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电路和电源适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64440发布日期:2021-07-13 16:23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电源电路和电源适配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电源适配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电路和电源适配器。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电子产品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由于不同种类的电子产品其对于供电的电压等级需求不同,应该不同种类的电子产品对应一种电压等级的电源适配器,电源适配器无法通用在不同电压等级需求的电子产品,这导致了电源配置器数量的增加,而且电源适配器会随着电子产品的使用终结而废弃,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电路,旨在解决传统的电源电路无法适配不同电压等级需求的电子产品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源电路,包括:

电压适配电路,配置为根据调节信号将市电转换成第一直流电压对用电设备供电;

蓝牙控制电路,与所述电压适配电路连接,配置为接收蓝牙通讯链路发送的所述用电设备的充电参数信息,并根据所述充电参数信息输出所述调节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直流电压与所述用电设备的供电电压相匹配。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压适配电路包括开关电源电路和直流调压电路;

所述开关电源电路配置为将所述市电转换成第二直流电压;

所述直流调压电路分别与所述蓝牙控制电路和所述开关电源电路连接,配置为根据所述调节信号将所述第二直流电压转换成所述第一直流电压。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源电路包括整流组件、变压组件、转换控制组件以及滤波组件;

所述整流组件配置为将所述市电转换成第三直流电压;

所述变压组件与所述整流组件连接,配置为根据转换控制信号将所述第三直流电压转换成第四直流电压;

所述滤波组件与所述变压组价连接,配置为将所述第四直流电压转换成所述第二直流电压;

所述转换控制组件与所述变压组件连接,配置为检测所述第四直流电压,并且根据所述第四直流电压输出所述转换控制信号。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整流组件包括第一压敏电阻、熔断丝、第一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共模扼流圈、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以及第四二极管;

所述第一压敏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熔断丝的第一端连接且连接至所述整流组件的市电相线输入端,所述熔断丝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共模扼流圈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一压敏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共模扼流圈的第二端共接且连接至所述整流组件的市电零线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共模扼流圈的第三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以及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共接,所述第一共模扼流圈的第四端、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以及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共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且连接至电源地,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且连接至所述整流组件的第三直流电压输出端。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变压组件包括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九二极管、第十二极管、第十一二极管以及变压器;

所述滤波组件包括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八电阻以及第一电感;

所述转换控制组件包括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第十四电容、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光耦、可控精密稳压源、第一场效应管以及同步降压芯片;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变压器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且连接至所述变压组件的第三直流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十一二极管的负极共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八二极管的负极以及所述同步降压芯片的电源端共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以及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变压器的辅助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变压器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共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共接,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共接,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同步降压芯片的门极控制端连接,所述同步降压芯片的电流检测端与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同步降压芯片的补偿端、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光耦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同步降压芯片的电压反馈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副边绕组的第一端、所述第九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十二极管的正极以及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九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十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且连接至所述滤波组件的第二直流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所述光耦的正极、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共接,所述光耦的负极、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的负极共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的控制极、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十电阻的第二端、所述变压器的副边绕组的第二端、所述变压器的辅助绕组的第二端、所述光耦的发射极、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的正极以及所述同步降压芯片的接地端均与电源地连接。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直流调压电路包括第二十二电阻、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五电阻、第二十六电阻、第十七电容、第十八电容、第十九电容、第二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第二电感、第二共模扼流圈、第一发光二极管以及第十二二极管;

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九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共接且连接至所述直流电压压电路的第二直流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九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共接,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集电极共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十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且连接至所述直流调压电路的调节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第十二二极管的负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七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八电容的第一端、所述二十六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共模扼流圈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二十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共模扼流圈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共模扼流圈的第三端连接至所述直流调压电路的第一直流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二共模扼流圈的第四段、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十七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八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二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发射极以及所述第二十五电阻的第二端均与电源地连接。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七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八电容的第一端、所述二十六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共模扼流圈的第一端共接连接至所述直流调压电路的电流反馈端。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蓝牙控制电路包括蓝牙控制芯片、天线、变压芯片、开关、第十五电容、第十六电容以及第二十一电阻;

所述蓝牙控制芯片的蓝牙天线端与所述天线连接,所述蓝牙控制芯片的匹配键端与所述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蓝牙控制芯片的脉冲输出端连接至所述蓝牙控制电路的调节信号输出端,所述蓝牙控制芯片的电源端、所述第十六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变压芯片的电压输出端共接,所述变压芯片的电压输入端、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一端共接,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内部电源连接。

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蓝牙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十四电阻、第二十六电阻和第二发光二极管;

所述蓝牙控制芯片的电流检测端与所述第二十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电压适配电路的第一直流电压输出端,所述蓝牙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出状态显示端与所述第二十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极与电源地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电源电路。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蓝牙控制电路获取蓝牙通讯链路发送的用电设备的充电参数信息,并根据该充电参数信息对应输出调节信号至电压适配电路,以使电压适配电路根据调节信号将市电转换成与用电设备对应的第一直流电压并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本申请的电源电路能够根据用电设备的不同电压需求将市电转换成不同电压对其进行供电,以使电源电路能够适配不同电压需求的用电设备,增大了电源电路的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第一示例原理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第二示例原理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第三示例原理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示例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电路的第一示例原理框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一种电源电路,包括电压适配电路100和蓝牙控制电路200。

电压适配电路100,配置为根据调节信号将市电转换成第一直流电压对用电设备供电。

蓝牙控制电路200,与电压适配电路100连接,配置为接收蓝牙通讯链路发送的用电设备的充电参数信息,并根据充电参数信息输出调节信号。

其中,第一直流电压与用电设备的供电电压相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时,通过蓝牙控制电路200获取蓝牙通讯链路中用电设备的充电参数信息,并根据该充电参数信息对应输出调节信号至电压适配电路100,以使电压适配电路100根据调节信号将市电转换成与用电设备对应的第一直流电压并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本实施例的电源电路能够根据用电设备的不同电压需求将市电转换成不同电压对其进行供电,以使电源电路能够适配不同电压需求的用电设备,提高了电源电路的应用范围。

其中,调节信号可为脉冲宽度调制信号。

其中,可通过蓝牙移动终端设备将用电设备的充电参数信息发送至蓝牙通讯链路中,该蓝牙移动终端设备可以为用电设备自身,也可以为非用电设备自身的其它具有蓝牙功能的终端设备。

其中一实施例中,蓝牙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扫描用电设备的条形码、用电设备的二维码或者用电设备本身来获取用电设备的充电参数信息并将该充电参数信息发送至蓝牙通讯链路中。

请参阅图2,其中一实施例中,电压适配电路100包括开关电源电路110和直流调压电路120。

开关电源电路110配置为将市电转换成第二直流电压。

直流调压电路120分别与蓝牙控制电路200和开关电源电路110连接,配置为根据调节信号将第二直流电压转换成第一直流电压。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开关电源电路110先将交流的市电整流降压成第二直流电压,然后直流调压电路120根据调节信号将第二直流电压转换成用电设备所需的第一直流电压,降低了直流调压电路120所用的电子器件的耐压需求,从而降低了直流调压电路120的成本。

请参阅图3,其中一实施例中,开关电源电路110包括整流组件111、变压组件112、转换控制组件114以及滤波组件113。

整流组件111配置为将市电转换成第三直流电压。

变压组件112与整流组件连接,配置为根据转换控制信号将第三直流电压转换成第四直流电压。

滤波组件113与变压组价连接,配置为将第四直流电压转换成第二直流电压;

转换控制组件114与变压组件112连接,配置为检测第四直流电压,并且根据第四直流电压输出转换控制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整流将市电转换成第三直流电压,通过变压组件112将第三直流电压转换成第四直流电压,而且通过转换控制组件114根据第四直流电压输出转换控制信号以控制变压组件112将第三直流电压转换至第四直流电压的过程,使输出的第四直流电压更加稳定,并通过滤波组件113对第四直流电压进行滤波输出第二直流电压,使得输出的第二直流电压质量更高。

请参阅图4,其中一实施例中,整流组件111包括第一压敏电阻tvr1、熔断丝f1、第一电容c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共模扼流圈ld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以及第四二极管d4。

第一压敏电阻tvr1的第一端与熔断丝f1的第一端连接且连接至整流组件111的市电相线输入端,熔断丝f1的第二端、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以及第一共模扼流圈ld1的第一端共接,第一压敏电阻tvr1的第二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以及第一共模扼流圈ld1的第二端共接且连接至整流组件111的市电零线输入端,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和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共模扼流圈ld1的第三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以及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共接,第一共模扼流圈ld1的第四端、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以及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共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且连接至电源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且连接至整流组件111的第三直流电压输出端。

请参阅图4,其中一实施例中,变压组件112包括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以及变压器t1。

所述滤波组件113包括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八电阻r8以及第一电感l1。

所述转换控制组件114包括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四电容c14、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光耦ou、可控精密稳压源u4、第一场效应管q1以及同步降压芯片u2。

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变压器t1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以及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共接且连接至变压组件112的第三直流电压输入端,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以及第十一二极管d11的负极共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端、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以及同步降压芯片u2的电源端vdd共接,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与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以及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一端共接,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与变压器t1的辅助绕组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一二极管d11的正极、变压器t1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以及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共接,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以及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共接,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以及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共接,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一端以及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共接,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二端与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与同步降压芯片u2的门极控制端gate连接,同步降压芯片u2的电流检测端cs与第十四电容c14的第一端连接,同步降压芯片u2的补偿端cmop、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以及第十三电容c13的第一端共接,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与光耦ou的集电极连接,同步降压芯片u2的电压反馈端burts与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连接,变压器t1的副边绕组的第一端、第九二极管d9的正极、第十二极管d10的正极以及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共接,第九二极管d9的负极、第十二极管d10的负极、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以及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共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与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以及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共接且连接至滤波组件113变压组件112的第二直流电压输出端,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光耦ou的正极、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以及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共接,光耦ou的负极、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以及可控精密稳压源u4的负极共接,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与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二端、可控精密稳压源u4的控制极、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以及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一端共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第九电容c9的第二端、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端、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二端、第十三电容c13的第二端、第十四电容c14的第二端、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二端、变压器t1的副边绕组的第二端、变压器t1的辅助绕组的第二端、光耦ou的发射极、可控精密稳压源u4的正极以及同步降压芯片u2的接地端gnd均与电源地连接。

其中,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至滤波组件113的第四直流电压输入端,第九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至变压组件112的第四直流电压输出端,光耦ou的正极连接至转换控制组件114的第四直流电压检测端,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至转换控制组件114的转换控制信号输出端。

请参阅图4,其中一实施例中,直流调压电路120包括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六电阻r2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场效应管q2、第三场效应管q3、第二电感l2、第二共模扼流圈ld2、第一发光二极管dl1以及第十二二极管d12。

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一端、第十九电容c19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共接且连接至直流电压压电路的第二直流电压输入端,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一端、第十九电容c19的第二端以及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共接,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二端、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二端以及第三场效应管q3的集电极共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基极与第二十五电阻r25的第一端连接且连接至直流调压电路120的调节信号输入端,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第十二二极管d12的负极以及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共接,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第十七电容c17的第一端、第十八电容c18的第一端、二十六电阻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共模扼流圈ld2的第一端共接,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二端与第一发光二极管dl1的正极连接,第二共模扼流圈ld2的第二端和第二共模扼流圈ld2的第三端连接至直流调压电路120的第一直流电压输出端,第二共模扼流圈ld2的第四段、第一发光二极管dl1的负极、第十七电容c17的第二端、第十八电容c18的第二端、第十二二极管d12的正极、第三场效应管q3的发射极以及第二十五电阻r25的第二端均与电源地连接。

请参阅图4,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第十七电容c17的第一端、第十八电容c18的第一端、二十六电阻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共模扼流圈ld2的第一端共接连接至直流调压电路120的电流反馈端。

请参阅图4,其中一实施例中,蓝牙控制电路200包括蓝牙控制芯片u3、天线、变压芯片u1、开关sw1、第十五电容c15、第十六电容c16以及第二十一电阻r21。

蓝牙控制芯片u3的蓝牙天线端bt与天线连接,蓝牙控制芯片u3的匹配键端key与开关sw1的第一端连接,蓝牙控制芯片u3的脉冲输出端pwm连接至蓝牙控制电路200的调节信号输出端,蓝牙控制芯片u3的电源端vcc、第十六电容c16的第一端以及变压芯片u1的电压输出端vout共接,变压芯片u1的电压输入端vin、第十五电容c15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一端共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二端与内部电源连接。

请参阅图4,其中一实施例中,蓝牙控制电路200还包括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六电阻r26和第二发光二极管dl2。

蓝牙控制芯片u3的电流检测端pa1与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二端连接至电压适配电路100的第一直流电压输出端,蓝牙控制芯片u3的电压输出状态显示端pa2与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二端与第二发光二极管dl2的正极连接,第二发光二极管dl2的负极与电源地连接。

下面结合工作原理对图4所示的电源电路进行说明,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构成的桥型整流电路对市电进行整流成第三直流电压,当第一场效应管q1处于导通状态时且第三直流电压处于正半周变化的时候通过变压器t1的原边绕组将电能转换至变压器t1的副边绕组,当第一场效应管q1处于导通状态时且第三直流电压处于负半周变化的时候通过变压器t1的辅助绕组将电能转换至变压器t1的副边绕组,变压器t1的副边绕组将变压后的第三直流电压经过第一电感l1的蓄能转换成第二直流电压,第二直流电压控制可控精密稳压源u4导通程度从而控制第三直流电压流过光耦ou的正极和光耦ou的负极的电流,从而控制光耦ou的导通程度并反馈至同步降压芯片u2的补偿端cmop,根据光耦ou的导通程度同步降压芯片u2的门极控制端gate控制第一场效应管q1的的信号的占空比,从而控制第一变压器t1对第三直流电压的转换,能够使得输出的第二直流电压更加稳定,第二直流电压依次通过第二十一电阻r21和变压芯片u1转换成适合蓝牙控制芯片u3工作所需的电压,当蓝牙控制芯片u3的天线端通过天线从蓝牙通讯链路中获取用电设备的充电参数信息,蓝牙控制芯片u3的脉冲输出端pwm根据充电参数信息输出对应占空比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调节信号)至第三场效应管q3的基极,在调节信号处于正脉冲(此时调节信号的电压值大于第三场效应管q3的基极驱动电压)时第三场效应管q3导通,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通过第三场效应管q3接地,第二场效应管q2导通,第二直流电压通过第二场效应管q2输出至第二电感l2,第二电感l2对第二直流电压进行储能,当调节信号处于负脉冲时第三场效应管q3截止,第二场效应管q2截止,第二电感l2将其所储的电能转换成第一直流电压并通过第二共模扼流圈ld2和第十二二极管d12施加在用电设备,当第二电感l2输出第二直流电时蓝牙控制芯片u3的电流检测到电流信号,蓝牙控制芯片u3的电压输出状态显示端pa2输出高电平控制第二发光二极管dl2点亮,用于指示当前电源电路正在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

本申请实施例的还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如上列任一实施例的电源电路,因为本实施例的电源适配器包含上列任一实施例的电源电路,因此本实施例的电源适配器至少含有上列任一实施例的电源电路对应的有益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