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电路、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3619983发布日期:2023-03-25 11:06阅读:19来源:国知局
充电电路、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电路、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随着终端设备配置的不断提升,终端设备对电量的需求量以及消耗量变得越来越大,相比于有线充电,无线充电更灵活,同时免去了线材的束缚,因此,越来越多的设备支持无线充电功能。为了缩短充电时长,出现了很多的快充方案,在一些高功率的快充方案中,可以采用电荷泵降压给电芯充电,但电荷泵的成本较高,导致设备的充电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电路、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通过开关管电路实现降压给电芯充电,从而降低设备的充电成本。
4.一种充电电路,包括:转换电路、控制电路和第一开关管电路。
5.所述转换电路,用于将无线发射端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6.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在无线充电场景下,当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率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电路导通,以使所述第一开关管电路对所述直流电进行降压后以对待充电设备的电池恒流充电。
7.一种设备,包括上述的充电电路。
8.一种充电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9.将无线发射端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10.在无线充电场景下,当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率值时,通过第一开关管电路对所述直流电进行降压后对待充电设备的电池恒流充电。
1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12.将无线发射端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13.在无线充电场景下,当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率值时,通过第一开关管电路对所述直流电进行降压后对待充电设备的电池恒流充电。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15.将无线发射端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16.在无线充电场景下,当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率值时,通过第一开关管电路对所述直流电进行降压后对待充电设备的电池恒流充电。
17.上述充电电路、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充电电路中设置了转换电路、控制电路和第一开关管电路。其中,转换电路,用于将无线发射端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控制电路,用于在无线充电场景下,当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率值时,控制第一开关
管电路导通,以使第一开关管电路对直流电进行降压后以对待充电设备的电池恒流充电。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中将第一开关电路替代电荷泵,实现对直流电进行降压,使得充电电路能够对待充电设备的电池进行恒流充电,从而在保证充电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设备的充电成本。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充电模式的路径示意图;
31.图13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充电模式的路径示意图;
32.图14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充电模式的路径示意图;
33.图15为一个实施例中第四充电模式的路径示意图;
34.图16为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方法的流程图示意图;
35.图17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36.元件标号说明:
37.充电系统:1;待充电设备:10;无线充电设备:20;无线发射端:21;转换电路:011;控制电路:012;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第二开关管电路:309;第三开关管电路:308;电池:02;全桥整流电路:301;接收线圈:302;电容:303;稳压电路:304;检测电路:305;升压电路:306;有线充电端口:307;第一开关管:q5;第二开关管:q6;第三开关管:q9;第四开关管:q10;第五开关管:q7;第六开关管:q8。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9.可以理解,本技术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
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客户端称为第二客户端,且类似地,可将第二客户端称为第一客户端。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两者都是客户端,但其不是同一客户端。
40.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先介绍充电电路的应用场景,该充电电路可以部署于电子设备中,以电子设备为手机为例进行介绍。
41.参见图1,该图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1的示意图。该充电系统1包括待充电设备10和无线充电设备20。例如,待充电设备10可以为图1示出的手机10,无线充电设备20可以是图1示出的无线充电器20;无线充电器20用于为手机10进行无线充电。图1示出的无线充电器20支撑手机10水平放置在其上方。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器20还可以具备其它形态,例如为立式无线充电器,具备一定的倾斜度,以使手机10可以倚靠贴紧无线充电器20。
4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该充电电路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待充电设备10中。该充电电路01包括:转换电路011、控制电路012和第一开关管电路013;转换电路011,用于将无线发射端21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控制电路012,用于在无线充电场景下,当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率值时,控制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导通,以使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对直流电进行降压后以对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恒流充电。
4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电路在考虑到高功率充电时,采用电荷泵降压给电芯充电造成成本较高的问题,利用充电电路中的第一开关管电路013替代电荷泵的功能。其原理为随着电池02中电量的不断增加,导致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差值不断减小,在第一开关管电路013中的阻抗不变的情况下,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出电流会随之减小,导致充电效率会越来越低。为了保证对电池02的充电效率,控制电路012通过控制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对直流电进行降压,实现对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进行恒流充电。从而保证了对电池02的充电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充电电路的成本。
44.示例性的,控制电路012可以集成于接收集成电路(receive integrated circuit,rx ic)芯片中,也可以集成于rx ic芯片的外部。
45.例如,当控制电路012集成于rx ic芯片中时,控制电路012可以是rx ic芯片中的数字运算单元digital core,;当控制电路012集成于rx ic芯片的外部时,控制电路012可以是设备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也可以是其他外部控制芯片。
46.示例性的,在控制电路012以及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均集成于rx ic芯片中情况下,控制电路012可以直接连接第一开关管电路013,以实现控制电路012控制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导通或关断。
47.在控制电路012集成于rx ic芯片外且作为独立模块,以及第一开关管电路013集成于rx ic芯片中的情况下,控制电路012可以连接rx ic芯片的i/o口对应引脚,以实现控制电路012对第一开关管电路013控制。
48.在控制电路012以及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均集成于rx ic芯片外,且控制电路012以及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均作为独立模块的情况下,控制电路012可以直接连接第一开关管电路013,以实现控制电路012对第一开关管电路013控制。
49.在控制电路012集成于rx ic芯片内,以及第一开关管电路013集成于rx ic芯片外
且作为独立模块的情况下,第一开关电路连接rx ic芯片的i/o口对应的引脚,以实现控制电路012对第一开关管电路013控制。
50.可选的,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包括至少一个开关管,其中,开关管可以是三极管。至少一个开关管可采用串联的连接方式形成第一开关管电路013。
51.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控制电路012通过调节开关管的启动电压,以实现对开关管中阻抗的调节,进而实现对第一开关管电路013阻抗的调节。
52.实施方式一,控制电路012通过获取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出电压,并根据输出电压确定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出电流。之后,确定输出电流与设定电流的差异值;根据该差异值确定第一开关管电路013中需达到的阻抗值。最后,通过该阻抗值确定各开关管的启动电压。控制电路012可以直接或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出电压;或者在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出端连接一个电压反馈电路,通过该电压反馈电路检测出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出电压,并反馈至控制电路012。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53.实施方式二,可以预先设计一套控制逻辑,使得控制电路根据该控制逻辑自动控制第一开关管电路的输出电流,例如,在控制电路012中提前设置电池02不同充电功率对应的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阻抗值。在实际应用中,控制电路012通过实时获取电池02中充电功率,确定该电量所对应的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阻抗值,并根据该阻抗值调整第一开关电路013中的阻抗,使其实现恒流输出。
54.示例性的,电池02的类型可以为铅酸电池02、镍氢电池02、钠硫电池02、液流电池02、超级电容303器、铿电池02和柔性电池02中的任一种。电池02包括双电芯。
55.需要说明的是,控制电路012在无线充电场景下,控制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导通,以及调整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阻抗的操作,主要是针对高功率的情况下,使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对直流电进行降压后以对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恒流充电。其中,高功率是指充电电路输出较大的功率,一般情况下,高功率对应的功率范围例如为40w~50w,本实施例中并不以此为限。
5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转换电路011、控制电路012和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可以集成在接收集成电路(receive integrated circuit,rx ic)芯片中。控制电路012和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可以集成在rx ic芯片外,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57.可选的,转换电路011可以包括如图3所示的mos管q1、mos管q2、mos管q3以及mos管q4。转换电路011中的mos管也可以用二极管替代。具体的,mos管q1的源极连接mos管q3的漏极;mos管q1的漏极连接mos管q2的漏极;mos管q3的源极连接mos管q4的源极;mos管q2的源极连接mos管q4的漏极;mos管q3和mos管q4的源极接地。在实际中,mos管q1、mos管q2、mos管q3以及mos管q4构成全桥整流电路301。
58.本实施例中,在充电电路中设置了转换电路011、控制电路012和第一开关管电路013,转换电路011将无线发射端21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控制电路012在无线充电场景下,当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率值时,控制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导通,以使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对直流电进行降压后以对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恒流充电。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中将第一开关电路替代电荷泵,实现对直流电进行降压,使得充电电路能够对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进行恒流充电,从而在保证充电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设备的充电成本。
59.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电路012,用于在无线充电场景下,当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
率值时,控制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导通,以及调整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阻抗,以使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对直流电进行降压后以对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恒流充电。
6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调整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阻抗的原理为:随着电池02中电量的不断增加,导致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差值不断减小,在第一开关管电路013中的阻抗不变的情况下,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出电流会随之减小。为了保证对电池02的充电效率,通过调节第一开关管电路013中的阻抗,对第一开关管电路013输出的直流电实现降压增流的效果,从而保证对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进行恒流充电。这样,保证了对电池02的充电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充电电路的成本。
61.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012通过调整第一开关管电路013中的阻抗,实现对直流电进行降压,使得充电电路能够对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进行恒流充电,从而在保证充电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设备的充电成本。
62.可选的,参照图4,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包括第一开关管q5和第二开关管q6,第一开关管q5和第二开关管q6采用背靠背的方式连接。
63.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包括采用背靠背的方式连接的第一开关管q5和第二开关管q6,在无需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导通的情况下,第一开关管q5和第二开关管q6的关闭能够对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实现双向关闭,并防止了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出现反向漏电的情况。
64.进一步的,第一开关管q5和第二开关管q6均为mos管。
65.需要说明的是,mos管是mosfet的缩写。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简称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示例性的,mos管可以是碳化硅mos管。
66.具体的,参照图4,第一开关管q5和第二开关管q6均为mos管时背靠背的连接方式为:第一开关管q5的源极连接第二开关管q6的源极。
67.本技术实施例通过采用背靠背mos管在降低对电池02充电时的发热,也可实现对电池02的恒流充电。
68.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对充电电路的尺寸有更高要求的情况下,可以将上述的第一开关管q5和第二开关管q6替换为氮化镓开关管。因此,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包括氮化镓开关管。
69.需要说明的是,使用氮化镓开关管代替第一开关管q5和第二开关管q6,能够实现第一开关管q5和第二开关管q6的相关功能的基础上,相对于第一开关管q5和第二开关管q6具有体积小的优势。
70.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开关管电路013中采用氮化镓开关,能够减小充电电路的尺寸。
71.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电路012,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栅极电压,以调整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阻抗。
72.在实际应用中,当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包括第一开关管q5和第二开关管q6的情况下,当第一开关管q5和第二开关管q6栅极电压改变时,沟道内被感应的电荷量也改变,导电沟道的宽窄也随之而变,从而使得漏极电流随着栅极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73.示例性的,在第一开关管q5和第二开关管q6均为mos管的情况下,控制电路012的
第一端同时连接第一开关管q5的栅极和第二开关管q6的栅极;控制电路012,具体用于通过第一端输出驱动电压,导通第一开关管q5和第二开关管q6,并通过不同的驱动电压控制第一开关管q5和第二开关管q6中阻抗,使得第二开关管q6输出的电流为恒流。同理,当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包括氮化镓开关的情况下的说明可参照上述,此处不再赘述。
74.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012通过控制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栅极电压,来调整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阻抗,以使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对直流电进行降压后,实现对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恒流充电。
75.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参照图5,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电路还包括检测电路305。具体的,检测电路305,用于检测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出电流;控制电路012,用于根据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出电流,调整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阻抗。
76.进一步的,检测电路305为cc反馈电路。
77.本实施例中,检测电路305通过检测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出电流,并反馈至控制电路012;控制电路012在确定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出电流小于预设的恒定电流的情况下,对第一开关管q5和第二开关管q6的栅极电压进行降压处理,以增大第一开关管q5和第二开关管q6中的阻抗,从而降低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出电压,增大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出电流,从而实现对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恒流充电。
78.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6,充电电路还包括:升压电路306。具体的,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用于在无线充电场景下,当充电功率小于预设功率值时关断;升压电路306,用于在充电功率小于预设功率值时启动,以对直流电进行升压,并将升压后的直流电提供给电池02。
7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升压电路306可以由控制电路012进行控制启动,也可通过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进行直接控制其启动。
80.可选的,升压电路306可以包括charger电路。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电池02为双电芯电池02。当转换电路011的输出电压较低时,需要通过charger电路为转换电路011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操作。其中,charger电路可以集成在rx ic中,也可以设置在rx ic之外。
81.本实施例中,在无线充电场景下,考虑到充电电路的输出电压较低时,在充电功率小于预设功率值的情况下,升压电路306在充电功率小于预设功率值时启动,以便对直流电进行升压,并将升压后的直流电提供给电池02。以便提高电池02充电的效率。
82.在一个实施例中,升压电路306,还用于在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率值时关闭。
83.示例性的,当通过升压电路306对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充电时,主要针对中低功率的情况下对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充电。低功率是指充电电路输出较小的功率,低功率对应的功率范围一般为15w以下;中功率是指充电电路输出的功率介于高功率与低功率之间,中功率对应的充电功率例如为20w~30w。
84.本实施例中,升压电路306在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率值时关闭,从而防止了通过升压电路306为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充电,提高了在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率值时,对电池02的充电效率。
85.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7,充电电路还包括:接收线圈302。具体的,接收线圈302,用于接收无线发射端21所发出的电磁信号,根据电磁信号生成交流电;接收线圈302的电感量小于预设电感量阈值;转换电路011,用于对交流电进行整流和升压,以输出直流电。
86.示例性的,目前的无线充电方案都使用感量在8~9uh的接收线圈302。本技术的接收线圈302的电感量比常规接收线圈302的电感值减小,例如可以为3~5uh。
87.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7,接收线圈302的第一端连接于mos管q2和mos管q4之间的公共端。
8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参照图8,转换电路011还包括电容303,电容303的第一端与接收线圈302的第二端连接;电容303的第二端连接于mos管q1与mos管q3之间的公共端。转换电路011中包括的全桥整流电路301在对直流电进行升压时,工作模式为半桥倍压模式。具体为,在转换电路011对直流电进行升压的时间段内,可通过控制电路012控制mos管q2在该时间段内一直处于断开状态。例如,控制电路012在该段时间内控制mos管q2断开,全桥整流电路301可以等效为半桥整流电路。当接收线圈302输出为低电平时,控制mos管q1断开,mos管q3导通,电容303充电。当接收线圈302输出为低电平时,控制mos管q1导通,mos管q3断开,电容303充电,从而实现对直流电进行升压。
89.本实施例中,充电电路通过采用电感量小于预设电感量阈值的接收线圈302,实现了接收线圈302的减薄和小型化,从而减少接收线圈302的损耗和发热。考虑到由于接收线圈302的电感量减小,导致充电电路的输出电压减小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转换电路011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同时,对直流电进行升压。从而弥补由于接收线圈302的电感值减小,造成的充电电路的输出电压较低的问题。
90.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9,充电电路还包括:稳压电路304。具体的,稳压电路304的输入端与转换电路011的输出端连接,稳压电路304的输出端与第一开关管电路013连接;稳压电路304,用于对转换电路011输出的直流电进行稳压。
91.可选的,通过控制电路012可以监测稳压电路304输入电压,也可以监测稳压电路304的输出电压。其中,稳压电路304的输出电压等于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入电压。
92.本实施例中,通过稳压电路304的对转换电路011输出的直流电进行稳压。以便对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入稳定的电压。
93.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0,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二开关管电路309;具体的,第一开关管电路013,还用于在有线充电场景,当充电功率小于预设功率值时导通;第二开关管电路309,用于在充电功率小于预设功率值时导通,将有线充电端口307接收的直流电传输至第一开关管电路013,以使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对直流电进行降压后对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恒流充电。
94.示例性的,可由数字电路控制第二开关管电路309的导通与关闭,也可以由电子设备中的cpu来控制第二开关管电路309的导通与关闭,或者,也可以使用其他芯片中的控制单元来控制第二开关管电路309的导通与关闭,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95.具体的,结合图10,第二开关管电路309包括图10中示出的第三开关管q9和第四开关管q10。其中,第三开关管q9和第四开关管q10采用背靠背的方式连接。第三开关管q9和第四开关管q10均为mos管。第三开关管q9具体为图3中示出的mos管q9,第四开关管q10具体为图10中示出的mos管q10。
96.示例性的,当采用数字电路或者cpu或者其他芯片中的控制单元来控制第三开关管电路309的导通与关闭时,数字电路或者cpu或者其他芯片中的控制单元连接第三开关管q9和第四开关管q10的栅极,数字电路或者cpu或者其他芯片中的控制单元通过控制第三开
关管q9和第四开关管q10的栅极电压,控制第二开关管电路309的导通与关闭。
97.本实施例中,在有线充电场景下,充电功率小于预设功率值时,第二开关管电路309导通,控制电路012控制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导通以及调整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阻抗。使得第二开关管电路309在导通后,能够将有线充电端口307接收的直流电传输至第一开关管电路013,控制电路012通过调整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阻抗,实现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对直流电进行降压后对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恒流充电,从而提高对电池02的充电效率。
98.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1,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三开关管电路308;第一开关管电路013,还用于在有线充电场景下,当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率值时关闭;第二开关管电路309,用于在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率值时关闭;第三开关管电路308,用于在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率值时导通,根据有线充电端口307接收的直流电为电池02充电。
99.示例性的,可由数字电路控制第三开关管电路308的导通与关闭,也可以由电子设备中的cpu来控制第三开关管电路308的导通与关闭,或者,也可以使用其他芯片中的控制单元来控制第三开关管电路308的导通与关闭,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100.具体的,结合图11,第三开关管电路308包括图11中示出的第五开关管q7和第六开关管q8。其中,第五开关管q7和第六开关管q8采用背靠背的方式连接。第三开关管q9和第四开关管q10均为mos管。例如,第五开关管q7具体为图3中示出的mos管q7,第六开关管q8具体为图11中示出的mos管q8。
101.示例性的,当采用数字电路或者cpu或者其他芯片中的控制单元来控制第三开关管电路308的导通与关闭时,数字电路或者cpu或者其他芯片中的控制单元连接第五开关管q7和第六开关管q8的栅极,数字电路或者cpu或者其他芯片中的控制单元通过控制第五开关管q7和第六开关管q8的栅极电压,控制第三开关管电路308的导通与关闭。
102.本实施例中,在有线充电场景下,当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率值时,第三开关管电路308导通,第二开关管电路309关闭,并且控制电路012控制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关闭。在此基础上,使得三开关管电路根据有线充电端口307接收的直流电为电池02充电。从而实现对电池02的快充。
103.可以理解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中实际包含了四种充电模式,其中,在无线充电场景中包括两种充电模式;在有线充电场景中包括两种模式。具体的,参照图12,对于无线充电场景中的第一种充电模式,采用图12中示出的第一充电通路41为电池02充电;对于无线充电场景中的第二种充电模式,采用图13中示出的第二充电通路42为电池02充电;对于有线充电场景中的第一种充电模式,采用图14中示出的第三充电通路43为电池02充电;对于有线充电场景中的第二种充电模式,采用图15中示出的第四充电通路44为电池02充电。
104.需要说明的是,无线充电场景中的第一种充电模式应用于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率值的充电;无线充电场景中的第二种充电模式应用于充电功率小于预设功率值的充电;有线充电场景中的第一种充电模式应用于充电功率小于预设功率值的充电;有线充电场景中的第二充电模式应用于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率值的充电。
105.具体的,由图12示出的接收线圈302、电容303、全桥整流电路301、稳压电路304、第一开关管电路013构成第一充电通路41;由图13示出的接收线圈302、电容303、全桥整流电路301、稳压电路304以及升压电路306构成第二充电通路42;由图14示出的有线充电端口
307、第二开关管电路309、第一开关管电路013构成第三充电通路43;由图15示出的有线充电端口307、第三开关管电路308构成第四充电通路44。
106.参照图1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方法,该方法包括:
107.s11、将无线发射端21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108.s12、在无线充电场景下,当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率值时,通过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对直流电进行降压后对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恒流充电。
109.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对直流电进行降压后对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恒流充电,包括:获取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出电流;根据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输出电流调整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阻抗,以实现对直流电进行降压后对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恒流充电。
110.在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方法还包括:在无线充电场景下,当充电功率小于预设功率值时,控制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关断,并通过升压电路306对直流电进行升压,并将升压后的直流电提供给电池02。
111.在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方法还包括:在有线充电场景下,当充电功率小于预设功率值时,导通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和第二开关管电路309,并调整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阻抗;将有线充电端口307接收的直流电通过第二开关管电路309传输至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并通过第一开关管电路013的阻抗对直流电进行降压后对待充电设备10的电池02恒流充电。
112.在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方法还包括:在有线充电场景下,当充电功率大于预设功率值时,关闭第一开关管电路013和第二开关管电路309,并导通第三开关管电路308;根据有线充电端口307接收的直流电,通过第三开关管电路308为电池02充电。
11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的具体说明以及有益效果可参照上述充电电路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114.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16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16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115.图17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pos(point of sales,销售终端)、车载电脑、穿戴式设备等任意终端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该处理器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模块。处理器可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模块)或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器)等。存储器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及内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可被处理器所执行,以用于实现以下各个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提供高速缓存的运行环境。
116.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取模运算电路中的各个模块的实现可为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该计算机程序可在终端或服务器上运行。该计算机程序构成的程序模块可存储在电子设备的存储器上。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描述方法的步骤。
11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个或多个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充电方法的步骤。
11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充电方法。
119.本技术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它用作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双数据率ddr sdram(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数据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 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链路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rdram(ramb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总线式动态随机存储器)、drdram(direct ramb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接口动态随机存储器)。
120.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