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用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85930发布日期:2022-01-19 19:41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用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配电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用配电箱。


背景技术:

2.在机房空调中,配电组件是控制空调运行的神经中区部位,配电组件内部设置有配电板,配电板需要连接很多电线,如电源线、内外机连接线等,这些电线在与配电板连接时需要进行穿线等复杂动作。
3.但是目前配电组件在穿线时存在以下问题:
4.1、电线在配电箱体外部比较杂乱,又缺少有效固定,因此相互间往往会产生干涉,而这会严重影响了电线与配电板连接操作,给空调的装配工作和售后安装工作带来不便,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走线容易随机振动,长期使用后,线体容易松动,降低了空调器的使用寿命。
5.2、配电箱的接线端子位置多为直接通过电线引出,从而导致接线端子的位置不定,工作人员安置时需要通过电线从元器件找到对应的接线端子,安装过程较为繁琐。
6.3、配电组件多为抽屉式或旋转式安装在空调中,需要预留一定长度的线缆,造成线缆成本增加,活动部件因疲劳或损坏后时间长了可靠性降低。
7.4、配电箱内的电线布局杂乱,影响控制元件的拆装检修,且强电线和弱电线相互靠近,会产生相互干扰,使空调运行时电流不稳,造成机器故障,还有可能引起火灾,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用配电箱,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配电箱内的电线布局杂乱,影响控制元件的拆装检修,且强电线和弱电线相互靠近,会产生相互干扰,使空调运行时电流不稳,造成机器故障,还有可能引起火灾,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9.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用配电箱,其包括:
10.箱本体,其具有用于收容配电单元的收容空间;且其至少一端的两侧开设有两个第一走线孔组,以及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走线孔组之间的第二走线孔组;所述第一走线孔组和所述第二走线孔组分别用于通入弱电线束和强电线束;
11.两个第一走线柱,两个所述第一走线柱分别竖直设于所述箱本体的两相对的内壁上,并分别对应所述第一走线孔组和所述第二走线孔组,以将所述弱电线束和强电线束分束成多个弱电线和强电线,并通入所述收容空间内;
12.两个第二走线柱,两个所述第二走线柱上下间隔分设于所述箱本体内,并分别对应两个所述第一走线柱,以将所述强电线和弱电线分别接入所述配电单元。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走线柱为中空结构,且所述第一走线柱的两相对的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一分线孔组,所述第一分线孔组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走线柱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分线孔。
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线孔包括:
15.第一过线孔,其用于将所述强电线或弱电线通入至所述收容空间内;
16.第一卡线槽,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过线孔连通,另一端沿所述第一走线柱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卡线槽用于卡住所述强电线或弱电线。
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走线柱为中空结构,且所述第二走线柱的两相对的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二分线孔组,所述第二分线孔组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走线柱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分线孔。
1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线孔包括:
19.第二过线孔,其用于将所述强电线或弱电线通入至所述收容空间内;
20.第二卡线槽,其一端与所述第二过线孔连通,另一端沿所述第二走线柱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卡线槽用于卡住所述强电线或弱电线。
2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本体的内壁上设有扎线爪,所述扎线爪用于固定所述收容空间内的线束。
2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本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出线孔,所述出线孔用于将所述收容空间内的线束导出。
2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本体的内壁上设有多个导轨,各所述导轨沿所述箱本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导轨用于卡持所述配电单元。
2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本体内还设有照明单元、光线判断单元和控制装置;
25.所述光线判断单元用于感应环境光线的强度;
26.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光线判断单元和所述照明单元均连接,并用于根据所述光线判断单元检测的环境光线的强度,控制所述照明单元照明。
2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照明单元为led灯。
28.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计第一走线孔组和第二走线孔组,以及与第一走线孔组和第二走线孔组对应的两个第一走线柱和第二走线柱,以分开强电线和弱电线,防止强电线和弱电线产生相互干扰,导致空调运行时电流不稳,造成机器故障。并且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用配电箱能将电线整齐有序地固定在箱本体内,从而便于电线与配电单元之间的连接和拆卸操作,方便空调装配工作和售后安装工作,进而大大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
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用配电箱,由于在进行线束走线时,将弱电线束从箱本体的顶板或底板的一侧的第一走线孔组的第一走线孔通入,将强电线束从箱本体的顶板或底板的一侧的第二走线孔组的第二走线孔通入,再将强电线束伸入其中一个第一走线柱内,弱电线束伸入另一个第一走线柱内,并分别在两个第一走线柱内进行分束,将强电线束分成多个强电线从对应的第一走线柱内穿出至收容空间内,并将弱电线束分成多个弱电线从对应的第一走线柱内穿出至收容空间内,再将各强电线通入其中一个第二走线柱,将各弱电线通入另一个第二走线柱,最后分别将强电线和弱电线接入配电单元,因此,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计第一走线孔组和第二走线孔组,以及与第一走线孔组和第二走线孔组对应的两个第一走线柱和第二走线柱,以分开强电线和弱电线,防止强电线和弱电线产生相互干扰,使空调运行时电流不稳,造成机器故障。并且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用配电箱能将电线整齐有序地固定在箱本体内,从而便于电线与配电单元之间的连接和拆卸操作,方便空调
装配工作和售后安装工作,进而大大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用配电箱的结构示意图(不包括配电单元);
3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用配电箱的爆炸图;
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用配电箱的结构示意图(包括配电单元);
3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箱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不包括侧板);
3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走线柱的结构示意图;
3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走线柱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箱本体的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3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39.图中:1、箱本体;10、收容空间;11、第一走线孔组;12、第二走线孔组;2、配电单元;3、第一走线柱;30、第一分线孔;300、第一过线孔;301、第一卡线槽;4、第二走线柱;40、第二分线孔;400、第二过线孔;401、第二卡线槽;5、扎线爪;6、出线孔;7、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1.参见图1-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用配电箱,其包括箱本体1、两个第一走线柱3和两个第二走线柱4,箱本体1具有用于收容配电单元2的收容空间10;且其至少一端的两侧开设有两个第一走线孔组11,以及位于两个第一走线孔组11之间的第二走线孔组12;第一走线孔组11和第二走线孔组12分别用于通入弱电线束和强电线束;两个第一走线柱3分别竖直设于箱本体1的两相对的内壁上,并分别对应第一走线孔组11和第二走线孔组12,以将弱电线束和强电线束分束成多个弱电线和强电线,并通入收容空间10内;两个第二走线柱4上下间隔分设于箱本体1内,并分别对应两个第一走线柱3,以将强电线和弱电线分别接入配电单元2。
42.本技术实施例的箱本体1为一侧开口的盒体,其内具有用于收容配电单元2的收容空间10;箱本体1包括背板、分设于背板上下两端的顶板和底板,以及分设于背板两侧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箱本体1通过左侧板和右侧板固定在空调的侧梁上,且开口的一侧朝向空调,将线束整洁有序的收容在收容空间10内,提高了空调工作人员在配电操作时的安全性。
43.第一走线孔组11包括多个第一走线孔,第二走线孔组12包括多个第二走线孔;在进行线束走线时,将弱电线束从箱本体1的顶板或底板的一侧的第一走线孔组11的第一走线孔通入,将强电线束从箱本体1的顶板或底板的一侧的第二走线孔组12的第二走线孔通
入,再将强电线束伸入其中一个第一走线柱3内,弱电线束伸入另一个第一走线柱3内,并分别在两个第一走线柱3内进行分束,将强电线束分成多个强电线从对应的第一走线柱3内穿出至收容空间10内,并将弱电线束分成多个弱电线从对应的第一走线柱3内穿出至收容空间10内,再将各强电线通入其中一个第二走线柱4,将各弱电线通入另一个第二走线柱4,最后分别将强电线和弱电线接入配电单元2。
4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计第一走线孔组11和第二走线孔组12,以及与第一走线孔组11和第二走线孔组12对应的两个第一走线柱3和第二走线柱4,以分开强电线和弱电线,防止强电线和弱电线产生相互干扰,导致空调运行时电流不稳,造成机器故障。并且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用配电箱能将电线整齐有序地固定在箱本体1内,从而便于电线与配电单元2之间的连接和拆卸操作,方便空调装配工作和售后安装工作,进而大大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
45.可选的,参见图5所示,第一走线柱3为中空结构,且第一走线柱3的两相对的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一分线孔组,第一分线孔组包括多个沿第一走线柱3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分线孔30。
46.从第一走线孔组11或第二走线孔组12通人的电线束伸入第一走线柱3内,再将电线束分束,并分别从各第一分线孔30穿出至收容空间10内。
47.优选的,参见图5所示,第一分线孔30包括第一过线孔300和第一卡线槽301,第一过线孔300用于将强电线或弱电线通入至收容空间10内;第一卡线槽301一端与第一过线孔300连通,另一端沿第一走线柱3的宽度方向延伸;且第一卡线槽301用于卡住强电线或弱电线。
48.第一过线孔300的直径略大于电线的直径,以使电线从第一过线孔300穿出,第一卡线槽301的直径与电线的直径正好匹配,电线从第一过线孔300内穿出后,再沿第一卡线槽301移动并卡持于第一卡线槽301内,实现电线的固定。
49.通过第一卡线槽301来定位电线,不但便于对电线的定位,提高电线的整齐性,还避免了电线随机振动而引起的线体松动,提高电线的使用可靠性,进而提高空调的使用寿命。
50.可选的,参见图6所示,第二走线柱4为中空结构,且第二走线柱4的两相对的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二分线孔组,第二分线孔组包括多个沿第二走线柱4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分线孔40。
51.从第一走线孔组11或第二走线孔组12通人的电线束伸入第二走线柱4内,再将电线束分束,并分别从各第二分线孔40穿出至收容空间10内。
52.优选的,参见图6所示,第二分线孔40包括第二过线孔400和第二卡线槽401,第二过线孔400其用于将强电线或弱电线通入至收容空间10内;第二卡线槽401一端与第二过线孔400连通,另一端沿第二走线柱4的宽度方向延伸;且第二卡线槽401用于卡住强电线或弱电线。
53.第二过线孔400的直径略大于电线的直径,以使电线从第二过线孔400穿出,第二卡线槽401的直径与电线的直径正好匹配,电线从第二过线孔400内穿出后,再沿第二卡线槽401移动并卡持于第二卡线槽401内,实现电线的固定。
54.通过第二卡线槽401来定位电线,不但便于对电线的定位,提高电线的整齐性,还
避免了电线随机振动而引起的线体松动,提高电线的使用可靠性,进而提高空调的使用寿命。
55.进一步的,参见图7所示,箱本体1的内壁上设有扎线爪5,扎线爪5用于固定收容空间10内的线束。
56.通过扎线爪5将线束整齐有序地固定在箱本体1内,从而便于线束与配电单元2之间的连接和拆卸操作,方便空调装配工作和售后安装工作,进而大大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
57.进一步的,参见图7所示,箱本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出线孔6,出线孔6用于将收容空间10内的线束导出。
58.进一步的,参见图8所示,箱本体1的内壁上设有多个导轨7,各导轨7沿箱本体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导轨7用于卡持配电单元2。
59.配电单元2卡接在导轨7上,并且端子接头指向箱本体1的敞开口,即在进行接线时,工作人员直接将外部各个部件的端子插头依次插入对应的配电单元2的端子接头内即可完成安装,不用再寻找各个元器件对应的端子口,使得安装快捷高效,大大的提高了装配效率。
60.可选的,箱本体1内还设有照明单元、光线判断单元和控制装置;光线判断单元用于感应环境光线的强度;控制装置与光线判断单元和照明单元均连接,并用于根据光线判断单元检测的环境光线的强度,控制照明单元照明。且本技术实施例的照明单元为led灯。
61.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增设照明单元,以实现弱光线情况下的照明,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接线操作,提高操作安全性。
6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64.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