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封闭直线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56992发布日期:2022-07-06 01:05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全封闭直线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封闭直线模组。


背景技术:

2.直线模组由于具有线性移动、单体运动速度快,重复定位精度高的特性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界的机台上进行相关的生产操作,直线模组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各样的设备中用于生产操作,使用直线模组进行生产能够有效的减轻自动化生产线和自动化设备开发的时间和效率,为设备制造发展贡献了不可缺少的功劳。现有技术中,通过直线模组主要由驱动件、滑轨、底座和滑块等部件组成,通过驱动件装配在滑块上与底座中的磁条相互作用使滑块成为一个动子,带动物体移动,然而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直线模组来用于工业生产制造中存在安装占用面积较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封闭直线模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直线模组安装占用面积较大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封闭直线模组,包括底座、多个磁条、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防尘带,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开口朝上的直线凹槽,各所述磁条相连铺设于所述直线凹槽的底部用于与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件配合产生浮力,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均滑动安装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的首尾两侧面上均设置有胶垫,所述防尘带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且所述防尘带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座顶部的两端,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件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底部,且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件均位于所述直线凹槽中。
5.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均包括安装底板、滑动板和封盖,所述安装底板位于所述直线凹槽内,且所述安装底板滑动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各所述胶垫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底板的首尾两侧面上,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件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安装底板的底部,所述防尘带部分位于所述滑动板和所述封盖之间,且所述滑动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底板上,所述封盖盖封所述滑动板的顶部表面。
6.优选地,所述滑动板包括第一侧柱、第二侧柱、梯形坡板、两个长轴和两个短轴,所述梯形坡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底板上,且所述梯形坡板的两斜面自下而上的朝中间倾斜设置,所述第一侧柱和所述第二侧柱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封盖底部两侧边缘,所述第一侧柱和所述第二侧柱分别与所述梯形坡板的两侧面连接,两所述长轴分别位于所述梯形坡板的前后端,且两所述长轴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柱和所述第二侧柱之间转动连接,两所述短轴转动安装于所述梯形坡板的两侧面上。
7.优选地,所述梯形坡板的两侧面上均设置有安装槽,且两所述短轴分别转动安装于两所述安装槽中,所述短轴的部分位于所述安装槽内。
8.优选地,所述封盖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开口,且所述安装开口位于所述封盖侧边缘的中间位置,所述封盖的两侧面上均设置有两个安装孔,且两个安装孔分别位于所述安装开口的两侧。
9.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柱和所述第二侧柱的顶部位于中间位置并排间隔设置有若干连接孔,且各所述连接孔均位于所述安装开口处,所述第一侧柱和所述第二侧柱的侧面两端设置有分别与所述安装孔相对应的定位孔。
10.优选地,两所述长轴位于所述防尘带的上方,两所述短轴位于所述防尘带的下方。
11.优选地,所述底座包括底板、两个侧挡板和两个端部挡板,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两个临近两侧边的条状凸起,各所述磁条均固定安装于所述底板上,且各所述磁条均位于两所述条状凸起之间,两所述侧挡板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座的两侧面上,且所述滑动板位于两所述侧挡板上方,两所述端部挡板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底板两端侧面上,且两所述侧挡板的两端均分别与两所述端部挡板之间抵接,所述防尘带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两所述端部挡板的顶部。
12.优选地,所述侧挡板的横截面呈倒置l型,且所述侧挡板的侧面滑动安装有用于感应所述滑动板侧面的感应片的位置感应器。
13.优选地,所述端部挡板顶部固定安装有压片,且所述防尘带的端部位于所述压片和所述端部挡板之间。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全封闭直线模组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15.本实用新型中的全封闭直线模组由底座、多个磁条、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防尘带组装而成,装配的部件中需要在底座上面开设一个直线凹槽用于安装各个磁条,且各个磁条相连铺满直线凹槽底部,通过连续铺设的磁条与位于磁条上方的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配合产生浮力,使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能够悬浮在连接设置的各个磁条上方,通过第在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的运行下能够实现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在悬浮时于各个磁条上方进行移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在底部两侧设置两滑块,通过滑块华东安装在直线凹槽内设置的滑条上面,且两个滑条分别位于各个磁条的两侧,再将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底部,通过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带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依据滑条的轨迹进行移动,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的前后两侧面上面均设置有一对胶垫,通过胶垫与底座的直线凹槽内侧壁之间碰撞限位,以及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相互碰撞限位,避免碰撞发生造成部件磨损损坏,防尘带先将一端固定安装在底座的顶部一侧边缘位置,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在固定安装到底座的顶部另一侧的边缘位置,实现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进行任意位置的移动时都能够完全遮挡住裸露出来的直线凹槽开口,减少粉尘的进入,通过上述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减少整个直线模组对于安装空间占比的需求。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
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全封闭直线模组的效果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全封闭直线模组的爆炸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全封闭直线模组的动子爆炸图。
20.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1.10—底座
ꢀꢀꢀꢀꢀꢀꢀꢀꢀꢀꢀꢀ
11—底板
ꢀꢀꢀꢀꢀꢀꢀꢀꢀꢀꢀ
12—侧挡板
22.13—端部挡板
ꢀꢀꢀꢀꢀꢀꢀꢀ
20—磁条
ꢀꢀꢀꢀꢀꢀꢀꢀꢀꢀꢀ
30—第一驱动件
23.40—第二驱动件
ꢀꢀꢀꢀꢀꢀ
50—第一安装板
ꢀꢀꢀꢀꢀ
51—安装底板
24.52—滑动板
ꢀꢀꢀꢀꢀꢀꢀꢀꢀꢀ
53—封盖
ꢀꢀꢀꢀꢀꢀꢀꢀꢀꢀꢀ
60—第二安装板
25.70—防尘带
ꢀꢀꢀꢀꢀꢀꢀꢀꢀꢀ
121—位置感应器
ꢀꢀꢀꢀ
521—第一侧柱
26.522—第二侧柱
ꢀꢀꢀꢀꢀꢀꢀ
523—梯形坡板
ꢀꢀꢀꢀꢀꢀ
524—长轴
27.525—短轴
ꢀꢀꢀꢀꢀꢀꢀꢀꢀꢀꢀ
531—安装开口
ꢀꢀꢀꢀꢀꢀ
5211—感应片。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1~3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提供一种全封闭直线模组,包括底座10、多个磁条20、第一驱动件30、第二驱动件40、第一安装板50、第二安装板60和防尘带70,磁条20的中间设置有凸起平面,凸起平面的设置能够抬高磁条20作用的高度,所述底座10上设置有开口朝上的直线凹槽,各所述磁条20相连铺设于所述直线凹槽的底部用于与所述第一驱动件30和所述第二驱动件40配合产生浮力,各个磁条20的宽度小于直线凹槽开口的宽度,便于各个磁条20的安装,且第一驱动件30和第二驱动件40的宽度也小于直线凹槽
开口的宽度,能够确保第一驱动件30和第二驱动件40在放置到直线凹槽中与各个磁条20之间相互配合后能够自由的进行移动,所述第一安装板50和所述第二安装板60均滑动安装于所述底座10上,且所述第一安装板50和所述第二安装板60的首尾两侧面上均设置有胶垫,胶垫用于防止碰撞,通过胶垫来隔绝第一安装板50和第二安装板60直接与物体或者相互之间的碰撞,造成第一安装板50和第二安装板60的磨损和损坏,所述防尘带70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板50和所述第二安装板60,且所述防尘带70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座10顶部的两端,防尘带70穿过第一安装板50和第二安装板60在实现对直线凹槽全面遮盖的同时能够不影响到第一安装板50和第二安装板60的安装运行,同时使第一安装板50和第二安装板60即使在运行中也不会影响到防尘带70的粉尘遮挡功能,所述第一驱动件30和所述第二驱动件40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50和所述第二安装板60的底部,且所述第一驱动件30和所述第二驱动件40均位于所述直线凹槽中,在于磁条20的相互作用下,第一驱动件30和第二驱动件40在直线凹槽内进行位置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安装板50 和第二安装板60进行移动。
33.本实用新型中的全封闭直线模组由底座10、多个磁条20、第一驱动件30、第二驱动件40、第一安装板50、第二安装板60和防尘带70组装而成,装配的部件中需要在底座10上面开设一个直线凹槽用于安装各个磁条20,且各个磁条 20相连铺满直线凹槽底部,通过连续铺设的磁条20与位于磁条20上方的第一驱动件30和第二驱动件40配合产生浮力,使第一驱动件30和第二驱动件40 能够悬浮在连接设置的各个磁条20上方,通过第在第一驱动件30和第二驱动件40的运行下能够实现第一驱动件30和第二驱动件40在悬浮时于各个磁条20 上方进行移动,第一安装板50和第二安装板60在底部两侧设置两滑块,通过滑块华东安装在直线凹槽内设置的滑条上面,且两个滑条分别位于各个磁条20 的两侧,再将第一驱动件30和第二驱动件40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板50和第二安装板60底部,通过第一驱动件30和第二驱动件40带动第一安装板50 和第二安装板60依据滑条的轨迹进行移动,在第一安装板50和第二安装板60 的前后两侧面上面均设置有一对胶垫,通过胶垫与底座10的直线凹槽内侧壁之间碰撞限位,以及第一安装板50和第二安装板60之间相互碰撞限位,避免碰撞发生造成部件磨损损坏,防尘带70先将一端固定安装在底座10的顶部一侧边缘位置,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安装板50和第二安装板60在固定安装到底座 10的顶部另一侧的边缘位置,实现在第一安装板50和第二安装板60进行任意位置的移动时都能够完全遮挡住裸露出来的直线凹槽开口,减少粉尘的进入,通过上述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减少整个直线模组对于安装空间占比的需求。
34.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安装板50和所述第二安装板60均包括安装底板51、滑动板52和封盖53,所述安装底板51 位于所述直线凹槽内,且所述安装底板51滑动安装于所述底座10上,安装底板51的底部两侧边缘设置滑块,与直线凹槽底部设置的滑条滑动连接,实现安装底板51的滑动,减少滑动的摩擦,各所述胶垫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底板 51的首尾两侧面上,所述第一驱动件30和所述第二驱动件40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安装底板51的底部,第一驱动件30和第二驱动件40带动两个安装底板51进行移动,两个安装底板51的移动实现第一安装板50和第二安装板60 的移动,所述防尘带70部分位于所述滑动板52和所述封盖53之间,且所述滑动板52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底板51上,所述封盖53盖封所述滑动板52的顶部表面,防尘带70在滑动板52和封盖53之间
穿过,实现将第一安装板50和第二安装板60穿设在防尘带70上面,在第一安装板50和第二安装板60移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其他位置的直线凹槽开口处被防尘带70所覆盖,防止粉尘从空隙中进入直线模组的内部。
35.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滑动板52包括第一侧柱521、第二侧柱522、梯形坡板523、两个长轴524和两个短轴525,第一侧柱521和第二侧柱522横放设置,梯形坡板523的高度小于恒房后的第一侧柱521和第二侧柱522的高度,能够在上方留出当封盖53安装后防尘带70穿过的空间,所述梯形坡板523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底板51上,且所述梯形坡板 523的两斜面自下而上的朝中间倾斜设置,所述第一侧柱521和所述第二侧柱522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封盖53底部两侧边缘,所述第一侧柱521和所述第二侧柱522分别与所述梯形坡板523的两侧面连接,梯形坡板523两侧连接第一侧柱521和第二侧柱522,通过梯形坡板523与安装底板51之间的固定连接,实现滑动板52的位置固定,第一侧柱521和第二侧柱522位于底座10的顶部两侧边缘,且与直线凹槽的开口相邻设置,两所述长轴524分别位于所述梯形坡板523的前后端,且两所述长轴524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柱521和所述第二侧柱522之间转动连接,两个长轴524前后设置,且两端均与第一侧柱 521和第二侧柱522转动连接,通过两个长轴524将穿过的防尘带70压住,保持防尘带70进入端和防尘带70输出端的位置始终紧压直线凹槽的开口,不留缝隙给粉尘进入,两所述短轴525转动安装于所述梯形坡板523的两侧面上短轴525抵接防尘带70,将位于第一安装板50和第二安装板60内部的部分顶起,通过短轴525的转动,将第一安装板50和第二安装板60移动过程中防尘带70 的摩擦力降到最低。
36.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梯形坡板523的两侧面上均设置有安装槽,且两所述短轴525分别转动安装于两所述安装槽中,所述短轴525的部分位于所述安装槽内,在梯形坡板523的斜侧面上面开设安装槽来供短轴525进行安装,降低安装后的短轴525的高度,且短轴525的最高点高于梯形坡板523上平面的表面高度,当防尘带70绕过两个短轴525后能够位于梯形坡板523上平面的上方,不会与梯形坡板523上平面之间发生摩擦,进而减少防尘带70在第一安装板50和第二安装板60中进行滑动时候的摩擦力。
37.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封盖53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开口531,且所述安装开口531位于所述封盖53侧边缘的中间位置,所述封盖53的两侧面上均设置有两个安装孔,且两个安装孔分别位于所述安装开口531的两侧,在封盖53的两侧留出安装开口531用于待移动物体与滑动板 52之间的固定连接,实现滑动板52带动物体进行移动,在封盖53侧面设置两个位于安装开口531两侧的安装孔,用于将封盖53固定安装在滑动板52上面,遮挡住下方穿过的防尘带70。
38.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侧柱521和所述第二侧柱522的顶部位于中间位置并排间隔设置有若干连接孔,且各所述连接孔均位于所述安装开口531处,所述第一侧柱521和所述第二侧柱522的侧面两端设置有分别与所述安装孔相对应的定位孔,在第一侧柱521和第二侧柱 522顶部设置若干个位于封盖53安装开口531处的连接孔与物体之间固定连接,二第一侧柱521和第二侧柱522侧面的定位孔与封盖53侧面的安装孔相互配合通过螺丝将封盖53固定安装在滑动板52上。
39.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两所述长轴524位于所述防尘带
70的上方,两所述短轴525位于所述防尘带70的下方,两个长轴524 位于防尘带70的上方将经过的防尘带70下压,防止浮起,而在两个长轴524 之间的两短轴525再将防尘带70顶起,抬升到梯形坡板523的上方,防止与梯形坡板523之间发生接触,产生额外的摩擦影响到第一安装板50和第二安装板 60的移动功效。
40.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底座10包括底板11、两个侧挡板12和两个端部挡板13,所述底座10上设置有两个临近两侧边的条状凸起,各所述磁条20均固定安装于所述底板11上,且各所述磁条20均位于两所述条状凸起之间,两所述侧挡板12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座10的两侧面上,且所述滑动板52位于两所述侧挡板12上方,两所述端部挡板13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底板11两端侧面上,且两所述侧挡板12的两端均分别与两所述端部挡板13之间抵接,所述防尘带70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两所述端部挡板13 的顶部,两个条状凸起之间各处一个凹槽,再通过两侧安装的两个侧挡板12将凹槽的深度进行进一步的加深得到完整的直线凹槽,将滑条固定安装在两个条状凸起上面,将滑条的安装位置抬高,能够方便滑块的安装,不用深入太多,而磁条20则放置于两个条状凸起之前,再通过前后端设置的两块端部挡板13,通过端部挡板13、侧挡板12以及底板11组装想成一个带有上开口的直线凹槽的组合体,而防尘带70的两端直接固定安装在两块端部挡板13顶部,且端部挡板13的高度与侧挡板12的高度相同,其中一条条状凸起的侧面设置有光栅尺,且在安装底板51的底部临近边缘的位置固定安装有感知光栅尺的光栅读头。
41.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侧挡板12的横截面呈倒置l型,且所述侧挡板12的侧面滑动安装有用于感应所述滑动板52侧面的感应片5211的位置感应器121,倒置的l型侧挡板12,顶部向内呈直角转角弯折设置,用于承载第一侧柱521和第二侧柱522,且安装底板51的两侧均位于两个侧挡板12顶部平面的下方,当安装底板51和滑动板52固定安装起来后侧挡板12的顶部平面位于二者之间,将其卡住防止滑动的过程中脱落。
42.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端部挡板13顶部固定安装有压片,且所述防尘带70的端部位于所述压片和所述端部挡板13之间,在端部挡板13顶部增设压片通过压片压住防尘带70的端部后再将压片防尘带 70端部以及端部挡板13三者同时固定连接起来,防止仅通过防尘带70端部与端部挡板13之间的固定连接出现防尘带70端部破损导致断开连接,需要进行维修,而增加压片对防尘带70的端部进行遮挡后再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效的避免防尘带70端部连接位置受外界因素影响损坏的情况,能有效的延长防尘带 70的使用寿命。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