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楔形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44546发布日期:2021-07-27 13:56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楔形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工结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楔形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电路施工过程中,经常需要碰到需要将电线(或电缆)暂时或中长期的固定到某个比较高的位置处,从而实现对电线的悬挂或连接,用于后续电线与其他线路之间连接。

目前所使用的办法是采用钢丝或扎带等结构将电线固定到某个位置,比如电线杆或房屋外壁等处,但是由于电线大多数都较为光滑,所以通过这些方式来固定时,还是容易发生电线与固定结构之间发生相对滑动的情况,固定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楔形连接结构,旨在解决固定效果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楔形连接结构,包括壳体以及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楔形件,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壳体两端的楔形孔,所述楔形孔一端的截面大于另一端的截面,所述楔形件一端的截面大于另一端的截面,且所述楔形件截面最大一端的截面大于所述楔形孔截面最小一端的截面,所述楔形孔的两侧均为圆弧形,所述楔形件的两侧开设有与所述楔形孔的两侧相配合的配合槽,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楔形件截面较大的一端设置有u字形的防脱体,所述防脱体的一端与所述楔形件连接,另一端活动贴合于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壳体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防脱体进行限位的限位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呈空腔状的限位壳部,所述限位壳部的顶部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防脱体的一端活动位于所述限位壳部中,且所述防脱体位于所述限位壳部中的端部水平设置有防脱杆,所述防脱杆的两端均活动贴合于所述限位壳部的内壁,所述防脱杆的长度大于所述防脱体的宽度,所述防脱体活动贴合于所述限位孔的内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脱体连接于所述楔形件靠近所述防脱杆的一侧,所述防脱体活动贴合于所述壳体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远离所述防脱杆的一侧开设有辅助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辅助槽的两侧之间设置有巩固体,所述巩固体上螺纹连接设置有巩固螺杆,所述楔形件上开设有与所述巩固螺杆的端部相配合的巩固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辅助槽的两侧之间设置有巩固体,所述巩固体上螺纹连接设置有呈倾斜状的巩固螺杆,所述巩固螺杆抵触于所述楔形件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合槽的边缘均为圆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楔形连接结构,在使用时,首先将楔形件向上提起一定的距离,之后将电线或缆绳等的端部自下而上穿过其中一侧的配合槽和楔形孔的一侧之间,之后将电线或缆绳的端部穿过另一侧的配合槽和楔形孔的另一侧之间,直到电线或缆绳穿过一定的长度后,放开楔形件,楔形件下降并在重力作用下落下到楔形孔中,用力拉动电线或缆绳直到壳体和楔形件将电线或缆绳卡紧,最后通过螺钉等常规工具穿过定位孔与设定的位置进行连接即可(如果没有辅助槽,则定位孔穿过了壳体的两侧,如果有则可穿过两侧壳体,或只穿过壳体的一侧,即如果定位孔正对于辅助槽,则只需穿过一侧即可)。此时电线或缆绳如果某一端受到了向下的拉力或重力作用,则由于楔形孔和楔形件的结构会将电线或缆绳也越发卡紧,从而防止其发生滑动,保证了位置的稳定性(接拉力越大,则壳体和楔形件对电线和缆绳的卡紧作用力也越大)。

不仅如此,楔形件在使用过程中,其通过防脱体能够与壳体之间保持不分离和不脱离的状态,如此在高空等地进行作业的时候,首先可以减少需要携带零件的种类,由于壳体和楔形件都已经配套了,所以只带一个种类结构即可;同时楔形件和壳体之间已经是处于组合的状态,因此无需工人在高空进行组合作业,降低了操作难度,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楔形连接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楔形连接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楔形连接结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楔形连接结构中楔形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楔形连接结构中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楔形连接结构中限位壳部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其中,1、壳体;2、楔形件;3、楔形孔;4、配合槽;5、定位孔;6、防脱体;7、限位壳部;8、限位孔;9、防脱杆;10、辅助槽;11、巩固体;12、巩固螺杆;13、巩固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楔形连接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一种楔形连接结构,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壳体1以及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1中的楔形件2,所述壳体1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壳体1两端的楔形孔3,所述楔形孔3一端的截面大于另一端的截面,所述楔形件2一端的截面大于另一端的截面,且所述楔形件2截面最大一端的截面大于所述楔形孔3截面最小一端的截面,所述楔形孔3的两侧均为圆弧形,所述楔形件2的两侧开设有与所述楔形孔3的两侧相配合的配合槽4,所述壳体1上开设有定位孔5,所述楔形件2截面较大的一端设置有u字形的防脱体6,所述防脱体6的一端与所述楔形件2连接,另一端活动贴合于所述壳体1的外侧,所述壳体1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防脱体6进行限位的限位结构。

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呈空腔状的限位壳部7,所述限位壳部7的顶部开设有限位孔8,所述防脱体6的一端活动位于所述限位壳部7中,且所述防脱体6位于所述限位壳部7中的端部水平设置有防脱杆9,所述防脱杆9的两端均活动贴合于所述限位壳部7的内壁,所述防脱杆9的长度大于所述防脱体6的宽度,所述防脱体6活动贴合于所述限位孔8的内壁。所述防脱体6连接于所述楔形件2靠近所述防脱杆9的一侧,所述防脱体6活动贴合于所述壳体1的内侧。

所述壳体1远离所述防脱杆9的一侧开设有辅助槽10。所述辅助槽10的两侧之间设置有巩固体11,所述巩固体11上螺纹连接设置有巩固螺杆12,所述楔形件2上开设有与所述巩固螺杆12的端部相配合的巩固槽13。

所述配合槽4的边缘均为圆角,如此可以对缆绳或电线或其他可使用的结构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刮破或划伤。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楔形连接结构,在使用时,首先将楔形件2向上提起一定的距离,之后将电线或缆绳等的端部自下而上穿过其中一侧的配合槽4和楔形孔3的一侧之间,之后将电线或缆绳的端部穿过另一侧的配合槽4和楔形孔3的另一侧之间,直到电线或缆绳穿过一定的长度后,放开楔形件2,楔形件2下降并在重力作用下落下到楔形孔3中,用力拉动电线或缆绳直到壳体1和楔形件2将电线或缆绳卡紧,最后通过螺钉等常规工具穿过定位孔5与设定的位置进行连接即可(如果没有辅助槽10,则定位孔5穿过了壳体1的两侧,如果有则可穿过两侧壳体1,或只穿过壳体1的一侧,即如果定位孔5正对于辅助槽10,则只需穿过一侧即可)。此时电线或缆绳如果某一端受到了向下的拉力或重力作用,则由于楔形孔3和楔形件2的结构会将电线或缆绳也越发卡紧,从而防止其发生滑动,保证了位置的稳定性(接拉力越大,则壳体1和楔形件2对电线和缆绳的卡紧作用力也越大)。

不仅如此,楔形件2在使用过程中,其通过防脱体6能够与壳体1之间保持不分离和不脱离的状态,如此在高空等地进行作业的时候,首先可以减少需要携带零件的种类,由于壳体1和楔形件2都已经配套了,所以只带一个种类结构即可;同时楔形件2和壳体1之间已经是处于组合的状态,因此无需工人在高空进行组合作业,降低了操作难度,实用性更强。

限位壳部7是竖直的状态,且防脱体6的一侧也活动的穿过了限位孔8,所以在竖直方向上防脱体6可以正常的活动,如此楔形件2也可以正常的升降,从而卡紧电线或缆绳,以及松开电线或缆绳。当时当楔形件2升高到快要与壳体1之间分离时,防脱杆9受到了限位壳部7顶部的限位,而不能脱出,所以楔形件2与壳体1之间能够保持着一个较好的组合状态。(由于限位壳部7是凸出在壳体1的外侧的,所以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壳体1与悬挂壳体1的墙面之间存在有一定的间距,但不影响壳体1位置的稳定性)

防脱体6的两侧分别贴合在壳体1的内侧和外侧,首先防止了壳体1与墙面之间具有过大的距离,同时也可以防止防脱体6阻挡到电线或缆绳等,使得电线或缆绳可以正常的进行活动,同时也防止了防脱体6发生形变和损坏。

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辅助槽10能够用于工人着眼观察电线或缆绳的放置和位置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辅助槽10作用到楔形件2上,对楔形件2进行摆正或托起等操作。当楔形件2向下活动到稳定后,拧紧巩固螺杆12,使得巩固螺杆12抵紧到巩固槽13的内壁上,如此如果电线等摇摆不定,而导致楔形件2受力变松,此时电线或缆绳的自由端有可能被从楔形件2和外壳之间抽离出去,但是由于巩固螺杆12抵紧了楔形件2的位置,所以楔形件2可以保持着位置的稳定,而不会发生滑动,使得电线或缆绳的自由端能够稳定的保持其位置。

实施例2

一种楔形连接结构,所述辅助槽10的两侧之间设置有巩固体11,所述巩固体11上螺纹连接设置有呈倾斜状的巩固螺杆12,所述巩固螺杆12抵触于所述楔形件2的顶部。

当楔形件2的位置稳定之后,转动巩固螺杆12使得巩固螺杆12的底部抵触到楔形件2的顶部,或电线或缆绳的顶部,如此也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楔形件2位置的稳定性,防止了在受到风吹或其他扰动时,电线或缆绳的自由端从楔形件2和壳体1之间脱出,保证了连接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