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双向输出轴的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08771发布日期:2022-08-20 03:09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双向输出轴的电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双向输出轴的电机。


背景技术:

2.电机一般包括定子和转子,其中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定子线圈,电机是利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安培力)的原理制成的,电机主要用于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电机按工作电源种类划分可分为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直流电动机按结构及工作原理可划分为无刷直流电动机和有刷直流电动机,双向输出轴的电机无需齿轮转换设备即可同时对电机左右两侧进行做工,便于安装在狭窄空间处运行。
3.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号为:cn113949189a的“一种电机”,该发明实施例的电机,定子铁芯围设成旋转通道,旋转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定子线圈安装在安装槽内;根据电晕起始电压修正系数在定子铁芯和定子线圈之间设置绝缘结构;根据电晕起始电压修正系数与电机安装地点和实验地点之间的海拔高度差满足的指数函数规律,计算出电晕起始电压修正系数,根据电晕起始电压修正系数来确定绝缘结构;与盲目的增加绝缘结构的厚度相比,可以避免绝缘结构过厚,进而避免电机过热。
4.但是在使用现有的电机时发现,现有的电机的扇叶通常直接固定在输出轴上,输出轴转动时带动扇叶转动来散热,但电机温度偏低无需散热时,扇叶依旧随输出轴转动,使得电机的输出功率产生不必要的损耗,降低了电能的转换效率;同时现有的电机仅采用转动的扇叶来对电机进行散热降温,扇叶所能达到的散热效果较差,并不能对电机很好的降温,容易导致电机内部温度过高损坏,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对现有设备进行改进。
5.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具有双向输出轴的电机,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向输出轴的电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现有的电机的扇叶通常直接固定在输出轴上,输出轴转动时带动扇叶转动来散热,但电机温度偏低无需散热时,扇叶依旧随输出轴转动,使得电机的输出功率产生不必要的损耗,降低了电能的转换效率;同时现有的电机仅采用转动的扇叶来对电机进行散热降温,扇叶所能达到的散热效果较差,并不能对电机很好的降温,容易导致电机内部温度过高损坏的问题,本发明通过温度检测件对机体的温度实时检测,当温度检测件检测到温度达到额定值时冷风机启动,流动的冷空气可以将导热圈内的热气通过出气口向外吹出,便于均匀快速的带走机体内部产生的热,利用温度检测件判断机体此时是否进需要进行散热,避免冷风机持续工作使电机的输出功率产生不必要的损耗,提高了电机的能量利用率,冷却管内的冷却液可以对机体进行冷却降温,通过冷风机散热和冷却液散热使电机工作时的温度在正常范围内,无机泡沫吸音材料和聚氨酯泡沫吸音材料可以对电机的噪声进行吸收,从而大幅降低电机振动和噪声。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双向输出轴的电机,包括机
体、降温降噪装置和散热装置,所述机体的一端与散热装置的一端活动安装,所述机体的外壁与降温降噪装置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加固罩、冷风机、聚风管、疏风管和控制器,所述加固罩的一端开设有通孔,所述控制器的一端与加固罩的内壁固定安装,所述控制器的另一端与冷风机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聚风管的一侧与冷风机的一侧活动连接,所述聚风管的另一侧与疏风管的一侧固定连通,所述疏风管的外侧均匀固定连通有若干个导气管,所述冷风机的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温度检测件,所述温度检测件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控制器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降温降噪装置包括外包壳、降温组件和底座,所述外包壳的一侧贯穿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两端与降温组件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降温组件包括导热圈、入水端、出水端和回流管,所述导热圈的外壁对称固定连接有冷却管,所述入水端的内侧与导热圈的一端固定安装,所述出水端的内侧与导热圈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所述入水端的两端对称固定连通有两个入水管,所述出水端的两端对称固定连通有两个出水管,所述回流管的一端与冷却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回流管的另一端与出水端的内侧固定连通。
8.优选的,所述冷却管的一端与入水端的内侧固定连通,所述导热圈的两端与外包壳的两端固定安装。
9.优选的,所述导热圈的一侧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出气口,所述导热圈的另一侧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进气口,所述导热圈的外壁均匀开设有多个散热槽。
10.优选的,所述空腔的两端对称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内壁设置有吸音层一,所述吸音层一的一侧设置有吸音层二,所述外包壳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
11.优选的,所述机体包括外壳、轴承、输出轴和端盖,所述外壳的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有锥形凸壳,所述锥形凸壳的一端与轴承的外壁活动连接。
12.优选的,所述轴承的内壁与输出轴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转子,所述转子的外壁设置有定子绕组。
13.优选的,所述定子绕组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定子铁芯,所述端盖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端盖的内侧与转子的两端活动安装。
14.优选的,所述进气口的一端与导气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加固罩的一端与外包壳的一侧固定安装。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6.1、通过温度检测件和冷风机的设置,温度检测件可以对机体一端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当温度检测件检测到温度达到额定值时即为高温,控制器再控制冷风机启动,流动的冷空气可以将导热圈内的热气通过出气口向外吹出,便于均匀快速的带走机体内部产生的热,利用温度检测件来实时检测机体的温度高低,从而判断机体此时是否进需要进行散热,避免冷风机持续开启工作使电机的输出功率产生不必要的损耗,提高了电机的能量利用率;
17.2、通过设置降温组件,冷却管内的冷却液可以对机体进行冷却降温,冷却液再通过回流管和出水管回流到外部冷却设备中,使冷却液可以循环利用,通过散热装置的冷风机散热和降温组件的冷却液散热可以提高对该电机的散热效果,使电机工作时的温度在正常范围内,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
18.3、通过吸音层一和吸音层二的设置,吸音层一和吸音层二的材料分别为无机泡沫
吸音材料和聚氨酯泡沫吸音材料,无机泡沫吸音材料和聚氨酯泡沫吸音材料可以对电机的噪声进行吸收,从而大幅降低电机振动和噪声,方便电机的使用。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一种具有双向输出轴的电机的立体图;
20.图2为本发明一种具有双向输出轴的电机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发明一种具有双向输出轴的电机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发明一种具有双向输出轴的电机的机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发明一种具有双向输出轴的电机的降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发明一种具有双向输出轴的电机的降温组件的侧面剖视图;
25.图7为本发明一种具有双向输出轴的电机的降温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发明一种具有双向输出轴的电机的图7中a处的细节放大图;
27.图9为本发明一种具有双向输出轴的电机的散热装置的剖视图:
28.1、机体;2、降温降噪装置;3、散热装置;11、锥形凸壳;12、轴承;13、输出轴;14、外壳;15、转子;16、定子绕组;17、定子铁芯;18、端盖;21、外包壳;22、降温组件;23、吸音层一;24、吸音层二;25、容纳槽;26、空腔;27、底座;221、导热圈;222、出气口;223、散热槽;224、进气口;225、入水端;226、入水管;227、出水端;228、出水管;229、冷却管;2210、回流管;31、加固罩;32、通孔;33、控制器;34、连接管;35、冷风机;36、温度检测件;37、聚风管;38、疏风管;39、导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条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0.请参阅图1-9,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双向输出轴的电机,包括机体1、降温降噪装置2和散热装置3,机体1的一端与散热装置3的一端活动安装,机体1的外壁与降温降噪装置2的一端活动连接,散热装置3包括加固罩31、冷风机35、聚风管37、疏风管38和控制器33,加固罩31的一端开设有通孔32,控制器33的一端与加固罩31的内壁固定安装,控制器33的另一端与冷风机35的一侧固定连接,聚风管37的一侧与冷风机35的一侧活动连接,聚风管37的另一侧与疏风管38的一侧固定连通,疏风管38的外侧均匀固定连通有若干个导气管39,冷风机35的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温度检测件36,温度检测件36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管34,连接管34的一端与控制器33的一端固定连接,温度检测件36可以对机体1一端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当温度检测件36检测到温度达到额定值时即为高温,此时温度检测件36将高温信号传输给控制器33,控制器33再控制冷风机35启动,降温降噪装置2包括外包壳21、降温组件22和底座27,外包壳21的一侧贯穿开设有空腔26,空腔26的两端与降温组件22的外壁固定连接,降温组件22包括导热圈221、入水端225、出水端227和回流管2210,导热圈221的外壁对称固定连接有冷却管229,入水端225的内侧与导热圈221的一端固定安装,出水端227的内侧与导热圈221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入水端225的两端对称固定连通有两
个入水管226,出水端227的两端对称固定连通有两个出水管228,回流管2210的一端与冷却管229的一端固定连通,回流管2210的另一端与出水端227的内侧固定连接,电机工作时可以通过两个入水管226将冷却液输送到冷却管229内,冷却管229内的冷却液可以对机体1进行冷却降温,冷却液再通过回流管2210和出水管228回流到外部冷却设备中,使冷却液可以循环利用。
31.如图5-8所示,冷却管229的一端与入水端225的内侧固定连通,导热圈221的两端与外包壳21的两端固定安装,冷却管229内的冷却液可以对机体1进行冷却降温,冷却液再通过回流管2210和出水管228回流到外部冷却设备中,使冷却液可以循环利用。
32.如图5-8所示,导热圈221的一侧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出气口222,导热圈221的另一侧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进气口224,导热圈221的外壁均匀开设有多个散热槽223,外壳14内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槽223到达导热圈221,方便对电机进行散热。
33.如图5-8所示,空腔26的两端对称开设有容纳槽25,容纳槽25的内壁设置有吸音层一23,吸音层一23的一侧设置有吸音层二24,外包壳21的底部与底座27的顶部固定安装,吸音层一23和吸音层二24的材料分别为无机泡沫吸音材料和聚氨酯泡沫吸音材料,无机泡沫吸音材料和聚氨酯泡沫吸音材料可以对电机的噪声进行吸收。
34.如图1-3所示,机体1包括外壳14、轴承12、输出轴13和端盖18,外壳14的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有锥形凸壳11,锥形凸壳11的一端与轴承12的外壁活动连接,轴承12起到减小输出轴13和锥形凸壳11之间摩擦力的作用,避免输出轴13和锥形凸壳11损坏。
35.如图1-3所示,机体1包括外壳14、轴承12、输出轴13和端盖18,外壳14的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有锥形凸壳11,锥形凸壳11的一端与轴承12的外壁活动连接,该电机的两端均有输出轴13,电机为双向输出轴13设计,可以同时对电机左右两侧进行做工,提高做工效率。
36.如图1-3所示,定子绕组16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定子铁芯17,端盖1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端盖18的内侧与转子15的两端活动安装,定子铁芯17围设成旋转通道,转子15设置在旋转通道内。
37.如图5-9所示,进气口224的一端与导气管39的一端固定连通,加固罩31的一端与外包壳21的一侧固定安装,冷风机35吹出冷风,冷风通过一侧的聚风管37聚集后到达疏风管38,最后再通过多个导气管39和进气口224吹到导热圈221内,流动的冷空气可以将导热圈221内的热气通过出气口222向外吹出。
38.本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该电机在使用时,机体1内部通过转子15、定子绕组16和定子铁芯17等部件使两端的输出轴13转动,锥形凸壳11一端的轴承12起到减小输出轴13和锥形凸壳11之间摩擦力的作用,避免输出轴13和锥形凸壳11损坏,该电机的两端均有输出轴13,电机为双向输出轴13设计,可以同时对电机左右两侧进行做工,提高做工效率,机体1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导致机体1外壁温度升高,导热圈221的内壁和外壳14相连,因此机体1产生的热通过外壳14到达导热圈221内;在机体1的一端增加散热装置3,散热装置3内的控制器33可以控制一侧的冷风机35,同时冷风机35两端的温度检测件36可以对机体1一端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当温度检测件36检测到温度达到额定值时即为高温,此时温度检测件36将高温信号传输给控制器33,控制器33再控制冷风机35启动,冷风机35吹出冷风,冷风通过一侧的聚风管37聚集后到达疏风管38,最后再通过多个导气管39和进气口224吹到导热圈221内,流动的冷空气可以将导热圈221内的热气通过出气口222向外吹
出,便于均匀快速的带走机体1内部产生的热,同时当机体1温度降低后温度检测件36未检测到高温信号,控制器33控制冷风机35停止工作,利用温度检测件36来实时检测机体1的温度高低,从而判断机体1此时是否进需要进行散热,温度达到额定值时冷风机35开启散热,温度未达到额定值时冷风机35为停止状态,避免冷风机35持续开启工作使电机的输出功率产生不必要的损耗,提高了电机的能量利用率;通过在外包壳21的内壁和外壳14之间增加降温组件22,电机工作时可以通过两个入水管226将冷却液输送到冷却管229内,冷却管229内的冷却液可以对机体1进行冷却降温,冷却液再通过回流管2210和出水管228回流到外部冷却设备中,使冷却液可以循环利用,通过散热装置3的冷风机35散热和降温组件22的冷却液散热可以提高对该电机的散热效果,使电机工作时的温度在正常范围内,避免电机由于温度过高损坏,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在外包壳21的内壁增加吸音层一23和吸音层二24,吸音层一23和吸音层二24的材料分别为无机泡沫吸音材料和聚氨酯泡沫吸音材料,无机泡沫吸音材料和聚氨酯泡沫吸音材料可以对电机的噪声进行吸收,从而大幅降低电机振动和噪声,方便电机的使用。
39.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