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箱电源供电热备份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39702发布日期:2022-06-25 15:42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智能箱电源供电热备份电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视频监控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智能箱电源供电热备份电路。


背景技术:

2.随着安防产业的全面建设与推进,传统的视频监控箱体设备仅能提供电及基本的网络接入功能,当网络设备及视频监控设备的电源部分出现故障时无法自动切换,造成网络中断。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实现野外供电、断电电源备份与采集控制并能实现采集控制电源快速切换的智能箱电源供电热备份电路。
4.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智能箱电源供电热备份电路,它包括充电管理电路、第一理想二极管电路、电子开关电路、第二理想二极管电路、控制电路与充电电池电路;
5.电源输入端连接充电管理电路、第一理想二极管电路与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第一理想二极管电路的输出端与负载的输入端相接,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与充电电池电路的输入端相接,充电电池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子开关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相接,电子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理想二极管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相接,第二理想二极管电路的输出端与负载的输入端相接,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电子开关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相接,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理想二极管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相接。
6.作为优选,所述充电管理电路包括充电管理芯片ic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八电容c8、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九电阻r19、发光二极管d2与第一电感l1;
7.电源输出端与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充电管理芯片的第22脚、第23脚、第24脚、第一理想二极管电路中的第一电阻r1以及第一mos管q1的漏极、控制电路中的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相接,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并联后连接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脚,第四电阻r4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2脚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3脚连接第七电阻r7,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4脚连接第八电阻r8,第七电阻r7与第八电阻r8并联后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8脚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第十六电阻r16连接发光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2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0脚连接第十九电阻r19以及充电电池电路中的热敏电阻rt1,第十九电阻r19的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1脚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2脚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第十五电阻r15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3脚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一电阻r11连接在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2脚与第十五电阻r15之间,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4脚连接第八电容c8,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5脚与第十六接口并联后
连接第一电感l1,第一电感l1连接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充电电池电路中的充电电池bt1、第九电容c9、电子开关电路中的第十电阻r10、升压芯片ic2的第5脚、第二电感l2,第五电容c5与第六电容c6并联后接地,所述第八电容c8连接在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5脚与第16脚的并联端与第一电感l1之间,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3脚还连接在第一电感l1与第五电容c5之间,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7脚与第18脚并联后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9脚、第20脚与第21脚并联后连接第三电容c3与第四电容c4,第三电容c3与第四电容c4并联后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25脚接地。
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理想二极管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与第一mos管q1;
9.所述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接地,第一mos管q1的源极接负载,所述第一电阻r1连接在第一mos管q1的栅极与第二电阻r2之间。
10.作为优选,所述电子开关电路包括升压芯片ic2、齐纳二极管d1、第二电感l2、第五电阻r5、第十电阻r10与第十四电阻r14;
11.所述升压芯片ic2的第1脚连接第二电感l2与齐纳二极管d1,齐纳二极管d1连接第五电阻r5、第七电容c7、第二理想二极管电路中的第六电阻r6与第二mos管q2的漏极,第七电容c7接地,升压芯片ic2的第2脚接地,升压芯片ic2的第3脚连接第五电阻r5与第十四电阻r14,第五电阻r5连接在齐纳二极管d1与第七电容c7之间,第十四电阻r14接地,升压芯片ic2的第4脚连接第十电阻r10以及控制电路中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
12.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理想二极管电路包括第六电阻r6、第九电阻r9与第二mos管q2;
13.所述第二mos管q2的源极接负载,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第六电阻r6与第九电阻r9,第九电阻r9连接控制电路中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
14.作为优选,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七电阻r17与第十八电阻r18;
15.所述第十二电阻r12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以及第十七电阻r17,第十七电阻r17与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并联后接地,第十三电阻r13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以及第十八电阻r18,第十八电阻r18与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并联后接地。
16.作为优选,所述充电电池电路包括第一热敏电阻rt1与充电电池bt1;
17.所述第一热敏电阻rt1、充电电池bt1的负极以及第九电容c9并联后接地。
18.当电源输入断电时,本实用新型能够自动无缝切换到电池模块供电。对于需要长时间不间断操作、高可靠的视频监控系统,具有极大的意义。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源备份电路结构简单,性价比高。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框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2.本实用新型中的充电管理芯片ic1由珠海英集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型号为ip2365。
23.本实用新型中的升压芯片ic2由钰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提供,型号为eta1611。
24.一种智能箱电源供电热备份电路,如图1所示,它包括充电管理电路1、第一理想二极管电路2、电子开关电路3、第二理想二极管电路4、控制电路5与充电电池电路6;
25.电源输入端连接充电管理电路1、第一理想二极管电路2与控制电路5的输入端,第一理想二极管电路2的输出端与负载的输入端相接,充电管理电路1的输出端与充电电池电路6的输入端相接,充电电池电路6的输出端与电子开关电路3的第一输入端相接,电子开关电路3的输出端与第二理想二极管电路4的第一输入端相接,第二理想二极管电路4的输出端与负载的输入端相接,控制电路5的第一输出端与电子开关电路3的第二输入端相接,控制电路5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理想二极管电路4的第二输入端相接。
26.如图2所示,所述充电管理电路1包括充电管理芯片ic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八电容c8、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九电阻r19、发光二极管d2与第一电感l1;
27.电源输出端与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充电管理芯片的第22脚、第23脚、第24脚、第一理想二极管电路2中的第一电阻r1以及第一mos管q1的漏极、控制电路5中的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相接,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并联后连接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脚,第四电阻r4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2脚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3脚连接第七电阻r7,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4脚连接第八电阻r8,第七电阻r7与第八电阻r8并联后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8脚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第十六电阻r16连接发光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2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0脚连接第十九电阻r19以及充电电池电路6中的热敏电阻rt1,第十九电阻r19的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1脚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2脚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第十五电阻r15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3脚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一电阻r11连接在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2脚与第十五电阻r15之间,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4脚连接第八电容c8,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5脚与第十六接口并联后连接第一电感l1,第一电感l1连接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充电电池电路6中的充电电池bt1、第九电容c9、电子开关电路3中的第十电阻r10、升压芯片ic2的第5脚、第二电感l2,第五电容c5与第六电容c6并联后接地,所述第八电容c8连接在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5脚与第16脚的并联端与第一电感l1之间,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3脚还连接在第一电感l1与第五电容c5之间,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7脚与第18脚并联后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19脚、第20脚与第21脚并联后连接第三电容c3与第四电容c4,第三电容c3与第四电容c4并联后接地,充电管理芯片ic1的第25脚接地。
28.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理想二极管电路2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与第一mos管q1;
29.所述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接地,第一mos管q1的源极接负载,所述第一电阻r1连接在第一mos管q1的栅极与第二电阻r2之间。
30.如图2所示,所述电子开关电路3包括升压芯片ic2、齐纳二极管d1、第二电感l2、第五电阻r5、第十电阻r10与第十四电阻r14;
31.所述升压芯片ic2的第1脚连接第二电感l2与齐纳二极管d1,齐纳二极管d1连接第五电阻r5、第七电容c7、第二理想二极管电路4中的第六电阻r6与第二mos管q2的漏极,第七电容c7接地,升压芯片ic2的第2脚接地,升压芯片ic2的第3脚连接第五电阻r5与第十四电阻r14,第五电阻r5连接在齐纳二极管d1与第七电容c7之间,第十四电阻r14接地,升压芯片ic2的第4脚连接第十电阻r10以及控制电路5中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
32.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理想二极管电路4包括第六电阻r6、第九电阻r9与第二mos管q2;
33.所述第二mos管q2的源极接负载,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第六电阻r6与第九电阻r9,第九电阻r9连接控制电路5中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
34.如图2所示,所述控制电路5包括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七电阻r17与第十八电阻r18;
35.所述第十二电阻r12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以及第十七电阻r17,第十七电阻r17与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并联后接地,第十三电阻r13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以及第十八电阻r18,第十八电阻r18与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并联后接地。
36.如图2所示,所述充电电池电路6包括第一热敏电阻rt1与充电电池bt1;
37.所述第一热敏电阻rt1、充电电池bt1的负极以及第九电容c9并联后接地。
38.如图1所示,当主电源输入时,第一理想二极管电路2导通给负载供电,主电源输入同时打开充电管理电路1给充电电池电路6充电,主电源同时通过控制电路5关断电子开关电路3和第二理想二极管电路4;当主电源无输入时,第一理想二极管电路2关断,控制电路5导通电子开关电路3和第二理想二极管电路4,充电电池电路6向负载供电。
39.具体的,如图2所示,当主电源输入时,主要由第一mos管q1组成的第一理想二极管电路2导通给负载供电,主电源输入时,主要由充电管理芯片ic1组成的充电管理电路1打开给充电电池bt1充电,充电电池bt1充满后,发光二极管d2(即指示灯)点亮,此时主电源同时通过第三三级管q3、第四三级管q4控制主要由升压芯片ic2组成电子开关电路3和主要由第二mos管q2组成的第二理想二极管电路4断开,充电电池bt1不向负载供电。当主电源无输入时,主要由第一mos管q1组成的第一理想二极管电路2断开,由充电管理芯片ic1组成的充电管理电路1停止工作,此时主电源同时通过第三三级管q3、第四三级管q4控制主要由升压芯片ic2组成电子开关电路3和主要由第二mos管q2组成的第二理想二极管电路4打开,充电电池bt1的电压由升压芯片ic2等组成的电子开关电路3升到主电源相同的电压给负载供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