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支架以及无线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44602发布日期:2023-03-29 03:09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支架以及无线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无线充电技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支架以及无线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手表是人们常用的生活物品。手表从过去简单的机械智能手表,到电子石英智能手表,再到如今的全自动机械智能手表、电子智能手表。且伴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表的种类、功能也是越来越多。
3.但,由于功能的繁多和电子智能手表过小的电池容量,导致其需要频繁的充电。而现有智能手表的充电装置,结构简单无法有效满足消费者在充电过程中使用手表的需求。特别是将智能手表放置在充电装置上时,由于表带和充电装置的相互影响不能很方便的将手表匹配充电装置,也不能在充电时方便的查看智能手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支架,旨在解决如何调节智能手表的充电位置,以使智能手表在充电时匹配充电支架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支架,配合电子设备使用,所述充电支架包括:
7.壳体结构,包括底座、转轴、导线以及定位环,所述底座的一侧表面开设有贯通至所述底座另一侧表面的收容孔,所述转轴沿其轴向开设有走线孔,且所述转轴的一端连接所述定位环,而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于所述收容孔内转动连接所述底座;以及
8.无线充电结构,设置于所述定位环内并用于产生无线充电信号,所述无线充电结构上设有充电面,外部的导线沿所述走线孔布置并电性连接至所述无线充电结构,所述电子设备位于所述充电面并于所述充电面接收所述无线充电信号;
9.其中,所述定位环具有第一位置状态和第二位置状态,所述定位环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状态时,所述定位环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且所述充电面与所述收容孔的孔口所确定的平面基本平行设置;而所述定位环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充电面与所述收容孔的孔口所确定的平面呈预设角度设置。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支架还包括用于将外部的电源电性连接至所述无线充电结构的接电结构,所述接电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电触脚,所述电触脚间隔设置有多个。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电结构还包括插电接口,所述插电接口与所述电触脚相对设置。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为0~90度。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具有安置腔的底壳、设置于所述安置腔内的转接机构以及盖合所述底壳的面盖,所述收容孔开设于面盖并连通所述安置腔且贯通至所述底壳,所述转轴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转接机构。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接机构包括连接所述底壳的转接板以及连接所述转接板的旋转销,所述转接板的一端开设有转接孔,所述旋转销穿设于所述转接孔并转动设置于所述转接孔,所述转轴的一端连接所述旋转销。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接板上开设有避让槽,以使所述转接孔呈间断式布置,所述转轴于所述避让槽处连接所述旋转销。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轴包括开设有所述走线孔的轴本体以及一端连接所述轴本体的卡接轴,所述卡接轴的另一端开设有卡槽,且所述卡接轴通过所述卡槽而卡接所述旋转销。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壳的边缘凸设有卡脚,所述面盖对应所述卡脚的位置开设有卡孔,所述卡脚的一端卡设于所述卡孔,以使所述底壳和所述面盖可拆卸地连接。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脚沿所述底壳的边缘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面盖对应各所述卡脚的位置均开设有所述卡孔。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还包括封口环,所述封口环设置于所述收容孔,且所述封口环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底壳和所述面盖,所述封口环对应所述转轴的位置开设有避让孔,所述转轴穿设所述避让孔。
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壳的外表面开设有定位环槽,所述定位环槽的延伸路径沿所述收容孔的周向设置,所述定位环槽内设置有由磁性材料制成的磁吸环。
2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定位环内且具有充电腔的充电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充电腔的充电组件,所述充电面设于所述充电壳体,所述充电组件电性连接所述导线并用于朝所述充电面发射所述无线充电信号。
22.第二方面,本技术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充电支架,所述无线充电系统还包括用于向所述充电支架供能的储能结构,所述导线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储能结构,而所述导线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结构,所述储能结构与所述底座层叠设置。
23.本技术的充电支架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定位环于第一位置状态和第二位置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带动充电面朝向不同的角度,而智能手表的位置状态与充电面的角度适配,从而可以调节智能手表的充电位置,使智能手表在充电时匹配充电支架。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支架的定位环处于第一位置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支架的定位环处于第二位置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图1的充电支架的爆炸示意图;
28.图4是图3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29.图5是图3的定位环和转轴的爆炸示意图;
30.图6是图1的充电支架的另一爆炸示意图;
31.图7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宝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34.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6.请参阅图1及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支架100,配合电子设备使用。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充电支架100用于固定智能手表,并对智能手表进行无线充电。充电支架100包括壳体结构10和无线充电结构20。壳体结构10包括底座11、转轴13、导线以及定位环12,可选地,底座11平铺设置于工作台,而底座11朝上设置的一侧表面开设有收容孔14,收容孔14贯通至底座11朝下设置的另一侧表面。可选地,定位环12朝下设置的环口封口设置。转轴13沿其轴向开设有走线孔134,且转轴13的一端连接定位环12,而转轴13的另一端于收容孔14内转动连接底座11。无线充电结构20设置于定位环12内并用于产生无线充电信号,无线充电结构20上设有充电面21,外部的导线沿走线孔134布置并电性连接至无线充电结构20。可选地,导线将电源电性连接至无线充电信号,从而使无线充电结构20可以朝充电面21处产生无线充电信号。电子设备位于充电面21并于充电面21接收无线充电信号。定位环12具有第一位置状态和第二位置状态,定位环12处于第一位置状态时,定位环12收容于收容孔14,且充电面21与收容孔14的孔口所确定的平面基本平行设置。此时,可以将智能手表的两表带张开,并使智能手表的主体相对充电面21平铺设置,并从充电面21处接收无线充电信号。而定位环12处于第二位置状态时,充电面21与收容孔14的孔口所确定的平面呈预设角度设置。可选地,可以将智能手表的两表带连接并成形表带环,使定位环12穿设于表带环内,而智能手表的主体相对底座11朝上设置的表面竖立设置,从而可以使智能手表在充电的时候,便于观察智能手表上所展示的时间。
37.通过定位环12于第一位置状态和第二位置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带动充电面21朝向不同的角度,而智能手表的位置状态与充电面21的角度适配,从而可以调节智能手表的充电位置,使智能手表在充电时匹配充电支架100。
38.请参阅图1及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支架100还包括用于将外部的电源电性连接至无线充电结构20的接电结构40,接电结构40包括设置于底座11上的电触脚42,电触脚42间隔设置有多个。可选地,电触脚42设置有四个,四个电触脚42用于电性连接电源。请参阅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电源为充电宝200,充电宝200上设置有与电触脚42适配的触点201,触点201的数量与电触脚42的数量适配,通过电触脚42和对应的触点201的电性连接,从而使充电宝200直接向无线充电结构20供电,便于携带,从而在旅途中便于对智能手表进行充电。
39.请参阅图1及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接电结构40还包括插电接口41,插电接口41与电触脚42相对设置。可选地,插电结构为type-c接口,数据线的一端电性插接于插电接口41,而数据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市电,进而可以对无线充电结构20进行供电。
40.在一个实施例中,预设角度的范围为0~90度。
41.请参阅图1及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座11包括具有安置腔16的底壳111、设置于安置腔16内的转接机构115以及盖合底壳111的面盖112,收容孔14开设于面盖112并连通安置腔16且贯通至底壳111,转轴13的一端转动连接转接机构115。可选地,转轴13的一端绕转接机构115反复转动,从而带动定位环12于第一位置状态和第二位置状态之间切换。
42.请参阅图1及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转接机构115包括连接底壳111的转接板117以及连接转接板117的旋转销116,转接板117的一端开设有转接孔118,旋转销116穿设于转接孔118并转动设置于转接孔118,转轴13的一端连接旋转销116。可选地,转接板117通过螺钉而螺锁于安置腔16的腔底,转接孔118设置于转接板117靠近收容孔14的一端。
43.请参阅图4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转接板117上开设有避让槽119,以使转接孔118呈间断式布置,转轴13于避让槽119处连接旋转销116。通过开设避让槽119,从而便于转轴13与旋转销116的连接。
44.请参阅图4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转轴13包括开设有走线孔134的轴本体131以及一端连接轴本体131的卡接轴132,卡接轴132的另一端开设有卡槽133,且卡接轴132通过卡槽133而卡接旋转销116。通过通过将旋转销116的侧表面局部卡设于卡槽133,从而实现转轴13和旋转销116的快速连接。
45.可选地,定位环12对应所述轴本体131的位置开设有导线孔121,所述轴本体131的一端连接于导线孔121,而所述轴本体13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卡接轴132。
46.请参阅图4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壳111的边缘凸设有卡脚43,面盖112对应卡脚43的位置开设有卡孔,卡脚43的一端卡设于卡孔,以使底壳111和面盖112可拆卸地连接。通过卡脚43和卡孔的配合,从而便于底壳111和面盖112的快速拆卸或装配。
47.请参阅图4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卡脚43沿底壳111的边缘间隔设置有多个,面盖112对应各卡脚43的位置均开设有卡孔。可选地,通过设置多个卡脚43,从而提高底壳111和面盖112连接的可靠性。
48.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座11还包括封口环113,封口环113设置于收容孔14,且封口环113的两端分别连接底壳111和面盖112,所述封口环113对应所述转轴13的位置开设有避让孔114,所述转轴13穿设所述避让孔114。
49.请参阅图4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壳111的外表面开设有定位环12槽,定位环12槽的延伸路径沿收容孔14的周向设置,定位环12槽内设置有由磁性材料制成的磁吸环
50。可选地,通过磁吸环50可以将底壳111磁性吸附至充电宝200,从而便于充电宝200与底座11的对位连接。
50.请参阅图4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结构20包括位于定位环12内且具有充电腔的充电壳体以及设置于充电腔的充电组件,充电面21设于充电壳体,充电组件电性连接导线并用于朝充电面21发射无线充电信号。可选地,充电组件向充电面21处投射无线充电信号,从而实现对智能手表的无线充电。
51.请参阅图2,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该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充电支架100,该无线充电系统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无线充电系统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52.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系统还包括用于向充电支架供能的储能结构,可选地,储能结构为充电宝200。导线的一端电性连接充电宝200,而导线另一端电性连接无线充电结构20,充电宝200与底座11层叠设置,且电触脚42和对应的触点201电性连接。
53.可选地,充电宝200内也设置有无线充电结构20,从而也可以实现充电宝200对手表的直接充电。
54.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