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机的起动次数限制保护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711885发布日期:2022-01-29 14:09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机的起动次数限制保护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电动机保护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机的起动次数限制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2.电动机在起动期间其转子比定子更容易遭受危险,短时间内多次起动容易导致在转子升速时出现极限温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在预期转子过热前闭锁电动机起动,最为常用的方法为采取电动机起动次数限制和设定再起动闭锁时间。目前,起动限制多采用延时继电器,在电动机停止后,延时继电器闭锁,不允许再次起动,等延时结束,继电器释放,此时可再次起动电动机。采用延时继电器实现起动次数限制的缺点是增加二次回路的复杂度和故障点,只能限制单次起动延时,延时时间不可以调整,在闭锁期间内不可以手动复位。
3.为此,本技术人经过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动机的起动次数限制保护方法,该方法满足在一定时间段内对电动机起动次数的限定,同时还可以设定电动机停机后再次起动的闭锁时间的起动次数限制功能。
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动机的起动次数限制保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根据不同电动机要求,对计数限定时间t
sno
、限定起动次数sno、再起动锁闭时间t
bst
和再起动闭锁复位方式并输入电动机保护器;步骤s2,判断计数限定时间tsno是否为∞,若判断是,则进入步骤s3,若判断否,则进入步骤s7;步骤s3,将限定起动次数sno设定为1,当电动机电动起动后,停止电动机时,保护功能动作于保护继电器r1并保持,不允许再次起动电动机;步骤s4,判断再起动闭锁复位方式,若判断为手动复位方式,则进入步骤s5,若判断为自动复位方式,则进入步骤s6;步骤s5,由操作人员手动复位,使得保护继电器r1复位,继而进入步骤s12;步骤s6,在保护继电器r1动作后开始计时t,当t=再起动锁闭时间t
bst
,保护功能自动复位保护继电器r1,又或者在自动复位前可强制手动复位保护继电器r1,继而进入步骤s12;步骤s7,电动机每次起动时,起动次数no=no+1,初始时起动次数no=0,并开始本次起动计时t
no
;步骤s8,在电动机没有超出限制的起动次数时,起动次数记忆会出现no个时段,在
每个计数限定时段结束时,该段起动次数no≤sno但电动机尚未停机,则清除本段记忆,当起动次数no=限定起动次数sno,电动机再次停止时动作于保护继电器r1并保持,不允许再次起动电动;步骤s9,判断再起动闭锁复位方式,若判断为手动复位方式,则进入步骤s10,若判断为自动复位方式,则进入步骤s11;步骤s10,由操作人员手动复位保护继电器r1,并清除所有起动次数记忆,继而进入步骤s12;步骤s11,当再起动锁闭时间t
bst
=0时,则在该段的计数限定时间t
sno
结束后自动复位,仅清除本段起动次数记忆,继而返回步骤s8,当再起动锁闭时间t
bst
≠0时,则在闭锁后计时t,当t=再起动锁闭时间t
bst
时,自动复位保护继电器r1,并清除所有起动次数记忆,又或者在自动复位前可手动强制复位保护继电器r1,并清除所有起动次数记忆,继而进入步骤s12;步骤s12,允许再次起动电动机。
6.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计数限定时间t
sno
的设置范围为0min~60min或∞;所述限定起动次数sno的设置范围为0~10,若计数限定时间t
sno
=∞,则锁定限定起动次数sno为1;所述再起动锁闭时间t
bst
的设置范围为0min~60min;所述再起动闭锁复位方式为手动复位方式“man”或者自动复位方式“auto”。
7.由于采用了如上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在不增加系统成本的基础上仅利用电动机保护器就能实现在一定时间段内对电动机起动次数的限定,还可以设定电动机停机后再次起动的闭锁时间的起动次数限制功能。
附图说明
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9.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11.本发明的电动机的起动次数限制保护方法是基于电动机配置的电动机保护器来实现的,电动机保护器内设置有起动停止检测模块、计时器以及保护出口继电器等部件。
12.参见图1,图中给出的是一种电动机的起动次数限制保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根据不同电动机要求,对计数限定时间t
sno
、限定起动次数sno、再起动锁闭时间t
bst
和再起动闭锁复位方式并输入电动机保护器。其中,计数限定时间t
sno
的设置范围为0min~60min或∞;限定起动次数sno的设置范围为0~10,若计数限定时间t
sno
=∞,则锁定限定起动次数sno为1;再起动锁闭时间t
bst
的设置范围为0min~60min;再起动闭锁复位方式为手动复位方式“man”或者自动复位方式“auto”。
13.步骤s2,判断计数限定时间tsno是否为∞,若判断是,则进入步骤s3,若判断否,则进入步骤s7。
14.步骤s3,将限定起动次数sno设定为1,当电动机电动起动后,停止电动机时,保护功能动作于保护继电器r1并保持,不允许再次起动电动机。
15.步骤s4,判断再起动闭锁复位方式,若再起动闭锁复位方式判断为手动复位方式“man”,则进入步骤s5,若再起动闭锁复位方式判断为自动复位方式“auto”,则进入步骤s6。
16.步骤s5,由操作人员手动复位,使得保护继电器r1复位,继而进入步骤s12。
17.步骤s6,在保护继电器r1动作后开始计时t,当t=再起动锁闭时间t
bst
,保护功能自动复位保护继电器r1,又或者在自动复位前可强制手动复位保护继电器r1,继而进入步骤s12。
18.步骤s7,电动机每次起动时,起动次数no=no+1,初始时起动次数no=0,并开始本次起动计时t
no

19.步骤s8,在电动机没有超出限制的起动次数时,起动次数记忆会出现no个时段,在每个计数限定时段结束时,该段起动次数no≤sno但电动机尚未停机,则清除本段记忆,当起动次数no=限定起动次数sno,电动机再次停止时动作于保护继电器r1并保持,不允许再次起动电动。
20.步骤s9,判断再起动闭锁复位方式,若再起动闭锁复位方式判断为手动复位方式“man”,则进入步骤s10,若再起动闭锁复位方式判断为自动复位方式“auto”,则进入步骤s11。
21.步骤s10,由操作人员手动复位保护继电器r1,并清除所有起动次数记忆,继而进入步骤s12。
22.步骤s11,当再起动锁闭时间t
bst
=0时,则在该段的计数限定时间t
sno
结束后自动复位,仅清除本段起动次数记忆,继而返回步骤s8,当再起动锁闭时间t
bst
≠0时,则在闭锁后计时t,当t=再起动锁闭时间t
bst
时,自动复位保护继电器r1,并清除所有起动次数记忆,又或者在自动复位前可手动强制复位保护继电器r1,并清楚所有起动次数记忆,继而进入步骤s12。
23.步骤s12,允许再次起动电动机。
24.本发明在不增加系统成本的基础上仅利用电动机保护器就能实现在一定时间段内对电动机起动次数的限定,还可以设定电动机停机后再次起动的闭锁时间的起动次数限制功能。
25.以下给出了本发明的电动机的起动次数限制保护方法的应用实施例:实例一:设置计数限定时间t
sno
=∞,限定起动次数sno=1,再起动锁闭时间t
bst
=10min,再起动闭锁复位方式为自动复位方式“auto”。
26.实例一实现的整个过程是:电动机起动,运行一段时间,电动机停止,保护继电器r1动作保持,不允许电动机再次起动,延时t=10min,保护继电器r1复位,可以再次起动电动机,在延时10min时间内,可以手动强制复位,保护继电器r1复位,可以再次起动电动机。
27.实例二:设置计数限定时间t
sno
=20min,限定起动次数sno=2,再起动锁闭时间t
bst
=0min,再起动闭锁复位方式为自动复位方式“auto”。
28.实例二实现的整个过程是:电动机第一次起动,no=1,t1=0min,t1计时,电机运行
5min后停机,等待1min第二次起动,no=2,t1=6min,t2=0min,t1、t2计时,电机运行8min后停机,此时no=2,t1=14min,t2=8min,r1动作保持,不允许起动电动机,t1、t2计时,延时6min,t1=20min,t2=14min,保护继电器r1自动复位,允许再次起动电动机,no=1,t1=14min,t2=0min,t1计时,此时相当于电动机只起动一次,延时3min,起动电动机,no=2,t1=17min,t2=0min,t1、t2计时,运行1min,停机,no=2,t1=18min,t2=1min,r1动作保持,不允许起动电动机,手动强制复位,保护继电器r1复位,允许再次起动电动机,no=0,t1=0min,t2=0min,恢复初始状态。
29.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