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夹及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33853发布日期:2021-09-29 05:51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线夹及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夹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2.可穿戴设备是一种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或整合到用户衣服或配件的便携式设备,其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深受用户喜爱。一些可穿戴设备可以穿戴在用户头部使用,如增强现实眼镜、虚拟现实眼镜等,通常情况下,一些头箍式的可穿戴设备采用环形结构卡在用户头部,以防止脱落。然而,头箍式的可穿戴设备结构复杂、设计成本和制作成本相对较高,且环形结构增加了可穿戴设备的整体体积和重量,尤其是用户长时间穿戴时容易导致不适,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线夹,包括第一壁、第二壁和侧壁,第一壁和第二壁相背设置,侧壁连接在第一壁和第二壁之间,第一壁、第二壁和侧壁限定了用于线缆通过的通道,通道贯通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一壁和侧壁限定了用于卡住线缆的卡槽,通道和卡槽在第一壁上连通。
4.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和线夹,设备本体上连接有两条线缆,两条线缆分别对应穿设于线夹的通道中,线夹的第一壁朝向设备本体设置,线缆可移动地设置于通道中,且线缆能够从通道被卡在线夹的卡槽中。
附图说明
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形式的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形式的线夹的俯视图;
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形式的线夹的剖视图;
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形式的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形式的线夹的俯视图;
1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形式的线夹的剖视图;
1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线夹对线缆解卡状态的示意图;
1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线夹对线缆卡紧状态的示意图;
1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中线夹处于解卡状态的示意图;
14.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中线夹处于卡紧状态的示意图。
15.附图标记说明:
16.100

线夹;110

第一壁;111

第一孔;112

卡口;120

第二壁;121

第二孔;130

侧壁;131

缺口;140

通道;150

卡槽;
17.200

线缆;
18.300

设备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0.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21.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22.参考图1至图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线夹100,用于夹置线缆200。线夹100可以包括第一壁110、第二壁120和侧壁130。其中,第一壁110和第二壁120相背设置,侧壁130连接在第一壁110和第二壁120之间。第一壁110、第二壁120和侧壁130共同限定了通道140,线缆200可以经由通道140穿过线夹100,用于线缆200沿通道140移动,以便于调节线夹100与线缆200的相对位置。侧壁130在线缆200的穿线方向上使第一壁110和第二壁120相互间隔开。通道140的一端贯通第一壁110,通道140的另一端贯通第二壁120,具体可以在第一壁110上或第二壁120上沿相对的方向贯通第二壁120或第一壁110,在第一壁110上形成有第一孔111,第二壁120上形成有第二孔121。如此,线缆200可以从第一孔111穿入并由第二孔121穿出,或者,线缆200可以从第二孔121穿入并由第一孔111穿出。
23.参考图1、图4、图7和图8,第一壁110和侧壁130共同限定了卡槽150,通过卡槽150可以卡住线缆200,以防止线夹100相对于线缆200移动。考虑到线缆200需要在卡槽150和通道140内自由切换,本技术实施例中,卡槽150和通道140在第一壁110上连通。可选地,卡槽150的位于侧壁130的部分与通道140的局部实现连通,卡槽150的位于第一壁110的部分与第一壁110上的第一孔111连通。如此,线缆200可以从通道140中切换到卡槽150中,或者从卡槽150中切换到通道140中。参考图7,当线缆200处于通道140中时,线缆200不受通道140的限制,从而可以在通道140中自由穿梭,以使线夹100可以相对于线缆200自由移动。参考图8,当线缆200处于卡槽150中,线缆200受到卡槽150的限制作用,从而无法在卡槽150中移动,以使线夹100相对于线缆200固定不动。
24.基于上述设置,线缆200可以在通道140和卡槽150中切换,以满足不同需求。请参见图7和图8,当需要调节线夹100与线缆200的相对位置时,可以将线缆200置入到通道140中,此时线缆200可以在通道140内移动,从而实现对线夹100的位置的调节或对线缆200长度的调节。当不需要调节线夹100位置或线缆200的长度时,可以将线缆200置入到卡槽150中,此时线缆200的外表面受到卡槽150的卡紧作用,使得线缆200与卡槽150之间产生较大的作用力,包括摩擦力、挤压力等,使线夹100和线缆200之间无法产生相对运动,从而在线夹100与线缆200的相对位置调节完成后,可以通过卡槽150卡紧线缆200,以防止线夹100的位置发生改变或线缆200的长度发生改变。
25.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槽150的尺寸不大于通道140的尺寸。例如,在线夹100的通道140的延伸方向上,在同一高度(从第二壁120到第一壁110的方向上)沿垂直于该延伸方向截取通道140所得到的截面形状以及沿垂直于该延伸方向截取卡槽150所得到的截面形状。又例如,卡槽150是通过以通道140中的设定点为起点沿轴线方向为弯曲向外的方向贯通第一壁110或者贯通第一壁110和侧壁130形成的,卡槽150的截面形状是在同一高度(卡槽150和通道140的相交点)沿垂直于卡槽的延伸方向所截取卡槽150而得到的截面形状。卡槽150的截面形状的尺寸不大于通道140的截面形状的尺寸。如果卡槽150的截面形状是不规则形状的,例如,截面形状具有向内部或向外部的突出,那么线缆200在卡入卡槽150时与卡槽150接触的所有点中任意两点的距离不大于线缆200的直径,而线缆200的直径不大于通道140的截面形状的尺寸以使线缆200在通道140中顺利滑动。卡槽150的截面形状能够与线缆200接触的所有点中任意两点的距离不大于通道140的截面形状的最大距离。又例如,卡槽150是通过以通道140中的设定点为起点沿轴线方向为弯曲向外的方向贯通第一壁110或者贯通第一壁110和侧壁130形成的,卡槽150的截面形状是在同一高度沿垂直于卡槽的延伸方向所截取卡槽150而得到的截面形状。
26.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槽150的面积不大于通道140的面积。例如,在线夹100的通道140的延伸方向上,在同一高度(从第二壁120到第一壁110的方向上)沿垂直于该延伸方向截取通道140所得到的截面形状以及沿垂直于该延伸方向截取卡槽150所得到的截面形状,又例如,卡槽150是通过以通道140中的设定点为起点沿轴线方向为弯曲向外的方向贯通第一壁110或者贯通第一壁110和侧壁130形成的,卡槽150的截面形状是在同一高度(卡槽150和通道140的相交点)沿垂直于卡槽的延伸方向所截取卡槽150而得到的截面形状。卡槽150的截面形状的面积不大于通道140的截面形状的面积。如果卡槽150的截面形状是规则形状的,例如,卡槽150的截面形状是圆弧形、椭圆弧形等,那么线缆200在卡入卡槽150时与卡槽150接触,而线缆200的横截面面积不大于通道140的截面形状的面积以使线缆200在通道140中顺利滑动,也就是说,卡槽150的截面形状的面积不大于通道140的截面形状的面积。
27.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槽150和通道140之间的过渡形状的尺寸小于卡槽150的尺寸。例如,通道140和卡槽150之间通过缩口连通,缩口的尺寸小于卡槽150的尺寸,这样线缆200至少一部分卡在缩口上,缩口卡住线缆200使线缆200不能相对滑动。
28.本技术实施例中,线夹100可以采用pvc(聚氯乙烯)、pc(聚碳酸酯)、abs(丙烯腈

丁二烯

苯乙烯)、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e(热塑性弹性体)、铝合金、不锈钢、表面喷漆或电镀的铜等材质。线夹100可以采用一体注塑成型、cnc切割(数控切割)、冲压、挤出、铸造等工艺制造。当然,本技术实施例中并不限制线夹100的材质以及成型工艺,只要能够满足实际要求即可。
2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通道140可以供多条线缆200通过,如,两条线缆200、三条线缆200、五条线缆200等等。当然,在一些情况下,通道140还可以供一条线缆200通过。本技术实施例中,线缆200的条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定,其具体数量不受限制。
30.进一步地,第一壁110和侧壁130限定了多个卡槽150,多个卡槽150分别与通道140连通,每一个卡槽150分别用于卡紧每一条线缆200。基于上述设置,在需要调节线夹100与线缆200的相对位置时,可以将多条线缆200分别置入到通道140中,此时每一条线缆200均不受通道140的限制,可以在通道140中穿梭,以实现线夹100与线缆200相对位置的调节。当
不需要调节线夹100的位置或线缆200的长度时,将每一条线缆200从通道140中分别置入到一个卡槽150中,通过每一个卡槽150对应卡紧每一条线缆200,从而可以使每一条线缆200均无法与线夹100之间产生相对运动,进而防止线夹100的位置发生变化或线缆200的长度发生变化。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通道140属于多条线缆200共用的结构,而卡槽150属于多条线缆200各自使用的结构。
3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8,通道140可以包括多个子通道,每个子通道分别用于供一条线缆200穿过。由于第一壁110和侧壁130限定了多个卡槽150,此时每个卡槽150可以与每个子通道相对应。在需要调节线夹100与线缆200的相对位置时,可以将每一条线缆200置入到每一个对应的子通道中,此时,每一条线缆200均不受对应的子通道的限制作用,从而每一条线缆200可以在对应的子通道中穿梭,以实现线夹100与线缆200相对位置的调节。当不需要调节线夹100的位置或线缆200的长度时,将每一条线缆200置入到对应设置的卡槽150中,此时,卡槽150可以对应卡紧其内的线缆200,以防止线缆200与线夹100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从而可以防止线夹100的位置发生变化或线缆200的长度发生变化。
32.进一步地,参考图1至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设置多个卡槽150的情况下,任意两个卡槽150之间相互独立且不连通。可选地,多个卡槽150可以依次相邻布置,还可以间隔一定距离布置。通过相互独立的卡槽150可以分别卡紧对应的线缆200,使各线缆200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卡槽150与线缆200之间卡紧配合的可靠性。
33.进一步地,参考图1至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设置多个卡槽150的情况下,至少两个卡槽150相对设置。可选地,当线缆200为两条时,线夹100上对应设置两个通道140,两个通道140处分别对应设有与通道140连通的卡槽150,且两个卡槽150的开口相对设置。基于上述设置,在两条线缆200相互分离时,可以分别从通道140移入对应的卡槽150中,并受到卡槽150的卡紧作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两个卡槽150的开口相背设置,此时在两条线缆200相互紧靠时,可以分别将相互紧靠的两条线缆200从通道140分别移入对应的卡槽150中,并受到卡槽150的卡紧作用。
34.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并不限定卡槽150的具体数量以及卡槽150的具体布置形式,只要能够对线缆200卡紧即可。
35.本技术实施例中,卡槽150是通过以通道140中的设定点为起点沿轴线方向为弯曲向外的方向贯通第一壁110和侧壁130形成的,具体请参见图1至图3。例如可以是,通道140的2/3位置处,即侧壁130沿第一壁110到第二壁120的方向划分为三段,设定点为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交界处,以该设定点为起点并且沿弯曲向外的方向(朝向线夹100的外侧)贯通侧壁130和第一壁110,可以利用圆柱体贯通,圆柱体的起点为设定点,圆柱体的轴线方向为弯曲向外的方向,从而卡槽150和通道140的形状是由通道140和圆柱体取并集的结果。卡槽150的用于穿出线缆200的出口位于第一壁110和侧壁130的连接区域,也即,在侧壁130上设置缺口131,缺口131与第一壁110上的第一孔111连通,且缺口131与第一孔111的连通区域形成有缩口。当线缆200和线夹100需要相对运动时,将线缆200置入第一孔111中,第一孔111不会对线缆200起到限制作用,以方便线缆200和线夹100相对运动。当线缆200和线夹100不需要相对运动时,将线缆200通过缩口置入缺口131中,此时,缺口131和缩口共同对线缆200的外壁起到卡紧作用,从而将线缆200牢牢卡紧在缺口131和缩口之间,以防止线缆200和线夹100相对运动。
36.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缺口131和缩口的尺寸均略小于线缆200的外径尺寸,线缆200的外壁采用柔性材质,可以发生一定的形变,线缆200从第一孔111经过缩口移动至缺口131的过程中,线缆200的外壁可以发生一定的形变,以使线缆200经过缩口卡入缺口131。或者,线夹100采用柔性材质,可以发生一定的形变,线缆200从第一孔111经过缩口移动至缺口131的过程中,线夹100的内壁可以发生一定的形变,以使线缆200经过缩口卡入缺口13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线缆200的外径为3.6cm,线缆200的通道140的直径减去线夹100的内径的差值为

1mm至2mm,或

0.5mm至1mm,以实现线缆200与线夹100之间的装配。
37.请参见图3,通道140的靠近缺口131部分的横截面尺寸有所增大。可选地,通道140的横截面尺寸从上述的设定点为起点,并朝向缺口131方向逐渐增大。当然,通道140的横截面尺寸还可以从第一壁110和第二壁120之间的某一位置为起点,并朝向缺口131方向逐渐增大。基于上述设置,使卡槽150的槽面呈弯曲的弧形面,在线缆200卡入缺口131中时,线缆200沿着弧形面延伸,通过弧形面可以对线缆200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可以提升线缆200在卡槽150中的稳定性。
3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卡槽150还可以是通过以通道140中的设定点为起点沿轴线方向为弯曲向外的方向贯通第一壁110形成的,具体请参见图4至图6。例如可以是,通道140的2/5位置处,即侧壁130沿第一壁110到第二壁120的方向划分为五段,设定点为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交界处,以该设定点为起点并且沿弯曲向外的方向(朝向线夹100的外侧)贯通第一壁110,可以利用圆柱体贯通,圆柱体的起点为设定点,圆柱体的轴线方向为弯曲向外的方向,从而卡槽150和通道140的形状是由通道140和圆柱体取并集的结果。卡槽150穿出线缆200的出口位于第一壁110上,也即,在第一壁110上设置卡口112,卡口112即为卡槽150的出口,卡口112与第一孔111连通。当线缆200和线夹100需要相对运动时,将线缆200置入第一孔111中,第一孔111不会对线缆200起到限制作用,以方便线缆200和线夹100相对运动。当线缆200和线夹100不需要相对运动时,将线缆200置入卡口112中,此时,卡槽150及卡口112共同对线缆200的外壁起到卡紧作用,从而将线缆200牢牢固定在卡槽150中,以防止线缆200和线夹100相对运动。
39.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卡口112的尺寸略小于线缆200的外径尺寸,线缆200的外壁采用柔性材质,可以发生一定的形变,线缆200从第一孔111移动至卡口112的过程中,线缆200的外壁发生一定的形变,以使线缆200能够卡入卡口112中。或者,线夹100采用柔性材质,可以发生一定的形变,线缆200从第一孔111移动至卡口112的过程中,线夹100的内壁可以发生一定的形变,以使线缆200经过缩口卡入卡口112中。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线缆200的外径为3.6cm,线缆200的通道140的直径减去线夹100的内径的差值为

1mm至2mm,或

0.5mm至1mm,以实现线缆200与线夹100之间的装配。
40.请参见图6,通道140的靠近卡口112部分的横截面尺寸有所增大。可选地,通道140的横截面尺寸可以从上述的设定点为起点,朝向卡口112方向逐渐增大。当然,通道140的横截面尺寸还可以从第一壁110和第二壁120之间的某一位置为起点,朝向卡口112的方向逐渐增大。基于上述设置,使得卡槽150的槽面呈弯曲的弧形面,在线缆200卡入卡口112中时,线缆200沿着弧形面延伸,通过弧形面对线缆200起到支撑作用,同时线缆200还受到卡槽150的和卡口112的卡紧作用,从而使线缆200不易脱离卡槽150和卡口112,提升了线缆200在卡槽150中的稳定性。
41.请参见图4和图6,侧壁130沿设定点到第一壁110的方向逐渐外扩。可选地,侧壁130在设置卡槽150的方向上逐渐外扩。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卡槽150的槽面沿通道140中的设定点向第一壁110逐渐远离通道140的轴线方向,从而使卡槽150的槽面逐渐偏离通道140的轴线。为了使线夹100的侧壁130的厚度不至于过小而影响线夹100的强度和稳定性,本技术实施例中使侧壁130在设置卡槽150的方向上逐渐外扩,以保证线夹100的侧壁130的厚度较为均匀,进而保证线夹100的强度和稳定性。
42.请参见图9和图1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可穿戴设备可以包括设备本体300和线夹100,设备本体300上连接有两条线缆200,两条线缆200分别对应穿设于线夹100的通道140中,线夹100的第一壁110朝向设备本体300设置。
43.本技术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眼镜或智能手表等,智能眼镜例如增强现实眼镜或虚拟现实眼镜。其中,可穿戴设备为增强现实眼镜或虚拟现实眼镜时,其两个镜腿上分别连接一条线缆200,此处的线缆200可以是数据线,线夹100安装在数据线上,且线夹100的第一壁110朝向可穿戴设备。两条数据线分别穿设在线夹100的通道140中,此时,线夹100可以在数据线上随意移动,以调节增强现实眼镜或虚拟现实眼镜与线夹100之间的数据线的长度,方便用户穿戴增强现实眼镜或虚拟现实眼镜。当增强现实眼镜或虚拟现实眼镜被用户穿戴时,可以根据用户头围调节线夹100在数据线上的位置,以使数据线的长度适应用户的头围,待数据线长度调节完成后,将两条数据线分别置入线夹100两侧的卡槽150中,通过两侧的卡槽150分别卡紧两条数据线,防止线夹100相对于数据线移动,从而通过线夹、数据线和两个镜腿相互配合,将增强现实眼镜或虚拟现实眼镜佩戴在用户的头部且不易脱落。借助数据线充当绑带,在只增加线夹的情况下,可以稳定佩戴增强现实眼镜或虚拟现实眼镜,轻巧方便舒适。
44.基于上述设置,相比于常规的可穿戴设备通过环形结构卡在用户头部的方式,本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在原有的线缆200上增设线夹100,通过线夹100实现对线缆200的卡紧或解卡,既保证了可穿戴设备穿戴在用户头部不易脱落,又降低了结构的复杂程度、设计和制造成本,且减少了可穿戴设备的整体体积和质量,用户长时间佩戴后不会出现不适的感觉,进而提升了用户体验。
45.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