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12839发布日期:2023-01-20 14:16阅读:33来源:国知局
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伴随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普及,对车辆进行驱动的驱动装置的开发正在推进。上述驱动装置中,为了提高齿轮的润滑性或对旋转电机进行冷却,有时在内部贮存油。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构造,通过齿轮的旋转将积存于壳体的底部的油扬起并用贮存部(收集容器)接收。
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2881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4.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覆盖齿轮的齿轮盖螺纹固定于外壳。此外,在外壳的内侧面设置有用于使螺纹孔的周围壁厚的突出部。在现有结构的齿轮外壳中,被齿轮扬起的油有时与突出部发生碰撞等而难以到达收集容器。
5.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能容易地通过收集容器捕捉由齿轮扬起的油。
6.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式包括: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具有以主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动力传递机构,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多个齿轮,且与所述转子连接并传递动力;外壳,所述外壳收纳所述动力传递机构;油,所述油积存于所述外壳内的第一方向下侧的区域;以及收集容器,所述收集容器配置于所述外壳内,且具有朝向上侧的开口。所述外壳具有沿轴向延伸并包围多个所述齿轮的侧壁。多个所述齿轮包括扬起齿轮,所述扬起齿轮沿着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将所述油扬起并送至所述收集容器。在所述侧壁的内表面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配置于被所述扬起齿轮扬起的所述油的路径中,且在沿轴向观察时位于所述扬起齿轮和所述收集容器之间。所述突出部具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与被扬起的所述油相对。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引导面的切线的延长线经过所述收集容器的开口。
7.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能容易地通过收集容器捕捉由齿轮扬起的油的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8.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念图。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扬起路径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变形例的驱动装置的侧视示意图。(符号说明)1、101驱动装置;2旋转电机;3齿轮部(动力传递机构);6、106外壳;20转子;41、42、43、141、143齿轮;51齿圈(扬起齿轮);60、160侧壁;60a、106f、106g内表面;60b外表面;61内侧突出部(突出部);61a引导面;61b相反面;62外侧突出部;62a外侧连接面;67固定螺钉;69固定孔;91a路径;93、193收集容器;93a底部;93b第一侧部(侧部);93c前端部;93p开口;142副轴齿轮(第二扬起齿轮);151齿圈(第一扬起齿轮);j2主轴线;l延长线;o油;x第二方向;y第一方向;θ角
具体实施方式
9.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以驱动装置1装设在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上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为基准来规定重力方向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表示铅垂方向(即上下方向),+z方向是上侧(重力方向的相反一侧),-z方向是下侧(重力方向)。此外,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其表示供驱动装置1装设的车辆的前后方向(第二方向),+x方向是车辆前方,-x方向是车辆后方。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及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其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y方向是车辆左方,-y方向是车辆右方。
10.在以下说明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将与旋转电机2的主轴线j2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简称为“轴向”。此外,将车辆左方(即+y侧)简称为轴向一侧,将车辆右方(即-y侧)简称为轴向另一侧。此外,将以主轴线j2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主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主轴线j2的轴的方向简称为“周向”。
11.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作为与y轴平行的方向的车辆的宽度方向简称为“车宽方向”或“第一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作为与x轴平行的方向的车辆前后方向简称为“前后方向”或“第二方向”。此外,将车辆的后方(即-x侧)简称为前后方向一侧,将车辆的前方(即+x侧)简称为前后方向另一侧。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是沿着水平面彼此正交的方向。
12.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的概念图。驱动装置1对车辆进行驱动。驱动装置1装设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和电动汽车(ev)等以旋转电机2作为动力源的车辆,并用作其动力源。
13.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包括旋转电机2、齿轮部(动力传递机构)3、外壳6和油o。在外壳6的内部设置有收纳旋转电机2和齿轮部3的收纳空间80。收纳空间80被划分为收纳旋转电机2的马达室81和收纳齿轮部3的齿轮室82。
14.<旋转电机>旋转电机2收纳于外壳6的马达室81。旋转电机2包括转子20以及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的定子30。旋转电机2是包括定子30和在定子30的内侧旋转自如地配置的转子20的内转子型马达。
15.通过将电力从省略图示的电池供给至定子30,使转子20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转
子芯部24和转子磁体(省略图示)。即,旋转电机2具有轴21、转子芯部24和转子磁体。转子20以主轴线j2为中心旋转。转子20的扭矩传递至齿轮部3。
16.轴21以沿车宽方向(第一方向)延伸的主轴线j2为中心延伸。轴21以主轴线j2为中心旋转。轴21是在内部设置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上述中空部22具有沿着主轴线j2延伸的内周面。
17.轴21跨越外壳6的马达室81和齿轮室82地延伸。轴21的一方的端部突出至齿轮室82侧。在突出至齿轮室82的轴21的端部固定有小齿轮41。
18.转子芯部24例如是将硅钢板层叠而构成的。转子芯部24也可以是压粉磁芯。转子芯部24是沿着轴向延伸的圆柱体。在转子芯部24固定有省略图示的多个转子磁体。多个转子磁体以使磁极交替的方式沿着周向排列。
19.定子30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定子30具有定子芯部32、线圈31和绝缘件(省略图示),所述绝缘件夹设在定子芯部32与线圈31之间。定子30保持于外壳6。定子芯部32从环状的轭部的内周面至径向内侧具有多个磁极齿(省略图示)。在磁极齿之间配置有线圈线。位于相邻的磁极齿之间的间隙内的线圈线构成线圈31。绝缘件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
20.<齿轮部>齿轮部3具有多个齿轮41、42、43、51。齿轮部3与旋转电机2的转子20连接并传递动力。齿轮部3具有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
21.减速装置4具有使旋转电机2的旋转速度减小而使从旋转电机2输出的扭矩根据减速比增大的功能。减速装置4与旋转电机2的轴21连接。减速装置4将从旋转电机2输出的扭矩传递至差动装置5。
22.减速装置4具有小齿轮41、中间轴45以及固定于中间轴45的副轴齿轮42和主动齿轮43。从旋转电机2输出的扭矩经由轴21、小齿轮41、副轴齿轮42和主动齿轮43向差动装置5的齿圈51传递。各齿轮的齿轮比和齿轮的个数等能根据需要的减速比进行各种变更。减速装置4是各齿轮的轴心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式减速机。
23.小齿轮41固定于旋转电机2的轴21的外周面。小齿轮41与轴21一起以主轴线j2为中心旋转。
24.中间轴45沿着与主轴线j2平行的中间轴线j4延伸。中间轴45以中间轴线j4为中心旋转。
25.副轴齿轮42和主动齿轮43在轴向上排列配置。副轴齿轮42及主动齿轮43设置于中间轴45的外周面。副轴齿轮42和主动齿轮43经由中间轴45连接。副轴齿轮42及主动齿轮43以中间轴线j4为中心旋转。副轴齿轮42、主动齿轮43以及中间轴45中的至少两个可以由单一的构件构成。副轴齿轮42与小齿轮41啮合。主动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齿圈51啮合。
26.差动装置5是用于将从旋转电机2输出的扭矩传递至车辆的车轮的装置。差动装置5具有如下功能:在车辆转弯时吸收左右车轮的速度差,同时向一对输出轴55传递相同扭矩。
27.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扬起齿轮)51、齿轮外壳(未图示)、一对小齿轮(未图示)、小齿轮轴(未图示)和一对侧齿轮(未图示)。齿圈51以与主轴线j2平行的差动轴线j5为中心旋转。从旋转电机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齿圈51。
28.一对输出轴55沿着轴向延伸。一对输出轴55的一端分别与侧齿轮连接,另一端分
别与车轮连接。一对输出轴55经由车轮将旋转电机2的扭矩传递至地面。
29.在齿轮部,主轴线j2、中间轴线j4和差动轴线j5沿车宽方向(y轴方向、第一方向)延伸。主轴线j2、位于比差动轴线j5和中间轴线j4靠上侧的位置。差动轴线j5和中间轴线j4沿水平方向排列配置。
30.图2是驱动装置1的侧视示意图。另外,图2是示意图,各部分的配置不一定准确地绘制。尤其,齿圈51与收集容器93的位置关系参照下述的图3和图4。
31.如图3所示,在齿轮室82内的下部区域设置有供油o积存的油积存部p。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齿轮室82内的下部区域称为油积存部p。积存于油积存部p的油o因齿轮部3的动作而被扬起,一部分供给至收集容器93,一部分扩散至齿轮室82内。
32.在本实施方式中,齿圈51与其他齿轮相比直径较大。此外,至少齿圈51的一部分浸于油积存部p中。齿轮部3在齿圈51处将油o扬起并送至收集容器93。即,多个齿轮41、42、43、51包括扬起齿轮。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扬起齿轮是指将油扬起并送至收集容器93的齿轮。
33.扩散至齿轮室82的油o供给至齿轮室82内的齿轮部3的各齿轮并使油o遍及齿轮的齿面。供给至齿轮部3并用于润滑的油o滴下并被回收至位于齿轮室82下侧的油积存部p。
34.油o被供给至收集容器93,收集容器93的贮存量增加,由此,油积存部p的油o的液位下降。因此,通过将油o供给至收集容器93,能够降低油o对齿圈51的搅拌阻力。
35.<外壳>如图1所示,外壳6收纳旋转电机2以及齿轮部3。在外壳6的内部设置有马达室81和齿轮室82。
36.外壳6具有外壳主体83、马达盖84和齿轮盖85。马达盖84配置于外壳主体83的轴向另一侧。齿轮盖85配置于外壳主体83的轴向一侧。马达室81是由外壳主体83和马达盖84包围的空间。齿轮室82是由外壳主体83和齿轮盖85包围的空间。外壳主体83和马达盖84彼此通过螺钉等固定。同样地,外壳主体83和齿轮盖85彼此通过螺钉等固定
37.外壳6具有包围齿轮部3的分隔壁66、相对壁68、侧壁60以及收集容器93。即,驱动装置1具有分隔壁66、相对壁68、侧壁60以及收集容器93。分隔壁66、相对壁68和侧壁60构成齿轮室82。
38.分隔壁66和相对壁68沿着与轴向正交的平面延伸。分隔壁66与相对壁68隔着齿轮部3在轴向上相对。分隔壁66是外壳主体83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相对壁68是齿轮盖85的一部分。侧壁60由从分隔壁66朝轴向一侧(+y侧)延伸的部分和从相对壁68朝轴向另一侧(-y侧)延伸的部分构成。在侧壁60处配置有外壳主体83与齿轮盖85的边界部。即,外壳主体83与齿轮盖85在侧壁60处紧固。
39.分隔壁66将外壳6的收纳空间80划分为马达室8和齿轮室82。在分隔壁66处设置有轴贯通孔66f和分隔壁开口66g。轴贯通孔66f和分隔壁开口66g使马达室81与齿轮室82连通。轴21经过轴贯通孔66f。分隔壁开口66g设置于马达室81的底部附近。在马达室81内对旋转电机2进行冷却后的油o经由分隔壁开口66g从马达室81向齿轮室82的油积存部p移动。
40.侧壁60沿着轴向延伸。侧壁60从主轴线j2、中间轴线j4和差动轴线j5的径向外侧将齿轮41、42、43、51包围。侧壁60将分隔壁66与相对壁68相连。
41.收集容器93配置于外壳6内。收集容器93向上侧开口。收集容器93作为暂时贮存油的贮存器起作用。由齿圈51扬起的油o积存于收集容器93。
4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车辆向前方行进时,齿圈51沿在与差动轴线j5相对的一侧朝向上侧旋转的方向(以下称为第一旋转方向t1)旋转。因此,油o被齿圈51扬起并经过中间轴线j4与差动轴线j5之间,进入收集容器93。即,当车辆向前方行进时,油积存部p的油o主要因齿圈51的扬起而被引导至收集容器93。
43.《油》油o用作齿轮部3的润滑油。而且,油o用于旋转电机2的冷却。油o积存于齿轮室82内的下部区域(即油积存部p)。即,油o积存于外壳6内的铅垂方向下侧的区域。油o为了发挥润滑油和冷却油的功能,优选使用与粘度较低的自动变速箱用润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
44.在驱动装置1内,油o在油路90内循环。油路90是将油o从油积存部p供给至旋转电机2的油o的路径。
45.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油路”是指在收纳空间80中循环的油o的路径。因此,“油路”的概念不仅包括形成始终朝向一个方向的稳定的油的流动的“流路”,还包括使油暂时滞留的路径(例如,作为如收集容器的贮存器起作用)、供油滴落的路径、油飞散的路径。
46.油路90包括扬起路径91a、轴供给路径91b、轴内路径91c和转子内路径91d。扬起路径91a是通过由差动装置5扬起油o来使油o从齿轮室82向马达室81移动的路径。轴供给路径91b是将油o从收集容器93引导至旋转电机2的路径。轴内路径91c是供油o经过轴21的中空部22内的路径。此外,转子内路径91d是供油o经过转子芯部24的内部并向定子30飞散的路径。
47.积存于收集容器93的油o的一部分穿过轴供给路径91b供给至轴21的内部。对供给至轴21的中空部22的油o赋予伴随转子20的旋转的离心力。油o从设置于转子20的孔朝径向外侧连续飞散,对定子30进行冷却。达到定子30后的油o从定子30夺取热量并朝下侧滴下,并积存在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在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通过设置于分隔壁66的分隔壁开口66g移动至齿轮室82。
48.《关于被扬起的油的路径》如图1所示,收集容器93设置于外壳6的齿轮室82。收集容器93是通过从分隔壁66向轴向一侧(+y侧)突出的肋状的一部分与从相对壁68向轴向另一侧(-y侧)突出的肋状的另一部分在轴向上彼此连接而构成的。因此,收集容器93在齿轮室82的轴向的全长上延伸。因此,收集容器93不仅能接收由齿圈51扬起的油o,还能接收由副轴齿轮42扬起的油o。
49.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扬起路径91a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以下,对扬起路径91a以及收集容器93进行详细说明。
50.收集容器93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比差动轴线j5靠上侧的位置。收集容器93位于比齿圈51的上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即,收集容器93和齿圈51在前后方向上排列。收集容器93位于齿圈51的前方。
51.在收集容器93处设置有开口93p,上述开口93p接收由齿轮部3扬起的油o。扬起路径91a的油o经过开口93p进入收集容器93。
52.如图2所示,收集容器93具有底部93a、第一侧部(侧部)93b、第二侧部93d及前端部93c。底部93a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底部93a配置于开口93p的正下方。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正下方”表示在从下侧及上下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叠地配置。同样地,“正上方”表示在从
上侧及上下方向观察时至少一部分重叠地配置。
53.如图3所示,第一侧部93b构成收集容器93的后方侧(-x侧)的壁面。第二侧部93d构成收集容器93的前方侧(+x侧)的壁面。收集容器93在由底部93a、第一侧部93b、第二侧部93d、相对壁68和分隔壁66包围的区域贮存油o。
54.第一侧部93b从底部93a的差动轴线j5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第一侧部93b随着朝向上侧而向齿圈51侧倾斜。由此,第一侧部93b确保开口93p较宽并提高了油o的捕捉率。
55.前端部93c设置于第一侧部93b的上端。前端部93c随着从第一侧部93b的上端朝向上侧而朝齿圈51侧倾斜。前端部93c的上端与齿轮室82的顶面分离地配置。扬起路径91a的油o穿过前端部93c的上端与齿轮室82的顶面之间。
56.被齿圈51扬起的油o的一部分与齿轮室82的顶面碰撞并滴下。根据本实施方式,前端部93c向齿圈51侧倾斜地延伸,由此,能够将从顶面滴下的油o向收集容器93的内部引导。由此,能提高收集容器93的捕捉率。
57.如上所述,外壳主体83与齿轮盖85在侧壁60处紧固。因此,在外壳主体83和齿轮盖85处设置有供固定螺钉67(参照图2)插入的固定孔69。固定孔69沿着轴向延伸。固定孔69也可以是在内周面设置有阴螺纹的螺纹孔,也可以是用于对固定螺钉67进行螺母固定的贯通孔。
58.侧壁60具有使固定孔69的周围壁厚的内侧突出部(突出部)61和外侧突出部62。内侧突出部61相对于固定孔69朝向齿轮室82的内侧突出。另一方面,外侧突出部62相对于固定孔69朝向齿轮室82的外侧突出。即,在侧壁60的内表面60a设置有内侧突出部61,在侧壁60的外表面60b设置有外侧突出部62。固定孔69、内侧突出部61和外侧突出部62在侧壁60的厚度方向上排列配置。即,外侧突出部62在侧壁60的厚度方向上位于与内侧突出部61相反的一侧。此外,在侧壁60的设置有内侧突出部61的部分,设置有供固定螺钉67插入的固定孔69
59.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突出部61配置在扬起路径91a中。即,内侧突出部61配置在扬起路径91a(即由齿圈51扬起的油o的路径)中。
60.内侧突出部61在沿轴向观察时在扬起路径91a中位于齿圈51和收集容器93之间。内侧突出部61配置于齿圈51的正上方。另一方面,内侧突出部61相对于收集容器93的正上方朝齿圈51侧偏移地配置。
61.内侧突出部61具有引导面61a和相反面61b。引导面61a朝向扬起路径91a的上游侧(即齿圈51侧)。另一方面,相反面61b朝向扬起路径91a的下游侧(即收集容器93侧)。即,相反面61b位于引导面61a的相反一侧。
62.如图4所示,引导面61a是内侧突出部61的表面中的、比内侧突出部61的顶点61p靠齿圈51侧的区域。此外,相反面61b是内侧突出部61的表面中的、比内侧突出部61的顶点61p靠收集容器93侧的区域。另外,内侧突出部61的顶点是指在从轴向观察内侧突出部61时,内侧突出部61在侧壁60的厚度方向上突出高度最高的点。
63.引导面61a与相反面61b彼此朝向相反的一侧。引导面61a与相反面61b彼此平滑地连接。引导面61a与相反面61b分别与侧壁60的内表面60a平滑地连接。因此,引导面61a和相反面61b是曲率半径连续变化的弯曲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引导面61a的曲率半径大于相反面61b的曲率半径。
64.外侧突出部62具有两个外侧连接面62a、62b。两个外侧连接面62a、62b彼此朝向相反的一侧。两个外侧连接面62a、62b彼此平滑地连接。两个外侧连接面62a、62b分别与侧壁60的外表面60b平滑地连接。因此,两个外侧连接面62a、62b是曲率半径连续变化的弯曲面。两个外侧连接面62a、62b彼此是对称形状。
65.如图3所示,在扬起路径91a中由齿圈51扬起的油o经过沿着侧壁60的内表面60a的扬起路径91a被送至收集容器93。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内侧突出部61配置在扬起路径91a的路径中。因此,在扬起路径91a中飞散的油o与内侧突出部61的引导面61a碰撞。
66.如图4所示,在沿轴向观察时,假设将引导面61a的切线延长的延长线l。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面61a的切线的延长线l经过收集容器的开口93p。延长线l假想性地表示与引导面61a碰撞的油o的路径。因此,引导面61a能将与内侧突出部61碰撞的油o引导至收集容器93的内部。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面61a,能提高收集容器93中的油o的捕捉率。
67.另外,由于引导面61a是弯曲面,因此,作为引导面61a的切线的延长线l通过使切点移动来在规定的范围内改变斜度。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面61a形成为对于经过位于引导面61a内的任意一点的切线的延长线l,均经过收集容器93的开口93p。
68.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突出部61位于比收集容器93的开口93p靠上侧的位置。因此,引导面61a通过油o碰触使油o的飞散方向以向下侧改变的朝向引导至收集容器93。因此,与引导面61a碰触的油o没有抵抗重力地飞散,与抵抗重力地飞散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收集容器93集中地捕捉油o。
69.根据本实施方式,引导面61a是与侧壁60的内表面60a平滑地连接的弯曲面,因此,能在不使与引导面61a碰触的油o扩散的状态下使油o的飞散方向朝向收集容器93的开口93p改变。由此,能提高收集容器93中的油o的捕捉率。
70.根据本实施方式,引导面61a的曲率半径大于相反面61b的曲率半径。同样地,引导面61a的曲率半径大于外侧连接面62a、62b的曲率半径。若使作为弯曲面的引导面61a、相反面61b以及外侧连接面62a、62b的曲率半径增大,则内侧突出部61的厚度在整体范围内变大,外壳6的重量增加。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仅使油o碰触的引导面61a的曲率半径较大,将相反面61b以及外侧连接面62a、62b的曲率半径抑制得较小,能谋求外壳6的轻量化。
71.如图4所示,收集容器93的第一侧部93b从底部93a的齿圈51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第一侧部93b随着朝向上侧而向齿圈51侧倾斜地延伸。由此,第一侧部93b确保开口93p较宽而提高了油o的捕捉率。
72.如图4所示,引导面61a的切线的延长线l与收集容器93的第一侧部93b所成的角θ为钝角。因此,第一侧部93b能在不妨碍与引导面61a碰触而朝向收集容器93的油o的飞散路径的状态下顺着表面顺畅地将油o引导至开口93p内。
73.随着飞散距离变长,经过扬起路径91a的油o的液滴逐渐散乱开,不易被收集容器93捕捉。根据本实施方式,内侧突出部61相对于收集容器93的正上方朝齿圈51侧偏移地配置。因此,能在油o的液滴的分散程度比较低的阶段使扬起路径91a的油o与内侧突出部61碰触并使油o的液滴集中地被收集容器93捕捉。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提高收集容器93中的油o的捕捉率。
74.<变形例>图5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驱动装置101的侧视示意图。
本变形例的驱动装置101主要是各齿轮141、142、143、151的配置以及外壳106的形状不同。
75.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本变形例的驱动装置101在外壳106的齿轮室82的下部区域设置有油积存部p。积存于油积存部p的油o因齿轮部103的动作而被扬起,一部分供给至收集容器193。
76.在本变形例中,在本实施方式中,齿圈151和副轴齿轮142的一部分浸于油积存部p。齿轮部103在齿圈151和副轴齿轮142处将油o扬起。即,多个齿轮141、142、143、151包括第一扬起齿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齿圈151)和第二扬起齿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副轴齿轮142)。
77.本变形例的齿圈151相对于收集容器193位于车辆的后方(第二方向一侧)。齿圈151沿着侧壁160的朝向车辆的前方(第二方向另一侧)的内表面106f将油o扬起并送至收集容器193。
78.另一方面,副轴齿轮142相对于收集容器193位于车辆的前方(第二方向另一侧)。副轴齿轮142沿着侧壁160的朝向后方(第二方向一侧)的内表面160g将油o扬起并送至收集容器193。
79.在侧壁160的内表面106f、160g处设置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侧突出部61相同的第一内侧突出部(第一突出部)161a以及第二内侧突出部(第二突出部)161b。第一内侧突出部161a配置于由齿圈151扬起的油o的路径中,将油o引导至收集容器193。另一方面,第二内侧突出部161b配置于由副轴齿轮142扬起的油o的路径中,将油o引导至收集容器193。
80.根据本变形例,在多个齿轮142、151进行油o的扬起的情况下,与各齿轮142、151对应的内侧突出部161a、161b设置于侧壁160的内表面106f、160g。由此,能以高捕捉率在收集容器193中捕捉由各齿轮142、151扬起的油o。
81.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及其组合等为一例,能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变更。而且,本发明并不受实施方式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