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48873发布日期:2022-10-11 19:17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布线结构,涉及双面光伏组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


背景技术:

2.在光伏发电技术中,都会在光伏组件上设置接线盒,将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力与外部线路连接,传导光伏组件所产生的电流,同时接线盒可以将光伏组件串联,增大电压和电流,通常将接线盒设置在光伏组件的电池片交汇处,接线盒之间通过连接器连接。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3.1、现有技术中,存在现有的布线结构在使用时,装置内部容易受到外界物件撞击,导致内部机构受到损害的问题;
4.2、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布线结构在使用时,无法将热能转换成电能,容易导致降低装置使用效果的问题,进而达不到布线结构的使用初衷,该布线结构的适用性变差,因此需要进行结构创新来解决具体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包括布线结构主体、连接缆线、连接桩和转换主体,所述布线结构主体的内侧设置有连接桩,所述连接桩的内侧设置有转换主体,所述转换主体的底部设置有连接缆线,所述布线结构主体的内壁上设置有透明层,所述透明层用于对内部的机构进行隔绝。
7.所述连接缆线的内壁上设置有耐热外层,所述耐热外层用于提高电缆表面的耐热性。
8.所述转换主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热能转换器,所述热能转换器用于将热能转换成电能。
9.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透明层的表面四周固定安装在布线结构主体的内壁上,所述连接桩的外侧固定安装在布线结构主体的内壁上,所述转换主体的左右两侧固定安装在连接桩的内侧。
10.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布线结构主体的内壁上且位于透明层的内侧设置有双面光伏板,所述双面光伏板的表面四周固定安装在布线结构主体的内壁上,且所述双面光伏板的外侧搭接在透明层的内侧,所述双面光伏板的内侧设置有双面电伏片,所述双面电伏片的表面四周固定安装在布线结构主体的内壁上,且所述双面电伏片的外侧搭接在双面光伏板的内侧。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布线结构主体内部的双面光伏板对太阳热能进行吸收,随后通过双面电伏片将热能进行输送。
12.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转换主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热能输送器,
所述热能输送器的顶部固定安装在转换主体的内壁上,且所述热能输送器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热能缆线,所述热能缆线的内侧固定安装在热能输送器的左右两侧,所述热能输送器的底部设置有输送桩,所述输送桩的顶部固定安装在热能输送器的底部。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双面电伏片输出的热能可以从热能缆线中输入到转换主体内部的热能输送器中,将热能在输送桩输送到热能转换器中。
14.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热能转换器的表面四周固定安装在转换主体的内壁上,且所述热能转换器的顶部固定安装在输送桩的底部。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热能转换器能够将热能进行转换成电能。
16.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透明层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透明加固层,所述第一透明加固层的外侧固定安装在透明层的内壁上,且所述第一透明加固层的表面四周固定安装在透明层的内壁上。
17.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透明层的内壁上且位于第一透明加固层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透明加固层,所述第二透明加固层的外侧固定安装在第一透明加固层的内侧,且所述第二透明加固层的表面四周固定安装在透明层的内壁上。
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透明层内部的第一透明加固层与第二透明加固层结合在一起能够提高透明层自身的坚韧度,使透明层更好地对布线结构主体内部的双面光伏板进行保护。
19.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耐热外层的表面固定安装在连接缆线的内壁上,且所述耐热外层的内侧设置有保护内层,所述保护内层的表面固定安装在耐热外层的内壁上,且所述保护内层的内侧设置有电能缆线,所述电能缆线的表面固定安装在保护内层的内壁上。
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连接缆线内部的耐热外层可以提高电缆表面的耐热性,避免电缆内部发生受热膨胀,保护内层能够对电能缆线进行保护。
21.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22.1、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通过设计精妙,采用透明层、第一透明加固层、第二透明加固层结合,方便解决现有的布线结构在使用时,装置内部容易受到外界物件撞击,导致内部机构受到损害的问题,通过以上结构结合以达到使布线结构在使用时,能够对内部的机构进行隔绝,避免受到外界物件撞击,有利于对内部进行保护。
23.2、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通过采用双面光伏板、双面电伏片、热能输送器、热能缆线、输送桩、热能转换器组合设置,可以实现解决现有的布线结构在使用时,无法将热能转换成电能,容易导致降低装置使用效果的问题,通过以上结构结合以达到使布线结构在使用时,能够将热能转换成电能,使装置使用效果更加多样化,提高装置的使用效果。
24.3、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通过具备耐热外层、保护内层、电能缆线,方便解决现有的布线结构在长时间使用时,电缆内部容易发生被太阳照射膨胀,导致内部缆线受到挤压,造成缆线形变的问题,通过以上结构结合以达到使布线结构在长时间使用时,可以提高电缆表面的耐热性,避免电缆内部发生受热膨胀。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发明的布线结构主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发明的转换主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发明的透明层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发明的连接缆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其中,1、布线结构主体;2、透明层;3、连接缆线;4、连接桩;5、转换主体;6、双面光伏板;7、双面电伏片;8、热能输送器;9、热能缆线;10、输送桩;11、热能转换器;12、第一透明加固层;13、第二透明加固层;14、耐热外层;15、保护内层;16、电能缆线。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32.实施例1
33.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布线结构主体1、连接缆线3、连接桩4和转换主体5,布线结构主体1的内侧设置有连接桩4,连接桩4的内侧设置有转换主体5,转换主体5的底部设置有连接缆线3,布线结构主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透明层2,透明层2用于对内部的机构进行隔绝,连接缆线3的内壁上设置有耐热外层14,耐热外层14用于提高电缆表面的耐热性,转换主体5的内壁上设置有热能转换器11,热能转换器11用于将热能转换成电能,透明层2的表面四周固定安装在布线结构主体1的内壁上,连接桩4的外侧固定安装在布线结构主体1的内壁上,转换主体5的左右两侧固定安装在连接桩4的内侧,布线结构主体1的内壁上且位于透明层2的内侧设置有双面光伏板6,双面光伏板6的表面四周固定安装在布线结构主体1 的内壁上,且双面光伏板6的外侧搭接在透明层2的内侧,双面光伏板6的内侧设置有双面电伏片7,布线结构主体1内部的双面光伏板6对太阳热能进行吸收,随后通过双面电伏片7将热能进行输送,双面电伏片7的表面四周固定安装在布线结构主体1的内壁上,且双面电伏片7的外侧搭接在双面光伏板6 的内侧,转换主体5的内壁上设置有热能输送器8,热能输送器8的顶部固定安装在转换主体5的内壁上,且热能输送器8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热能缆线9,热能缆线9的内侧固定安装在热能输送器8的左右两侧,热能输送器8的底部设置有输送桩10,双面电伏片7输出的热能可以从热能缆线9中输入到转换主体5内部的热能输送器8中,将热能在输送桩10输送到热能转换器11中,输送桩10的顶部固定安装在热能输送器8的底部。
34.实施例2
35.如图1-5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热能转换器11的表面四周固定安装在转换主体5的内壁上,且热能转换器11的顶部固定安装在输送桩10的底部,热能转换器11能够将热能进行转换成电能,透明层2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透明加固层12,第一透明加固层12的外侧固定安装在透明层2的内壁上,且第一透明加固层12的表面四周固定安装在透明层2 的内壁上,透明层2的内壁上且位于第一透明加固层12的内侧设置有第二透明加固层13,透明层2内部的第一透明加固层12与第二透明加固层13结合在一起能够提高透明层2自身的坚韧度,使透明层2更好地对布线结构主体1内部的双面光伏板6进行保护,第二透明加固层13的外侧固定安装在第一透明加固层12的内侧,且第二透明加固
层13的表面四周固定安装在透明层2的内壁上,耐热外层14的表面固定安装在连接缆线3的内壁上,且耐热外层14的内侧设置有保护内层15,保护内层15的表面固定安装在耐热外层14的内壁上,且保护内层15的内侧设置有电能缆线16,连接缆线3内部的耐热外层14可以提高电缆表面的耐热性,避免电缆内部发生受热膨胀,保护内层15能够对电能缆线 16进行保护,电能缆线16的表面固定安装在保护内层15的内壁上。
36.下面具体说一下该双面光伏组件的布线结构的工作原理。
37.如图1-5所示,在使用时,利用透明层2对布线结构主体1内部的双面光伏板6进行保护,避免双面光伏板6受到外界物件撞击而发生损坏,通过布线结构主体1内部的双面光伏板6对太阳热能进行吸收,随后通过双面电伏片7 将热能进行输送,从热能缆线9输入到转换主体5内部的热能输送器8中将热能在输送桩10输送到热能转换器11中,通过热能转换器11将热能进行转换成电能,最后通过连接缆线3将电能输送出去。
38.上文一般性的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做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于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思想精神的修改或改进,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