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路施工用线缆放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28091发布日期:2022-09-14 15:13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公路施工用线缆放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线缆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公路施工用线缆放缆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公路上施工时,施工现场通常需要用到很多设备,这些设备需要连接线缆进行供电。但是,在铺设线缆时,线缆会横跨公路,公路上的车辆碾压线缆容易造成线缆损坏,具有安全隐患。目前,通常使用护线板来保护线缆,护线板设有供线缆插入的线缆槽。在铺设线缆和护线板时,施工人员将线缆铺设在道路上,并将多个护线板搬运到公路上,然后将线缆安装在护线板的线缆槽内,施工人员再将护线板逐个连接固定。上述过程,施工人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公路施工用线缆放缆装置,能够提高铺设线缆和护线板的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公路施工用线缆放缆装置,包括车体、多个护线板、线缆、储板仓、线缆卷筒,所述车体沿第一设定方向移动,所述线缆卷筒安装于所述车体,所述线缆卷绕于所述线缆卷筒,所述线缆卷筒能够转动以释放所述线缆,所述护线板设有线缆槽;所述储板仓安装于所述车体,所述储板仓内部形成储板腔,所述储板腔靠近所述线缆的一侧设有出板口,所述护线板设有线缆槽的一侧朝向所述线缆,所述护线板能够由所述出板口移动至安装位置,所述护线板在所述安装位置时,所述线缆卡入所述线缆槽,所述车体朝所述第一设定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护线板能够沿第二设定方向由所述安装位置移动至待定位置,所述第二设定方向与所述第一设定方向相反,所述安装位置的所述护线板能够与所述待定位置的所述护线板相互卡接,且相邻两个所述护线板能够相对转动。
5.进一步的,所述护线板的一端设有卡接件,另一端设有弹性卡槽,所述卡接件包括连接杆和卡接球,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护线板,另一端连接所述卡接球,一个所述护线板的所述卡接球能够卡入另一所述护线板的所述弹性卡槽,所述卡接球能够在所述弹性卡槽内转动。
6.进一步的,所述放缆装置还包括输送件、定位件和推板件,所述输送件支撑所述护线板的底部,并驱动所述护线板沿所述第二设定方向移动;所述定位件位于所述待定位置上方,所述定位件能够连接或脱离位于所述待定位置的所述护线板;所述护线板的底侧设有推板槽,所述推板件包括旋转部和连接于所述旋转部的推板部,所述旋转部能够带动所述推板部转动,以使所述推板部进入或脱离所述推板槽,所述推板部位于所述推板槽内时,所述推板部能够通过转动在所述推板槽内推动位于安装位置的所述护线板朝待定位置移动。
7.进一步的,所述放缆装置还包括固定柱,所述卡接球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侧形成凸出的止挡部,且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卡接球的球心上方,所述弹性卡槽的顶壁设有连通
所述弹性卡槽的固定孔,所述固定柱过盈插入所述固定孔,且所述固定柱的侧面抵接于所述卡接球。
8.进一步的,所述放缆装置还包括收纳箱、第一推柱件、第二推柱件,所述收纳箱设置于所述待定位置的上方,所述收纳箱形成收纳腔,多个所述固定柱分别竖直放置于所述收纳腔内,所述收纳腔的顶壁设有连通所述收纳腔的入口,所述收纳腔的底壁设有连通所述收纳腔的出口,一个所述固定柱位于所述出口上方,所述第一推柱件由所述入口推动所述固定柱朝所述出口移动,以使所述固定柱插入所述固定孔,所述收纳箱远离出口位置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第二推柱件能够伸入所述开口推动所述固定柱朝所述出口位置移动。
9.进一步的,所述收纳箱在所述入口的边缘设置有磁铁,位于所述出口上方的所述固定柱吸附于所述磁铁。
10.进一步的,所述护线板的顶面设有弧形定位槽,所述定位件包括支撑部、转动部、弹性部、定位球,所述支撑部固定于所述车体,所述转动部铰接于所述支撑部,所述转动部的一端向下延伸形成容纳部,所述容纳部形成容纳槽,所述弹性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容纳槽的顶壁,另一端连接所述定位球,所述护线板位于待定位置时,所述定位球插入所述弧形定位槽,所述第一推柱件包括推柱部,所述推柱部的外侧设有横向延伸的触发部,所述推柱部能够朝所述入口移动以推动所述固定柱,所述固定柱插入配合于所述固定孔时,所述触发部向下推动所述转动部的一端,以使所述转动部的另一端向上移动,所述定位球脱离所述弧形定位槽。
11.进一步的,所述护线板连接所述卡接件的一侧设有弹性抵接部,所述弹性抵接部位于所述连接杆上方且覆盖所述连接杆,位于地面上的相邻两个所述护线板,一个所述护线板的弹性抵接部抵接于另一个所述护线板的一侧。
12.进一步的,所述放缆装置还包括推缆件,所述推缆件位于所述线缆下方,所述推缆件包括推缆部,所述推缆部能够在竖向上移动,以推动所述线缆卡入所述线缆槽。
13.进一步的,所述线缆槽的槽口边缘设有向内延伸的弹性限位部。
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铺设护线板的过程中,车体沿第一设定方向移动,同时,护线板由储板腔移动至安装位置,线缆卡入护线板的线缆槽内。护线板沿第二设定方向由安装位置移动至待定位置的过程中,线缆卷筒释放线缆,使线缆能够和护线板一同移动。安装位置的护线板可朝待定位置移动,进而能够与位于待定位置的护线板卡接,以实现相邻两个护线板之间的连接。护线板移动到车体外后,能够相对其相邻的护线板转动,线缆具有柔性,能够发生变形以适应相邻护线板之间的转动,从而各护线板依次落在地面上,以铺设在地面上,能够提高铺设线缆和护线板的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放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17.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储板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护线板的剖面示意图。
19.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护线板组装后的剖面示意图。
20.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21.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护线板侧剖示意图。
22.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护线板的另一剖面示意图。
23.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收纳箱的剖面示意图。
24.图10为图9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25.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定位件的剖面示意图。
26.图12为图11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27.其中:1、车体;2、护线板;21、线缆槽;22、弹性卡槽;23、推板槽;24、固定孔;25、弧形定位槽;26、弹性抵接部;27、弹性限位部;3、线缆;4、储板仓;41、储板腔;42、出板口;5、线缆卷筒;6、卡接件;61、连接杆;62、卡接球;63、止挡部;7、输送件;8、定位件;81、支撑部;82、转动部;83、弹性部;84、定位球;85、容纳部;851、容纳槽;9、推板件;91、旋转部;92、推板部;10、固定柱;11、收纳箱;111、收纳腔;112、入口;113、出口;114、开口;12、第一推柱件;121、推柱部;122、触发部;13、第二推柱件;14、磁铁;15、推缆件;151、推缆部。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29.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0.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注明直接连接则说明连接地两个主体之间并不通过过度结构构建连接关系,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3.在本技术中,如图1至图12所示,提供了一种公路施工用线缆放缆装置,包括车体1、多个护线板2、线缆3、储板仓4、线缆卷筒5,车体1沿第一设定方向移动,线缆卷筒5安装于车体1,线缆3卷绕于线缆卷筒5,线缆卷筒5能够转动以释放线缆3,护线板2设有线缆槽21;储板仓4安装于车体1,储板仓4内部形成储板腔41,储板腔41靠近线缆3的一侧设有出板口42,护线板2设有线缆槽21的一侧朝向线缆3,护线板2能够由出板口42移动至安装位置,护线板2在安装位置时,线缆3卡入线缆槽21,车体1朝第一设定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护线板2能够沿第二设定方向由安装位置移动至待定位置,第二设定方向与第一设定方向相反,安装位置的护线板2能够与待定位置的护线板2相互卡接,且相邻两个护线板2能够相对转动。
34.在铺设护线板2的过程中,车体1沿第一设定方向移动,同时,护线板2由储板腔41移动至安装位置,线缆3卡入护线板2的线缆槽21内。护线板2沿第二设定方向由安装位置移动至待定位置的过程中,线缆卷筒5释放线缆3,使线缆3能够和护线板2一同移动。安装位置的护线板2可朝待定位置移动,进而能够与位于待定位置的护线板2卡接,以实现相邻两个护线板2之间的连接。护线板2移动到车体1外后,能够相对其相邻的护线板2转动,线缆3具有柔性,能够发生变形以适应相邻护线板2之间的转动,从而各护线板2依次落在地面上,以铺设在地面上。本技术便于线缆3和护线板2的运输,能够提高铺设线缆3和护线板2的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35.对于铺设在地面上的第一个护线板2,可采用螺栓或其他结构使其固定在地面上,然后再依次铺设其他护线板2,以提高护线板2在地面上的牢固性,防止在铺设护线板2的过程中,护线板2偏离第一设定方向。而且对于铺设在地面上的最后一个护线板2,同样可采用螺栓或其他结构固定在地面上,提高各护线板2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36.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定方向是指车体1的移动方向。对于车体1的结构,车体1包括车身、车轮和驱动件,车轮安装于车身,驱动件驱动车轮滚动。对于车轮、车身和驱动件的具体结构及连接方式可采用现有技术。
37.对于相邻护线板2之间的连接方式,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具体的说,护线板2的一端设有卡接件6,另一端设有弹性卡槽22,卡接件6包括连接杆61和卡接球62,连接杆61的一端连接护线板2,另一端连接卡接球62,一个护线板2的卡接球62能够卡入另一护线板2的弹性卡槽22,卡接球62能够在弹性卡槽22内转动。
38.如图5、图6所示,弹性卡槽22的槽壁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以便于卡接球62卡入弹性卡槽22内。如图1所示,护线板2在重力作用下朝地面下落时,相邻两个护线板2中,其中一个护线板2的卡接球62在另一个护线板2的弹性卡槽22内转动,相邻两个护线板2能够形成夹角,从而车体1在行进过程中,护线板2能够通过转动逐渐抵接在地面上。卡接件6和弹性卡槽22相互配合,既能够实现两个护线板2的连接,又能够实现两个护线板2之间相互转动,使护线板2能够落到地面上并铺设在地面上。
39.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具体的说,放缆装置还包括输送件7、定位件8和推板件9,输送件7支撑护线板2的底部,并驱动护线板2沿第二设定方向移动;定位件8位于待定位置上方,定位件8能够连接或脱离位于待定位置的护线板2;护线板2的底侧设有推板槽23,推板件9包括旋转部91和连接于旋转部91的推板部92,旋转部91能够带动推板部92转动,以使推板部92进入或脱离推板槽23,推板部92位于推板槽23内时,推板部92能够通过转动在推板槽23内推动位于安装位置的护线板2朝待定位置移动。
40.如图1所示,护线板2移动至待定位置时,定位件8连接待定位置的护线板2,以阻止护线板2沿第二设定方向继续移动,使护线板2停留在待定位置。输送件7继续驱动安装位置的护线板2朝待定位置移动,同时旋转部91带动推板部92旋转进入推板槽23,推板部92在推板槽23内并对推板槽23的槽壁施加推力,以增大安装位置的护线板2的卡接球62对待定位置的护线板2的弹性卡槽22施加的推力,使弹性卡槽22发生弹性变形,卡接球62能够卡入弹性卡槽22内。安装位置的护线板2和待定位置的护线板2相互卡接后,推板部92通过旋转脱出推板槽23,且定位件8脱离待定位置的护线板2,待定位置的护线板2和安装位置的护线板2继续沿第二设定方向移动。
41.对于输送件7的形式,进一步的具体的说,输送件7包括输送辊和第一电机,输送辊转动连接于车体1,第一电机驱动输送辊转动。
42.对于推板件9,进一步的具体的说,旋转部91连接第二电机,第二电机驱动旋转部91转动。
43.对于相邻护线板2之间的连接,进一步的优化之处在于,放缆装置还包括固定柱10,卡接球62远离连接杆61的一侧形成凸出的止挡部63,且止挡部63位于卡接球62的球心上方,弹性卡槽22的顶壁设有连通弹性卡槽22的固定孔24,固定柱10过盈插入固定孔24,且固定柱10的侧面抵接于卡接球62。相邻两个护线板2,其中一个护线板2相对另一个护线板2向上转动时,固定柱10接触到止挡部63后,止挡部63能够阻止护线板2继续向上转动,即止挡部63能够限制护线板2向上转动的范围,以减小护线板2向上翘起的角度,提高护线板2铺设在地面上的稳定性。
44.进一步的具体的说,放缆装置还包括收纳箱11、第一推柱件12、第二推柱件13,收纳箱11设置于待定位置的上方,收纳箱11形成收纳腔111,多个固定柱10分别竖直放置于收纳腔111内,收纳腔111的顶壁设有连通收纳腔111的入口112,收纳腔111的底壁设有连通收纳腔111的出口113,一个固定柱10位于出口113上方,第一推柱件12由入口112推动固定柱10朝出口113移动,以使固定柱10插入固定孔24,收纳箱11远离出口113位置的一端设有开口114,第二推柱件13能够伸入开口114推动固定柱10朝出口113位置移动。结合图1、图2、图9、图10,安装位置的护线板2卡接于待定位置的护线板2后,第一推柱件12推动位于出口113上方的固定柱10朝护线板2的固定孔24移动,使固定柱10插入固定孔24内。此时,出口113上方具有空间,第二推柱件13推动固定柱10朝该空间移动,以使另一个固定柱10移动到出口113的上方。
4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第一推柱件12和第二推柱件13的形式不做限定。对于第一推柱件12的形式,进一步的具体的说,第一推柱件12包括第一气缸。对于第二推柱件13的形式,进一步的具体的说,第二推柱件13包括第二气缸。
46.对于图10所示的实施例,进一步的具体的说,收纳箱11在入口112的边缘设置有磁铁14,位于出口113上方的固定柱10吸附于磁铁14。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磁铁14吸附固定柱10,以防止固定柱10脱出出口113。第一推柱件12推动固定柱10时,第一推柱件12的推力能够克服磁铁14对固定柱10的吸附力,以使固定柱10朝出口113移动。出口113上方具有空间时,第二推动件推动固定柱10移动至出口113位置,磁铁14能够吸附固定柱10。
47.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具体的说,护线板2的顶面设有弧形定位槽25,定位件8包括支撑部81、转动部82、弹性部83、定位球84,支撑部81固定于车体1,转动部82铰接于
支撑部81,转动部82的一端向下延伸形成容纳部85,容纳部85形成容纳槽851,弹性部83的一端连接容纳槽851的顶壁,另一端连接定位球84,护线板2位于待定位置时,定位球84插入弧形定位槽25,第一推柱件12包括推柱部121,推柱部121的外侧设有横向延伸的触发部122,推柱部121能够朝入口112移动以推动固定柱10,固定柱10插入配合于固定孔24时,触发部122向下推动转动部82的一端,以使转动部82的另一端向上移动,定位球84脱离弧形定位槽25。
48.护线板2朝待定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定位球84位于护线板2的顶面,弹性部83可以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定位球84可相对护线板2滑动,并可逐渐滑动进入弧形定位槽25内。如图1、图2、图11、图12所示,定位球84卡入弧形定位槽25后,容纳槽851能够防止弹性部83朝侧向变形、摆动,以使定位球84能够更加稳定的卡在弧形定位槽25内,从而使护线板2停止移动以处于待定位置,进而对护线板2进行定位,使护线板2的固定孔24和出口113对准,提高固定柱10安装的准确性。推柱部121将固定柱10推入固定孔24的同时,触发部122推动转动件的一端向下移动,使转动件相对支撑件转动,且转动件的另一端向上移动,带动定位球84沿弧形定位槽25向上移动,定位球84脱离弧形定位槽25,护线板2可继续移动。
49.对于弹性部83的形式,进一步的具体的说,弹性部83为弹簧。
50.对于图6所示的实施例,进一步的具体的说,护线板2连接卡接件6的一侧设有弹性抵接部26,弹性抵接部26位于连接杆61上方且覆盖连接杆61,位于地面上的相邻两个护线板2,一个护线板2的弹性抵接部26抵接于另一个护线板2的一侧。弹性抵接部26能够覆盖连接杆61,以减少外界的车辆碾压护线板2时接触到连接杆61,降低连接杆61损坏。而且,弹性抵接部26可以发生弹性变形,护线板2向上转动时,能够压缩弹性抵接部26以实现转动。
51.对于弹性抵接部26的材质,进一步的具体的说,弹性抵接部26为橡胶抵接部。
52.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具体的说,放缆装置还包括推缆件15,推缆件15位于线缆3下方,推缆件15包括推缆部151,推缆部151能够在竖向上移动,以推动线缆3卡入线缆槽21。在推缆件15的推力作用下,线缆3更易于卡入线缆槽21。
5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推缆件15的形式不做限定。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推缆件15包括第三气缸,第三气缸的活塞杆的端部设有推缆部151,推缆部151靠近线缆3的一侧形成有供线缆3插入的凹槽,以推动线缆3卡入线缆槽21。
54.进一步的,线缆槽21靠近线缆3的槽口边缘设有向内延伸的弹性限位部27。推缆件15推动线缆3时,弹性限位部27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以使线缆3卡入线缆槽21内。
55.对于弹性限位部27的材质,进一步的具体的说,弹性限位部27为橡胶限位部。
56.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5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