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28084发布日期:2024-03-05 15:34阅读: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子产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振动马达是使用产生电磁力的原理将电能转换成机械振动的部件。它已经是手机登电子设备不可缺少的重要器件,驱动马达可以应用于来电振动提醒、闹铃提醒等主要模块,同时目前驱动马达还可以配合应用功能提供触觉振动反馈。

2、随着电子设备功能的不断增加,预留给振动马达的空间越来越紧张。尤其新的电子设备往往为了保证某些重要功能不得不对振动马达的布局空间进一步缩小。

3、因此,如何在实现良好振动效果和振动体验的前提下,使电子设备结构尽量紧凑,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长期面对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且振感较强的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2、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振动马达,包括外壳,外壳的内腔设置有驱动线圈和活动部件,驱动线圈用于驱动活动部件相对外壳往复运动以产生振动:外壳的第一侧壁具有朝向背离活动部件一侧突起的凸起部,凸起部形成开口朝向活动部件的凹腔,驱动线圈至少部分位于凹腔。通常振动马达通过支架固定于电子设备的壳体,为了比增加电子设备的厚度,凸起部的外壁尽量位于支架的内部或者凸起部的外壁与支架的外壁平齐。凸起部的形状可以为圆柱形,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根据具体产品而定。

3、本技术中振动马达的外壳的第一侧壁局部区域向外突出形成开口朝向活动部件的凹腔,驱动线圈部分或者全部位于凹腔,在实现相同电磁力的情况下,本技术中振动马达可以尽量降低驱动线圈突出于凹腔开口的高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活动部件的设计空间,可以增大活动部件的体积,进而增加活动部件的重量,提高振动效果,提升用户的振动体验感,并且振动马达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降低电子设备的厚度,满足电子设备轻薄化设计需求。

4、基于第一方面,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活动部件相对两侧壁与其相应侧外壳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弹性部件。弹性部件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弹簧,例如柱形弹簧、c型弹簧、v型弹簧、w型弹簧等。当驱动线圈通交变电流时,活动部件交替压缩两侧的弹性部件并相对外壳往复运动,弹性部件高频振动产生振动。活动部件可以支撑于第一侧壁,当然也可以相对第一侧壁悬空设置。

5、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例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还包括线路板,线路板包括位于内腔的第一部分和位于内腔外部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设置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驱动线圈与第一部分相对,并且驱动线圈的两端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电连接。线路板可以为柔性线路板,包括绝缘基材和布置于基材上的导线,绝缘基材可以具有预定柔性。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可以设置于线路板的同侧,当然也可以设置于线路板的两侧。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可以为焊盘结构,也可以为金手指形式。驱动线圈的两端可以分别通过基材上布置的导线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电连接,当然,驱动线圈也可以直接与第一连接端或第二连接端连接。

6、该申请中通过在线路板上布置相应导线实现驱动线圈与外部供电线路的连接,简单易行,并且线路板占据空间小,有利于降低振动马达的厚度,进而降低电子设备的厚度。

7、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驱动线圈包括柱形线圈和平面线圈,平面线圈设置于第一部分且沿预定方向在线路板平面内逐圈绕制,平面线圈与柱形线圈串联且电流旋向相同。该示例在线路板上设置走线形成平面线圈,将平面线圈与常规是柱形线圈串联形成电流旋向相同的驱动线圈,当通电时,平面线圈与柱形线圈共同产生交变磁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驱动线圈的电磁场强度,能够驱动更大重量的活动部件,提高振动马达的振动性能。

8、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平面线圈包括串联且电流旋向相同的第一平面线圈和第二平面线圈,第一平面线圈位于线路板朝向活动部件的第一侧面,第二平面线圈位于线路板背离活动部件的第二侧面。该示例充分利用线路板两侧面的空间,在两侧面上分别设置第一平面线圈和第二平面线圈,进一步提高驱动线圈所产生的电磁场强度,进而提高振动性能。

9、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柱形线圈包括第一柱形线圈和第二柱形线圈,第一柱形线圈位于第一侧面,第二柱形线圈位于第二侧面;第一柱形线圈、第一平面线圈、第二平面线圈和第二柱形线圈依次首尾电连接,第一柱形线圈的自由端和第二柱形线圈的自由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电连接。其中第一柱形线圈和第二柱形线圈的结构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根据具体产品合理设置第一柱形线圈和第二柱形线圈的大小和形状,该实施方式中,在线路板的两侧均设置柱形线圈,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在兼顾结构紧凑的基础上,尽量提高驱动线圈所产生的电磁场力,提高振动马达的振动性能。

10、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第一柱形线圈、第一平面线圈、第二平面线圈和第二柱形线圈同轴布置。各线圈同轴布置有利于形成聚磁能力比较高的电磁场。

11、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五种或第六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第一部分的第二侧面至少部分边缘区域支撑于凹腔开口位置,第二柱形线圈完全位于凹腔内部。该实施方式中,线路板直接支撑于第一侧壁,无需其他第三部件,尽量降低振动马达厚度方向尺寸,线路板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与第一侧壁固定。

12、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五种至第七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第一柱形线圈和第二柱形线圈通过粘接工艺与线路板固定。该实施方式中各柱形线圈通过粘接工艺与线路板固定,工艺简单,易于实施。

13、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五种至第七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第一柱形线圈和第二柱形线圈至少一者的内孔还设置有磁芯部件。磁芯部件可以为铁芯,也可以为其他到此材料,例如软磁材料、铁氧体磁芯、铁硅铝磁芯等等。磁芯部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驱动线圈的聚磁性能,使其通电产生的电场力进一步提高,进而提高振动性能。

14、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施方式:磁芯部件与活动部件的间距大于第一柱形线圈与活动部件之间的间距。也就是说,与第一柱形线圈相比,磁芯部件距离活动部件相对比较远,这样可以减弱活动部件上磁钢所产生的磁场对磁芯部件的影响。

15、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九种或第十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线路板具有通孔,通孔贯穿第一平面线圈和第二平面线圈的内圈区域,磁芯部件贯穿通孔。磁芯部件部分位于第一平面线圈和第二平面线圈的内圈,可以进一步对线路板上的第一平面线圈和第二平面线圈通电所产生磁场具有聚磁作用,进而提高驱动线圈整体性能,提升振动马达的振感。

16、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实施方式:磁芯部件包括第一磁芯部、第二磁芯部和第三磁芯部,第一磁芯部位于第一柱形线圈的内孔且与第一柱形线圈内孔相匹配,第二磁芯部位于第二柱形线圈的内孔且与第二柱形线圈内孔相匹配,第三磁芯部与通孔相匹配。该实施方式中,各磁芯部与相应线圈的内孔大致相匹配,即各磁芯部的横截面外轮廓与相应线圈内孔基本相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聚磁能力。

17、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三种实施方式:第一磁芯部、第二磁芯部和第三磁芯部为一体式结构或者分体式结构。第一磁芯部、第二磁芯部和第三磁芯部为分体式结构,加工工艺比较简单,且容易安装。第一磁芯部可以与第一柱形线圈一体成型,第二磁芯部可以与第二柱形线圈一体成型,第三磁芯部可以与线路板一体成型。当然第一磁芯、第二磁芯部和第三磁芯部也可以一体式结构,减少振动马达的零部件数量。

18、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五种至第十三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四种实施方式:活动部件与第二柱形线圈相对的位置具有凹槽,第二柱形线圈部分伸入凹槽内部。在保证活动部件重量最大化的前提下,通过在活动部件的下方设置凹槽,可以尽量增大驱动线圈的圈数,以提高电磁驱动力,进而提高振感。

19、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二种至第十四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五种实施方式:第一侧壁具有延伸部,延伸部位于内腔外侧,第二部分支撑于延伸部。延伸部的形状可以与线路板第二部分的形状大致相同,当然也可以大于或小于第二部分,即第二部分在延伸部的投影完全位于延伸部内侧,或者部分超出延伸部,只要能够对第二部分起到支撑效果即可。

20、基于第一方面至第十五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六种实施方式:活动部件包括质量块和安装于质量块的至少一个磁钢,弹性部件安装于质量块与外壳之间。

21、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二种至第十六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七种实施方式:线路板为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厚度薄、柔性高,可以自由弯曲折叠,布置灵活度比较高。

22、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的振动马达,振动马达通过支架固定于电子设备,沿凸起部凸起的方向,凸起部的外壁不超出支架的外壁。

23、基于第二方面,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第一侧壁包括固定连接的支撑壁和凸起部,支撑壁与支架贴合固定,支架具有避让空间,凸起部位于避让空间。支撑壁与支架贴合固定,支撑面积比较大,有利于提高振动马达固定可靠性。

24、基于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避让空间包括通孔。通孔加工工艺比较简单。

25、基于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凸起部与通孔的内壁之间具有预定间隙。这样可以振动马达振动时,凸起部与支架不会发生碰撞,避免产生噪音,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品质。

26、基于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三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支撑壁与支架通过胶粘层固定。胶粘层可以为结构胶,也可以为双面胶,也可以为背胶。该固定方式简单可靠,且占据空间小。

27、基于第二方面至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示例还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支架为电子设备的中框组件的中板或者电子设备的pcb。

28、本技术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振动马达,故电子设备也具有振动马达的上述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