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配置的恒流充电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65494发布日期:2021-11-06 00:3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可配置的恒流充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电源,所述充电电源通过恒流单元与待充电器件连接,所述恒流单元包括并联在一起的多条恒流支路,每个所述恒流支路均包括连接在一起的使能触发模块和可恢复保险丝pptc,所述待充电器件的两端还并联有电压检测模块,所述电压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待充电器件两端的电压信号。所述电压检测模块、多个使能触发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均与处理器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环境温度,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接收的环境温度和电压信号,通过多个使能触发模块控制对应的可恢复保险丝pptc进入高阻状态,确保完成对待充电器件的恒流充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配置的恒流充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根据接收的电压信号,控制一个使能触发模块开始工作,进而触发对应的可恢复保险丝pptc进入高阻状态,开始对对待充电器件进行恒流充电,然后,判断接收的环境温度是否高于25度,若是,则控制另外一个或多个使能触发模块开始工作,进而触发对应的可恢复保险丝pptc进入高阻状态,确保完成对待充电器件的恒流充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配置的恒流充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源依次通过电流判断模块、恒流单元与待充电器件连接,所述电流判断模块还与处理器连接,用于判断当前的充电电流是否处于规定范围内,所述处理器用于接收电流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再结合环境温度,控制另外一个或多个使能触发模块开始工作,进而触发对应的可恢复保险丝pptc进入高阻状态,确保完成对待充电器件的恒流充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配置的恒流充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检测模块包括差分放大器,所述差分放大器的输出端与处理器连接,正相输入端与充电电源连接,负相输入端与开关保护单元连接,所述正相输入端通过采样电阻与负相输入端连接;所述使能触发模块包括串联在一起的第一、第二分压电阻,其一端与处理器连接,另一端与充电电源的负极连接,其中间节点与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与充电电源的负极连接,漏极通过第三分压电阻与带体二极管的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与对应的可恢复保险丝pptc连接,源极与并联在一起的缓冲电容、稳压二极管、第四分压电阻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配置的恒流充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范围设置为标准充电电流的70%~130%。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配置的恒流充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计数器,所述计数器用于对各个可恢复保险丝pptc的触发次数进行累计计数,所述处理器根据接收的累计值信息,对各个可恢复保险丝pptc进行由低到高排序,按照排序次序,通过使能触发模块控制对应的可恢复保险丝pptc进入高阻状态。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配置的恒流充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在所述可恢复保险丝pptc进入高阻状态后,利用电流检测模块检测当前的充电电流是否小于阈值,若是,则通过使能触发模块控制对应的可恢复保险丝pptc关闭,继续进行下一个可恢复保险丝pptc的触发工作。8.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配置的恒流充电管理系统的充电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待充电器件两端的电压是否低于设定值,若是,则按照各个恒流支路的触发次数的累计值排序,先触发累计值最低的恒流支路开始工作,然后判断环境温度是否超过25度,若
是,再触发累计值第二低的恒流支路开始工作,确保完成对待充电器件的恒流充电。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配置的恒流充电管理系统的充电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环境温度大于25度,则检测当前的充电电流是否处于规定范围内,若是,再触发次数第二低的恒流支路开始工作,确保完成对待充电器件的恒流充电。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配置的恒流充电管理系统的充电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累计值进行排序时,先判断累计值是否超过可恢复保险丝pptc的触发次数极限,若是,则将对应的恒流支路从排序中删除。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充电管理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配置的恒流充电管理系统,包括充电电源,所述充电电源通过恒流单元与待充电器件连接,所述恒流单元包括并联在一起的多条恒流支路,每个所述恒流支路均包括连接在一起的使能触发模块和可恢复保险丝PPTC,所述待充电器件的两端还并联有电压检测模块,所述电压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待充电器件两端的电压信号,所述电压检测模块、多个使能触发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均与处理器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环境温度,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接收的环境温度和电压信号,通过多个使能触发模块控制对应的可恢复保险丝PPTC进入高阻状态,确保完成对待充电器件的恒流充电。器件的恒流充电。器件的恒流充电。


技术研发人员:张献辉 李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稊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9
技术公布日:2021/11/5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