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及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40140发布日期:2021-10-12 15:33阅读:57来源:国知局
马达及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马达及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正在积极地进行搭载于电动汽车的驱动装置的开发。驱动装置具备马达、连接于马达的传递装置以及外壳。作为现有的马达,已知通过油冷却定子的构造。专利文献1的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中,在外壳主体的底部安装有滤网。油储存部的第一油室内的油由于泵的吸引动作通过滤网主体的网眼部而被过滤,在杂质被捕获了的状态下进入第二油室。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8265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7.在现有的马达中,在更换滤网(过滤器部件)时,需要卸下传递装置的齿轮及容纳齿轮的外壳,作业性复杂。
8.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与现有的马达相比,容易更换、维护过滤器部件的马达及驱动装置。
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0.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案具备:转子,其以马达轴为中心旋转;定子,其与上述转子在径向上隔开间隙对置;外壳,其具有供冷却上述定子的制冷剂通过的供给路;以及过滤器部件,其配置于上述供给路,且使上述制冷剂在内部流动。上述外壳具有贯通上述外壳的壁部且构成上述供给路的一部分的贯通孔。上述过滤器部件配置于上述贯通孔。
11.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案具备上述的马达和与上述马达连接的传递装置,且搭载于车辆。
12.发明效果
13.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马达及驱动装置,与现有的马达相比,容易更换、维护过滤器部件。
附图说明
14.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15.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立体图,省略储液器的制冷剂供给口的一部分的图示。
16.图3是放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省略过滤器部件的第一过滤器、第二过滤器及磁铁、以及栓部件的图示。
17.图4是表示过滤器部件的立体图,省略第一过滤器、第二过滤器以及磁铁的图示。
18.图5是表示过滤器部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19.图6是表示储液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20.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变形例的概略结构图。
21.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22.图9是表示定子、供给路的一部分、过滤器部件以及栓部件的俯视图。
23.图10是表示定子、供给路的一部分、过滤器部件以及栓部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第一实施方式>
25.在以下的说明中,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及马达2基于搭载于位于未图示的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规定铅垂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表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铅垂方向。+z侧为铅垂方向上侧,-z侧为铅垂方向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为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为搭载有驱动装置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x侧为车辆的前侧,-x侧为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为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为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y侧为车辆的左侧,-y侧为车辆的右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相当于轴向一侧,左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为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
26.此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x侧为车辆的后侧,-x侧为车辆的前侧。该情况下,+y侧为车辆的右侧,-y侧为车辆的左侧。
27.各图中适当表示的马达轴j1沿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也就是,马达轴j1沿水平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将与马达轴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j1的方向简称为“周向”。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也包含大致正交的方向。
28.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搭载于混合动力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电动车(ev)等以马达为动力源的车辆,且被用作其动力源。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具备马达2、包括减速装置4及差动装置5的传递装置3、外壳6以及逆变器单元8。
29.外壳6具有马达容纳部81、齿轮容纳部82以及隔壁61c。马达容纳部81为外壳6中的在内部容纳后述的转子20及定子30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将马达容纳部81的内部空间、即由马达容纳部81和隔壁61c划分出的室称为定子容纳室83。也就是,外壳6具有定子容纳室83。定子容纳室83容纳定子30。
30.齿轮容纳部82是外壳6中的在内部容纳传递装置3的部分。齿轮容纳部82位于马达容纳部81的左侧。马达容纳部81的底部81a位于比齿轮容纳部82的底部82a靠上侧。隔壁61c在轴向上划分马达容纳部81的内部和齿轮容纳部82的内部。在隔壁61c设置有隔壁开口68。隔壁开口68将马达容纳部81的内部和齿轮容纳部82的内部相连。
31.在马达容纳部81的内部及齿轮容纳部82的内部容纳有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的油o。在齿轮容纳部82的内部的下部区域设有储存油o的油储存部p。油储存部p的油o通过
后述的油路90向马达容纳部81的内部输送。输送到马达容纳部81的内部的油o储存于马达容纳部81的内部的下部区域。储存于马达容纳部81的内部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经由隔壁开口68向齿轮容纳部82移动,并返回油储存部p。
32.此外,本说明书中“在某部分的内部容纳有油”是指只要在马达驱动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中油位于某部分的内部即可,在马达停止时,油也可以不位于某部分的内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容纳部81的内部容纳有油o是指只要在马达2驱动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中油o位于马达容纳部81的内部即可,在马达2停止时,马达容纳部81的内部的油o也可以全部通过隔壁开口68向齿轮容纳部82移动。此外,通过后述的油路90输送到马达容纳部81的内部的油o的一部分也可以在马达2停止的状态下残留于马达容纳部81的内部。
33.油o在后述的油路90内循环。油o用作减速装置4及差动装置5的润滑油。另外,油o用作马达2的冷却油。作为油o,为了起到润滑油及冷却油的功能,优选使用与粘度较低的自动变速装置用润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
34.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为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2具备转子20、定子30、具有马达容纳部81的外壳6、轴承26、27、冷却器97、泵96、储液器10、过滤器部件77以及栓部件79。转子20以马达轴j1为中心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和转子主体24。转子20的转矩传达给传递装置3。
35.轴21以马达轴j1为中心沿着轴向延伸。轴21以马达轴j1为中心旋转。轴21为在内部设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在轴21设置有连通孔23。连通孔23沿径向延伸,并将中空部22和轴21的外部相连。
36.轴21横跨外壳6的马达容纳部81和齿轮容纳部82而延伸。轴21的左侧的端部向齿轮容纳部82的内部突出。在轴21的左侧的端部固定有传递装置3的后述的第一齿轮41。轴21由轴承26、27可旋转地支撑。
37.转子主体24为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转子主体24与轴21的外周面固定。虽然图示省略,但转子主体24具有转子铁芯和固定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磁铁。
38.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开间隙对置。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和线圈组件33。定子铁芯32固定于马达容纳部81的内周面。如图2所示,定子铁芯32具有定子铁芯主体32a和固定部32b。
39.虽然图示省略,但定子铁芯主体32a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芯背和从芯背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
40.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固定部32b为定子铁芯32中的固定于马达容纳部81的部分。固定部32b沿着周向隔开间隔设置多个。固定部32b中的一个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上侧突出。固定部32b具有将固定部32b沿轴向贯通的定子贯通孔32c。虽然图示省略,但定子30通过穿过定子贯通孔32c的螺丝拧入马达容纳部81而固定于外壳6。
41.如图1所示,线圈组件33具有沿着周向安装于定子铁芯32的多个线圈31。多个线圈31分别隔着未图示的绝缘体装配于定子铁芯32的各齿。多个线圈31沿着周向而配置。更详细而言,多个线圈31沿着周向遍及一周等间隔地配置。虽然图示省略,但线圈组件33也可以具有捆扎各线圈31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具有将各线圈31彼此相连的跨接线。
42.线圈组件33具有从定子铁芯32沿轴向突出的线圈末端33a、33b。线圈末端33a为线
圈组件33中的从定子铁芯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末端33b为线圈组件33中的从定子铁芯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线圈末端33a包含线圈组件33包括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铁芯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末端33b包含线圈组件33包括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铁芯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末端33a、33b为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虽然图示省略,但线圈末端33a、33b也可以包含捆扎各线圈31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包含将各线圈31彼此相连的跨接线。
43.轴承26、27可旋转地支撑转子20。轴承26、27例如为滚珠轴承。如图1所示,轴承26为可旋转地支撑转子20中的位于比定子铁芯32靠右侧的部分的轴承。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6支撑轴21中的位于比固定有转子主体24的部分靠右侧的部分。轴承26保持于马达容纳部81的壁部中的覆盖转子20及定子30的右侧的右壁部81c。
44.轴承27为可旋转地支撑转子20中的位于比定子铁芯32靠左侧的部分的轴承。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7支撑轴21中的位于比固定有转子主体24的部分靠左侧的部分。轴承27保持于隔壁61c。关于上述以外的马达2的结构要素,后面进行叙述。
45.传递装置3容纳于外壳6的齿轮容纳部82。传递装置3与马达2连接。更详细而言,传递装置3与轴21的左侧的端部连接。传递装置3具有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达到差动装置5。
46.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减速装置4将马达2的转速减小,并根据减速比使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增大。减速装置4将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传达至差动装置5。减速装置4具有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第三齿轮43以及中间轴45。
47.第一齿轮41固定于轴21的左侧的端部的外周面。第一齿轮41与轴21一起以马达轴j1为中心旋转。中间轴45沿着与马达轴j1平行的中间轴j2延伸。中间轴45以中间轴j2为中心旋转。第二齿轮42及第三齿轮43固定于中间轴45的外周面。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43经由中间轴45连接。第二齿轮42及第三齿轮43以中间轴j2为中心旋转。第二齿轮42与第一齿轮41咬合。第三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后述的齿圈51咬合。
48.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依次经由轴21、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中间轴45以及第三齿轮43传达到差动装置5的齿圈51。各齿轮的齿轮比及齿轮的个数等能够根据所需的减速比进行各种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4为各齿轮的轴芯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型的减速器。
49.差动装置5经由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差动装置5是用于将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传达到车辆的车轮的装置。差动装置5在车辆转弯时一边吸收左右的车轮的速度差,一边向左右两轮的车轴55传递相同转矩。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未图示的齿轮外壳、未图示的一对小齿轮、未图示的小齿轮轴以及未图示的一对侧齿轮。齿圈51以与马达轴j1平行的差动轴j3为中心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到齿圈51。
50.在马达2设置有使油o在外壳6的内部循环的油路90。也就是,马达2具备油路90。油路90是将油o从油储存部p供给至马达2,再引导至油储存部p的油o的路径。油路90横跨马达容纳部81的内部和齿轮容纳部82的内部而设置。
51.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油路”是指油的路径。从而,“油路”是不仅形成稳定地朝向一方向的油的流动的“流路”,还包含使油暂时滞留的路径及油滴落的路径的概念。使油暂时滞留的路径例如包括贮存油的储液器等。油路90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的油o通过
的路径,也可以换言之为制冷剂路。
52.油路90具有第一油路91和第二油路92。第一油路91及第二油路92分别使油o在外壳6的内部循环。第一油路91具有扬起路径91a、轴供给路径91b、轴内路径91c以及转子内路径91d。另外,在第一油路91的路径中设置有贮存部93。贮存部93设置于齿轮容纳部82内。
53.扬起路径91a是通过差动装置5的齿圈51的旋转将油o从油储存部p扬起,并在贮存部93接受油o的路径。贮存部93在上侧开口,贮存油o。贮存部93接受齿圈51扬起的油o。另外,在马达2刚驱动之后等油储存部p的液面高的情况下等,贮存部93还接受除齿圈51外由第二齿轮42及第三齿轮43扬起的油o。
54.轴供给路径91b将油o从贮存部93引导至轴21的中空部22。轴内路径91c是使油o在轴21的中空部22内穿过的路径。转子内路径91d是使油o从轴21的连通孔23穿过转子主体24的内部而向定子30飞散的路径。
55.在轴内路径91c中,随着转子20的旋转,对转子20的内部的油o赋予离心力。由此,油o从转子20向径向外侧连续地飞散。另外,随着油o的飞散,转子20内部的路径成为负压,储存于贮存部93的油o被吸引到转子20的内部,在转子20内部的路径充满了油o。
56.到达定子30的油o从定子30吸收热。对定子30进行了冷却的油o向下侧低落,并储存于马达容纳部81内的下部区域。储存于马达容纳部8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置于隔壁61c的隔壁开口68向齿轮容纳部82移动。如以上地,第一油路91将油o供给到转子20及定子30。
57.第二油路92中,油o从油储存部p扬起到定子30的上侧而供给到定子30。即,第二油路92从定子30的上侧向定子30供给油o。在第二油路92设置有泵96、冷却器97、过滤器部件77以及储液器10。第二油路92具有第一流路92a、第二流路92b以及供给路92c。
58.第一流路92a、第二流路92b以及供给路92c设于外壳6的壁部。也就是,外壳6具有供给路92c。第一流路92a将油储存部p和泵96相连。第二流路92b将泵96和冷却器97相连。
59.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路92c设于马达容纳部81的壁部。对定子30进行冷却的油o通过供给路92c。供给路92c向储液器10供给油o。如图1及图3所示,供给路92c具有供给路上游部92e和供给路下游部92f。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路上游部92e位于马达容纳部81的壁部中的前壁部81d。供给路上游部92e从冷却器97向上侧延伸。供给路下游部92f与供给路上游部92e相连,位于供给路上游部92e的下游侧。供给路下游部92f位于马达容纳部81的壁部中的顶壁部81b。供给路下游部92f与供给路上游部92e的上端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路下游部92f沿铅垂方向延伸。供给路下游部92f从与供给路上游部92e的连接部分向下侧延伸。供给路下游部92f的下端部在定子容纳室83开口。
60.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路下游部92f由在铅垂方向上贯通外壳6的顶壁部81b的贯通孔81e的一部分构成。即,外壳6具有贯通外壳6的壁部的贯通孔81e。贯通孔81e的一端在定子容纳室83开口,贯通孔81e的另一端在马达容纳部81的外周面、也就是外壳6的外周面开口。在贯通孔81e配置有供给路92c的后述的开口部92d。开口部92d位于贯通孔81e的下端部。贯通孔81e构成供给路92c的一部分。
61.如图1~图3所示,供给路92c具有开口部92d,该开口部92d位于储液器10的上侧,且在马达容纳部81开口。开口部92d是供给路92c中的在定子容纳室83开口的部分。即,供给路92c的一端通过开口部92d、也就是贯通孔81e在定子容纳室83开口,供给路92c的另一端
经由冷却器97与泵96相连。开口部92d构成供给路下游部92f的一部分。开口部92d配置于供给路下游部92f的下端部。开口部92d向马达容纳部81的内部供给油o。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泵96及冷却器97将冷却的油o从供给路92c向定子容纳室83喷出。定子30等的冷却效率提高。
62.开口部92d、也就是贯通孔81e从上方观察时一部分和储液器10重叠。开口部92d的至少一部分和储液器10对置。详细而言,开口部92d的至少一部分和储液器10的后述的第一流路部11对置。
63.在本实施方式中,泵96为由电驱动的电动泵。如图1所示,泵96与冷却器97连接,向冷却器97输送油o。详细而言,泵96经由第一流路92a从油储存部p吸取油o,并经由第二流路92b、冷却器97、供给路92c、过滤器部件77以及储液器10将油o供给到定子30等。
64.冷却器97对通过第二油路92的油o进行冷却。冷却器97冷却油o,且与第二流路92b及供给路92c连接。第二流路92b和供给路92c经由冷却器97的内部流路相连。在冷却器97连接有使通过未图示的散热器进行了冷却的冷却水通过的冷却水用配管97j。在冷却器97的内部通过的油o在与通过冷却水用配管97j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却水用配管97j的路径中设有逆变器单元8。通过冷却水用配管97j的冷却水对逆变器单元8进行冷却。
65.储液器10构成第二油路92的一部分。储液器10位于马达容纳部81的内部。也就是,储液器10配置于定子容纳室83。储液器10是位于定子30的上侧,且贮存油o的槽状。如图2所示,储液器10由定子30从下侧支撑,且设置于马达2。储液器10具有树脂制的部分。
66.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在轴向上从定子30的两端部朝向中心的方向称为“轴向内侧”,有时将在轴向上从定子30的中心朝向两端部的方向称为“轴向外侧”。
67.从铅垂方向观察,储液器10为以大致矩形框状延伸的槽状,且在内部流通有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储液器10储存经由供给路92c及过滤器部件77供给到马达容纳部81内的油o。储液器10为在上侧开口的槽状,因此,通过在储液器10的上侧使油o从开口部92d的过滤器部件77流出,能够将油o供给到储液器10。
68.如图2及图3所示,储液器10具有供油o流动的流路9。储液器10具有构成流路9的壁部70、制冷剂接收口76、制冷剂供给口17、储液器第一固定部19a、储液器第二固定部19b以及支撑肋16。壁部70具有底壁部71、侧壁部72、凸缘部73、顶壁部74以及突出部75。也就是,储液器10具有底壁部71、侧壁部72、凸缘部73、顶壁部74以及突出部75。制冷剂接收口76从供给路92c接收油o。具体而言,制冷剂接收口76经由过滤器部件77从开口部92d接收油o。制冷剂接收口76配置于流路9的后述的第一流路部11。制冷剂供给口17在铅垂方向上作为贯通壁部70的一部分的底壁部71。制冷剂供给口17为从储液器10向定子30等供给油o的孔。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所谓的定子30等包含定子30、轴承26、27以及未图示的热敏电阻等。通过供给油o,定子30被冷却,轴承26、27被润滑,维持热敏电阻的功能良好。制冷剂供给口17设置有多个。多个制冷剂供给口17在流路9上分散地配置。在后述的第一流路部11、第二流路部12a、12b、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第三流路部13、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以及轴承供给部18a、18b分别配置有制冷剂供给口17。此外,在图2中省略了制冷剂供给口17的一部分的图示。
69.如图2所示,储液器10从上方观察具有:第一流路部11,其沿预定方向延伸;第二流
路部12a、12b,其沿与预定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其将第一流路部11和第二流路部12a、12b相连;第三流路部13,其在与预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一流路部11隔开间隔配置,且沿预定方向延伸;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其将第二流路部12a、12b和第三流路部13相连;以及轴承供给部18a、18b。即,流路9具有第一流路部11、第二流路部12a、12b、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第三流路部13、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以及轴承供给部18a、18b。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定方向相当于轴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方观察储液器10,将与流路9的一部分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流路的宽度方向”。此外,流路9的一部分例如为上述的各流路部11、12a、12b、14a、14b、13、15a、15b中任一个等。
70.如图2及图3所示,底壁部71为板状,一对板面朝向铅垂方向。侧壁部72为板状,一对板面朝向水平方向。侧壁部72从底壁部71向上侧突出。侧壁部72设有一对。一对侧壁部72在流路9的宽度方向上互相隔开间隔配置。顶壁部74与侧壁部72连接,且与底壁部71从上侧隔开间隔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顶壁部74与侧壁部72的上端部连接。顶壁部74与底壁部71的至少一部分从上侧对置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方观察,顶壁部74与底壁部71中的位于比马达轴j1靠前侧的部分重叠。根据本实施方式,储液器10具有顶壁部74,因此可通过顶壁部74抑制供给到储液器10的油o从上侧越过侧壁部72而向储液器10的外部溢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即使为例如车辆位于坡道等而马达2倾斜的状态,也可通过顶壁部74抑制油o从储液器10溢出。
71.制冷剂接收口76具有在顶壁部74开口的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制冷剂接收口76在顶壁部74开口,因此可抑制储液器10的油o从制冷剂接收口76向储液器10的外部漏出。能够将油o从储液器10的制冷剂供给口17稳定地供给至定子30等,稳定地冷却定子30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接收口76具有在顶壁部74开口的部分和在侧壁部72开口的部分。由于可确保冷剂接收口76的开口面积较大,因此容易接收油o。
72.凸缘部73为板状,一对板面朝向铅垂方向。凸缘部73与侧壁部72的下端部连接。凸缘部73设有一对。一对凸缘部73与一对侧壁部72的下端部连接。凸缘部73从侧壁部72的下端部在流路9的宽度方向上向从流路9分离的方向延伸。凸缘部73的朝向下侧的板面与朝向底壁部71的朝向上侧的面接触。凸缘部73和底壁部71互相固定。具体而言,凸缘部73和底壁部71例如通过超声波焊接、粘接剂、螺丝、卡扣结构等互相固定。根据本实施方式,侧壁部72和底壁部71通过凸缘部73稳定地固定。可通过凸缘部73抑制油o从侧壁部72与底壁部71之间漏出到储液器10的外部。
73.从上方观察,第一流路部11沿轴向以直线状延伸。第一流路部11位于比马达轴j1靠前侧。第一流路部11配置于比定子铁芯32的上侧的固定部32b靠前侧。
74.第一流路部11位于开口部92d的下侧。由此,第一流路部11接受从开口部92d的过滤器部件77向马达容纳部81内供给的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92d配置于比第一流路部11的轴向两侧的端部靠向轴向内侧分离的位置。从上方观察,开口部92d与第一流路部11的靠左侧的部分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方观察,开口部92d中的后侧的端部与第一流路部11重叠。
75.如图2所示,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在预定方向上互相隔开间隔设置有一对。一对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与第一流路部11的预定方向的两端部连接。第一拐角流路部14a位于第一流路部11的右侧,与第一流路部11的右侧的端部连接。第一拐角流路部14b位于第
一流路部11的左侧,与第一流路部11的左侧的端部连接。从上方观察,第一拐角流路部14a与开口部92d之间的距离比第一拐角流路部14b与开口部92d之间的距离大。
76.从上方观察,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以弯曲状延伸。第一拐角流路部14a从第一流路部11的右侧的端部起,随着朝向右侧也就是轴向外侧而位于后侧。第一拐角流路部14b从第一流路部11的左侧的端部起,随着朝向左侧也就是轴向外侧而位于后侧。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位于比马达轴j1靠前侧。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配置于比定子铁芯32的上侧的固定部32b靠前侧。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比定子铁芯32向轴向外侧突出。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的流路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为第一流路部11的流路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从第一流路部11流入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的油o的压力损失抑制得小。
77.第二流路部12a、12b在预定方向上互相隔开间隔设置有一对。一对第二流路部12a、12b与一对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连接。第二流路部12a与一对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中的位于右侧的第一拐角流路部14a的后侧的端部连接。第二流路部12b与一对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中的位于左侧的第一拐角流路部14b的后侧的端部连接。从上方观察,第二流路部12a、12b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
78.第二流路部12a位于线圈末端33a的上侧。从上方观察,第二流路部12a与线圈末端33a重叠。第二流路部12a位于定子铁芯32的右侧。第二流路部12b位于线圈末端33b的上侧。从上方观察,第二流路部12b与线圈末端33b重叠。第二流路部12b位于定子铁芯32的左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储液器10的流路9具有第一流路部11、一对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以及一对第二流路部12a、12b。即,储液器10俯视下至少具有u字状的流路部分。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储液器10俯视下具有四边形框状的流路形状。能够容易将储液器10的流路9配置于定子铁芯32及一对线圈末端33a、33b的上侧,能够在大范围高效地冷却定子30等。
79.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在预定方向上互相隔开间隔设置有一对。一对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与一对第二流路部12a、12b连接。第二拐角流路部15a与一对第二流路部12a、12b中的位于右侧的第二流路部12a的后侧的端部连接。第二拐角流路部15b与一对第二流路部12a、12b中的位于左侧的第二流路部12b的后侧的端部连接。从上方观察,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为弯曲状或屈曲状。第二拐角流路部15a从第二流路部12a的后侧的端部起,随着朝向后侧而位于左侧、也就是轴向内侧。第二拐角流路部15b从第二流路部12b的后侧的端部起,随着朝向后侧而位于右侧、也就是轴向内侧。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位于比马达轴j1靠后侧。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配置比定子铁芯32的上侧的固定部32b靠后侧。第二拐角流路部15a、15b位于比定子铁芯32靠轴向外侧。
80.第三流路部13从上方观察沿轴向以直线状延伸。第三流路部13位于比马达轴j1靠后侧。第三流路部13配置于比定子铁芯32的上侧的固定部32b靠后侧。第三流路部13的右侧的端部与第二拐角流路部15a的左侧的端部且后侧的端部连接。第三流路部13的左侧的端部与第二拐角流路部15b的右侧的端部且后侧的端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储液器10的流路9具有第一流路部11、第一拐角流路部14a、第二流路部12a、第二拐角流路部15a以及第三流路部13。另外,流路9具有第一流路部11、第一拐角流路部14b、第二流路部12b、第二拐角流路部15b以及第三流路部13。即,储液器10俯视下至少具有u字状的流路部分。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储液器10俯视下具有四边形框状的流路形状。能够从储液器10的流路9向
定子30等在大的范围供给油o,能够提高定子30等的冷却效率。
81.轴承供给部18a、18b从第二流路部12a、12b向轴向外侧突出。轴承供给部18a从第二流路部12a向右侧突出,并与第二流路部12a相连。轴承供给部18a从上方观察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轴承供给部18a位于轴承26的上侧。轴承供给部18a从上方观察与轴承26重叠。轴承供给部18b从第二流路部12b向左侧突出,并与第二流路部12b相连。轴承供给部18b从上方观察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轴承供给部18b位于轴承27的上侧。轴承供给部18b从上方观察与轴承27重叠。
82.突出部75配置于第一流路部11、第二流路部12a、12b以及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的任一个,且在流路9内朝向铅垂方向突出。突出部75例如为肋状或突起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肋状。突出部75从底壁部71及顶壁部74的至少任一方向流路9内突出。突出部75具有对流通于流路9的油o的流动进行导向的功能。即,通过突出部75,可得到对流通于流路9的油o进行整流的作用。因此,突出部75也可以称为导向部或整流部。导向部(整流部)配置于第一流路部11、第二流路部12a、12b以及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的任一方,对油o、也就是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导向。
83.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突出部75、也就是引导部(整流部),能够抑制流通于储液器10的流路9的各部的油o的流量产生偏差。也就是,能够使流通于流路的各部的油o的流量均匀化。由此,例如能够使从多个制冷剂供给口17向定子30等供给的油o的供给量均匀化、容易针对每个供给油o的对象部件调整油o的供给量。
84.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75在一对侧壁部72之间从底壁部71向上侧突出。突出部75从底壁部71向上侧突出,因此通过突出部75稳定地得到在底壁部71上流通的油o的整流作用。突出部75配置于位于流路9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间的中间部分。即,突出部75配置于流路9的内部中的从一对侧壁部72沿流路9的宽度方向分离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抑制突出部75阻挡流路9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油o的流动。油o容易分布于流路9的宽度方向的全域,可进一步抑制油o的流量在流路9的各部产生偏差。
85.突出部75至少具有配置于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的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突出部75抑制从第一流路部11流入到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的油o偏靠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的流路的宽度方向的外侧、也就是拐角外侧流动。由此,能够抑制流通于第一拐角流路部14a、14b及位于其下游侧的第二流路部12a、12b的油o的流量在流路9的各部产生偏差。
86.储液器第一固定部19a配置于第三流路部13。储液器第一固定部19a从第三流路部13向上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流路部13在第三流路部13中的位于轴向的两端部间的中间部分被储液器第一固定部19a拦截。即,第三流路部13具有位于储液器第一固定部19a的轴向一侧的流路部分和位于储液器第一固定部19a的轴向另一侧的流路部分。
87.储液器第一固定部19a具有在轴向上贯通储液器第一固定部19a的安装孔19a。虽然图示省略,但拧入马达容纳部81的螺丝穿过安装孔19a。通过穿过安装孔19a的螺丝,储液器第一固定部19a固定于外壳6。此外,在安装孔19a也可以埋入有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金属部件。该情况下,固定储液器第一固定部19a的螺丝穿过金属部件。
88.储液器第二固定部19b配置于第二流路部12a。储液器第二固定部19b从第二流路部12a向上侧突出。具体而言,储液器第二固定部19b从一对侧壁部72中的位于第二流路部
12a的轴向内侧的侧壁部72的部分向上侧突出。储液器第二固定部19b为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
89.储液器第二固定部19b具有凹部19b。凹部19b为从储液器第二固定部19b的上端向下侧凹陷的凹状。凹部19b在轴向上贯通储液器第二固定部19b。凹部19b的内缘部为绕凹部19b的中心轴延伸的圆弧状。凹部19b的内缘部绕凹部19b的中心轴遍及超过180
°
的范围延伸。凹部19b从轴向观察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上侧的固定部32b的定子贯通孔32c重叠。将定子铁芯32固定于马达容纳部81的螺丝从右侧穿过凹部19b及定子贯通孔32c。通过穿过凹部19b及定子贯通孔32c的螺丝,定子铁芯32及储液器第二固定部19b固定于外壳6。
90.如图3所示,支撑肋16从底壁部71向下侧突出。支撑肋16在轴向上互相隔开间隔设置有多个。支撑肋16的朝向下侧的端面从上侧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接触。储液器10经由支撑肋16被定子铁芯32从下侧支撑。
91.如图1~图3所示,过滤器部件77配置于供给路92c,油o在内部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部件77配置于供给路92c中的在定子容纳室83开口的开口部92d。过滤器部件77配置于贯通孔81e。过滤器部件77也可以称为滤网。此外,在图1~图3中,省略过滤器部件77内的过滤器等(后述的第一过滤器80a、第二过滤器80b以及磁铁80c)的图示。通过利用过滤器部件77捕捉油o内的金属粉等杂质,可维持马达2的性能良好。
92.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外壳6的壁部的贯通孔81e设有过滤器部件77,因此能够从外壳6的外部简单地访问贯通孔81e内的过滤器部件77。因此,容易更换、维护过滤器部件7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部件77设于在定子容纳室83开口的贯通孔81e,因此,能够接近定子30地配置过滤器部件77,容易向定子30供给通过过滤器部件77进行了净化的油o。
93.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部件77配置于外壳6与储液器10之间。过滤器部件77在铅垂方向上位于马达容纳部81的顶壁部81b与储液器10的底壁部71之间。过滤器部件77从上方观察至少一部分与储液器10重叠。过滤器部件77配置于供给路92c的开口部92d,引导油o的流动。
94.如图3所示,过滤器部件77配置于贯通孔81e的一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部件77配置于贯通孔81e的下端部。如图3及图4所示,过滤器部件77具有筒状的过滤器主体筒78。此外,在图4中还省略过滤器部件77内的过滤器等的图示。根据本实施方式,过滤器主体筒78为筒状,因此容易将过滤器部件77配置于贯通孔81e内。
95.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主体筒78为有底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主体筒78的中心轴c沿铅垂方向延伸。过滤器主体筒78为在上侧开口,且下侧堵塞的有底筒状。过滤器主体筒78具有周壁78a和底壁78b。周壁78a为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筒状。底壁78b为板面朝向铅垂方向的板状。
96.周壁78a具有接收口78c、送出口78d以及卡定突起78f。也就是,过滤器部件77具有接收口78c、送出口78d以及卡定突起78f。接收口78c贯通周壁78a。接收口78c配置于周壁78a的前侧部分。也就是,接收口78c在前侧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口78c以沿着中心轴c对周壁78a的前侧部分进行切口的方式开口。接收口78c遍及周壁78a的沿着铅垂方向的大致全域配置。接收口78c将油o从供给路92c接收到过滤器主体筒78的内部。
97.送出口78d贯通周壁78a。也就是,送出口78d在过滤器主体筒78的周壁78a开口。送出口78d配置于周壁78a的后侧部分。也就是,送出口78d在后侧开口。送出口78d在绕中心轴
c的周向上配置于与接收口78c不同的位置。送出口78d在周壁78a的下侧部分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送出口78d为方孔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送出口78d的沿着绕中心轴c的周向的开口尺寸比沿着中心轴c的轴向的开口尺寸大。送出口78d将油o向过滤器主体筒78的外部送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送出”是包含流出及喷出等的概念。送出口78d将油o送出到定子容纳室83。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过滤器部件77安装于在定子容纳室83开口的供给路92c的开口部92d,能够将油o的送出方向容易地改变成期望的朝向。因此,穿过过滤器部件77送出的油o的朝向等的自由度提高。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向定子30等稳定地供给油o,能够有效地冷却定子30等。
98.送出口78d将油o送出到储液器10。过滤器部件77经由储液器10向定子30供给油o。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过滤器部件77经由储液器10向定子30等大范围地供给油o。定子30等的冷却效率提高。
99.如图4所示,卡定突起78f从周壁78a的下侧部分向与中心轴c正交的径向的外侧突出。卡定突起78f从周壁78a向后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定突起78f为沿中心轴c的轴向延伸的肋状。卡定突起78f设置有一对。一对卡定突起78f在绕中心轴c的周向上配置于送出口78d的两侧。
100.如图3所示,底壁78b具有倾斜面78e。倾斜面78e相对于沿与过滤器主体筒78的中心轴c垂直的方向扩展的未图示的假想平面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78e朝向上侧,且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倾斜面78e为平面状。倾斜面78e配置于底壁78b的大致全域。倾斜面78e随着朝向后侧而位于下侧。送出口78d配置于周壁78a中的与倾斜面78e的下端部对置的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流入到过滤器部件77的油o沿着底壁78b的倾斜面78e向斜下侧流动,并从在周壁78a开口的送出口78d送出。在过滤器部件77的内部,能够将油o的送出方向改变成期望的朝向。由此,能够向定子30等稳定地供给油o。
101.送出口78d从上方观察送出口78d的全域与储液器10重叠。即使例如,由于马达容纳部81的内部的布局等的限制,如本实施方式地开口部92d从上方观察具有与储液器10不重叠的部分,也能够从开口部92d经由过滤器部件77向储液器10有效地供给油o。
102.如图2所示,储液器10的制冷剂接收口76从送出口78d接收油o。过滤器主体筒78通过与制冷剂接收口76的内缘部接触,防止绕过滤器主体筒78的中心轴c旋转。具体而言,过滤器主体筒78的卡定突起78f绕过滤器主体筒78的中心轴c与制冷剂接收口76的内缘部接触,由此可抑制过滤器主体筒78绕中心轴c旋转。即,可抑制过滤器主体筒78和制冷剂接收口76绕过滤器主体筒78的中心轴c相对旋转预定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从送出口78d向制冷剂接收口76稳定地供给油o。不追加用于对过滤器主体筒78进行止转的额外部件,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从供给路92c向储液器10稳定地供给油o。另外,制冷剂接收口76的内缘部接近过滤器主体筒78而配置,因此制冷剂接收口76与过滤器主体筒78之间的间隙小,能够抑制油o从该间隙向储液器10的外部漏出。
103.图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部件77的变形例。在该变形例中,过滤器主体筒78具有周壁78a、底壁78b以及顶壁78i。周壁78a的中心轴c的轴向的两侧的端部被底壁78b和顶壁78i堵塞。底壁78b为沿与中心轴c垂直的方向扩展的板状。顶壁78i为沿与中心轴c垂直的方向扩展的板状。在该变形例中,接收口78c在周壁78a的上侧部分开口。接收口78c和送出口78d在中心轴c的轴向上配置于互相不同的位置。
104.如图5所示,过滤器部件77具有第一过滤器80a、第二过滤器80b以及磁铁80c。第一过滤器80a、第二过滤器80b以及磁铁80c配置于过滤器主体筒78的内部。第一过滤器80a在中心轴c的轴向上位于接收口78c与送出口78d之间。也就是,第一过滤器80a配置于接收口78c与送出口78d之间。第一过滤器80a例如由网格体构成。第一过滤器80a的外周部与周壁78a的内周面接触。详细而言,第一过滤器80a的外周部与周壁78a的内周面遍及绕中心轴c的周向全域接触。根据本实施方式及变形例,通过第一过滤器80a可稳定地捕捉通过过滤器部件77的油o内的金属粉等杂质。
105.第二过滤器80b配置于第一过滤器80a与送出口78d之间。第二过滤器80b配置于第一过滤器80a的下侧。第二过滤器80b在油o在过滤器部件77的内部流动的朝向上,位于第一过滤器80a的下游侧。第一过滤器80a和第二过滤器80b在中心轴c的轴向上互相接触。第二过滤器80b在中心轴c的轴向上被第一过滤器80a和底壁78b夹着。第二过滤器80b具有在中心轴c的轴向上配置于与送出口78d相同的位置的部分。第二过滤器80b由网眼比第一过滤器80a更细的原料构成。第二过滤器80b例如由过滤纸构成。第二过滤器80b的外周部与周壁78a的内周面接触。详细而言,第二过滤器80b的外周部与周壁78a的内周面中的送出口78d以外的部分遍及绕中心轴c的周向全域接触。根据本实施方式及变形例,通过设置第二过滤器80b,关于油o内的细的金属粉等,也能够通过过滤器部件77捕捉。由此,能够稳定净化油o,可维持马达2的性能良好。
106.磁铁80c与过滤器主体筒78固定。磁铁80c通过例如粘接、螺纹固定等固定于周壁78a及顶壁78i的至少任一方。磁铁80c配置于第一过滤器80a的上侧。磁铁80c在油o在过滤器部件77的内部流动的方向上位于第一过滤器80a的上游侧。磁铁80c在中心轴c的轴向上从第一过滤器80a分离地配置。磁铁80c具有在中心轴c的轴向上配置于与接收口78c相同的位置的部分。磁铁80c在绕中心轴c的周向上配置于与接收口78c不同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通过磁铁80c捕捉油o内的金属块等。由此,使第一过滤器80a及第二过滤器80b的各功能稳定地发挥,稳定地净化油o,维持马达2的性能良好。
107.图6表示储液器10的变形例。在该变形例中,储液器10的壁部70具有底壁部71和侧壁部72,另一方面,也可以不具有凸缘部73、顶壁部74以及突出部75。另外,底壁部71和侧壁部72为单一的部件的部分。底壁部71具有从底壁部71向上侧突出的定位部71a。定位部71a位于第一流路部11。定位部71a设置有一对。一对定位部71a在第一流路部11延伸的方向、也就是轴向上,互相隔开间隔配置。定位部71a配置于底壁部71的前端部。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定位部71a在绕过滤器主体筒78的绕中心轴c的周向上与卡定突起78f接触。由此,防止过滤器主体筒78绕中心轴c旋转。
108.另外,在图6的变形例中,流路9不具有第三流路部13。在该变形例中,从过滤器部件77的送出口78d向后侧送出的油o的一部分向上侧越过位于第一流路部11的侧壁部72的部分到达定子铁芯32中的位于马达轴j1的后侧的部分。因此,即使不设置第三流路部13,也能够向定子铁芯32的后侧部分供给油o。
109.如图1所示,栓部件79安装于马达容纳部81的顶壁部81b。也就是,栓部件79安装于外壳6。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贯通孔81e的一端部、也就是下端部配置有开口部92d及过滤器部件77,在贯通孔81e的另一端部、也就是上端部配置有栓部件79。栓部件79堵塞贯通孔81e的另一端侧的开口。此外,图3中省略栓部件79的图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制
造驱动装置1及马达2时,能够从外壳6的外部将过滤器部件77组装于贯通孔81e。另外,在组装过滤器部件77后,从外壳6的外部将栓部件79安装于贯通孔81e,从而能够堵塞贯通孔81e的另一端侧的开口。因此,制造时的组装作业容易。
110.栓部件79可卸下地固定于贯通孔81e。通过从贯通孔81e卸下栓部件79,能够穿过贯通孔81e从外壳6的外部访问过滤器部件77。过滤器部件77能够穿过贯通孔81e从外壳6的外周面卸下。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外壳6的外部进行作业来更换贯通孔81e的过滤器部件77。例如,变更从送出口78d的油o的送出方向、更换新的过滤器部件77的作业容易。能够不对外壳6实施复杂的加工而高效且稳定地向定子30等供给油o。
111.在本实施方式中,栓部件79为螺栓。栓部件79为沿中心轴c的轴向延伸的柱状。栓部件79在栓部件79的外周面具有外螺纹部。栓部件79的外螺纹部与设于贯通孔81e的内周面的内螺纹部螺纹固定。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既使栓部件79的结构简化,又通过栓部件79稳定地堵塞贯通孔81e的另一端侧的开口。此外,栓部件79例如也可以为柱状的插销部件等。
112.如图1所示,逆变器单元8与外壳6连接。逆变器单元8与外壳6固定。逆变器单元8与马达2电连接。逆变器单元8控制马达2的旋转。详细而言,逆变器单元8具有逆变器壳体8a和逆变器8b。逆变器壳体8a容纳逆变器8b。逆变器8b控制马达2的旋转。此外,逆变器壳体8a也可以与外壳6为一体结构。即,逆变器壳体8a的一部分和外壳6也可以为单一的部件的部分。
113.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的变形例的概略结构图。在该变形例中,外壳6的供给路92c遍及齿轮容纳部82的壁部及马达容纳部81的壁部而设置。详细而言,供给路92c中的供给路上游部92e配置于齿轮容纳部82的壁部。供给路92c中的供给路下游部92f横跨齿轮容纳部82的壁部中的顶壁部82b和马达容纳部81的顶壁部81b而配置。供给路下游部92f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沿铅垂方向延伸的部分。供给路下游部92f中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与供给路上游部92e的上端部连接,且位于齿轮容纳部82的顶壁部82b及马达容纳部81的顶壁部81b。供给路下游部92f中的沿铅垂方向延伸的部分配置于供给路下游部92f中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的下游侧,且位于马达容纳部81的贯通孔81e。
114.另外,在图7所示的变形例中,外壳6具有多个贯通孔81e、81f。多个贯通孔81e、81f具有贯通马达容纳部81的壁部的贯通孔81e和贯通齿轮容纳部82的壁部的贯通孔81f。详细而言,贯通孔81e贯通马达容纳部81的顶壁部81b。贯通孔81f贯通齿轮容纳部82的顶壁部82b。具体而言,贯通孔81f在铅垂方向上贯通顶壁部82b。贯通孔81f的一端在齿轮容纳部82的内部空间、即作为由齿轮容纳部82和隔壁61c划分的室的齿轮容纳室84开口,贯通孔81f的另一端在齿轮容纳部82的外周面、也就是外壳6的外周面开口。贯通孔81e、81f分别构成供给路92c的一部分。贯通孔81e、81f也可以分别称为第一贯通孔81e、第二贯通孔81f。
115.在该变形例中设置有多个过滤器部件77。多个过滤器部件77具有配置于马达容纳部81的贯通孔81e的过滤器部件77和配置于齿轮容纳部82的贯通孔81f的过滤器部件77a。过滤器部件77配置于供给路92c的下游侧的端部,过滤器部件77a配置于供给路92c的上游侧的端部与下游侧的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分、也就是流路的途中。过滤器部件77a能够通过贯通孔81f从外壳6的外周面卸下。过滤器部件77、77a也可以分别称为第一过滤器部件77、第二过滤器部件77a。
116.过滤器部件77a具有过滤器主体筒78、接收口78c、送出口78d、第一过滤器80a(省
略图示)、第二过滤器80b(省略图示)以及磁铁80c(省略图示)。
117.在该变形例中,油o在过滤器部件77a内流动的朝向为水平方向,贯通孔81f延伸的朝向、也就是贯通孔81f贯通顶壁部82b的方向为铅垂方向。另外,栓部件79设置于多个贯通孔81e、81f中的贯通孔81e,在贯通孔81f未设置。
118.在该变形例中,能够从外壳6的外部简单地访问贯通孔81e、81f内的过滤器部件77、77a。因此,容易更换、维护过滤器部件77、77a。
119.另外,在该变形例中,驱动装置1不包含逆变器单元8。换而言之,驱动装置1为与逆变器单元8分体的构造。
120.<第二实施方式>
121.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0及马达200进行说明。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122.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0的马达200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马达200不具备储液器10。因此,过滤器部件77的送出口78d不在储液器10开口。过滤器部件77从上方观察与定子30重叠。送出口78d朝向定子30的外表面开口。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向定子30的外表面直接喷出冷却的油o,能够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
123.供给路上游部92e至少一部分位于隔壁61c。供给路下游部92f具有配置于马达容纳部81的顶壁部81b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和从该沿该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分支并沿铅垂方向延伸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路下游部92f中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沿马达轴j1的轴向延伸。
124.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马达200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如图9所示,外壳6的贯通孔81e在马达容纳部81的顶壁部81b互相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81e沿着供给路下游部92f中的沿水平方向的部分、也就是供给路下游部92f的一部分延伸的轴向等间距地设置有三个。各贯通孔81e与供给路下游部92f相连。各贯通孔81e的一部分分别构成供给路下游部92f的一部分。在各贯通孔81e分别配置有开口部92d。开口部92d在轴向上互相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125.过滤器部件77设置有多个。各过滤器部件77配置于各开口部92d。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过滤器部件77中的一个配置于线圈末端33a的上侧。该过滤器部件77从上方观察与线圈末端33a重叠。多个过滤器部件77中的另一个配置于线圈末端33b的上侧。该过滤器部件77从上方观察与线圈末端33b重叠。多个过滤器部件77中的另一个配置于定子铁芯32的上侧。该过滤器部件77从上方观察与定子铁芯32重叠。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多个过滤器部件77,能够向定子30等各部稳定地供给油o。
126.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马达200的变形例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贯通孔81e在供给路下游部92f的一部分延伸的方向、也就是轴向上不等间距地设置有四个。另外,配置于定子铁芯32的上侧的过滤器部件77在轴向上互相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即使根据该变形例,也能够通过多个过滤器部件77向定子30等各部稳定地供给油o。
127.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可以如下述说明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变更等。
12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制冷剂为油o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油o以外
的制冷剂。
12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列举了泵96为电动泵的例子,但不限于此。泵96例如也可以为具有与轴21连结的部分,能够随着轴21的绕马达轴j1的旋转输送油o的机械式泵。
130.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储液器10的第一流路部11延伸的预定方向相当于马达轴j1的轴向的例子,但不限于此。预定方向从上方观察也可以为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也可以为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
131.另外,也可以将从开口部92d的过滤器部件77经由储液器10间接地向定子30等供给油o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和不经由储液器10而直接向定子30等供给油o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适当组合。
132.另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也可以将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附文等中说明的各结构(结构要素)组合,还可以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其它变更。另外,本发明不由上述的实施方式限定,仅由权利要求书限定。
133.符号说明
134.1、100—驱动装置,2、200—马达,3—传递装置,6—外壳,92c—供给路,20—转子,30—定子,81e、81f—贯通孔,77、77a—过滤器部件,78—过滤器主体筒,78c—接收口,78d—送出口,79—栓部件,80a—第一过滤器,80b—第二过滤器,80c—磁铁,83—定子容纳室,96—泵,97—冷却器,j1—马达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