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固定组件及具有其的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54823发布日期:2022-02-26 01:01阅读:82来源:国知局
辅助固定组件及具有其的电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加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辅助固定组件及具有其的电机。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对电机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针对同一机座号的电机,加工不同外径尺寸的电机定子时需要使用不同内径的机壳,即加工不同外径尺寸的电机定子需要对机壳重新开模。
3.然而,上述加工方式不仅增加了电机的加工、设计成本,也导致电机的加工周期较长,影响电机的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辅助固定组件及具有其的电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不同外径尺寸的电机定子需要对机壳重新开模而增大了电机加工成本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辅助固定组件,用于将电机定子安装在机壳内,辅助固定组件包括:限位结构,至少部分限位结构伸入机壳内且与机壳限位配合;其中,限位结构具有限位凹部,至少部分电机定子的一端伸入限位凹部内,以使该端的端面与限位凹部限位配合止挡。
6.进一步地,限位结构为筒状结构,限位凹部设置在筒状结构的内周面上。
7.进一步地,限位凹部为一个;或者,限位凹部为多个,多个限位凹部沿筒状结构的周向间隔设置。
8.进一步地,筒状结构的内周面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环形面、过渡面及第二环形面,第一环形面与过渡面围绕形成限位凹部,以使端面与过渡面限位止挡;其中,第一环形面和第二环形面均与筒状结构同轴设置。
9.进一步地,第一环形面的内径d1小于第二环形面的内径d2,第一环形面的内径d1与电机定子的定子线包外径d3之间满足:d
1-d3≥5mm。
10.进一步地,第二环形面的内径d2与电机定子的外径d相同。
11.进一步地,第二环形面与限位结构的外周面之间具有预设厚度h,预设厚度h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10mm;和/或,第二环形面的宽度w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15mm。
12.进一步地,限位结构为多个,多个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沿电机定子的中心轴,第一限位结构位于前端盖与第二限位结构之间,第二限位结构位于后端盖与第一限位结构之间。
13.进一步地,第二限位结构具有设置在限位结构的外周面上的环形凹部,环形凹部用于避让后端盖的环形凸起。
14.进一步地,环形凹部为环形槽,环形槽的槽壁与环形凸起之间具有预设间隙s,预
设间隙s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或等于2.5mm。
15.进一步地,第二限位结构朝向后端盖的端面与机壳朝向后端盖的端面平齐设置。
16.进一步地,限位结构具有凹槽,沿限位结构的径向,凹槽贯穿限位结构;其中,凹槽为一个;或者,凹槽为多个,多个凹槽沿限位结构的周向和/或轴向间隔设置。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以及设置在机壳内的电机定子、转子及辅助固定组件,转子设置在电机定子内;其中,辅助固定组件为上述的辅助固定组件。
18.进一步地,电机还包括:缓冲结构,设置在电机定子和机壳之间;其中,缓冲结构为弹簧;或者,缓冲结构由橡胶、硅胶、海绵中的一种制成。
19.进一步地,缓冲结构为多个,多个缓冲结构沿电机定子的周向间隔设置;或者,缓冲结构呈环形。
20.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需要将电机定子装配在机壳内进行加工时,工作人员可先将电机定子的一端伸入限位结构的限位凹部内,以使该端的端面与限位凹部限位配合止挡。之后,再将完成装配后的限位结构和电机定子整体装入机壳内;或者,工作人员先将限位结构装入机壳内,再将电机定子的一端伸入限位结构的限位凹部内,以通过限位结构将电机定子安装在机壳内。这样,电机定子通过限位结构安装在机壳内,针对不同外径尺寸的电机定子,只需重新加工限位结构(辅助固定组件)即可,只要确保限位结构能够对电机定子限位,且限位结构能够与机壳限位配合即可,无需对机壳重新开模,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不同外径尺寸的电机定子需要对机壳重新开模而增大了电机加工成本的问题,提升了机壳的通用性,降低了电机的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21.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2.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固定组件的实施例与机壳、电机定子、缓冲结构、前端盖及后端盖装配后的剖视图;
23.图2示出了图1中的辅助固定组件与机壳、电机定子、缓冲结构、前端盖及后端盖装配后的a处放大示意图;
24.图3示出了图1中的辅助固定组件的第二限位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4示出了图3中的第二限位结构的剖视图;
26.图5示出了图1中的辅助固定组件的第一限位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6示出了图5中的第一限位结构的剖视图;
28.图7示出了图1中的电机定子的剖视图;
29.图8示出了图1中的辅助固定组件与机壳、电机定子、前端盖及后端盖装配后的另一方向的剖视图;以及
30.图9示出了图1中的缓冲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2.10、电机定子;20、机壳;31、限位结构;311、第一环形面;312、过渡面;313、第二环
形面;314、限位凹部;32、第一限位结构;33、第二限位结构;331、环形凹部;40、前端盖;50、后端盖;51、环形凸起;60、缓冲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4.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35.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不同外径尺寸的电机定子需要对机壳重新开模而增大了电机加工成本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辅助固定组件及具有其的电机。
37.如图1至图8所示,辅助固定组件用于将电机定子10安装在机壳20内,辅助固定组件包括限位结构31。至少部分限位结构31伸入机壳20内且与机壳20限位配合。其中,限位结构31具有限位凹部314,至少部分电机定子10的一端伸入限位凹部314内,以使该端的端面与限位凹部限位配合止挡。
38.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需要将电机定子10装配在机壳20内进行加工时,工作人员可先将电机定子10的一端伸入限位结构31的限位凹部314内,以使该端的端面与限位凹部314限位配合止挡。之后,再将完成装配后的限位结构31和电机定子10整体装入机壳20内;或者,工作人员先将限位结构31装入机壳20内,再将电机定子10的一端伸入限位结构31的限位凹部314内,以通过限位结构31将电机定子10安装在机壳20内。这样,电机定子10通过限位结构31安装在机壳20内,针对不同外径尺寸的电机定子10,只需重新加工限位结构31(辅助固定组件)即可,只要确保限位结构31能够对电机定子10限位,且限位结构31能够与机壳20限位配合即可,无需对机壳20重新开模,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不同外径尺寸的电机定子需要对机壳20重新开模而增大了电机加工成本的问题,提升了机壳20的通用性,降低了电机的加工成本。
39.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31为筒状结构,限位凹部314设置在筒状结构的内周面上。这样,只需将电机定子10伸入筒状结构内且使得限位凹部314对电机定子10的端面进行限位止挡即可完成限位结构31和电机定子10的装配,以使限位结构31与电机定子10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同时,上述设置使得限位结构31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限位结构31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
40.可选地,限位凹部314为一个;或者,限位凹部314为多个,多个限位凹部314沿筒状结构的周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限位凹部314的个数选取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41.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凹部314为一个,且限位凹部314呈环状,进而增大了电机定子10的端面与限位凹部314的接触面积,提升了限位凹部314对该端面的限位可靠性,以将电机定子10稳定地安装在机壳20内。
42.如图3至图6所示,筒状结构的内周面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环形面311、过渡面312及第二环形面313,第一环形面311与过渡面312围绕形成限位凹部314,以使端面与过渡面312限位止挡。其中,第一环形面311和第二环形面313均与筒状结构同轴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一环形面311、过渡面312及第二环形面313围绕形成台阶面,电机定子10的端面与台阶面限位止挡,以实现限位结构31和电机定子10的装配。同时,上述设置使得限位凹部314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限位凹部314的加工成本。
43.如图4、图6及图7所示,第一环形面311的内径d1小于第二环形面313的内径d2,第一环形面311的内径d1与电机定子10的定子线包外径d3之间满足:d
1-d3≥5mm。这样,上述设置能够避免限位结构31和电机定子10在装配过程中伤线,进而确保运行过程中的定子线包电气安全。同时,第二环形面313起到径向固定电机定子10的作用,同等于机壳内径作用。
4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环形面313的内径d2与电机定子10的外径d相同。这样,第二环形面313与电机定子10过盈配合,以对电机定子10进行固定,只需将限位结构31与机壳20限位配合,即可将电机定子10固定在机壳20内。
45.具体地,过渡面312与筒状结构的中心轴相互垂直设置,以对电机定子10伸入筒状结构一端的端面进行限位止挡,第二环形面313与电机定子10过盈配合,以对电机定子10进行固定。
46.如图6所示,第二环形面313与限位结构31的外周面之间具有预设厚度h,预设厚度h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10mm。这样,上述设置提升了限位结构31的整体结构强度,避免第二环形面313在电机定子10的作用下发生形变而影响限位结构31与电机定子10的装配稳定性和限位可靠性。
47.在本实施例中,预设厚度h为5mm。需要说明的是,预设厚度h的取值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预设厚度h为6mm、或7mm、或8mm、或9mm。
48.可选地,第二环形面313的宽度w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15mm。这样,上述设置不仅增大了电机定子10与第二环形面313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了限位结构31和电机定子10的装配稳定性。同时,上述设置提升了限位结构31的结构强度,延长了辅助固定组件的使用寿命。
49.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环形面313的宽度w为15mm。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环形面313的宽度w取值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二环形面313的宽度w为6mm、或7mm、或8mm、或9mm、或10mm、或11mm、或12mm、或13mm、或14mm。
50.可选地,限位结构31为多个,多个限位结构31包括第一限位结构32和第二限位结构33,沿电机定子10的中心轴,第一限位结构32位于前端盖40与第二限位结构33之间,第二限位结构33位于后端盖50与第一限位结构32之间。这样,第一限位结构32和第二限位结构33分别对电机定子10的两端进行固定,以防止电机定子10的两端相对于机壳20发生移动或窜动而影响电机定子10的加工质量。
51.具体地,第一限位结构32用于对电机定子10的前端进行限位、固定,第二限位结构33用于对电机定子10的后端进行限位、固定,以将电机定子10稳定地安装在机壳20内。其中,第一限位结构32和第二限位结构33均与电机定子10过盈配合。
52.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限位结构33具有设置在限位结构31的外周面上的环形凹部331,环形凹部331用于避让后端盖50的环形凸起51。这样,在机壳20和后端盖50进行装配的
过程中,环形凹部331能够避让后端盖50,以避免装配过程中发生结构干涉而影响正常装配。
53.可选地,环形凹部331为环形槽,环形槽的槽壁与环形凸起51之间具有预设间隙s,预设间隙s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或等于2.5mm。这样,在第二限位结构33与后端盖50进行装配的过程中,上述设置避免二者之间发生运动干涉而影响第二限位结构33与机壳20的装配。其中,环形槽的槽宽大于等于7mm且小于等于9mm,环形凸起51的宽度为6.5mm。
5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32的纵截面(纵截面与筒状结构的中心轴相互平行设置)类似于直角“l”型。第二限位结构33的纵截面(纵截面与筒状结构的中心轴相互平行设置)为直角“s”状,以使第二限位结构33的内周面呈现两处直角转折的结构,一处直角用于固定电机定子10,一处直角用于避让后端盖50装配。这样,第一限位结构32和第二限位结构33配合使用,电机定子10与第一限位结构32和第二限位结构33装配完成后,整体压入机壳20内进行总装。
5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结构33朝向后端盖50的端面与机壳20朝向后端盖50的端面平齐设置。这样,上述设置免去电机定子入壳工装,以使第二限位结构33与机壳20的装配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装配难度。
56.可选地,限位结构31具有凹槽,沿限位结构31的径向,凹槽贯穿限位结构31。其中,凹槽为一个;或者,凹槽为多个,多个凹槽沿限位结构31的周向和/或轴向间隔设置。具体地,凹槽设置在限位结构31上第二环形面313所对应的部分,进而减小了第二环形面313与电机定子10的接触面积,以使电机定子10和限位结构31更易拆装。同时,上述设置能够减小限位结构31的整体重量,实现限位结构31的轻量化设计。
5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机壳20以及设置在机壳20内的电机定子10、转子及辅助固定组件,转子设置在电机定子10内。其中,辅助固定组件为上述的辅助固定组件。
58.如图1、图8及图9所示,电机还包括缓冲结构60。缓冲结构60设置在电机定子10和机壳20之间。其中,缓冲结构60为弹簧;或者,缓冲结构60由橡胶、硅胶、海绵中的一种制成。这样,缓冲结构60的上述设置能够起到减振作用,在电机运行过程中,能够较大程度地减小电机的振动,也降低了电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59.在本实施例中,缓冲结构60为减振弹簧,能够避免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振动和噪声,也使得缓冲结构6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缓冲结构60的加工成本。
60.具体地,减振弹簧的截面半径在0.2~1mm的范围内,自然状态下减振弹簧的自由高度在5~10mm的范围内,减振弹簧的压缩高度在1~3mm的范围内。其中,减振弹簧安装在机壳20与电机定子10的中部位置处。
61.可选地,缓冲结构60为多个,多个缓冲结构60沿电机定子10的周向间隔设置;或者,缓冲结构60呈环形。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缓冲结构60的设置方式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62.在本实施例中,缓冲结构60为12个,12个缓冲结构60在机壳20内对称分布。需要说明的是,缓冲结构60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缓冲结构60为一个、或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多个。
63.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64.当需要将电机定子装配在机壳内进行加工时,工作人员可先将电机定子的一端伸
入限位结构的限位凹部内,以使该端的端面与限位凹部限位配合止挡。之后,再将完成装配后的限位结构和电机定子整体装入机壳内;或者,工作人员先将限位结构装入机壳内,再将电机定子的一端伸入限位结构的限位凹部内,以通过限位结构将电机定子安装在机壳内。这样,电机定子通过限位结构安装在机壳内,针对不同外径尺寸的电机定子,只需重新加工限位结构(辅助固定组件)即可,只要确保限位结构能够对电机定子限位,且限位结构能够与机壳限位配合即可,无需对机壳重新开模,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不同外径尺寸的电机定子需要对机壳重新开模而增大了电机加工成本的问题,提升了机壳的通用性,降低了电机的加工成本。
65.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66.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6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6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