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收纳的共享充电装置及其收纳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948463发布日期:2021-10-15 23:47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收纳的共享充电装置及其收纳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显示屏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收纳的共享充电装置及其收纳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酒店、宾馆、火车站、机场或共享办公室等公共场所提供电源插座,但是不提供充电线的,即使小部分的公共场所提供充电数据线,也都是杂乱无章,不可收纳的。
3.而且,在酒店或宾馆这类场所,部分入住人员在充电结束后,往往忘记拔下充电电源,存在安全隐患,还有一部分人员将酒店或宾馆提供使用的充电线直接带走,造成财务丢失;现有的共享充电设备不具有自动收纳功能,未归位的充电线散落在充电器外,如果不及时收纳,容易与其他线缠绕,或伴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4.鉴于此,克服该现有技术产品所存在的不足是本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收纳的共享充电装置及其收纳方法,该共享充电设备具有自动收纳功能,及时收纳未归位的散落在充电器外的充电线,避免与其他线缠绕,消除安全隐患。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收纳的共享充电装置,所述共享充电装置包括:壳体、框架、充电器和收线机构,所述充电器包括充电线和插头,所述插头与插座连接;所述收线机构设置在所述框架和所述壳体上,所述充电线的一端与所述收线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充电线的另一端连接有多种类型的充电头;
7.所述收线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充电线绕着所述壳体沿第一方向转动,以实现收线功能;还用于带动所述充电线绕着所述壳体沿第二方向转动,以实现放线功能。
8.优选地,所述共享充电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和检测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检测单元和所述收线机构连接,所述检测单元还与所述收线机构连接,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充电器是否对外充电,并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
9.若检测结果为未对外充电,则在预设的时间之后,控制所述收线机构工作,以带动所述充电线绕着所述壳体沿第一方向转动,实现收线功能。
10.优选地,所述框架包括上框架和下框架,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相互独立,所述收线机构包括绕线器,所述充电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绕线器的旋转轴上,所述绕线器上设置有收线槽,所述绕线器沿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充电线绕设在所述收线槽上。
11.优选地,所述收线机构包括第一转向组件和第二转向组件,所述第一转向组件和所述第二转向组件设置在所述框架的边角处,所述第一转向组件和所述第二转向组件均设置有滑槽,所述充电线可沿着所述滑槽滑动。
12.优选地,所述收线机构包括电机和旋转轮,所述旋转轮通过第一皮带与所述第一转向组件连接,所述旋转轮通过第二皮带与所述第二转向组件连接,所述电机带动所述旋转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转向组件和所述第二转向组件转动。
13.优选地,所述框架的边角处设置有磁铁,用于保证充电线沿着所述滑槽滑动。
14.优选地,所述收线机构还包括第三转向组件,所述第三转向组件设置在所述框架的边角处。
15.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二维码区域,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充电。
16.优选地,所述充电头包括usb充电头、type

c充电头和lightning充电头。
1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本技术所述的共享充电装置的收纳方法,所述收纳方法包括:
18.在检测到所述充电器没有对外充电后,所述收线机构带动所述充电线绕着所述壳体沿第一方向转动,以实现收线功能;
19.在检测到所述充电器对外充电后,所述收线机构带动所述充电线绕着所述壳体沿第二方向转动,以实现放线功能。
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收纳的共享充电装置及其收纳方法,所述共享充电装置包括:壳体、框架、充电器和收线机构,所述充电器包括充电线和插头,所述插头与插座连接;所述收线机构设置在所述框架和所述壳体上,所述充电线的一端与所述收线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充电线的另一端连接有多种类型的充电头;所述收线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充电线绕着所述壳体沿第一方向转动,以实现收线功能;还用于带动所述充电线绕着所述壳体沿第二方向转动,以实现放线功能。
21.该共享充电设备具有多种类型的充电插头,满足大多数人员的充电需求,且该共享充电设备具有自动收纳功能,及时收纳未归位的散落在充电器外的充电线,避免与其他线缠绕,消除安全隐患。而且,在检测到有用电需求时,沿着反方向释放充电线,以便于用户使用,使用起来方便智能,而且该共享充电器固定于电源插座上,也不易丢失,方便简单,使用便捷。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收纳的共享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收纳的共享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可收纳的共享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收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收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转向组件和第二转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收纳的共享充电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30.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收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收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收纳的共享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收纳的共享充电装置的使用流程逻辑示意图;
34.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收纳的共享充电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35.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收纳的收线共享充电装置的装示意图;
36.其中,附图标记为:
37.壳体1,二维码区域10,框架2,上框架20,下框架21,充电器3,充电线31,插头30,收线机构4,绕线器40,第一转向组件41,第二转向组件42,滑槽43,电机44,旋转轮45,第一皮带46,第二皮带47,第三转向组件48,控制单元5,检测单元6。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0.在本技术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技术,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技术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技术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技术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41.实施例1:
42.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收纳的共享充电装置,所述共享充电装置包括:壳体1、框架2、充电器3和收线机构4,所述充电器3包括充电线31和插头30,所述插头30与插座连接;所述收线机构4设置在所述框架2和所述壳体1上,所述充电线31的一端与所述收线机构4固定连接,所述充电线31的另一端连接有多种类型的充电头,其中,充电头包括usb充电头、type

c充电头、lightning充电头,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用户。
43.在实际使用中,所述收线机构4用于带动所述充电线31绕着所述壳体1沿第一方向转动,以实现收线功能;还用于带动所述充电线31绕着所述壳体1沿第二方向转动,以实现放线功能。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顺时针,也可以为逆时针,第二方向则与之相反。
44.在本实施例中,该共享充电设备具有多种类型的充电插头30,满足大多数人员的充电需求,且该共享充电设备具有自动收纳功能,及时收纳未归位的散落在充电器3外的充电线31,避免与其他线缠绕,消除安全隐患。而且,在检测到有用电需求时,沿着反方向释放
充电线31,以便于用户使用,使用起来方便智能。
45.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共享充电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5和检测单元6,其中,控制单元5可以是单片机或处理器,所述控制单元5分别与所述检测单元6和所述收线机构4连接,所述检测单元6还与所述收线机构4连接,所述检测单元6用于检测所述充电器3是否对外充电,并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5;若检测结果为未对外充电,则在预设的时间之后,控制所述收线机构4工作,以带动所述充电线31绕着所述壳体1沿第一方向转动,实现收线功能。
46.其中检测单元6可以设置在插头30处,通过检测插头30处的电流情况,以确定共享充电装置的工作状况,进而确定是收线还是放线。
47.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框架2包括上框架20和下框架21,所述上框架20和所述下框架21相互独立,所述收线机构4包括绕线器40,所述充电线3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绕线器40的旋转轴上,所述绕线器40上设置有收线槽,所述绕线器40沿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充电线31绕设在所述收线槽上。
48.在实际应用场景下,所述收线机构4包括第一转向组件41和第二转向组件42,所述第一转向组件41和所述第二转向组件42设置在所述框架2的边角处(如图所示,第一转向组件41设置在左上角、第二转向组件42设置在由上角),所述第一转向组件41和所述第二转向组件42均设置有滑槽43,所述充电线31可沿着所述滑槽43滑动。
49.所述收线机构4包括电机44和旋转轮45,所述旋转轮45通过第一皮带46与所述第一转向组件41连接,所述旋转轮45通过第二皮带47与所述第二转向组件42连接,所述电机44带动所述旋转轮45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转向组件41和所述第二转向组件42转动。
50.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收线机构4还包括第三转向组件48,所述第三转向组件48设置在所述框架2的边角位置(如右下角位置)
51.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框架2的边角处设置有磁铁,用于保证充电线31沿着所述滑槽43滑动。
52.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二维码区域10,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充电。
53.在实际应用场景下,所述第一转向组件41、第二转向组件42和第二转向组件42均可以为齿轮。
54.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提供了另外一种结构的共享充电装置,该共享充电装置的插头30设置在壳体的外侧,收线机构设置在壳体内,首先机构包括绕线器,所述充电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绕线器的旋转轴上,所述绕线器上设置有收线槽,所述绕线器沿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充电线绕设在所述收线槽上。
55.区别于前述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不用设置转向组件,结构简单,成本更低。
56.实施例2:
57.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收纳方法,该收纳方法适用于前述收纳装置,该收纳方法包括:在检测到所述充电器3没有对外充电后,所述收线机构4带动所述充电线31绕着所述壳体1沿第一方向转动,以实现收线功能;在检测到所述充电器3对外充电后,所述收线机构4带动所述充电线31绕着所述壳体1沿第二方向转动,以实现放线功能。如图11所示,在需要充电时,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充电,当检测单元6检测到有电流时,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单元5,控制单元5控制绕线器40转动,从而释放充电线31;在检测单元6检测到没有电
流时,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单元5,控制单元5控制绕线器40转动,充电线31绕着壳体1转动,收纳充电线31。
58.在本实施例中,该共享充电设备具有多种类型的充电插头30,满足大多数人员的充电需求,且该共享充电设备具有自动收纳功能,及时收纳未归位的散落在充电器3外的充电线31,避免与其他线缠绕,消除安全隐患。而且,在检测到有用电需求时,沿着反方向释放充电线31,以便于用户使用,使用起来方便智能,而且该共享充电器固定于电源插座上,可以理解的是,共享充电器整体固定在电源插座上,上框架20与下框架21背侧还设置有粘贴带,在不破坏的电源插座的情况下,粘贴固定在电源插座上,这样防止在共享充电器丢失;充电线31末端不可拆卸的固定于收线机构4上,由于共享充电器整体固定在电源插座上,从而充电线31,也不易丢失,结构方便简单,使用便捷,共享充电器整体或充电线31都不易丢失,有防丢的功效。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