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45051发布日期:2023-01-14 10:26阅读:31来源:国知局
致动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使可动体振动的致动器。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致动器,该致动器具备具有磁体的可动体和具有线圈的支承体,通过使驱动电流流过线圈,使可动体相对于支承体振动。这种致动器使用弹性体或粘弹性体作为连接支承体和可动体的连接体。当使可动体振动时,经由连接体将与可动体的振动对应的反作用力施加于支承体。其结果是,触摸到支承体的使用者能够感受到振动。
3.在专利文献1的致动器中,支承体具备树脂制的线圈保持架。线圈是空芯线圈,配置在设置于线圈保持架的板部的线圈配置孔中。可动体具有从一侧与板部对置的第一磁轭和从另一侧与板部对置的第二磁轭,在第一磁轭及第二磁轭上分别固定有磁体。
4.第一磁轭具备从其两端向第二磁轭侧弯曲延伸的一对连结部,第一磁轭的连结部通过焊接等接合于第二磁轭的两端。通过这样的结构,构成从两侧与线圈对置的两个磁体的磁通通过的磁路。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0290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9.期待致动器通过增大可动体振动时的加速度来获得所期望的振动特性。虽然能够通过增大可动体的重量来增大加速度,但在上述结构中,需要在第一磁轭或第二磁轭上固定其他部件的配重。但是,若使用其他部件,则部件数量增加,组装工时也增加。
10.鉴于以上问题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实现组装成包围线圈的周围形状的磁轭的重量增加。
11.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1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致动器具备:可动体;支承体,其具有容纳所述可动体的壳体;连接体,其与所述可动体及所述支承体连接;以及磁驱动电路,其具有线圈及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线圈对置的磁体,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振动,所述可动体具有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所述第一磁轭具有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与所述线圈重叠的第一平板部,所述第二磁轭具有从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重叠的第二平板部,所述磁体固定在所述第一平板部和所述第二平板部中的至少一方上,所述第一磁轭具备从所述第一平板部的两端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的一对第一连接板部,所述第二磁轭具有从所述第二平板部的两端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延伸的一对第二连接板部,所述一对第一连接板部和所述一对第二连接板部中的一方被压
入到所述一对第一连接板部和所述一对第二连接板部中的另一方的内侧。
13.根据本发明,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分别具有侧板部(第一连接板部、第二连接板部)。因此,组装后的磁轭的侧板部的厚度成为2倍,所以不使用其他部件的配重就能够增大可动体的重量。通过增大可动体的重量,能够增大可动体振动时的加速度。另外,能够不增大可动体的第一方向的高度而增大可动体的重量。因此,能够避免致动器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变大。再有,由于将两个磁轭压入而固定,所以能够避免由于部件公差而在部件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振动时产生振动音。
14.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第一连接板部和第二连接板部中的一方包括凸部,所述凸部设置在与第一连接板部和第二连接板部中的另一方接触的表面上。这样,能够将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中的一方可靠地压入另一方。
15.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一对第一连接板部和所述一对第二连接板部中的一方随着朝向前端侧间隔扩大。这样,能够将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中的一方可靠地压入另一方。
16.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磁轭和所述第二磁轭通过粘接剂固定。这样,能够提高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的固定强度。另外,由于能够不进行焊接而进行固定,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焊接时产生铁屑而进入磁体与磁轭的间隙。
17.在本发明中,优先的是,所述支承体具备:金属制的第一板,其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与所述线圈重叠;以及金属制的第二板,其从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重叠,所述线圈经由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中的一方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连接体具备配置于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一平板部之间的第一连接体、及配置于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二平板部之间的第二连接体。这样,构成为支承体具有组装了第一板、第二板以及线圈的线圈组,在磁轭的内侧通过连接体连接线圈组和磁轭。因此,由于不需要在壳体与磁轭之间的间隙中确保配置连接体的空间,所以能够减小致动器的第一方向的尺寸。
18.发明效果
19.根据本发明,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分别具有侧板部(第一连接板部、第二连接板部)。因此,组装后的磁轭的侧板部的厚度成为2倍,所以不使用其他部件的配重就能够增大可动体的重量。通过增大可动体的重量,能够增大可动体振动时的加速度。另外,能够不增大可动体的第一方向的高度而增大可动体的重量。因此,能够避免致动器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变大。再有,由于将两个磁轭压入而固定,所以能够避免由于部件公差而在部件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振动时产生振动音。
附图说明
20.图1a和图1b是从z2方向及z1方向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21.图2是将致动器沿长边方向切断时的剖视图。
22.图3是从z2方向观察致动器的立体分解图。
23.图4是从z1方向观察致动器的立体分解图。
24.图5是线圈组的分解立体图。
25.图6是第一板及线圈的俯视图。
26.图7是沿与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切断致动器时的剖视图。
27.图8是磁轭的分解立体图。
28.图9是磁轭及磁体的剖视图。
29.图10是致动器的侧面的局部放大图。
30.图11是第一缺口凹部、第二缺口凹部以及突出板部的立体图。
31.图12是在壳体与第一板在z方向上抵接的位置切断致动器的剖视图(在图10的a-a位置切断的剖视图)。
32.图13是在将第二壳体部件的钩卡止于第一壳体部件及第一板的位置切断的致动器的剖视图(在图10的b-b位置切断的剖视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1…
致动器;2

壳体;3

支承体;5

可动体;6

第一连接体;7

第二连接体;8

磁驱动电路;10

线圈;10a

长边部;10b

短边部;10c

中心孔;11

第一板;12

第二板;13

线圈组;14

供电基板;15

粘接剂层;16

磁体;17

磁轭;21

第一磁体;22

第二磁体;23

第一磁轭;24

第二磁轭;25

第一平板部;26

第一连接板部;27

第二平板部;28

第二连接板部;29

凸部;31

第一壳体部件;32

第二壳体部件;33

第一端板部;34

第一壳体侧板部;35、36

第一壳体弯曲板部;37

第二端板部;38

第二壳体侧板部;39

第二壳体侧板部;39a

侧板中央部;39b

侧板端部分;40

第一板部;41

缺口部;42

第一板弯曲板部;43

第一板侧板部;44

第一板弯曲板部;45

第二板部;46

缺口部;47

第二板弯曲板部;48

第二板侧板部;49

接合板部;50

切起部;51

第一缺口凹部;52

第二缺口凹部;53

第一弯曲部;54

第二弯曲部;55

板开口部;56

突出板部;57

壳体侧凸部;58

钩;59

壳体开口部;60

卡止部;141

第一基板部分;142

第二基板部分;143

缺口部;l

假想中心线;θ

倾斜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致动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6]
(整体结构)
[0037]
图1a是从z2方向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致动器1的立体图。图1b是从z1方向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致动器1的立体图。图2是沿长边方向切断致动器1时的剖视图。图3是从z2方向观察致动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z1方向观察致动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线圈组13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第一板11及线圈10的俯视图。图7是沿与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切断致动器1时的剖视图。图8是磁轭17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磁轭17及磁体16的剖视图。
[0038]
致动器1用作通过振动传递信息的触觉设备。如图1a、图1b所示,致动器1的外形为长方体形状。致动器1在其外形的短边方向上产生振动。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产生振动的短边方向设为x方向(第二方向),将致动器1的长边方向即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第三方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致动器1的厚度方向(高度方向)即与x方向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方向(第一方向)。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彼此正交。另外,将x方向的一方设为x1方向,将另一方设为x2方向。将y方向的一方设为y1方向,将另一方设为y2。将z方向的一方设为z1方向,将另一方设为z2方向。
[0039]
如图1a~图4所示,致动器1具有具备规定外形的壳体2的支承体3和容纳在壳体2的内部的可动体5。另外,致动器1具备连接支承体3和可动体5的连接体(第一连接体6及第
二连接体7)、和使可动体5相对于支承体3在x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磁驱动电路8(参照图2、图7)。
[0040]
如图2、图7所示,支承体3具备线圈10、在线圈10的z1方向上重叠的第一板11、在线圈10的z2方向上重叠的第二板12这三个部件组装而成的线圈组13。如图5所示,线圈10是扁平的空芯线圈,其厚度方向朝向z方向。如图2、图7所示,线圈10位于壳体2的z方向的中央。
[0041]
另外,支承体3具备保持于第一板11的y1方向的端部的供电基板14。在本方式中,供电基板14是柔性印刷基板。此外,供电基板14也可以是刚性基板。线圈10具备向y1方向引出的2根线圈线,线圈线与设置于供电基板14的表面的布线图案连接。经由供电基板14向线圈10供给电力。
[0042]
如图5、图6所示,线圈10是在y方向上较长的椭圆状的空芯线圈,具备沿y方向平行地延伸的一对长边部10a、和将一对长边部10a的y方向的端部彼此连接的圆弧状的短边部10b。在一对长边部10a之间设置有沿y方向延伸的中心孔10c。
[0043]
可动体5具备磁体16和磁轭17。如图2、图7所示,磁体16在z方向上与线圈10对置。线圈10和磁体16构成磁驱动电路8。如图3、图4所示,第一连接体6和第二连接体7分别是长方体形状的部件。第一连接体6及第二连接体7分别具有弹性和粘弹性中的至少一种。
[0044]
(可动体)
[0045]
如图2、图3、图4所示,可动体5作为磁体16具备第一磁体21及第二磁体22。第一磁体21位于线圈10的z1方向。第二磁体22位于线圈10的z2方向。第一磁体21及第二磁体22在x方向上被分极成两个。当组装可动体5和支承体3时,第一磁体21在z1方向上与线圈10的长边部10a对置,第二磁体22在z2方向上与线圈10的长边部10a对置。
[0046]
磁轭17由磁性材料制成。如图3、图4所示,磁轭17具备第一磁轭23及第二磁轭24。如图8所示,第一磁轭23具备在y方向上较长的第一平板部25和一对第一连接板部26,该一对第一连接板部26在第一平板部25的y方向的两端缘从y方向的中央部分向x方向的外侧突出并向z2方向延伸。第一磁体21被保持在第一平板部25的z2方向的面上。第二磁轭24具备在z方向上与第一平板部25对置的第二平板部27和一对第二连接板部28,该一对第二连接板部28在第二平板部27的y方向的两端缘,从y方向的中央部分向x方向的外侧突出,并向z1方向延伸。第二磁体22被保持在第二平板部27的z1方向的面上。
[0047]
磁轭17通过将第二磁轭24的一对第二连接板部28压入第一磁轭23的一对第一连接板部26的内侧,再用粘接剂将第一连接板部26和第二连接板部28接合而组装成一体。如图2、图7所示,当以磁轭17包围线圈组13的周围的方式组装可动体5时,磁轭17的第一平板部25及第一磁体21从z1方向与线圈10重叠,并且第二平板部27及第二磁体22从z2方向与线圈10重叠。在此,由于线圈组13具备从z1方向与线圈10重叠的第一板11及从z2方向与线圈10重叠的第二板12,因此能够防止第一磁体21及第二磁体22与线圈10接触。
[0048]
如图9所示,组装前的第二磁轭24沿一对第二连接板部28相互反向倾斜的方向延伸,随着朝向z1方向一对第二连接板部28的间隔稍微扩大。另外,在图9中,为了便于理解结构,将各第二连接板部28相对于z方向的倾斜角度θ表示得比实际大。如图8、图9所示,一对第二连接板部28分别具备从朝向x方向的外侧的表面突出的凸部29。凸部29沿y方向呈直线状延伸。这样,第二磁轭24的一对第二连接板部28的间隔在前端侧扩大,并且在朝向x方向的外侧的表面设置有凸部29,因此在插入一对第一连接板部26之间时处于可靠地压入状
态。
[0049]
(壳体)
[0050]
如图1a~图4所示,壳体2具有在z方向上重叠的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第一壳体部件31从z1方向安装于线圈组13。第二壳体部件32从z2方向安装于线圈组13及第一壳体部件31。
[0051]
如图3、图4所示,第一壳体部件31具备大致长方形的第一端板部33和从第一端板部33的x方向的两侧边缘的y方向的两端向z2方向延伸的四处第一壳体侧板部34。因此,第一壳体部件31在第一端板部33的y1方向的端部及y2方向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在x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第一壳体侧板部34。如后所述,在本方式中,通过在x方向上对置的两组第一壳体侧板部34的内侧嵌入第一板11,组装第一壳体部件31和线圈组13。关于线圈组13相对于壳体2的定位构造将在后面叙述。
[0052]
另外,第一壳体部件31具备从第一端板部33的y方向的中央部分的x方向的两侧的边缘向z2方向弯曲的一对第一壳体弯曲板部35、和从第一端板部33的y1方向的两侧的边缘向z2方向弯曲的一对第一壳体弯曲板部36。
[0053]
如图3、图4所示,第二壳体部件32具备大致长方形的第二端板部37、从第二端板部37的y方向的两侧的端缘向z1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二壳体侧板部38、以及从第二端板部37的x方向的两侧的端缘向z1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二壳体侧板部39。第二端板部37在y方向的中央部分设有向x方向的两侧突出的突出部分。因此,各第二壳体侧板部39具备:从第二端板部37的突出部分的前端向z1方向延伸的侧板中央部39a;在侧板中央部39a的y方向的两侧,设置在比侧板中央部39a靠x方向的中央侧偏移的位置上的侧板端部分39b。侧板中央部39a的y方向的两端与朝向第二壳体部件32的x方向的中央弯曲成大致直角的台阶部连接,侧板中央部39a和侧板端部分39b经由台阶部连接。
[0054]
第二壳体部件32具有从各侧板端部分39b向z1方向延伸的钩58,4部位的钩58的前端插入第一壳体部件31的内侧。各钩58的前端卡止在嵌入第一壳体部件31的第一板11上。由此,组装第一壳体部件31、线圈组13以及第二壳体部件32而构成支承体3。钩58的卡止构造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0055]
(线圈组)
[0056]
第一板11及第二板12由非磁性金属制成。如图5所示,第一板11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第一板部40。在第一板部40的y1方向的端部固定有供电基板14。供电基板14具有固定于第一板部40的表面的第一基板部分141、和从第一基板部分141的y1方向的端向z1方向大致直角地弯曲配置于壳体2的y1方向的侧面的第二基板部分142。
[0057]
第一板部40具备将x方向的两侧的端缘的y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内侧切口而成的一对缺口部41。第一板11具有从一对缺口部41的x方向的内周缘向z2方向弯曲的一对第一板弯曲板部42。另外,第一板11在各缺口部41的y方向的两侧具有从第一板部40的x方向的两端分别向z1方向弯曲的四处第一板侧板部43。此外,第一板11具有从第一板部40的y1方向的端缘及y2方向的端缘向z1方向弯曲的第一板弯曲板部44。
[0058]
第二板12具备沿y方向延伸的第二板部45。第2板部45具备将x方向的两侧的端缘的y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内侧切口而成的一对缺口部46。第二板12具有从一对缺口部46的x方向的内周缘向z1方向弯曲的一对第二板弯曲板部47。另外,第二板12在各缺口部46的y方向
的两侧具有从第二板部45的x方向的两端分别向z1方向弯曲的四处第二板侧板部48。从各第二板侧板部48的z1方向的前端设置有大致弯曲成直角并向x方向的外侧延伸的接合板部49。
[0059]
如图3、图4所示,第二板12的四处接合板部49与第一板11的第一板部40抵接。通过利用粘接剂固定接合板部49与第一板部40的抵接部位,将第二板12固定于第一板11。线圈10被保持在第一板11的第一板部40与第二板12的第二板部45之间。
[0060]
如图5所示,第一板11具有从第二板部40向z2方向立起的切起部50。切起部50设置在各第一板弯曲板部42各自的y2方向上的一个部位。各切起部50相对于x方向及y方向倾斜,从外周侧与线圈10的短边部10b接触(参照图6)。在此,第一板11以通过第一板部40的x方向的中央的假想中心线l(参照图6)为基准呈线对称的形状,两处的切起部50配置在以假想中心线l为基准而对称的两个部位。
[0061]
(线圈组的组装方法)
[0062]
在与线圈10连接的供电基板14的y2方向的端缘设置有圆弧状的缺口部143。在组装线圈组13时,首先,将供电基板14的第一基板部141定位于第一板11的第一板部40的y1方向的端部,并利用粘接剂进行固定。然后,将线圈10定位在第一板11上。此时,如图6所示,将线圈10的y1方向的短边部10b嵌入供电基板14的缺口部143,将线圈10的y2方向的短边部10b嵌入两处的切起部50的内侧。由此,线圈10在y方向上被定位。另外,通过两处的切起部50从x方向的两侧与短边部10b接触,线圈10被定位于第一板11的x方向的中央。
[0063]
接着,将从线圈10引出的线圈线与供电基板14连接。然后,在线圈10的中心孔10c中加入粘接剂,当从z2侧覆盖第二板12时,通过粘接剂线圈10被固定在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上。另外,使第二板12的接合板部49与第一板11的第一板部40抵接,并利用粘接剂进行固定,由此将第二板12固定于第一板11。由此,在线圈10的中心孔10c中形成由固化的粘接剂构成的粘接剂层15(参照图2、图7)。线圈10的长边部10a由第一板弯曲板部42及第二板弯曲板部47从x1方向及x2方向覆盖。
[0064]
如图3、图4所示,在线圈组13的y1方向的端部和线圈组13的y2方向的端部分别设置有沿z1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一板侧板部43。通过使一对第一板侧板部43向内侧挠曲并插入设置在第一壳体部件31上的第一壳体侧板部34的内侧,线圈组13被组装在第一壳体部件31上。
[0065]
(壳体和线圈组的定位结构)
[0066]
图10是致动器1的侧面的局部放大图,图11是第一缺口凹部51、第二缺口凹部52以及突出板部56的立体图。图12、图13是致动器1的剖视图,图12是在壳体2与第一板11在z方向上抵接的位置切断的剖视图(在图10的a-a位置切断的剖视图),图13是在将第二壳体部件32的钩58卡定于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一板11的位置切断的剖视图(在图10的b-b位置切断的剖视图)。
[0067]
如图3、图4所示,第一壳体部件31在四处具有将第一壳体侧板部34的z2方向的端缘在z1方向切口而成的第一缺口凹部51。另外,第二壳体部件32在四处具有将侧板端部分39b的z1方向的端缘向z2方向切口而成的第二缺口凹部52。第二缺口凹部52呈使第一缺口凹部51在z方向上反向的形状,在z方向上与第一缺口凹部51对置。
[0068]
如图10、图11所示,第一弯曲部53从第一缺口凹部51的z1方向的边缘的y方向的中
央向z2方向突出。第一弯曲部53的前端呈向z2方向突出的圆弧形状。同样,第二弯曲部54从第二缺口凹部52的z2方向的边缘的y方向的中央向z1方向突出。第二弯曲部54的前端与第一弯曲部53的前端对置,为向z1方向突出的圆弧形状。
[0069]
如图3、图4、图5所示,在构成线圈组13的第一板11中,在四处第一板侧板部43上分别设置有矩形的板开口部55和从板开口部55的z2方向的边缘突出的突出板部56。板开口部55延伸到第一板部40的边缘,突出板部56与第一板部40位于同一面上。因此,在第一板11上设置有从第一板部40向x方向的两侧突出的一对突出板部56。一对突出板部56在第一板11的y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各设置一组。
[0070]
如上所述,在从z2方向将线圈组13组装于第一壳体部件31时,将第一板侧板部43嵌入第一壳体侧板部34的内侧,但此时,如图11、图12所示,将设置于第一板11的x方向的端部的突出板部56从z2方向嵌入设置于第一壳体侧板部34的z2方向的边缘的第一缺口凹部51,使突出板部56与第一弯曲部53的顶点抵接。由此,线圈组13相对于第一壳体部件31在y方向上被定位,并且线圈组13相对于第一壳体部件31在z方向上被定位。
[0071]
接着,从z2方向将第二壳体部件32组装到第一壳体部件31上,此时,将第一壳体侧板部34的前端插入在x方向上对置的侧板端部分39b的内侧。然后,如图11所示,将从第一壳体部件31的第一缺口凹部51向x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出板部56的前端嵌入向z1方向开口的第二缺口凹部52,使突出板部56与第二弯曲部54的顶点抵接(参照图10、图12)。由此,经由第一板11,第二壳体部件32在y方向上被定位,并且第二壳体部件32在z方向上被定位。
[0072]
如图3、图4所示,在四处的第一壳体侧板部34上,在比第一缺口凹部51靠z1方向的位置上,设置有朝向第一壳体部件31的内侧(x方向的中央侧)突出的半球状的壳体侧凸部57。壳体侧凸部57例如通过半冲裁加工而形成。如图12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嵌入各第一壳体侧板部34的内侧的第一板侧板部43的前端部与壳体侧凸部57的顶点弹性接触。
[0073]
如上所述,在第二壳体部件32上在四处设有向z1方向延伸的钩58,钩58的前端大致弯曲成直角并向x方向的中央侧延伸。如图4所示,在第一壳体部件31上设置有贯通连接第一壳体侧板部34和第一端板部33的角部的壳体开口部59,4个部位的钩58的向x方向弯曲的前端部分从壳体开口部59插入第一壳体部件31的内侧。
[0074]
如图13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在各钩58的内侧以在x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有第一壳体侧板部34和第一板侧板部43这两张板材,从壳体开口部59插入到第一壳体部件31的内侧的钩58的前端卡定于第一壳体侧板部34的前端及第一板侧板部43的前端。如图13所示,在设置于壳体2的x2方向的侧面上的两处的钩58的前端部上设置有向z2方向弯曲的卡止部60。卡止部60卡定于第一壳体侧板部34的z1方向的前端和第一板侧板部43的z1方向的前端。
[0075]
(连接体)
[0076]
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体6配置在第一磁轭23与第一板11之间。第一连接体6由相同形状的2个部件构成,被夹在第一磁轭23的y1方向的端部分与第一板11的y1方向的端部分之间、以及第一磁轭23的y2方向的端部分与第一板11的y2方向的端部分之间的两个部位。如图4所示,在本方式中,第一连接体6是沿x方向较长地延伸的长方体形状。
[0077]
第二连接体7配置在第二磁轭24和第二板12之间。第二连接体7由同一形状的两个部件构成,被夹在第二磁轭24的y1方向的端部分与第二板12的y1方向的端部分之间、以及
第二磁轭24的y2方向的端部分与第二板12的y2方向的端部分之间的两个部位。在本方式中,第二连接体7与第一连接体6为相同形状。第一连接体6及第二连接体7在支承体3与可动体5之间在z方向上被压缩。
[0078]
第一连接体6和第二连接体7是由硅凝胶构成的凝胶状部件。硅凝胶是沿伸缩方向变形时的弹簧常数为沿剪切方向变形时的弹簧常数的3倍左右的粘弹性体。粘弹性体在向与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剪切方向)变形的情况下,由于是被拉伸而伸长的方向的变形,所以具备线性分量大于非线性分量的变形特性。另外,在厚度方向上被按压而压缩变形时,具有非线性分量大于线性分量的伸缩特性,另一方面,在厚度方向上被拉伸而伸长时,具有线性分量大于非线性分量的伸缩特性。
[0079]
或者,作为第一连接体6和第二连接体7,也可以使用天然橡胶、二烯系橡胶(例如,苯乙烯
·
丁二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丙烯腈
·
丁二烯橡胶等)、非二烯系橡胶(例如,丁基橡胶、乙丙烯橡胶、乙丙烯
·
二烯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氟橡胶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各种橡胶材料以及它们的改性材料。
[0080]
(致动器的操作)
[0081]
当经由供电基板14向线圈10供给规定方向的电流时,被支承体3支承的可动体5通过磁驱动电路8的驱动力,相对于支承体3向x方向的一方相对移动。然后,当电流的方向反转时,可动体5相对于支承体3向x方向的另一方相对移动。通过反复进行向线圈10供给的电流的方向的反转,可动体5振动。
[0082]
(本方式的主要作用效果)
[0083]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具有:可动体5;具有容纳可动体5的壳体2的支承体3;与可动体2及支承体3连接的连接体(第一连接体6及第二连接体7);以及具有线圈10及在z方向(第一方向)上与线圈10对置的磁体16,使可动体5相对于支承体3在与z方向(第一方向)交叉的x方向(第二方向)上振动的磁驱动电路8。可动体5具有第一磁轭23和及第二磁轭24,所述第一磁轭23具有从z1方向(第一方向的一侧)与线圈10重叠的第一平板部25,所述第二磁轭24具有从z2方向(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与线圈10重叠的第二平板部27。磁体16具备固定于第一平板部25的第一磁体21和固定于第二平板部27的第二磁体22。另外,也可以是在第一平板部25和第二平板部27中的一方固定磁体的结构。第一磁轭23具备从第一平板部25的两端向z2方向(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的一对第一连接板部26。第二磁轭24具有从第二平板部27的两端向z1方向(第一方向的一侧)延伸的一对第二连接板部28。一对第二连接板部28被压入到一对第一连接板部26的内侧。
[0084]
在本方式中,第一磁轭23和第二磁轭24分别具备侧板部(第一连接板部26、第二连接板部28),以侧板部重叠的方式组装。因此,组装后的磁轭的侧板部的厚度成为2倍,所以不使用其他部件的配重就能够增大可动体5的重量。通过增大可动体5的重量,能够增大可动体5振动时的加速度。另外,不增大可动体5的z方向(第一方向)的高度就能够增大可动体5的重量。因此,能够避免致动器的z方向(第一方向)的高度变大。再有,由于将两个磁轭压入而固定,所以能够避免由于部件公差而在部件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在振动时产生振动音。
[0085]
在本方式中,在被压入第一连接板部26的内侧的第二连接板部28上,在与第一连接板部26接触的面上设置有凸部29。因此,即使由于部件公差而在部件之间产生间隙,也能
够将第二磁轭24可靠地压入第一磁轭23。
[0086]
在本方式中,压入到一对第一连接板部26的内侧的一对第二连接板部28形成为间隔随着朝向前端侧而扩大的形状。通过形成这样的部件形状,能够将第二磁轭24可靠地压入第一磁轭23。
[0087]
在本方式中,由于第一磁轭23和第二磁轭24通过粘接剂固定,因此能够提高第一磁轭23和第二磁轭24的固定强度。另外,由于能够不进行焊接而进行固定,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焊接时产生铁屑而进入磁体16与磁轭的间隙。
[0088]
在本方式中,支承体3具备从z1方向(第一方向的一侧)与线圈10重叠的金属制的第一板11、和从z2方向(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与线圈10重叠的金属制的第二板12。线圈10通过第一板11固定在壳体2上。连接可动体5和支承体3的连接体具备配置在第一板11和第一平板部25之间的第一连接体6、以及配置在第二板12和第二平板部27之间的第二连接体7。即,致动器1具有将第一板11、第二板12和线圈10组装而成的线圈组13,在磁轭的内侧通过连接体(第一连接体6和第二连接体7)连接线圈组13和磁轭。通过这样的结构,不需要在壳体2与磁轭17的间隙确保配置连接体的空间。因此,能够减小致动器1的z方向(第一方向)的尺寸。另外,在实现磁轭17的重量增加时,不改变磁轭17的z方向的尺寸,因此有利于致动器1的z方向的小型化。
[0089]
另外,也可以采用将设置于第一磁轭23的一对第一连接板部26压入设置于第二磁轭24的一对第二连接板部28的内侧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