32运动至第一位置,此时开合扇页200处于关闭位置。图11示出了启闭装置1000处于开启状态的各部件关系。如图11所示,在开启状态,控制器获取控制指令后,控制驱动件33驱动滑动块32运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开合扇页200与固定扇页300交叠。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的电源模块10和轨道盒20与实施例一中的电源模块10和轨道盒20无异,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中的用电模块30数量为三个,分别为第一电动模块30a、电控模块30b和第二电动模块30c。

参见图12和图13,图12和图13示出了第一电动模块30a。第一电动模块30a与实施例一中的用电模块30的区别在于,第一电动模块30a不具有控制器,而且在配电端36上设有第二信号端子42,第一电动模块30a的第二信号端子为母接头,其与第一电动模块30a的驱动件33的信号接收端电连接。

参见图16和图17,图16和图17示出了第二电动模块30c。第二电动模块30c与实施例一中的用电模块30的区别在于,第二电动模块30c不具有控制器,而是在供电端35上设有第二信号端子42,第二电动模块30c的第二信号端子为公接头,其与第二电动模块30c的驱动件33的信号接收端电连接。

参见图14和图15,图14和图15示出了电控模块30b。电控模块30b中置有控制器37,控制器37用于通过无线信号接收外部控制指令或者通过接近传感器获取控制指令并控制第一电动模块30a的驱动件33和第二电动模块30c的驱动件33动作。电控模块30b截面同样呈凸字形。其设有受电端35和配电端36。其中,受电端35上设有受电端子351和第一信号端子41。本实施例中,受电端子351为同心圆公接头,其也具有正负极,用于与第一电动模块30a的配电端子插接配合。受电端35上的第一信号端子41为公接头,用于与第一电动模块30a的第二信号端子42插接配合。配电端36上设有配电端子361和第一信号端子41。本实施例中,配电端子361为同心圆母接头,其也具有正负极,用于与第二用电模块30c的受电端子351插接配合。配电端36上的第一信号端子41为母接头,用于与第二电动模块30c的第二信号端子42插接配合。电控模块30b的受电端子351与配电端子361电导通连接。电控模块30b的受电端子351还与控制器37电连接,为控制器37供电。电控模块30b的两个第一信号端子41均与控制器37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参见图18和图19。图18和图19示出了实施例二中的轨道供电结构100。本实施例中轨道供电结构100包括上述的轨道盒20和依次置于轨道盒20的轨道21内的电源模块10、第一电动模块30a、电控模块30b和第二电动模块30c。其中,电源模块10与轨道盒20的轨道21滑动配合,并停靠于轨道21的一端,具体地,电源模块10的抵接部抵靠于轨道盒20的一端。且,由于电源模块10的凸字形截面与形成轨道21的凸形槽相配合,从而形成了电源模块10与轨道21间的防脱配合,以防止电源模块10垂直于轨道21的延伸方向脱离轨道21。第一电动模块30a、电控模块30b和第二电动模块30c也与轨道21滑动配合,且与轨道21形成了防脱配合,以防止第一电动模块30a、电控模块30b和第二电动模块30c垂直于轨道21的延伸方向脱离轨道21。并且,第一电动模块30a的滑槽311和第二电动模块30c的滑槽311均正对轨道盒20第一表面的轨道21的开口,使第一电动模块30a和第二电动模块30c的滑动块32均得以露出轨道21的开口,以便于滑动块32与外接其他部件连接。本实施例中,轨道供电结构100安装完毕后,电源模块10的供电端子131与第一电动模块30a的受电端子351插接配合,第一电动模块30a的配电端子361和第二信号端子42分别与电控模块30b的受电端35上的受电端子351和第一信号端子41插接配合,电控模块30b的配电端36上的配电端子361和第一信号端子41分别与第二电动模块30c的受电端子351和第二信号端子42插接配合。从而使电源模块10得以并联地为第一电动模块30a的驱动件33、电控模块30b的控制器37和第二电动模块30c的驱动件33供电。第一电动模块30a的驱动件33和第二电动模块30c的驱动件33还分别与电控模块30b的控制器37的两个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参见图20和图21,图20和图21示出了实施例二中的启闭装置1000。启闭装置1000在本实施例中为电控双开滑动门。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轨道供电结构100、两扇开合扇页和两扇固定扇页300。其中,轨道供电结构100以轨道21的开口向下的姿态固定于框架或墙体上,固定扇页300相对轨道盒20固定地装设于轨道盒20两端。两个开合扇页200则分别与第一电动模块30a的滑动块32和第二电动模块30c的滑动块32连接,具体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吊挂连接。图20示出了启闭装置1000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各部件关系。如图20所示,在关闭状态,控制器37分别控制第一电动模块30a的驱动件33和第二电动模块30c的驱动件33驱动两个滑动块32运动使两扇开合扇页200靠合。图21示出了启闭装置1000处于开启状态的各部件结关系。如图21所示,在开启状态,控制器37获取控制指令后,控制第一电动模块30a的驱动件33和第二电动模块30c的驱动件33驱动两个滑动块32运动使两扇开合扇页200彼此分离直至于对应的固定扇页300交叠。

实施例三

参见图22至图24,如图22至图24所示,实施例三中的轨道盒20与实施例一中的轨道盒20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三中的轨道盒20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燕尾槽,该燕尾槽形成轨道21。而实施例三中的电源模块10与实施例一中的电源模块30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本体11的截面呈梯形,以与轨道21滑动配合。当然,实施例三中,用电模块30的外形截面也将设置为梯形,以与轨道21滑动配合(图中未示出)。实施例三的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并无不同,在此不再赘述。

从上面三个实施例可以得出,三个实施例中,由于电源模块10和用电模块30均实现了模块化,因此能够实现标准化互换,为生产各种尺寸或类型的门窗提供了模块化解决方案。由于电源模块10和用电模块30均能够插入到轨道21中,因此易于运输且体积小,不会在运输中导致损坏。上述三个实施例还能够实现快速电连接,易于在现场安装,减少了现场安装耗时。且通过将用电模块30标准化为一端设有受电端子351,另一端设有配电端子361,且受电端子351与配电端子361间通过电导通连接,从而可以通过用电模块30之间机械结构的串接实现并联电连接,保证了用电模块30之间供电彼此的独立性。上述三个实施例中,通过为电动模块设置固定壳31,实现了电动模块的安装模块化,使现场不必再将驱动件33和滑动块32安装至轨道,从而使现场安装时间更短。实施例二中,通过电控模块30b与两个电动模块之间的信号端子插接,实现了模块化条件下的信号连接,使模块依序安装完成后,供电和电信号就能正确实现导通,从而进一步缩短了现场安装时间。三个实施例中,电源模块10和用电模块30与轨道21形成防脱配合,轨道21被配置为凸形槽或燕尾槽,这样可以防止电源模块10和用电模块20垂直于轨道21的延伸方向脱离轨道21。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