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闭部件驱动装置及便盖开闭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52629发布日期:2022-12-31 01:48阅读:15来源:国知局
开闭部件驱动装置及便盖开闭单元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驱动开闭部件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以及作为开闭部件开闭厕所单元的便盖的便盖开闭单元。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对便盖等开闭部件进行开闭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专利文献1的开闭部件驱动机构具备马达、连接开闭部件的输出轴、将马达的驱动力传递到输出轴的传递机构、收纳马达及传递机构的壳体。输出轴从设置在壳体上的开口部向外部突出。
3.壳体具备:收纳马达的第一壳体;与第一壳体重叠并收纳传递机构的中间壳体;从与第一壳体相反的一侧覆盖中间壳体的第二壳体。在中间壳体的第二壳体侧的端部配置有基板。在基板上搭载有检测输出轴的旋转角度位置的电位计,并且连接有未图示的供电线。马达的供电端子经由在壳体的内部引绕的引线而与基板连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65530号公报
[0005]
作为配置在第一壳体的底部的马达的供电端子与配置在中间壳体的边缘的基板的连接结构,提出了如下结构:预先将金属板制的金属端子压入中间壳体,通过对组装有马达的第一壳体和中间壳体进行组装,使金属端子与马达的供电端子接触而导通。
[0006]
但是,在上述结构中,在组装第一壳体和中间壳体时,无法通过目视确认马达的供电端子和金属端子。因此,即使发生金属端子弯曲等异常,也不能注意到。另外,需要在中间壳体上设置用于压入金属端子的孔,但在使用模具的中间壳体的制造方法中,难以设置细长的贯穿孔。金属端子也可以不是压入到贯穿孔而是压入到槽中的结构,但如果保持在槽中,则金属端子在中间壳体的内侧露出,因此金属端子有可能与异物接触,有可能发生由异物引起的短路等导通障碍。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在通过组装壳体来连接组装到壳体中的金属端子和马达的供电端子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中,在组装时能够目视确认金属端子和供电端子的连接状态,并且防止或抑制异物引起的导通障碍。
[0008]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包括供电端子的马达;与开闭部件连接的输出轴;将所述马达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输出轴的传递机构;收纳所述马达及所述传递机构的壳体;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的基板;以及连接所述基板和所述供电端子的金属端子,在将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设为第一方向的情况下,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中间壳体,其与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重叠;以及第二壳体,其与所述中间壳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重叠,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底部及从所述第一底部的外周缘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立起的第一周壁,所述中间壳
体包括第二底部及从所述第二底部的外周缘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立起的第二周壁,所述第一周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周壁的外周侧且从所述第一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二壳体的支撑板部,所述金属端子包括:直线部,其保持于所述支撑板部,并通过所述支撑板部与所述第二周壁之间而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延伸至所述基板;以及供电端子连接部,其从所述直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向所述马达一侧延伸,并与所述供电端子连接。
[0009]
根据本发明,通过沿第一方向层叠第一壳体、中间壳体和第二壳体来构成收纳马达和传递机构的壳体。第一壳体的包围马达的第一周壁的一部分延伸至第二壳体,该部分构成覆盖中间壳体的第二周壁的外侧的支撑板部。向马达供电用的金属端子具有直线部,该直线部保持于支撑板部,并通过支撑板部与第二周壁之间的间隙而延伸至第一壳体的内侧。这样,通过组装中间壳体和第一壳体,在支撑板部和第二周壁之间形成密闭空间,该密闭空间成为用于使金属端子通过的配置孔。因此,不用预先在部件上形成细长的孔,就能够防止或抑制金属端子与异物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因与异物接触而引起的导通障碍。另外,能够在将中间壳体组装于第一壳体之前,预先将金属端子组装于第一壳体,之后在组装马达时使金属端子与供电端子导通。因此,能够检测出金属端子的弯曲等异常,能够一边目视确认金属端子一边连接供电端子。
[0010]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供电端子连接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供电端子插入槽。这样,在将金属端子组装到第一壳体之后,在将马达组装到第一壳体的底部时,同时将马达侧的供电端子插入到供电端子插入槽中。因此,将金属端子及马达组装于第一壳体的作业变得容易。
[0011]
在本发明中,所述供电端子连接部包括:从所述直线部沿着所述第一底部向所述马达一侧延伸的臂部;以及从所述臂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延伸的一对板部,所述供电端子插入槽是所述一对板部的间隙,所述一对板部的前端部包括随着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而间隔扩大的锥形部。这样一来,能够利用一对板部从两侧夹入并保持供电端子。另外,由于能够利用锥形部引导供电端子,因此容易将供电端子插入到一对板部之间。
[0012]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一对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嵌入到设置于所述第一底部的第一凹部中。这样一来,一对板部的间隙难以扩大。另外,由于能够提高一对板部的位置精度,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供电端子插入一对板部的间隙。
[0013]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中间壳体包括从所述第二底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包括引导所述一对板部中的一方的第一引导面和引导所述一对板部中的另一方的第二引导面,所述第一引导面和所述第二引导面是间隔随着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而变窄的锥面。这样,在将中间壳体组装于第一壳体时,一对板部的前端插入第一引导面与第二引导面之间。并且,随着中间壳体接近第一壳体,第一引导面和第二引导面将一对板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引导,因此供电端子被一对板部紧固。由此,能够使金属端子与供电端子可靠地导通。
[0014]
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支撑板部在与所述第二周壁相对的内侧面上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端子保持槽,所述直线部嵌入所述端子保持槽中。这样一来,能够使金属端子保持在第一壳体上,因此与供电端子的连接作业容易。另外,由于直线部的位置精度提高,所以容易将金属端子连接在固定于壳体的基板上。
[0015]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板部包括引导部,其从所述端子保持槽的宽度方
向的一侧的开口边缘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突出。这样一来,能够将金属端子沿着引导部插入,因此金属端子的组装作业容易。另外,在将马达及中间壳体组装于第一壳体时,能够利用引导部限制直线部从端子保持槽脱离。
[0016]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壳体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板部上的卡止突起,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延伸并与所述卡止突起卡止的钩。这样,如果利用钩来固定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则能够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夹着中间壳体进行保持,因此能够削减螺钉固定。因此,能够使组装作业容易化。
[0017]
其次,本发明的便盖开闭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上述开闭部件是便盖。
[0018]
根据本发明,通过沿第一方向层叠第一壳体、中间壳体和第二壳体来构成收纳马达和传递机构的壳体。第一壳体的包围马达的第一周壁的一部分延伸至第二壳体,该部分构成覆盖中间壳体的第二周壁的外侧的支撑板部。向马达供电用的金属端子具有直线部,该直线部保持于支撑板部,并通过支撑板部与第二周壁之间的间隙而延伸至第一壳体的内侧。这样,通过组装中间壳体和第一壳体,在支撑板部和第二周壁之间形成用于使金属端子通过的配置孔。因此,不用预先在部件上形成细长的孔,就能够防止或抑制金属端子与异物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因与异物接触而引起的导通障碍。另外,能够在将中间壳体组装于第一壳体之前,将金属端子和马达组装于第一壳体。因此,能够检测出金属端子的弯曲等异常,能够目视确认供电端子连接部与马达侧的供电端子的连接状态。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开闭部件驱动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便盖开闭单元的说明图。图3是开闭部件驱动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从第一方向的一侧观察将第二壳体从中间壳体拆下后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观察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示出马达、金属端子以及第一齿轮组装于第一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组装有金属端子和第一齿轮的第一壳体和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组装有第一齿轮的第一壳体和金属端子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从金属端子侧观察省略了第一壳体的图示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的立体图。(符号说明)1.开闭部件驱动装置、3.便盖开闭单元、6.马达、7.输出轴、8.传递机构、9.壳体、9a.第一侧壁、9b.第二侧壁、9c.第三侧壁、9d.第四侧壁、10.开口部、11.突出部、12.基部、13.端子销、14.端子部、15.卡止突起、16.钩、17.轴承部、18.输出轴支撑部、19.钩、20.支撑板部、20a.内侧面、21.第一壳体、22.中间壳体、23.第二壳体、24.输出轴支撑部件、24a.中间板、24b.侧板、25.第一底部、26.第一周壁、27.旋转轴、28.马达主体、29.供电端子、31.第二底部、32.第二周壁、32a.外侧面、33.中间壳体开口部、35.加强部件、36.轴承部、37.支撑轴保持部、38.蜗杆、39.第一齿轮、39a.第一大径齿轮、39b.第一小径齿轮、40.第二齿轮、40a.第二大径齿轮、41.第三齿轮、41a.第四大径齿轮、41b.第三小径齿轮、42.输出齿轮、
43.辅助齿轮、43a.齿轮部、43b.轴部、43c.端板部、44.转矩限制器、48.第二螺旋弹簧、49.第一螺旋弹簧、50.端子保持槽、51.导向部、52.第一凹部、53.突出部、54.第二凹部、55.第一导向面、56.第二导向面、60.金属端子、61.直线部、62.供电端子连接部、63.板部、64.臂部、65.供电端子插入槽、66.弯曲部、67.锥形部、80.电位计、81.检测部、82.基板、200.厕所单元、201.便盖、202.便器主体、203.便座、204.水箱、a.关闭方向、b.打开方向、l.轴线、x.第三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及便盖开闭单元的实施方式。
[0021]
(整体结构)图1是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便盖开闭单元3的说明图。图3是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的剖视图。图4是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观察将第二壳体23从中间壳体22拆下后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观察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示出在第一壳体21组装有马达6、金属端子60以及第一齿轮39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组装有金属端子60和第一齿轮39的第一壳体21和马达6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组装有第一齿轮39的第一壳体21和金属端子60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从金属端子60侧观察省略了第一壳体21的图示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的立体图。
[0022]
图1所示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使盖或门等开闭部件转动来进行开闭。便盖开闭单元3是在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上连接作为开闭部件的厕所单元200的便盖201的结构。更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厕所单元200具有便器主体202、便座203、便盖201和水箱204。便盖201的水箱204侧的端部分与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的输出轴7连结。便盖201通过输出轴7的旋转,在平伏覆盖便器主体202的关闭位置和从便器主体202立起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另外,也可以在厕所单元200上设置第二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在第二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的输出轴7上连结作为开闭部件的便座203。
[0023]
如图3所示,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具有马达6、连接便盖201的输出轴7、将马达6的驱动力传递给输出轴7的传递机构8、收纳马达6及传递机构8的壳体9。输出轴7具有从设置在壳体9上的开口部10突出的突出部11和收纳在壳体9中的基部12。在输出轴7的突出部11上连接便盖201的端部。因此,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以悬臂状态开闭便盖201。如图1所示,壳体9在从沿着输出轴7的轴线l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为细长的形状。输出轴7配置在壳体9的长边方向的一侧的端部。
[0024]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称为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x。第一方向z是沿着输出轴7的轴线l的轴线方向。第二方向y是壳体9的长边方向,第三方向x是壳体9的短边方向。在第一方向z上,将输出轴7从壳体9突出的一侧设为第一方向的一侧z1,将壳体9所处的一侧设为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在第二方向y上,将输出轴7所处的一侧设为第二方向的一侧y1,将与输出轴7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设为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另外,将第三方向x的一侧设为x1,将另一侧设为x2。
[0025]
壳体9由树脂制成。如图1所示,壳体9具备与第二方向y平行地延伸的第一侧壁9a及第二侧壁9b。另外,壳体9具备第三侧壁9c,该第三侧壁9c沿第三方向x延伸并连接第一侧壁9a的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y2的端部和第二侧壁9b的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y2的端部。进而,
壳体9具备连接第一侧壁9a的第二方向y的一侧y1的端部和第二侧壁9b的第二方向y的一侧y1的端部的第四侧壁9d。第四侧壁9d弯曲成半圆状并向第二方向y的一侧y1突出。
[0026]
如图1、图3、图5所示,壳体9具备在第一方向z上层叠的第一壳体21、中间壳体22以及第二壳体23。第一壳体21位于中间壳体22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第二壳体23位于中间壳体22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另外,如图3所示,壳体9具备收纳于中间壳体22的输出轴支撑部件24。
[0027]
如图3、图5所示,第一壳体21具备第一底部25和从第一底部25的外周缘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立起的第一周壁26。第一周壁26构成壳体9的第一侧壁9a、第二侧壁9b以及第四侧壁9d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部分。另外,在第一周壁26的第二方向的另一侧y2的端部分设置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支撑板部20。支撑板部20从第一底部25延伸到第二壳体23的边缘,覆盖中间壳体22的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y2的外周面。支撑板部20构成壳体9的第三侧壁9c。
[0028]
如图4、图5所示,在支撑板部20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的端部设有压入有多个端子销13的端子部14,在端子部14的第三方向x的两侧设有卡止突起15。设置在第二壳体23的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y2的边缘处的钩16与两个卡止突起15卡止(参见图1)。另外,在第一壳体21的第一周壁26上,在构成壳体9的第一侧壁9a和第二侧壁9b的部分(即,第一壳体21的第三方向x的一侧x1的侧面和第三方向x的另一侧x2的侧面)上,也分别设置有一处卡止突起15。
[0029]
如图3、图6所示,在第一壳体21上固定有马达6。另外,在第一壳体21的第二方向y的一侧y1的端部收纳有构成传递机构8的多个齿轮中的一部分齿轮(第一齿轮39)。如图7所示,马达6具有马达主体28、从马达主体28突出的旋转轴27、以及从马达主体28向旋转轴27的相反侧突出的一对供电端子29。如图6所示,马达主体28配置在第一壳体21的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y2的端部。旋转轴27从马达主体28朝向第一壳体21的第二方向y的一侧y1的端部延伸。旋转轴27在从第一方向z观察的情况下,相对于第二方向y(壳体9的长边方向)倾斜。
[0030]
中间壳体22具备第二底部31和从第二底部31的外周缘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立起的第二周壁32。第二周壁32构成壳体9的第一侧壁9a、第二侧壁9b、第三侧壁9c以及第四侧壁9d的第一方向z的中间部分。在中间壳体22中收纳有构成传递机构8的多个齿轮中除了第一齿轮39以外的齿轮。中间壳体22具备从第二底部31的第三方向x的一侧x1的边缘及另一侧x2的边缘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的一对钩19。每个钩19与设置在第一壳体21的第一周壁26上的卡止突起15卡止。
[0031]
如图3、图4所示,在中间壳体22的第二壳体23侧的端部分(即,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分)固定有板状的加强部件35。加强部件35具有比壳体9高的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部件35为金属制。在加强部件35上设置有筒状的轴承部36。轴承部36例如通过内缘翻边加工而形成。输出轴7从轴承部36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输出轴7的基部12由轴承部36从外周侧可旋转地支撑。
[0032]
第二壳体23为板状,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覆盖加强部件35。壳体9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面由第二壳体23构成。如图3、图4所示,在第二壳体23的第二方向y的一侧y1的端部分设置有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的环状的轴承部17。轴承部17在设置于加强部件35的轴承部36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将输出轴7支撑为能够旋转。输出轴7从设置于轴承部17的前端的开口部10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延伸。
[0033]
如图3、图6所示,传递机构8从马达6到输出轴7的驱动力传递路径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具有蜗杆38、第一齿轮39、第二齿轮40、第三齿轮41以及输出齿轮42。另外,传递机构8具备与第三齿轮41啮合的辅助齿轮43。如图7所示,蜗杆38固定在马达6的旋转轴27上。蜗杆38和第一齿轮39配置在第一壳体21内。第二齿轮40、第三齿轮41、输出齿轮42以及辅助齿轮43配置在中间壳体22内。
[0034]
如图3、图6所示,第一齿轮39配置在第一壳体21的第二方向y的一侧y1的端部。第一齿轮39具有与蜗杆38啮合的第一大径齿轮39a和与第一大径齿轮39a同轴配置的第一小径齿轮39b。第一小径齿轮39b位于第一大径齿轮39a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如图2所示,在第一大径齿轮39a与第一小径齿轮39b之间配置有连接或断开驱动力的传递的转矩限制器44。
[0035]
如图3所示,第二齿轮40具有与第一小径齿轮39b啮合的第二大径齿轮40a、和与第二大径齿轮40a同轴配置的第二小径齿轮(省略图示)。第二大径齿轮40a位于第二小径齿轮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经由设置于中间壳体22的第二底部31的中间壳体开口部33而与第一小径齿轮39b啮合。
[0036]
第三齿轮41配置在中间壳体22的第二方向y的大致中央。第三齿轮41具有与第二小径齿轮啮合的第三大径齿轮41a和与第三大径齿轮41a同轴配置的第三小径齿轮41b。第三大径齿轮41a位于第三小径齿轮41b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将第三齿轮41支撑为能够旋转的支撑轴的一端保持于中间壳体22的第二底部31,另一端贯通设置于加强部件35的支撑轴保持部37(参照图4)而保持于第二壳体23。
[0037]
输出齿轮42配置在中间壳体22的第二方向y的一侧y1的端部,与第三齿轮41的第三小径齿轮41b啮合。输出齿轮42由金属制成。如图3所示,输出轴7的基部12插入输出齿轮42的中心孔,输出齿轮42和输出轴7以不能绕轴线l相对旋转的状态连结。
[0038]
如图3所示,在中间壳体22内,在加强部件35与第二底部31之间配置有输出轴支撑部件24。输出轴支撑部件24具备将输出轴7的基部12支撑为能够旋转的输出轴支撑部18。输出轴支撑部件24具备配置于第二底部31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中间板24a和从中间板24a的外周缘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的侧板24b。侧板24b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第二底部31抵接。输出轴支撑部18从中间板24a的大致中央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通过将输出轴支撑部18插入设置于输出轴7的基部12的凹部,输出轴7和输出齿轮42被支撑为能够旋转。
[0039]
辅助齿轮43配置在中间壳体22的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y2的端部。辅助齿轮43具备在外周面设置有齿部的环状的齿轮部43a、配置于齿轮部43a的中心的轴部43b、连接齿轮部43a和轴部43b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的端板部43c。齿轮部43a从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y2与第三大径齿轮41a啮合。
[0040]
传递机构8具有组装在辅助齿轮43上的第一螺旋弹簧48和第二螺旋弹簧49。第一螺旋弹簧48配置在辅助齿轮43的齿轮部43a与轴部43b之间。第二螺旋弹簧49配置在第一螺旋弹簧48的内周侧。从第一螺旋弹簧48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延伸出弹簧端部,该弹簧端部与设置于中间壳体22的内周面的卡止部卡止。同样,从第二螺旋弹簧49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延伸出弹簧端部,该弹簧端部与设置在中间壳体22的内周面上的卡止部卡止。第一螺旋弹簧48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的弹簧端部、以及第二螺旋弹簧49的第
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的弹簧端部卡止于辅助齿轮43。
[0041]
电位计80具有与构成传递机构8的多个齿轮中的任一个齿轮啮合的电位齿轮(省略图示)。电位计80还包括用于检测电位齿轮的旋转角度位置的检测部81。例如,电位齿轮与第三齿轮41的第三小径齿轮41b啮合。如图3所示,检测部81搭载在配置于中间壳体22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的基板82上。
[0042]
在壳体9上保持有用于向马达6提供电力的金属端子60。如图3所示,金属端子60由构成壳体9的第三侧壁9c的支撑板部20保持,并从支撑板部20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基板82的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y2的端部延伸至端子部14,与端子销13及金属端子60连接。基板82的第二方向y的一侧y1的端部延伸至加强部件35,配置有电位计80的检测部81。
[0043]
(动作)当通过经由金属端子60的电力供应沿正向或反向驱动马达6时,马达6的驱动力经由传递机构8传递到输出轴7。因此,如图2所示,固定在输出轴7上的便盖201向关闭方向a或打开方向b旋转。当便盖201旋转时,从电位计80输出与便盖201的旋转角度位置对应的信号。
[0044]
当便盖201向关闭方向a旋转时,第一螺旋弹簧48及第二螺旋弹簧49蓄积使输出轴7绕轴线l向打开方向b旋转的作用力。因此,第一螺旋弹簧48及第二螺旋弹簧49在使便盖201向打开方向b旋转时,作为对输出轴7向打开方向b施力的辅助弹簧发挥功能。进而,传递机构8在第一齿轮39上具备转矩限制器44。因此,在从便盖201经由输出轴7对传递机构8施加过大的负荷的情况下,转矩限制器44发挥功能,切断传递机构8的驱动力的传递。由此,防止因来自外部的过大的负荷而导致传递机构8破损。
[0045]
(金属端子)如图3、图6所示,在支撑板部20的内侧面20a上并列设置有两条沿第一方向z直线状延伸的端子保持槽50。从各端子保持槽5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第三方向x的一侧x1)的开口边缘,设置有向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第三方向x的另一侧x2)突出的引导部51。引导部51限制金属端子60从端子保持槽50脱离。
[0046]
如图5所示,中间壳体22的第二周壁32具有与支撑板部20的内侧面20a相对的外侧面32a。当组装第一壳体21和中间壳体22时,支撑板部20的内侧面20a和第二周壁32的外侧面32a之间的间隙被密闭。两个金属端子60通过支撑板部20与第二周壁32之间的密闭空间从第一壳体21的内侧延伸至基板82。
[0047]
如图8所示,两个金属端子60分别具有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直线部61和从直线部61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向马达6侧延伸的供电端子连接部62。在供电端子连接部62的前端设置有夹持并保持供电端子29的一对板部63。供电端子连接部62具有沿着第一壳体21的底部从直线部61向马达主体28延伸的臂部64。一对板部63从臂部64的前端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延伸。一对板部63的间隙成为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供电端子插入槽65。
[0048]
金属端子60是将金属板弯曲而成的弯曲构件,一对板部63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经由半圆状的弯曲部66而连接。如图8所示,在第一壳体21的第一底部25上,在两处设置有沿从马达主体28突出的供电端子29的突出方向延伸的槽状的第一凹部52。如图7所示,在将一对板部63和弯曲部66插入第一凹部52时,供电端子插入槽65的朝向与供电端子29的突出方向一致。
[0049]
一对板部63的前端部从第一凹部52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延伸。一对板部63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前端部具备随着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而间隙扩大的锥形部67。因此,供电端子插入槽65随着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而扩大槽宽。如图7所示,在将金属端子60组装于第一壳体21之后,若将马达主体28嵌入第一壳体21,则从马达主体28突出的两个供电端子29分别插入一对板部63的间隙(供电端子插入槽65)。此时,供电端子29的插入由锥形部67引导。
[0050]
如图5、图9所示,中间壳体22在两处具有从第二底部31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突出部53。在各突出部53设置有第二凹部54,该第二凹部54在第一方向z上与设置于第一壳体21的第一凹部52对置。如图5所示,第二凹部54具备相对于第一方向z倾斜的第一引导面55、以及与第一引导面55对置且向与第一引导面55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引导面56。第一引导面55和第二引导面56是间隔随着朝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而扩大的锥面。
[0051]
当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将中间壳体22组装于第一壳体21时,如图9所示,一对板部63的前端部插入第二凹部54而与第一引导面55和第二引导面56接触。由于第一引导面55和第二引导面56是锥面,因此随着中间壳体22接近第一壳体21,一对板部63向从两侧紧固供电端子29的方向挠曲。
[0052]
(本方式的主要作用效果)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开闭部件驱动装置1具有:具有供电端子29的马达6;连接开闭部件的输出轴7;将马达6的驱动力传递给输出轴7的传递机构8;收纳马达6和传递机构8的壳体9;固定在壳体9上的基板82;连接基板82和供电端子29的金属端子60。在将输出轴7的轴线方向设为第一方向z的情况下,壳体9具备:第一壳体21,其收纳马达6;中间壳体22,其与第一壳体21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重叠;以及第二壳体23,其与中间壳体22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重叠。第一壳体21具备第一底部25及从第一底部25的外周缘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立起的第一周壁26。中间壳体22具备第二底部31及从第二底部31的外周缘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立起的第二周壁32。第一周壁26具有位于第二周壁32的外周侧且从第一底部25延伸至第二壳体23的支撑板部20,金属端子60被支撑板部20保持。金属端子60具有:直线部61,其通过支撑板部20与第二周壁32之间并从第一壳体21的内侧延伸至基板82;以及供电端子连接部62,其从直线部61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向马达6侧延伸并与供电端子29连接。供电端子连接部62具有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供电端子插入槽65。
[0053]
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马达6的第一壳体21的包围马达6的第一周壁26的一部分延伸至第二壳体23,该部分构成覆盖中间壳体22的第二周壁32的外侧的支撑板部20。当组装中间壳体22和第一壳体21时,在支撑板部20和第二周壁32之间形成密闭空间,该密闭空间成为用于使金属端子60通过的配置孔。因此,不用预先在部件上形成细长的孔,就能够防止或抑制金属端子60与异物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因与异物接触而引起的导通障碍。另外,在将中间壳体22组装于第一壳体21之前,预先将金属端子60组装于第一壳体21,之后在组装马达6时能够使金属端子60与供电端子29导通。因此,能够检测出金属端子60的弯曲等异常,能够一边目视确认金属端子60一边连接供电端子29。进而,由于能够将金属端子60、马达6、中间壳体22以及第一壳体21全部从同一方向组装,所以组装性良好。
[0054]
本实施方式的供电端子连接部62具有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供电端子插入槽65。因此,在将金属端子60组装于第一壳体21之后,在将马达6组装于第一壳体21的底部时,同时
将马达6侧的供电端子29插入供电端子插入槽65。因此,将马达6组装于第一壳体21并与金属端子60连接的作业变得容易。
[0055]
本方式的供电端子连接部62具备从直线部61沿着第一底部25向马达6侧延伸的臂部64、和从臂部64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延伸的一对板部63,一对板部63的间隙为供电端子插入槽65。因此,能够从两侧夹住并保持供电端子29。另外,一对板部63的前端部具备随着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而间隔扩大的锥形部67。因此,能够利用锥形部67引导供电端子29,因此容易将供电端子29插入一对板部63之间。
[0056]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板部63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嵌入到设置于第一底部25的第一凹部52,因此一对板部63的间隙难以扩大。另外,由于提高了一对板部63的位置精度,所以容易插入供电端子29。
[0057]
本实施方式的中间壳体22具备从第二底部31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突出的突出部53。突出部53具备引导一对板部63的一方的第一引导面55和引导一对板部63的另一方的第二引导面56。第一引导面55和第二引导面56是间隔随着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而变窄的锥面。因此,在将中间壳体22组装于第一壳体21时,一对板部63的前端插入第一引导面55与第二引导面56之间。并且,随着中间壳体22接近第一壳体21,第一引导面55和第二引导面56将一对板部63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引导,因此供电端子29被一对板部63紧固。由此,能够使金属端子60与供电端子29可靠地导通。
[0058]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21的支撑板部20在与第二周壁32对置的内侧面20a具备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端子保持槽50,直线部61嵌入到端子保持槽50。因此,能够将金属端子60保持在第一壳体21上,所以与供电端子29的连接作业容易。另外,由于直线部61的位置精度提高,所以容易将金属端子60连接在固定于壳体9的基板82上。
[0059]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21的支撑板部20具备从端子保持槽5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开口缘向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突出的引导部51。因此,由于能够将金属端子60沿着引导部51插入,所以金属端子60的组装作业容易。另外,在将马达6及中间壳体22组装于第一壳体21时,能够利用引导部51限制直线部61从端子保持槽50脱离。
[006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21具备设置于支撑板部20的卡止突起15,第二壳体23具备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并卡止于卡止突起15的钩16。这样,如果利用钩16固定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3,则能够在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3之间夹着中间壳体22进行保持,因此能够削减螺钉固定。因此,能够使组装作业容易化。
[006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利用钩16将第二壳体23卡止并固定于第一壳体21,而且利用钩19将中间壳体22卡止并固定于第一壳体21,但也可以没有中间壳体22的钩19。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