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配网自动化操作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01943发布日期:2022-01-22 11:28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户外配网自动化操作柜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网自动化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适用于配网自动化的控制箱。


背景技术:

2.配电网自动化是运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及新的高性能的配电设备等技术手段,对配电网进行离线与在线的智能化监控管理,使配电网始终处于安全、可靠、优质、经济、高效的最优运行状态。现有技术中,在进行配网自动化操作柜安装时,需要在现场先修建基础,然后通过地脚螺栓将操作柜安装在基础上。操作柜在户外使用时,靠自然方式冷却,这在炎热的夏季,散热效果并不理想,并且现场安装过程繁琐,操作柜散热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配网自动化的控制箱,该控制箱结构合理、便于在施工现场的安装和拆卸,提高现场安装效率;通过吸热部件和散热部件的配合提高操作柜散热效果。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户外配网自动化操作柜,其结构包括柜体、支撑座、底座、吸热组件和散热组件,所述柜体的下方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底座和支撑座,所述吸热组件设于柜体内,所述散热组件的散热管埋于地面之下,所述散热组件与吸热组件通过管路相连。
5.进一步,所述底座包括底板、螺母和固定在底板底部的钢筋笼,所述底板的中心处设有便于浇筑混凝土的中心孔,底板的四周边缘均匀设有多个第一螺纹孔,底板四周边缘的底部对应多个第一螺纹孔设有螺母,紧固螺栓穿与第一螺纹孔和螺母螺纹连接。
6.进一步,所述钢筋笼包括与底板直接接触固定的多根竖向钢筋、将竖向钢筋连接在一起的横向钢筋,横向钢筋设置有多根且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7.进一步,所述支撑座包括一对上下设置的连接板、设置在两连接板之间的方框,连接板与方框之间焊接连接,上方连接板和下方连接板分别设有多个第二螺纹孔,上方连接板的多个第二螺纹孔与柜体底部螺母对应,上方连接板上设有一通孔,所述方框前侧设有便于对方框内部设备进行维修的窗口。
8.进一步,上方连接板和下方连接板之间设有挡板,所述上方连接板的底部和下方连接板的顶部对应设有卡扣,所述挡板与卡扣卡接。
9.进一步,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水泵、回水管和散热管,所述水泵设于支撑座内,所述散热管的一端与水泵连接,另一端与吸热组件连接,所述回水管一端与水泵连接,另一端与吸热组件连接。
10.进一步,所述散热管的中部为弯曲部,所述弯曲部设有提高散热效果的翅片。
11.进一步,所述吸热组件包括至少一片内部为腔体的吸热片,所述吸热片的进水端
通过连接管与水泵连接,吸热片的出水端通过管路与散热组件连接。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柜各部分为模块化设计,便于安装和拆卸,构成基础的底座预先加工好,带至现场后,直接放入完好的土坑内,并灌注混凝土,操作方便简单,不受地形限制;支撑座的设置使得柜体与地面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可以避免水淹,起到防潮作用;吸热机构、散热管、水泵的设置,可以对柜体内进行强制散热,这在夏季具有很好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示意图;
15.图2为底座的正视图;
16.图3为基础的示意图;
17.图4为底座的俯视图;
18.图5为支撑座的正视图;
19.图6为支撑座的剖视图;
20.图7为图6中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21.图8为支撑座的俯视图;
22.图9为支撑座内部结构示意图;
23.图10为支撑座去掉挡板后的示意图;
24.图11为散热管的示意图;
25.图12为柜体内吸热机构的示意图;
26.图13为柜体内吸热片的俯视图;
27.图14为柜体、支撑座和底座装配示意图;
28.图中:
29.1底板,11第一螺纹孔,12螺母,13中心孔,14钢筋笼,141竖向钢筋,142横向钢筋,15紧固螺栓,2围板,3混凝土,4支撑座,41连接板,42方框,43第二螺纹孔,44挡板,45卡扣,46通孔,47窗口,5土,6水泵,61回水管,62散热管,621弯曲部,622翅片,7柜体,71吸热片,72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30.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户外配网自动化操作柜作以下详细说明。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公知技术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实用新型。
31.如图1至图14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户外配网自动化操作柜,包括柜体7、支撑座4、底座、吸热组件和散热组件,柜体7内安装电气元件,所述柜体的下方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底座和支撑座,对柜体内电气元件进行散热的吸热组件设于柜体7内,所述散热组件的散热管埋于地面之下,所述散热组件与吸热组件通过管路相连。
32.所述底座包括底板1、螺母12和固定在底板底部的钢筋笼14,所述底板1的中心处设有便于浇筑混凝土的中心孔13,底板1的四周边缘均匀设有多个第一螺纹孔11,底板1四周边缘的底部对应多个第一螺纹孔11设有螺母12,紧固螺栓15穿与第一螺纹孔11和螺母12
螺纹连接。所述钢筋笼包括与底板直接接触固定的多根竖向钢筋141、将竖向钢筋连接在一起的横向钢筋142,横向钢筋设置有多根且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钢筋笼14的外围设有围板2,围板2围成一个矩形,使用时,首先在地面之下挖方形土坑,然后将围板放置在土坑内,此时围板内形成灌注混凝土的灌注腔;将底座下方的钢筋笼放置在围板内,透过中心孔向灌注腔内加入混凝土3。
33.将底座放入土坑内后,围板2位于若干螺母12围成的方形的内侧。将底座放置在土坑内,并灌注混凝土后,便形成了基础。待基础牢固后,在基础上安装支撑座4。所述支撑座4包括一对上下设置的连接板41、设置在两连接板之间的方框42,连接板41与方框42之间焊接连接,上方连接板和下方连接板分别设有多个第二螺纹孔43,上方连接板的多个第二螺纹孔43与柜体底部螺母对应,紧固螺栓15穿过第二螺纹孔43与柜体7底部螺母螺纹连接,起到把柜体7和支撑座4固定在一起的作用;下方连接板的多个第二螺纹孔43与底板1上的第一螺纹孔11和螺12母对应,紧固螺栓依次穿过第二螺纹和第一螺纹孔后与底板底部的螺母螺纹连接。上方连接板上设有一便于管路走线的通孔46,所述方框42前侧设有便于对方框内部设备进行维修的窗口47。
34.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水泵6,回水管61和散热管62,散热组件的水泵以及连接管路设于支撑座的方框42内腔。所述散热管62的一端与水泵6连接,另一端与吸热组件连接,所述回水管61一端与水泵6连接,另一端与吸热组件连接,所述散热管62的中部为弯曲部,所述弯曲部设有提高散热效果的翅片。所述吸热组件包括至少一片内部为腔体的吸热片71,所述吸热片71的进水端通过连接管72与水泵6连接,吸热片71的出水端通过管路与散热组件连接。散热原理为:通过吸热片71吸收柜体7内的热量,吸热后的液体经泵体送至散热管内,由于散热管62埋入地面下,通过地面下土壤温度进行散热,冷却后的液体再从散热管62的出口端输送至吸热片71,再次进行吸热功能,如果循环实现散热功能。散热管62的一端可从支撑座4侧壁引入与水泵6连接,另一端从柜体7侧壁引入与吸热片71内腔相连,其中吸热片71可根据柜体内腔的大小设置不同数量,所有吸热片71的内腔通过管路连通,保证与水泵和散热管形成循环的散热管路。
35.安装时,如图14所示,将支撑座4放置在底板1上,使得支撑座4下方连接板上的第二螺纹孔43与底板1上的第一螺纹孔44一一对正,然后在第一、第二螺纹孔中穿入紧固螺栓15,实现支撑座4与底座的相对固定,此时紧固螺栓15旋入底板1上的螺母12内一部分。将柜体7放置在支撑座4上方的连接板41上,将柜体7底部的螺母与上方连接板上的第二螺纹孔43对正,然后在第二螺纹孔43与螺母之间穿入紧固螺栓15,实现支撑座与柜体的固定连接。这样,通过位于中间的支撑座,将柜体与底座间接性的固定连接在一起。紧固螺栓的螺帽部分置于上下设置的两块连接板之间,且位于方框的外侧。将支撑座4与柜体7安装在一起后,可以在上下两连接板之间安装挡板44,在挡板44上设有与卡扣45卡接配合的卡板,四块挡板44的设置将两连接板41之间的缝隙实现封堵。如图9所示,在方框42内设有水泵6,水泵上连接有回水管61和散热管62,其中散热管62的第一端与水泵连接,散热管的中部为弯曲部621,在散热管的弯曲部分设有翅片622,弯曲部用于埋入地面之下,这样冷却液经过弯曲部时,可以将热量传递给地面之下的土壤。如图12、图13所示,在柜体的内壁设有吸热机构,吸热机构包括上下设置的两块吸热片71,两吸热片连通在一起,吸热片为金属材质,且厚度较薄,以便于吸收柜体内的空气热量。上方的吸热片与散热管的第二端连接,这样经散热管流
出的冷却液可以进入上方的吸热片,下方的吸热片上连接有连接管72,连接管还与回水管连接。这样水泵将吸热片内的具有较高温度的冷却液泵入散热管内,在散热管内冷却液与地面之下的土5热交换后,进入吸热片,再次执行吸热功能,如此循环往复。水泵的动力来源可以是市电,也可以是光伏发电。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水泵处于工作状态。将柜体与支撑座安装在一起之前,应先将连接管与回水管连接起来。回水管在方框内盘绕一段,且具有弹性,这样设计便于将回水管从通孔内抽出,与连接管进行连接。
36.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柜各部分为模块化设计,便于安装和拆卸,,操作方便简单,不受地形限制;支撑座的设置使得柜体与地面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可以避免水淹,起到防潮作用;可以对柜体内进行强制散热具有很好的散热效果。
37.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原理,本说明书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38.除说明书所述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