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计算机的双电源切换供电的电路和台式计算机

文档序号:29525561发布日期:2022-04-07 02:16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台式计算机的双电源切换供电的电路和台式计算机

1.本技术涉及台式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台式计算机的双电源切换供电的电路。


背景技术:

2.计算机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众所周知,电脑有台式和笔记本两种,其优缺点是:台式电脑安装更换配件容易,操作性好,但是移动性差,搬运麻烦;笔记本式内部配件集成度高,小巧、移动性好,但是性能不佳。台式和笔记本式还存在着一个重大的区别是:笔记本式一般都安装有蓄电池。这蓄电池通常有两个作用:其一:在室外使用时供电,其二:在室内使用时突然断电,因有后备蓄电池,故工作的文件不因断电而丢失。但是现有的台式计算机直接接入市电,无备用电源,导致突然断电时,文件因断电而丢失。
3.因此,亟需一种能在突然断电时自动续电预设时间的台式计算机。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台式计算机的双电源切换供电的电路,所述电路包括市电单元、储能单元、用于对市电单元和储能单元进行切换的切换单元和稳压单元,所述市电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切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储能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切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切换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稳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稳压单元的输出端与计算机的电源端连接;
5.所述切换单元包括光耦g1、三极管q1和电阻r1,光耦g1的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与市电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光耦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与稳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光耦g1的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市电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光耦g1的三极管的发射极经电阻r1接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储能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稳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
6.三极管q1为pnp型三极管。
7.进一步,所述稳压单元包括电阻r3、电阻r4、电阻r5、三极管q2和稳压器tl431,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切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负载连接,电阻r3的一端与切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稳压器tl431的阴极与三极管q2的基极和电阻r3的公共连接点连接,稳压器tl431的阳极接地,电阻r4的一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负载的公共连接点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经电阻r5接地,稳压器tl431的基准电压引脚与电阻r4和电阻r5的公共连接点连接;
8.其中,三极管q2为npn型三极管。
9.进一步,所述市电单元还包括降压单元,所述降压单元为变压器,所述变压器的一次绕组与市电连接,所述变压器的二次绕组为供电单元的输出端。
10.进一步,所述市电单元还包括整流单元,所述整流单元为全桥整流zl,所述全桥整流单元的输入端与变压器的二次绕组连接,所述全桥整流单元的输出端为供电单元的输出
端。
11.进一步,所述市电单元还包括滤波单元,所述滤波单元与全桥整流单元的输出端并联,所述滤波单元为电容c1,所述电容c1的两端与全桥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
12.进一步,所述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二极管d1的阳极与光耦 g1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与负载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与负载连接。
13.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台式计算机,包括双电源切换供电电路的台式计算机。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台式计算机的双电源切换供电的电路能在市电停电时,自动启动储能供电单元供电,通过硬件电路实现市电和储能单元的无缝切换,为计算机提供稳定电源,避免电脑中的文件因突然断电而丢失,提高电脑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1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台式计算机的双电源切换供电的电路,所述电路包括市电单元、储能单元、用于对市电单元和储能单元进行切换的切换单元和稳压单元,所述市电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切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储能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切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切换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稳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稳压单元的输出端与计算机的电源端连接;
20.所述切换单元包括光耦g1、三极管q1和电阻r1,光耦g1的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与市电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光耦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与稳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光耦g1的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市电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光耦g1的三极管的发射极经电阻r1接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储能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稳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
21.三极管q1为pnp型三极管。
22.其工作原理如下:
23.当市电单元正常供电时,光耦g1导通,三极管q1的基极为高电压,三极管q1截止,储能单元与负载断开,由市电单元为负载供电;
24.当市电单元停电时,光耦g1截止,三极管q1的基极为低电压,三极管q1 导通,储能单元与负载处于连通,由储能单元为负载供电;
25.即通过切换单元实现市电单元和储能单元的自动切换。
26.所述储能单元包括现有的储能单元,如锂电池,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载为计算机电源端。
27.上述技术方案能在市电停电时,自动启动储能供电单元供电,通过硬件电路实现市电和储能单元的无缝切换,为计算机提供稳定电源,避免电脑中的文件因突然断电而丢
失,提高电脑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稳压单元包括电阻r3、电阻r4、电阻r5、三极管q2 和稳压器tl431,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切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负载连接,电阻r3的一端与切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稳压器tl431的阴极与三极管q2的基极和电阻r3 的公共连接点连接,稳压器tl431的阳极接地,电阻r4的一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负载的公共连接点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经电阻r5接地,稳压器 tl431的基准电压引脚与电阻r4和电阻r5的公共连接点连接;
29.其中,三极管q2为npn型三极管。
30.其工作原理如下:
31.在稳压单元中,稳压器tl431保持三极管q2的基极电压恒定,使流经电阻 r3的电压恒定,则流经电阻r3的电流恒定,即三极管q2的基极的电流恒定,则三极管q2的输出电流恒定,恒流与电阻串联形成稳压,则与电阻r4和r5 的并联的负载电源为稳压电源。
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市电单元还包括降压单元,所述降压单元为变压器,所述变压器的一次绕组与市电连接,所述变压器的二次绕组为供电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市电单元还包括整流单元,所述整流单元为全桥整流zl,所述全桥整流单元的输入端与变压器的二次绕组连接,所述全桥整流单元的输出端为供电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市电单元还包括滤波单元,所述滤波单元与全桥整流单元的输出端并联,所述滤波单元为电容c1,所述电容c1的两端与全桥整流单元的输出端连接。降压、整流、滤波为后续电路提供稳定的直流电源。
33.所述市电单元还包括开关s1,所述开关s1为计算机的电源开关,即按下s1,计算机通电,本技术计算机预设的电源为市电,仅在市电无法供电时由储能单元供电,储能单元的续航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突然停电的情况下,电脑不会立即停电,可供使用者保存文件或继续工作一段时间。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二极管d1的阳极与光耦g1的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与负载连接,二极管d2 的阳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与负载连接。通过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避免市电单元和储能单元相互串电,干扰切换单元的切换控制。
35.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台式计算机,包括所述双电源切换供电电路的台式计算机。
36.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