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49443发布日期:2023-04-06 14:06阅读:58来源:国知局
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公开的技术涉及旋转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1、例如,旋转连接器装置包含固定部件、旋转部件以及电缆。在旋转连接器装置安装于车体时,固定部件固定于车体,在旋转部件上连结有方向盘。在固定部件和旋转部件之间形成配置电缆的收纳空间。电缆在收纳空间内沿周向卷绕,在规定的范围内允许旋转部件相对于固定部件的旋转,并且将设置于车体的电子部件与设置于方向盘的电子部件电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2、旋转连接器装置具有旋转部件相对于固定部件的旋转角度在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相等的中立旋转位置。在将旋转连接器装置安装于车体时,优选以中立旋转位置的状态进行安装。

3、因此,提出了用于确认旋转连接器装置的中立旋转位置的目视确认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该旋转连接器装置中,通过从目视确认窗确认电缆的位置来判断旋转部件是否处于中立旋转位置。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18639号公报

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03276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2、为了使旋转连接器装置的电缆的状态稳定,优选将旋转体相对于定子的旋转角度限制为规定的旋转角度。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连接器中,通过止挡部件与旋转限制部卡合,旋转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的旋转停止。

3、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连接器中,通过从电缆作用的力使止挡部件向远离旋转限制部的方向移动或向旋转限制部这一侧移动。因此,当电缆的状态由于产品的个体差异、常年劣化的影响而与设想的状态不同的情况下,止挡部件的动作不稳定,例如,有可能没有以希望的旋转角度使旋转壳体的旋转停止,或者有可能在达到希望的旋转角度之前使旋转壳体的旋转停止。止挡部件的动作的稳定化对于作为通常课题的电缆的断线抑制也是有效的。

4、另外,在通常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在旋转部件不处于中立旋转位置的状态(例如,旋转部件从中立旋转位置旋转了两周的状态)下,也存在电缆从目视确认窗可见的情况。因此,在具有目视确认窗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也存在无法可靠地判断旋转部件是否处于中立旋转位置的情况。

5、本技术所公开的技术课题在于,使将旋转体相对于定子的旋转角度限制为规定的旋转角度的止挡构造的动作稳定。

6、本技术所公开的技术的另一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可靠地进行中立旋转位置的判断的旋转连接器装置。

7、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8、根据第1特征,旋转连接器装置具有第1壳体、第2壳体以及止挡构造。第1壳体和第2壳体设置为能够绕旋转轴线互相相对旋转,并且形成以包围旋转轴线的方式设置的线缆收纳空间。止挡构造构成为将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限制为规定的旋转角度。止挡构造包含可动部件、移动转换部以及止挡件。可动部件能够与第2壳体一起相对于第1壳体绕旋转轴线进行旋转,并且可动部件能够在沿着旋转轴线定义的轴向上相对于第1壳体和第2壳体移动。移动转换部构成为将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转换为可动部件相对于第1壳体和第2壳体在轴向上的移动。止挡件设置于第1壳体和第2壳体中的至少一方,并且能够与可动部件接触。

9、在第1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当第1壳体和第2壳体相对旋转时,移动转换部使可动部件相对于第1壳体和第2壳体沿轴向移动。当可动部件沿轴向移动时,可动部件与止挡件接触,对第1壳体和第2壳体限制相对旋转。因此,能够实现止挡构造的动作的稳定化,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线缆的断线。

10、根据第2特征,在第1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移动转换部能够与第1壳体一起相对于第2壳体和可动部件绕旋转轴线进行旋转。

11、在第2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移动转换部能够利用移动转换部与可动部件的相对旋转来使可动部件沿轴向移动。

12、根据第3特征,在第2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移动转换部设置于可动部件的径向外侧。

13、在第3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容易确保设置移动转换部所需的空间。

14、根据第4特征,在第1特征~第3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第1壳体包含沿轴向延伸的中央开口。可动部件、移动转换部以及止挡件中的至少1个至少局部地设置在中央开口内。

15、在第4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有效利用中央开口作为设置止挡构造所需的空间,能够抑制与设置止挡构造相伴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大型化。

16、根据第5特征,在第4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第1壳体包含至少局部地定义中央开口的内周部。移动转换部设置于第1壳体的内周部。

17、在第5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有效利用第1壳体的内周部作为配置移动转换部的部分,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与设置止挡构造相伴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大型化。

18、根据第6特征,在第5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移动转换部包含转换槽,该转换槽构成为将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转换为可动部件在轴向上的移动。可动部件包含配置在转换槽内的外周部。

19、在第6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通过使用转换槽,能够简化移动转换部的构造。

20、根据第7特征,在第6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转换槽沿与旋转轴线相关的周向延伸。

21、在第7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进一步简化移动转换部的构造。

22、根据第8特征,在第6特征或第7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转换槽绕旋转轴线呈螺旋状延伸。

23、在第8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进一步简化移动转换部的构造。

24、根据第9特征,在第5特征~第8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第1壳体包含:第1壳体主体,其构成为具有环状的形状并且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以及筒状部,其从第1壳体主体沿轴向延伸并且包含内周部。

25、在第9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通过筒状部,容易在第1壳体设置内周部。

26、根据第10特征,在第1特征~第9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第2壳体和可动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包含至少1个引导开口。第2壳体和可动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包含沿轴向延伸并且设置在至少1个引导开口内的至少1个引导突出部。

27、在第10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实现第2壳体和可动部件能够在轴向上相对移动并且能够绕旋转轴线一体地旋转的构造。

28、根据第11特征,在第10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至少1个引导开口包含在与旋转轴线相关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引导开口。至少1个引导突出部包含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分别设置在多个引导开口内的多个引导突出部。

29、在第11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通过多个引导开口和多个引导突出部,能够提高第2壳体和可动部件的旋转方向的连结强度。

30、根据第12特征,在第10特征或第11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第2壳体包含:第2壳体主体,其构成为具有环状的形状并且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以及套筒,其是与第2壳体主体分体的部件,并且该套筒与第2壳体主体连结。可动部件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与套筒连结。

31、在第12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利用套筒作为支承可动部件的部分,能够实现第2壳体和可动部件的连结构造的简化。

32、根据第13特征,在第12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套筒包含套筒主体和从套筒主体沿轴向突出的至少1个引导突出部。可动部件包含至少1个引导开口。

33、在第13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更可靠地实现第2壳体和可动部件的连结构造的简化。

34、根据第14特征,在第1特征~第13特征中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止挡构造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被定义在第1相对旋转位置和第2相对旋转位置之间。在可动部件与止挡件接触的状态下,第1壳体和第2壳体配置在第1相对旋转位置。

35、在第14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通过可动部件和止挡件使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在第1相对旋转位置停止。

36、根据第15特征,在第14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还具有设置在线缆收纳空间内的电缆。第1壳体包含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的内周面。第2壳体包含设置在内周面的径向内侧并且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的外周面。电缆包含:第1卷绕部,其沿着第1壳体的内周面卷绕;第2卷绕部,其沿着第2壳体的外周面卷绕;以及反转部,其设置在第1卷绕部与第2卷绕部之间,并且将第1卷绕部与第2卷绕部连结。电缆以当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向第1旋转方向旋转时使电缆的第2卷绕部卷绕于外周面的长度减小的方式设置在线缆收纳空间内。电缆以当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向与第1旋转方向相反的第2旋转方向旋转时使电缆的第2卷绕部卷绕于外周面的长度增大的方式设置在线缆收纳空间内。移动转换部构成为当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向第1旋转方向和第2旋转方向中的一方旋转时,使可动部件朝止挡件这一侧向第1移动方向移动。移动转换部构成为当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向第1旋转方向和第2旋转方向中的另一方旋转时,使可动部件向与第1移动方向相反的第2移动方向移动。

37、在第15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在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向电缆松弛的第1旋转方向旋转时,能够通过可动部件和止挡件使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在第1相对旋转位置停止。因此,能够抑制电缆过度松弛。

38、根据第16特征,在第1特征~第15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止挡件包含朝向轴向的止挡面。

39、在第16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通过利用止挡面阻止可动部件,能够阻止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

40、根据第17特征,在第16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止挡面沿与旋转轴线相关的周向延伸。

41、在第17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确保止挡面更宽广,容易确保止挡构造的强度。

42、根据第18特征,在第1特征~第17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移动转换部构成为以可动部件相对于第1壳体和第2壳体在轴向上的移动距离与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角度成比例的方式将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转换为可动部件在轴向上的移动。

43、在第18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容易基于由止挡构造设定的规定的旋转角度来设计各部。

44、根据第19特征,第1特征~第18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还具有对可动部件沿轴向施力的施力部件。

45、在第19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通过施力部件抑制异响的产生。

46、根据第20特征,在第1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移动转换部能够与第2壳体一起相对于第1壳体绕旋转轴线进行旋转。

47、根据第21特征,第1特征~第20特征中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还具有指示器。指示器设置于第1壳体和第2壳体中的至少一方。指示器构成为通过轴向上的可动部件与指示器的位置关系来示出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

48、在第21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通过目视确认可动部件与指示器的位置关系,能够可靠地判断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是否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

49、根据第22特征,在第21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在可动部件配置于指示器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

50、在第22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通过可动部件和指示器,容易目视确认旋转连接器装置的中立旋转位置。

51、根据第23特征,在第21特征或第22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可动部件包含朝向轴向的第1面和在轴向上设置于第1面的背侧的第2面。指示器构成为通过可动部件的第1面与指示器的位置关系来示出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

52、在第23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通过目视确认可动部件的第1面与指示器的位置关系,能够更可靠地判断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是否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

53、根据第24特征,在第23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在可动部件的第1面配置于指示器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

54、在第24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通过可动部件的第1面和指示器,更容易目视确认旋转连接器装置的中立旋转位置。

55、根据第25特征,在第21特征~第24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第2壳体能够相对于第1壳体从中立旋转位置向第1旋转方向旋转第1旋转角度,并且能够向作为第1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第2旋转方向旋转第2旋转角度。第1旋转角度与第2旋转角度大致相等。

56、在第25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更可靠地将旋转连接器装置的中立旋转位置设置于第2壳体的整个旋转角度的中央。

57、根据第26特征,在第21特征~第25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第2壳体包含第2壳体主体和套筒。第2壳体主体构成为具有环状的形状,并且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套筒是与第2壳体主体分体的部件,并且该套筒与第2壳体主体连结。可动部件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与套筒连结。指示器设置于套筒。

58、在第26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将指示器配置在容易目视确认的位置。

59、根据第27特征,在第26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指示器包含设置于套筒的标记和基准面中的至少一方。

60、在第27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简化指示器的结构。

61、根据第28特征,在第27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套筒包含朝向径向内侧的内侧面。指示器至少局部地设置于套筒的内侧面。

62、在第28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将指示器配置在更容易目视确认的位置。

63、根据第29特征,在第28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指示器的标记设置于套筒的内侧面。

64、在第29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将标记配置在更容易目视确认的位置。

65、根据第30特征,在第27特征~第29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指示器的基准面包含第1基准面,该第1基准面设置于套筒并与轴向大致垂直。

66、在第30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将基准面配置在更容易目视确认的位置。

67、根据第31特征,在第21特征~第30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可动部件包含朝向轴向的第1面和在轴向上设置于第1面的背侧的第2面。在可动部件的第1面在轴向上与基准面一致的状态下,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

68、在第31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使用可动部件的第1面和基准面,更容易目视确认旋转连接器装置的中立旋转位置。

69、根据第32特征,在第21特征~第31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指示器配置于移动转换部的径向内侧。

70、在第32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利用移动转换部的径向内侧的空间作为指示器用的空间。

71、根据第33特征,在第21特征~第32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第1壳体包含沿轴向延伸的中央开口。可动部件、移动转换部以及指示器中的至少1个至少局部地设置在中央开口内。

72、在第33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有效利用中央开口作为设置可动部件、移动转换部以及指示器中的至少1个所需的空间。

73、根据第34特征,在第1特征~第34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第1壳体是构成为固定于车体的定子。第2壳体是能够相对于定子绕旋转轴线进行旋转的旋转体。止挡件至少设置于定子。

74、在第34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在可动部件与止挡件接触时能够通过定子来承受负载,因此能够提高止挡构造的强度。

75、发明效果

76、根据本技术所公开的技术,能够提供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将旋转体相对于定子的旋转角度限制为规定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连接器装置。

77、根据本技术所公开的技术,能够提供能够可靠地进行中立旋转位置的判断的旋转连接器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