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楼宇机电箱的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72736发布日期:2022-08-02 22:17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楼宇机电箱的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机电箱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楼宇机电箱的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2.楼宇内的机电设备在运转的时候需要使用电源,电源通常设置在机电箱内,且在机电箱内部安装有多种电气设备,在电气、化工和建筑等领域中均需要通过机电箱对各机电设备的线路需要进行控制和分配,现有的机电箱存在以下缺陷:
3.(1)针对机电箱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常设置有散热组件以增强机电箱内的空气流动速度促进散热,但这样的散热组件无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节散热效率,长时间使用能耗大。
4.(2)现有机电箱通常在外侧设置有防护壳,遇到外力时防护壳首先受力,在防护壳受力或者变形之后防护板起到缓冲吸震的效果,这样的防护壳只能进行单次防护,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楼宇机电箱的防护装置,不仅可自动调节散热效率的目的,有效降低温度较低时的能耗,更加节能环保,而且防护效果更好,使用寿命更长。
6.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7.一种用于楼宇机电箱的防护装置,包括箱体、检测组件、散热组件、防护组件、摄像组件和控制组件;
8.所述箱体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防火隔板,所述防火隔板将箱体内分隔成独立的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所述箱体的一侧设置有安全门,所述箱体的侧壁设置有散热孔;
9.所述检测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的顶部,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温度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
10.所述散热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内,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矩形框体、至少两个散热风扇和风速控制模块,所述矩形框体的两侧与所述箱体的内侧壁相连,所述散热风扇设置在所述矩形框体的侧壁,所述散热风扇朝向所述散热孔,所述风速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矩形框体内;
11.所述防护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左右两侧,所述防护组件包括受力壳和若干个弹性板簧,所述受力壳可沿所述箱体的宽度方向左右滑动,若干个所述弹性板簧设置在所述箱体外侧壁和所述受力壳的内侧壁之间;
12.所述摄像组件设置在所述箱体的顶部;
13.所述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分区内,所述控制组件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烟雾传感器、所述散热组件、所述风速控制模块和所述摄像组件电性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板簧包括两安装支座、弧形板簧和连接板,所述安装支座与所
述箱体的侧壁相连,所述弧形板簧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安装支座相连,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弧形板簧的弧顶处,所述连接板用于与所述受力壳内壁相连。
15.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受力壳内壁相连,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组件电性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摄像组件为云台摄像机,所述云台摄像机上设置有照明模块。
17.进一步地,所述矩形框体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气孔。
18.进一步地,所述安全门上对应所述检测组件的位置设置有显示屏和报警灯,所述显示屏和所述报警灯分别与所述控制组件电性连接。
19.进一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值记为t,通过所述控制组件获取到温度阈值tmax,将温度值t与温度阈值tmax进行比较,若t>tmax,则判定温度异常,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风速控制模块对应增大所述散热风扇的转速。
20.进一步地,所述安全门上设置有电控门锁,所述电控门锁与所述控制组件电性连接。
21.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22.(1)设置有检测组件和散热组件,工作时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检测箱体内的温度,当检测到温度过高时,则通过风速控制模块自动调节散热风扇的转速,实现自动调节散热效率的目的,有效降低温度较低时的能耗,更加节能环保。
23.(2)设置有防护组件,当箱体的两侧收到冲击时,受力壳首先承受压力并向箱体内侧发生位移,在此过程中冲击力通过多个弹性板簧吸收,可有效减少受力壳的变形,使用寿命更长,吸能减震效果更佳。
24.本发明不仅可自动调节散热效率的目的,有效降低温度较低时的能耗,更加节能环保,而且防护效果更好,使用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防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箱体;11、安全门;111、电控门锁;12、散热孔;13、防火隔板;131、第一分区;132、第二分区;2、检测组件;21、温度传感器;22、烟雾传感器;3、散热组件;31、矩形框体;311、通气孔;32、散热风扇;33、风速控制模块;4、防护组件;41、受力壳;42、弹性板簧;421、安装支座;422、弧形板簧;423、连接板;5、摄像组件;51、照明模块;6、显示屏;61、报警灯;7、压力传感器;8、控制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31.如图1-4所示,一种用于楼宇机电箱的防护装置,包括箱体1、检测组件2、散热组件
3、防护组件4、摄像组件5和控制组件8。
32.箱体1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防火隔板13,防火隔板13将箱体1内分隔成独立的第一分区131和第二分区132,使得第一分区131和第二分区132不会互相影响,避免其中一个分区的电路发生短路着火时,连带另一分区的电路一起损坏;箱体1的一侧设置有安全门11,箱体1的侧壁设置有散热孔12。
33.检测组件2分别设置在第一分区131和第二分区132的顶部,检测组件2包括温度传感器21和烟雾传感器22,分别用于检测第一分区131和第二分区132的温度和烟雾。
34.散热组件3分别设置在第一分区131和第二分区132内,散热组件3包括矩形框体31、至少两个散热风扇32和风速控制模块33,矩形框体31的两侧与箱体1的内侧壁相连,散热风扇32设置在矩形框体31的侧壁,散热风扇32朝向散热孔12,风速控制模块33设置在矩形框体31内,通过散热风扇32增强箱体1内的空气流动,促进箱体1内的散热效率,同时可通过风速控制模块33调节散热效率。
35.防护组件4分别设置在箱体1的左右两侧,防护组件4包括受力壳41和若干个弹性板簧42,受力壳41可沿箱体1的宽度方向左右滑动,在本实施例中,箱体1的侧壁设置有矩形槽,受力壳41与矩形槽内壁配合,使得受力壳41可沿矩形槽滑动,若干个弹性板簧42设置在箱体1外侧壁和受力壳41的内侧壁之间。
36.摄像组件5设置在箱体1的顶部,摄像组件5用于摄取箱体1周边的画面,防止有人蓄意破坏的情况。
37.控制组件8设置在第一分区131内,控制组件8分别与温度传感器21、烟雾传感器22、散热组件3、风速控制模块33和摄像组件5电性连接,控制组件8为plc控制器。
38.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弹性板簧42包括两安装支座421、弧形板簧422和连接板423,安装支座421与箱体1的侧壁相连,弧形板簧422的两端分别与两安装支座421相连,弧形板簧422由多层弹簧钢重叠制作而成,其依靠层与层之间的摩擦力而具有较高的缓冲和减振性能,连接板423设置在弧形板簧422的弧顶处,连接板423用于与受力壳41内壁相连。
39.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连接板423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7,压力传感器7的另一端与受力壳41内壁相连,压力传感器7与控制组件8电性连接,当受力壳41收到冲击时,压力传感器7可及时向控制组件8反馈冲击力的数值,便于控制组件8对应作出反应。
40.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摄像组件5为云台摄像机,云台摄像机上设置有照明模块51,当控制组件8受到箱体1一侧收到冲击时,控制云台摄像机调整角度,摄取实时发生的画面,在光线昏暗的时可通过照明模块51补充光线,保证摄取画面的清晰度,进一步提高防护能力。
41.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矩形框体31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气孔311,促进矩形框体31上下两侧的空气,通过通气孔311流动至散热风扇32处排出,进一步促进散热。
42.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安全门11上对应检测组件2的位置设置有显示屏6和报警灯61,显示屏6和报警灯61分别与控制组件8电性连接,通过显示屏6实时显示温度传感器21和烟雾传感器22的检测数值,当检测值超过预设阀值时,控制组件8控制对应的报警灯61亮起,从而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察看,防止损失增大。
43.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温度传感器21检测的温度值记为t,通过控制组件8获取到温度阈值tmax,将温度值t与温度阈值tmax进行比较,若t>tmax,则判定温度异常,控制组
件8控制风速控制模块33对应增大散热风扇32的转速,在t<tmax,则判定温度正常,控制组件8控制风速控制模块33对应降低散热风扇32的转速,以实现低温降速和高温增速的自动调节目的,符合节能减排的理念。
44.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安全门11上设置有电控门锁111,电控门锁111与控制组件8电性连接,当烟雾传感器22检测到烟雾时,控制组件8及时控制电控门锁111自动开启,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将对于电气设备进行救护,防止损失进一步增大。
45.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46.工作时,通过温度传感器21实时检测箱体1内的温度,当检测到温度过高时,则通过风速控制模块33自动调节散热风扇32的转速,实现自动调节散热效率的目的,有效降低温度较低时的能耗,更加节能环保。当箱体1的两侧收到冲击时,受力壳41首先承受压力并向箱体1内侧发生位移,在此过程中冲击力通过多个弹性板簧42吸收,可有效减少受力壳41的变形,使用寿命更长,吸能减震效果更佳。
47.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