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模块及包含其的换电站或储能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64352发布日期:2022-06-10 22:21阅读:66来源:国知局
充电模块及包含其的换电站或储能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模块及包含其的换电站或储能站。


背景技术:

2.由于受充电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很多新能源电动汽车逐步采用快换式(即快速更换电池的模式)进行能源补给。电动汽车上换下的亏电电池需要在换电站或储能站内进行充电,在进行充电时,需将电池放置在站内的电池架上的充电仓内,因此,换电站或储能站能够容纳的电池越多,换电效率更快。
3.通过增加充电模块的方式确实可以增加换电站可容纳的电池数量,然而,随着充电模块的体积增大,整体制造和运输的难度就对应加大,会影响换电站或储能站的成本控制。同时,换电站内设置多种固定设备,导致换电站占地面积大,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另外,在换电站内,通过充电机对电池进行充电,各充电机在充电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导致换电站内热源集中,不利于散热,不利于电池包充放电,容易导致其它设备故障等。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充电模块占地面积大、散热效果差、制造和运输困难且容易导致其它设备故障的缺陷,提供一种充电模块及包含其的换电站或储能站。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一种用于换电站或储能站的充电模块,所述换电站或储能站包括上下拼接的上箱体和下箱体,所述充电模块包括电池架和复数个电池仓位,所述电池架包括上下拼接的位于上箱体内的第一架体和位于下箱体内的第二架体,复数个所述电池仓位竖向分布于所述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上,所述充电模块还包括排风管,所述排风管包括位于所述上箱体内的第一管体和位于所述下箱体内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竖向延伸并上下拼接,所述电池仓位的充电机单元的出风口分别对接于所述排风管上。
7.通过在充电模块的电池架上设置排风管,将充电机单元的热量整体引出,降低热量在充电模块处聚集。同时,通过将充电模块的电池架和排风管设置为上下进行拼接的两段式结构,使得充电模块可以以模块单元的方式制造和运输,并在现场实现组装,以在充电模块体积较大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制造和运输的成本。同时,通过上下箱体拼接的方式形成该换电站,可提高换电站内供充电模块容纳的空间大小,以提高充电模块的电池的最大可存放数量,进而增加可供换电的电池数量,提高了换电效率,且节省换电站的占地面积。
8.较佳地,所述排风管还包括转接管道,所述转接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且分别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
9.通过设置转接管道连接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降低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分别固定在其他部件后再进行对位连接的难度。
10.较佳地,所述转接管道包括柔性管段和分别设置于所述柔性管段的两端的两个连
接法兰,所述连接法兰分别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的端面可拆卸连接。
11.该结构设置,使转接管道通过法兰和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可拆卸连接,便于拆装维护。
12.较佳地,所述转接管道包括:
13.柔性管段,所述柔性管段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管体或第二管体的端面;
14.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法兰设置于所述柔性管段的另一端,所述连接法兰与所述第二管体或所述第一管体的端面可拆卸连接。
15.该结构设置,转接管道通过法兰和第一管体或第二管体可拆卸连接,便于拆装维护。
16.较佳地,所述柔性管段采用风琴式软管结构。
17.该结构设置,可提高转接管道的安装转接效果,排风管的整体强度能够保证。
18.较佳地,所述连接法兰与所述第二管体或所述第一管体的端面之间设有密封件。
19.该结构设置,可保证排风管的密封效果,以提高对充电机单元的散热能力。
20.较佳地,所述充电机单元设在所述电池仓位一侧,并靠近所述电池仓位内电连接器,所述排风管与所述充电机单元设在所述电池仓位的同一侧。
21.该结构设置提供了进一步的布局方案,使充电机单元紧靠电池仓位,该方案和实施例一致,排风管和充电机单元在同一侧排布,结构更加紧凑,节省空间。
22.较佳地,所述电池架在朝向所述充电机单元的一侧处具有向外延伸的连接框架,所述充电机单元对应电池仓位具有复数个,所述连接框架对应每一个所述电池仓位的充电机单元设置,所述充电机单元设置在所述连接框架上。
23.通过在电池架的外侧设置连接框架以用于承载充电机单元,使得电池架的长宽尺寸能够与所容纳的电池接近或一致,而不会因充电机单元的规格型号改变而影响电池架的长宽尺寸设置,可拓展性较佳。
24.较佳地,所述连接框架和所述电池架在朝向所述充电机单元的一侧处的表面围成l形空间,所述排风管设置于所述l形空间的缺口处。
25.该结构设置提供一种紧凑设置排风管的方案,使排风管靠近充电机单元设置,降低从充电机单元的出风口排出的热风流动至排风管的直线距离。
26.较佳地,所述充电机单元出风口设置于朝向所述排风管的一侧并与所述排风管连通;所述充电机还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出风口不同的侧面。
27.该结构设置,通过在进风口处设置风扇,实现主动散热,提高散热效率。
28.较佳地,所述电池架的数量为两列,两列所述电池架各自的所述充电机单元的所述进风口相对而设,且两列所述电池架的所述进风口之间形成进风通道。
29.通过在两列电池架之间设置进风通道,避免电池架上的充电机单元之间因过于集中而导致充电机单元产生的热量难以散发。
30.较佳地,所述上箱体和所述下箱体分别在所述进风通道的位置处设有将两列所述电池架上分布的所述电池仓位隔开的上进风管和下进风管,在所述上箱体与所述下箱体相互拼接后,所述上进风管与所述下进风管之间密封连接。
31.通过将上进风管预制在下箱体上,将下进风管预制在上箱体上,使由上进风管和下进风管组合形成的进风管路也能够在下箱体和上箱体拼接时完成对接和连通,以降低进
风管路制造和运输的体积,节约成本。
32.较佳地,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上。
33.通过将第一管体预制在第一架体上,将第二管体预制在第二架体上使第一管体、第二管体与上下箱体的集成工作能够在工厂内直接完成,降低现场搭建时的工作量。
34.较佳地,所述充电模块还包括排风风机,所述排风风机设置在所述排风管的顶端。
35.该结构设置,可实现主动散热,以提高散热效率。
36.一种换电站或储能站,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充电模块。
37.通过在换电站或储能站的充电模块的电池架上设置排风管,将充电机单元的热量整体引出,降低热量在充电模块处聚集。同时,充电模块的电池架和排风管设置为上下进行拼接的两段式结构,使得充电模块可以以模块单元的方式制造和运输,并在现场实现组装,以在换电站的充电模块体积较大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制造和运输的成本。
38.较佳地,所述换电站或储能站还包括上下拼接的上箱体和下箱体,所述第一架体设置在所述上箱体内,所述第二架体设置在所述下箱体内,所述上箱体与所述下箱体拼接后形成相通空间,所述电池架设置与该相通空间内。
39.本方案中的换电站采用上下拼接的设计,分为上下两部分箱体且相互独立,待箱体内的部件安装完成后,分为上下两部分箱体分别运输,以满足道路运输要求,同时简化了安装和拆卸,便于运输后的现场安装和调试。下箱体与上箱体叠放设置,能够减少用地面积,提高土地使用率,使得同等土地面积下能够容纳更多的电池包。下箱体与上箱体相连通,从而内部的换电设备或电池转运设备沿高度方向无阻碍地移动,在高度方向的延伸能够使得换电站容纳更多的电池包、更多种类的电池包,进而能够提高换电站的换电效率和运营能力。
40.较佳地,所述第一管体预置在所述下箱体内,所述第二管体预置在所述上箱体内。
41.该结构设置,将排风管的两个分段预置在下箱体和上箱体内,以降低在施工现场安装换电站内部部件的工作量。
42.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43.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44.该充电模块及包含其的换电站或储能站中,通过在充电模块的电池架上设置排风管,将充电机单元的热量整体引出,降低热量在充电模块处聚集。同时,通过将充电模块的电池架和排风管设置为上下进行拼接的两段式结构,使得充电模块可以以模块单元的方式制造和运输,并在现场实现组装,以在充电模块体积较大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制造和运输的成本。
45.同时,通过上下箱体拼接的方式形成该换电站,可提高换电站内供充电模块容纳的空间大小,以提高充电模块的电池的最大可存放数量,进而增加可供换电的电池数量,提高了换电效率,且节省换电站的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4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换电站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充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4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第二架体和第二管道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4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第二架体的的其中一层的局部示意图。
5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第二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5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第二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52.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连接示意图。
53.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连接示意图。
54.附图标记说明:
55.上箱体101
56.下箱体102
57.进风通道200
58.电池架1
59.第二架体12
60.电池仓位2
61.充电机单元3
62.进风口
63.磁性密封条321
64.排风管4
65.第一管体41
66.第二管体42
67.转接管道43,柔性管段431,连接法兰432
68.电连接器5
69.连接框架6
70.电池转运设备20
71.电池40
具体实施方式
72.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73.实施例1
7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设置在换电站或储能站内的电池存放仓,电池存放仓内的电池均存放于电池仓位内,通过设置在电池仓位内的电连接器与电池电连接,使得充电机单元能够向该电池供电。
75.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换电站或者储能站包括能够上下相互拼接的上箱体101和下箱体102,上箱体101与下箱体102在完成拼接之后形成相互连通的空间,该空间用于容纳充电模块,相比利用单个箱体形成容纳充电模块的空间,使用上下拼接的箱体组合以共同形成上述空间,进一步增加该空间的大小,使得充电模块内可以设置更多的电池仓位2。同时,对于单个箱体而言,其体积也不必再做的很大,因此可降低箱体的制造难度和运输难度。
76.其中,充电模块设置在由上箱体101和下箱体102组合形成的空间内,如图2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充电模块包括有两个电池架1,每个电池架1均具有多层,电池仓位2分别沿竖直方向分别设置在电池架1的不同层上,电池架1每一层均设置一个电池仓位2,使得每个电池架1上均布有多个电池仓位2。在这两个电池架1之间设置有电池转运设备2020,电池转运设备2020通过相对电池架1进行升降的方式,移动至对应的电池仓位2处,并从该电池仓位2处取放电池40,其中,电池转运设备2020的具体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提供的方案,电池转运设备2020的结构和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77.其中,单个电池架1由位于上箱体101内的第一架体(图中未示出)和位于下箱体102内的第二架体12共同组成,在上箱体101安装至下箱体102的过程中,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12之间也上下拼接,以形成完整的电池架1。电池仓位2均布在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12上,使得充电模块的体积不断变大的情况下,通过拆分电池架1并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的方式,降低单个电池架1的体积不断增大而带来的制造困难,或者运输困难等难题。
78.同时,该充电模块还包括设置在电池架1上的排风管4,排风管4同样包括设置在上箱体101内的第一管体41和设置在下箱体102内的第二管体42组成,其中,第一管体41和第二管体42均沿着竖向延伸,并且第一管体41的下端与第二管体42的上端相连通,实现上下拼接。设置在电池架1上的电池仓位2的充电机单元3的出风口分别对接至该排风管4上。
79.通过在充电模块的电池架1上设置排风管4,将充电机单元3的热量整体引出,降低热量在充电模块处聚集。同时,通过将充电模块的电池架1和排风管4设置为上下进行拼接的两段式结构,使得充电模块可以以模块单元的方式制造和运输,并在现场实现组装,以在充电模块体积较大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制造和运输的成本。
80.其中,图2展示的是位于下箱体102内的充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位于上箱体101的充电模块的第一架体连接于第二架体12,位于上箱体101的充电模块的第一管体41联通至第二管体42。为进一步降低现场集成的难度,在制造下箱体102时,第二架体12和第二管体42均预制在下箱体102中,具体的,在工厂内集成时,第二架体12安装在下箱体102上,第二管体42安装在第二架体12上,使得第二架体12、第二管体42能够随着下箱体102被整体运输。两个电池架1通过电池转运设备20隔开,不仅能够提高电池转运设备20从电池架1上的各电池仓位2处取放电池40的效率,还通过使两个电池架1之间存在较大间距,以避免产生热量的充电机单元3过于集中的布局问题。
81.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对于安装于下箱体102内的单个第二架体12而言,在每一层的电池仓位2处,充电机单元3均设在电池仓位2的旁侧,并且靠近电池仓位2的电连接器5设置,以缩短充电机单元3与电连接器5的接线距离和接线难度,同时,参见图4,充电机单元3具有朝向电池仓位2的第一侧3a,充电机单元3在其第一侧3a处通过导线与电连接器5进行电连接。
82.第二管体42与充电机单元3设置在第二架体12每一层的电池仓位2的同一侧位置处的。通过这种结构设置,可使第二管体42和充电机单元3在第二架体12的同一侧排布,充电机单元3更靠近第二管体42布置,使充电机单元3的出风口能通过最短路径连通至第二管体42,使得充电机单元3内部的热量更快排出,同时,整体布局更加紧凑,可节省充电机单元3所占据的空间。
83.如图4和图5所示,在第二架体12在朝向第一侧3a处具有向外延伸的连接框架6,连接框架6的数量与充电机单元3的数量一致,在第二架体12的每一层均有设置。连接框架6对
应第二架体12上的每一个电池仓位2的充电机单元3设置,并且充电机单元3是安装在这个连接框架6上的,通过连接框架6相对第二架体12的每一层保持固定。在连接框架6和第二架体12朝向第一侧3a处的表面围成一个如图5所示的l形空间6a,第二管体42设置在l形空间6a形成的空缺处。在这种结构设置下,第二架体12在第一侧3a处形成一个供第二管体42设置的空间,且该空间靠近充电机单元3。在该处设置第二管体42,可提供一种较为紧凑的布置方案,以节约第二架体12旁侧所占用的空间大小。
84.其中,第二管体42相邻的两个侧面是分别通过连接件固定在连接框架6上和第二架体12在第一侧3a处的表面上的。通过将第二管体42的不同侧面分别固定在框架上,可提高第二管体42相对第二架体12连接的强度,避免第二管体42因长期使用而变形或在气流从内部流动时产生晃动。
85.本实施例中,第二管体42的截面形状是与l形空间6a形状和大小相匹配的矩形。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管体42的截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圆形或多边形等,以实现与其他实施方式中供第二管体42设置的空间相匹配,实现固定牢固和提高空间利用率的目的。
86.而在第二架体12对应于充电机单元3的第一侧3a处形成供第二管体42设置的空间,以提供一种较为紧凑的第二管体42布置方案,节约第二架体12旁侧的占用空间。
87.另外,充电机单元3的出风口设置在充电机单元3的第二侧3b处,该第二侧3b是充电机单元3朝向第二管体42的一侧;而充电机单元3的进风口位于出风口不同的侧面,在进风口处设有风扇(图中未示出),实现主动散热,提高散热效率。优选地,进风口不应设置在第一侧3a,以避免进风口吸入热气而影响充电机单元3的正常散热。
88.其中,如图2所示,两列电池架1各自的充电机单元3的进风口相对而设,使得两列电池架1的进风口之间形成进风通道200。在此基础上,上箱体101和下箱体102分别在对应于进风通道200的位置处设有将两列电池架1上分布的电池仓位2隔开的上进风管和下进风管,在上箱体101与下箱体102在相互拼接后,上进风管与下进风管之间密封连接,以通过将上进风管预制在下箱体102上,将下进风管预制在上箱体101上,使由上进风管和下进风管组合形成的进风管路也能够在下箱体102和上箱体101拼接时完成对接和连通,实现降低进风管路制造和运输的体积,节约成本的目的。
89.如图4所示,电池仓位2还具有供电池转运设备20送入或送出电池40的电池进出口2a,充电机单元3具有与该电池进出口2a同侧的第三侧3c,本实施例中,进风口设在第三侧3c,而出风口设于与该第三侧3c相背的第二侧3b处,通过将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相背的面上,使得空气可以在整个充电机单元3内部完整的流通,以进一步提高散热能力。另外,本实施例中,充电机的通风口设置在充电机朝向充电机单元3第二侧3b的所对应的表面上,使得流动的空气会完整的流经充电机。
90.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架体12的每一层均设置一个电池仓位2,因此,每个电池仓位2内的充电机单元3的出风口均朝向第二管体42设置,且朝向方向完全一致。而第二管体42朝向充电机单元3的第二侧3b的侧壁上对应于出风口设置有开口。因充电机单元3与第二管体42靠近设置,充电机单元3的出风口可以直接压设在第二管体42的开口处,这种使充电机单元3的出风口与第二管体42连通的方案,可简化连通结构,结构紧凑,可靠性较佳。
91.优选地,充电机单元3在出风口的表面设置设有环绕该出风口的磁性密封条,磁性
密封条能够吸附在第二管体42的侧壁上,以通过磁吸的方式,实现充电机单元3的壳体与第二管体42的侧壁之间的贴合。这种连接方式可提高出风口与第二管体42之间的密封性,同时也方便连接和拆卸,降低维护难度。
92.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磁性密封条321也可设置在第二管体42的侧壁上,并环绕第二管体42的开口设置,以对应吸附充电机单元3的壳体。
93.本实施例中,位于上箱体101内的第一架体以及第一管体41的相对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可参考第二架体12和第二管体42,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94.如图7所示,排风管4还包括转接管道43,该转接管道43设置在第一管体41和第二管体42之间,且分别连接并连通第一管体41和第二管体42,通过设置转接管道43连接第一管体41和第二管体42,可以降低第一管体41和第二管体42分别固定在其他部件后再进行对位连接的难度,以便于现场安装。转接管道43包括柔性管段431和分别设置在柔性管段431的两端的两个连接法兰432,连接法兰432分别与第一管体41和第二管体42的端面通过螺栓连接,实现方便安装和拆卸的目的,以便于拆装维护。
95.另外,在连接法兰432与第二管体42或者第一管体41的端面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图中为示出),以用于保证排风管4的密封效果,提高对充电机单元3的散热能力。
96.进一步的,在第一管体41的上部,即排风管4的顶端还可以设置排风风机(图中为示出),以通过进行主动散热的方式,提高散热效率。
97.实施例2
9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与实施例1的排风管4结构不同的方案。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转接管道43,其柔性管段431的上端是固定在第一管体41的下端面上的,例如可通过焊接等方式实现牢固固定,柔性管段431的下端设置有连接法兰432,该连接法兰432与第二管体42的上端面通过螺栓固定,实现可拆卸连接。
99.这种结构设置,使转接管道43也能相对集成在上箱体101中,以在上箱体101安装第一管体41时就能够同时安装转接管道43,在上箱体101相对下箱体102集成安装时,仅需连接第二管体42即可。
100.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