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竖井电缆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39422发布日期:2023-01-24 21:00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竖井电缆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竖井电缆固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竖井电缆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竖井的内壁上往往固定设置有较多的电缆,电缆沿竖向延伸。现有技术在固定电缆时,往往采用铜扎线绑扎的方式进行固定,以克服电缆的重力,防止电缆掉落,由于铜扎线绑扎的长度较短,所以往往需要沿电缆的长度方向多处进行绑扎,这就导致人员在利用铜扎线对竖井内的电缆进行固定时,需要在竖井内多次升降,一方面固定效率比较低下,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危险系数。另外,也有采用连接件将电缆固定在竖井的内壁上的,具体的,连接件的上端和竖井的内壁固定连接,连接件的下端连接电缆。这种固定方式中,当电缆在竖井内气流的作用下晃动时,将带动连接件晃动,进而将影响连接件的可靠性,进而产生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铜扎线固定效果差,以及人员在利用铜扎线对电缆进行固定时效率低下的缺点,以及现有的连接件容易产生晃动的缺点,提出一种竖井电缆固定装置,固定效果好,固定效率高,不容易产生晃动。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竖井电缆固定装置,包括沿电缆的长度方向缠绕在电缆上的预绞丝以及固定连接在竖井的内壁上的型钢,电缆被预绞丝缠绕的长度为a,电缆的外径为b,a和b的比值大于等于20,预绞丝和型钢之间设置有连接件,连接件的上端和型钢连接,预绞丝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的下端和第二段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一段从下至上呈螺旋状缠绕在电缆上并和连接件的下端连接,第二段从下至上呈螺旋状缠绕在电缆上并和连接件的下端连接,且从下至上,第一段的螺旋方向和第二段的螺旋方向相反,型钢的下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板,连接件的中部通过限位机构和限位板连接。
5.型钢可以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竖井的内壁上,当第一段从下至上呈螺旋状缠绕在电缆上并和连接件的下端连接,第二段从下至上呈螺旋状缠绕在电缆上并和连接件的下端连接,且从下至上,第一段的螺旋方向和第二段的螺旋方向相反时,预绞丝上预先进行磨砂处理,电缆和预绞丝之间摩擦力较大,当电缆在重力作用下趋于向下运动时,预绞丝勒紧在电缆上,即第一段压紧在电缆上,第二段也压紧在电缆上,即预绞丝和电缆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从而防止电缆掉落。另一方面,当a和b的比值大于等于20时,预绞丝和电缆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预绞丝和电缆之间的连接将更加牢靠,在电缆的长度方向上,往往只需要采用一套或两套本技术即可将电缆牢牢固定在竖井的内壁上,从而可大大减少人员在竖井内的作业时间,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限位板贴合在竖井的内壁上,连接件用于连接型钢和预绞丝,为了防止连接件晃动,在连接件的中部设置限位机构,通过限位机构和限位板连接,至此,连接件的上端以及中部分别被型钢和限位板固定,从而可防止连
接件的晃动,一方面可减小电缆的晃动幅度,另一方面,连接件和型钢之间的连接不容易松动,而连接件和预绞丝之间的连接也不容易松动,即连接件的连接性能将比较稳定。
6.进一步的,型钢上设置有连接孔,连接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吊环、上螺杆、中间件、下螺杆、连丝件,吊环穿过连接孔并和连接孔连接,上螺杆的上端和吊环连接,上螺杆和中间件的上端螺纹连接,中间件的下端和下螺杆螺纹连接,下螺杆的下端和连丝件连接,第一段的上端以及第二段的上端均和连丝件可拆卸连接。
7.吊环的上侧穿过连接孔并和连接孔连接,中间件用于连接上螺杆和下螺杆,当上螺杆和中间件螺纹连接,且中间件和下螺杆螺纹连接时,可通过转动上螺杆和下螺杆调节上螺杆和下螺杆之间的距离。连丝件和预绞丝之间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本技术的安装和拆卸。
8.进一步的,连丝件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导向部以及第二导向部,第一导向部的一端和第二导向部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一导向部的另一端和第二导向部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第一导向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二导向部之间形成框架结构,第一导向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延伸有第三导向部,第二导向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延伸有第四导向部,第一导向部滑动连接有用于将第一段压紧在第二连接部的上侧的第一压板,第二导向部滑动连接有用于将第二段压紧在第二连接部的上侧的第二压板,第三导向部滑动连接有用于将第一段挤压在第二连接部的下侧的第三压板,第四导向部滑动连接有用于将第二段挤压在第二连接部的下侧的第四压板,第一压板穿过有第一调节螺杆,第一调节螺杆和第一压板转动连接,第一调节螺杆和第三压板螺纹连接,第二压板穿过有第二调节螺杆,第二调节螺杆和第二压板转动连接,第二调节螺杆和第四压板螺纹连接。
9.第一导向部用于给第一压板导向,第二导向部用于给第二压板导向,第三导向部用于给第三压板导向,第四导向部用于给第四压板导向,具体的,第一导向部穿过第一压板从而使得第一压板滑动更加稳定,第二导向部穿过第二压板从而使得第二压板滑动更加稳定,第三导向部穿过第三压板从而使得第三压板滑动更加稳定,第四导向部穿过第四压板从而使得第四压板滑动更加稳定,第一导向部、第二导向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导向部和第四导向部之间一体成型。当第一调节螺杆和第一压板转动连接时,第一调节螺杆相对第一压板无法沿第一调节螺杆的轴向运动,第一调节螺杆相对第一压板只能绕第一调节螺杆的轴线转动,同理,当第二调节螺杆和第二压板转动连接时,第二调节螺杆相对第二压板不能沿第二调节螺杆的轴线方向运动,第二调节螺杆相对第二压板只能绕第二调节螺杆的轴线转动。
10.第一段的上端在和连丝件进行连接时,第一段的上端位于第一压板和第三压板之间并且缠绕在第二连接部上,然后转动第一调节螺杆,第一压板和第三压板靠近,第一压板将第一段压紧在第二连接部的上侧,第三压板将第一段压紧在第二连接部的下侧。
11.第二段的上端在和连丝件进行连接时,第二段的上端位于第二压板和第四压板之间并且缠绕在第二连接部上,然后转动第二调节螺杆,第二压板和第四压板靠近,第二压板将第二段压紧在第二连接部的上侧,第四压板将第二段压紧在第二连接部的下侧。至此,第一段的上端以及第二段的上端均和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即预绞丝和连丝件固定连接。
12.通过上述设置,第一段和连丝件的连接牢固,第二段和连丝件的连接牢固,并且预
绞丝和连丝件之间的连接非常便捷。
13.进一步的,第一调节螺杆设置在第一导向部远离第二导向部的一侧,第二调节螺杆设置在第二导向部远离第一导向部的一侧。
14.通过上述设置,第一调节螺杆不会和预绞丝产生干涉,第二调节螺杆不会和预绞丝产生干涉。
15.进一步的,第一压板靠近第二导向部的一侧向第三压板延伸有两个第一限位杆,第一限位杆之间形成第一避让槽,第二连接部经过第一避让槽,第三压板靠近第四导向部的一端和第一限位杆滑动连接,第二压板靠近第一导向部的一端向第二连接部延伸有两个第二限位杆,第二限位杆之间形成第二避让槽,第二连接部经过第二避让槽,第四压板靠近第三导向部的一端和第二限位杆滑动连接。
16.第一导向段、第一压板、第一限位杆、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第一穿孔,第二导向段、第二压板、第二限位杆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第二穿孔,第三导向段、第二连接部、第一限位杆和第三压板之间形成第三穿孔,第四导向段、第四压板、第二限位杆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第四穿孔。
17.第一段缠绕在第二连接部上后,第一段经过第一穿孔以及第三穿孔,第二段缠绕在第二连接部上后,第二段经过第二穿孔以及第四穿孔,第一限位杆对第一段起到限位作用,可将第一段限位在第一穿孔以及第三穿孔内,而第二限位杆可对第二段起到限位的作用,可将第二段限位在第二穿孔以及第四穿孔内。
18.进一步的,中间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三支撑板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和上螺杆螺纹连接,中间件还包括转动连接在第二支撑板靠近第一支撑板的一侧的第一伞齿轮,第一伞齿轮和下螺杆螺纹连接,第三支撑板转动连接有第二伞齿轮,第一伞齿轮和第二伞齿轮啮合,限位机构包括和第二伞齿轮固定连接的驱动螺栓,驱动螺栓包括一端和第二伞齿轮固定连接的螺柱以及固定连接在螺柱的另一端的螺栓头,限位板上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用于容纳驱动螺栓的容纳槽,限位板的上侧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一插槽,第一插槽的下端和容纳槽连通,容纳槽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插槽,第一插槽穿过有插板,插板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限位槽,限位槽的宽度和螺柱的外径适配,限位槽贯通插板的下端。
19.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以及第三支撑板一体成型,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互平行,第三支撑板和第一支撑板垂直,上螺杆和下螺杆同轴,第一伞齿轮和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即第一伞齿轮可绕下螺杆的轴线转动,当第二伞齿轮和第一伞齿轮啮合时,可由驱动螺栓带动第二伞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一伞齿轮转动,当第一伞齿轮转动时,第一伞齿轮和下螺杆相对转动,下螺杆沿下螺杆的轴线方向运动,即下螺杆可向上或向下运动,当下螺杆向上运动时,下螺杆可通过连丝件向上拉动预绞丝。通过上述设置,在利用本技术固定电缆时,先将第一段和第二段缠绕在电缆上,然后将第一段和第二段连接至连丝件,利用电动螺丝刀转动驱动螺栓,使得下螺杆和连丝件向上运动,从而使得预绞丝向上运动,将预绞丝勒紧在电缆上,即使得预绞丝和电缆固定在一起,即利用预绞丝将电缆吊起而不让电缆下落。需要提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缠绕在第二连接部的两端,第一段和第二段对连丝件起到防转作用,即当第一伞齿轮转动时,下螺杆和连丝件基本不转动,即第一伞齿轮和下螺杆之间相对转动,从而带动下螺杆向上运动。在将预绞丝和电缆固定完
毕后,将驱动螺栓的螺栓头放入容纳槽,然后将插板从上至下插入第一插槽并插入第二插槽,此时螺柱经过限位槽,且螺栓头位于插板远离中间件的一侧,螺栓头无法经过限位槽,即螺栓头无法离开容纳槽,即连接件的中部无法背向限位板运动,至此连接件的上端和中部均受到约束,连接件不易发生晃动。
附图说明
20.图1为实施例固定电缆后的示意图;图2为预绞丝的示意图;图3为连接件的示意图;图4为图3的b-b剖视图;图5为驱动螺栓转动后带动连丝件向上运动的示意图;图6为图5的剖视图;图7为图6的c处放大图;图8为图7的d-d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22.参见图1至图8,一种竖井电缆固定装置,包括沿电缆的长度方向缠绕在电缆上的预绞丝11以及固定连接在竖井的内壁上的型钢12,电缆被预绞丝11缠绕的长度为a,电缆的外径为b,a和b的比值大于等于20,预绞丝11和型钢12之间设置有连接件13,连接件13的上端和型钢12连接,预绞丝11包括第一段111和第二段112,第一段111的下端和第二段112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一段111从下至上呈螺旋状缠绕在电缆上并和连接件13的下端连接,第二段112从下至上呈螺旋状缠绕在电缆上并和连接件13的下端连接,且从下至上,第一段111的螺旋方向和第二段112的螺旋方向相反,型钢12的下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21,连接件13的中部通过限位机构14和限位板121连接。
23.型钢12可以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竖井的内壁上,当第一段111从下至上呈螺旋状缠绕在电缆上并和连接件13的下端连接,第二段112从下至上呈螺旋状缠绕在电缆上并和连接件13的下端连接,且从下至上,第一段111的螺旋方向和第二段112的螺旋方向相反时,预绞丝11上预先进行磨砂处理,电缆和预绞丝11之间摩擦力较大,当电缆在重力作用下趋于向下运动时,预绞丝11勒紧在电缆上,即第一段111压紧在电缆上,第二段112也压紧在电缆上,即预绞丝11和电缆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从而防止电缆掉落。另一方面,当a和b的比值大于等于20时,预绞丝11和电缆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预绞丝11和电缆之间的连接将更加牢靠,在电缆的长度方向上,往往只需要采用一套或两套本技术即可将电缆牢牢固定在竖井的内壁上,从而可大大减少人员在竖井内的作业时间,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限位板121贴合在竖井的内壁上,连接件13用于连接型钢12和预绞丝11,为了防止连接件13晃动,在连接件13的中部设置限位机构14,通过限位机构14和限位板121连接,至此,连接件13的上端以及中部分别被型钢12和限位板121固定,从而可防止连接件13的晃动,一方面可减小电缆的晃动幅度,另一方面,连接件13和型钢12之间的连接不容易松动,而连接件13和预绞丝11之间的连接也不容易松动,即连接件13的连接性能将比较稳定。
24.型钢12上设置有连接孔122,参见图3,连接件13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吊环131、上螺杆132、中间件133、下螺杆134、连丝件135,吊环131穿过连接孔122并和连接孔122连接,上螺杆132的上端和吊环131连接,上螺杆132和中间件133的上端螺纹连接,中间件133的下端和下螺杆134螺纹连接,下螺杆134的下端和连丝件135连接,第一段111的上端以及第二段112的上端均和连丝件135可拆卸连接。
25.吊环131的上侧穿过连接孔122并和连接孔122连接,中间件133用于连接上螺杆132和下螺杆134,当上螺杆132和中间件133螺纹连接,且中间件133和下螺杆134螺纹连接时,可通过转动上螺杆132和下螺杆134调节上螺杆132和下螺杆134之间的距离。连丝件135和预绞丝11之间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本技术的安装和拆卸。
26.连丝件135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导向部1351以及第二导向部1352,第一导向部1351的一端和第二导向部1352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部1353固定连接,第一导向部1351的另一端和第二导向部135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部1354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1353、第一导向部1351、第二连接部1354以及第二导向部1352之间形成框架结构,第一导向部1351远离第一连接部1353的一端延伸有第三导向部1355,第二导向部1352远离第一连接部1353的一端延伸有第四导向部1356,第一导向部1351滑动连接有用于将第一段111压紧在第二连接部1354的上侧的第一压板13511,第二导向部1352滑动连接有用于将第二段112压紧在第二连接部1354的上侧的第二压板13521,第三导向部1355滑动连接有用于将第一段111挤压在第二连接部1354的下侧的第三压板13551,第四导向部1356滑动连接有用于将第二段112挤压在第二连接部1354的下侧的第四压板13561,第一压板13511穿过有第一调节螺杆13512,第一调节螺杆13512和第一压板13511转动连接,第一调节螺杆13512和第三压板13551螺纹连接,第二压板13521穿过有第二调节螺杆13522,第二调节螺杆13522和第二压板13521转动连接,第二调节螺杆13522和第四压板13561螺纹连接。
27.第一导向部1351用于给第一压板13511导向,第二导向部1352用于给第二压板13521导向,第三导向部1355用于给第三压板13551导向,第四导向部1356用于给第四压板13561导向,具体的,第一导向部1351穿过第一压板13511从而使得第一压板13511滑动更加稳定,第二导向部1352穿过第二压板13521从而使得第二压板13521滑动更加稳定,第三导向部1355穿过第三压板13551从而使得第三压板13551滑动更加稳定,第四导向部1356穿过第四压板13561从而使得第四压板13561滑动更加稳定,第一导向部1351、第二导向部1352、第一连接部1353、第二连接部1354、第三导向部1355和第四导向部1356之间一体成型。当第一调节螺杆13512和第一压板13511转动连接时,第一调节螺杆13512相对第一压板13511无法沿第一调节螺杆13512的轴向运动,第一调节螺杆13512相对第一压板13511只能绕第一调节螺杆13512的轴线转动,同理,当第二调节螺杆13522和第二压板13521转动连接时,第二调节螺杆13522相对第二压板13521不能沿第二调节螺杆13522的轴线方向运动,第二调节螺杆13522相对第二压板13521只能绕第二调节螺杆13522的轴线转动。
28.第一段111的上端在和连丝件135进行连接时,第一段111的上端位于第一压板13511和第三压板13551之间并且缠绕在第二连接部1354上,然后转动第一调节螺杆13512,第一压板13511和第三压板13551靠近,第一压板13511将第一段111压紧在第二连接部1354的上侧,第三压板13551将第一段111压紧在第二连接部1354的下侧。
29.第二段112的上端在和连丝件135进行连接时,第二段112的上端位于第二压板
13521和第四压板13561之间并且缠绕在第二连接部1354上,然后转动第二调节螺杆13522,第二压板13521和第四压板13561靠近,第二压板13521将第二段112压紧在第二连接部1354的上侧,第四压板13561将第二段112压紧在第二连接部1354的下侧。至此,第一段111的上端以及第二段112的上端均和第二连接部1354固定连接,即预绞丝11和连丝件135固定连接。
30.通过上述设置,第一段111和连丝件135的连接牢固,第二段112和连丝件135的连接牢固,并且预绞丝11和连丝件135之间的连接非常便捷。
31.第一调节螺杆13512设置在第一导向部1351远离第二导向部1352的一侧,第二调节螺杆13522设置在第二导向部1352远离第一导向部1351的一侧。
32.通过上述设置,第一调节螺杆13512不会和预绞丝11产生干涉,第二调节螺杆13522不会和预绞丝11产生干涉。
33.第一压板13511靠近第二导向部1352的一侧向第三压板13551延伸有两个第一限位杆13513,第一限位杆13513之间形成第一避让槽,第二连接部1354经过第一避让槽,第三压板13551靠近第四导向部1356的一端和第一限位杆13513滑动连接,第二压板13521靠近第一导向部1351的一端向第二连接部1354延伸有两个第二限位杆13523,第二限位杆13523之间形成第二避让槽,第二连接部1354经过第二避让槽,第四压板13561靠近第三导向部1355的一端和第二限位杆13523滑动连接。
34.第一导向部1351、第一压板13511、第一限位杆13513、第二连接部1354之间形成第一穿孔13515,第二导向部1352、第二压板13521、第二限位杆13523和第二连接部1354之间形成第二穿孔13525,第三导向部1355、第二连接部1354、第一限位杆13513和第三压板13551之间形成第三穿孔13552,第四导向部1356、第四压板13561、第二限位杆13523和第二连接部1354之间形成第四穿孔13562。
35.第一段111缠绕在第二连接部1354上后,第一段111经过第一穿孔13515以及第三穿孔13552,第二段112缠绕在第二连接部1354上后,第二段112经过第二穿孔13525以及第四穿孔13562,第一限位杆13513对第一段111起到限位作用,可将第一段111限位在第一穿孔13515以及第三穿孔13552内,而第二限位杆13523可对第二段112起到限位的作用,可将第二段112限位在第二穿孔13525以及第四穿孔13562内。
36.中间件13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板1331以及第二支撑板1332,第一支撑板1331和第二支撑板1332之间通过第三支撑板1333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1331和上螺杆132螺纹连接,中间件133还包括转动连接在第二支撑板1332靠近第一支撑板1331的一侧的第一伞齿轮13321,第一伞齿轮13321和下螺杆134螺纹连接,第三支撑板1333转动连接有第二伞齿轮13331,第一伞齿轮13321和第二伞齿轮13331啮合,限位机构14包括和第二伞齿轮13331固定连接的驱动螺栓13332,驱动螺栓13332包括一端和第二伞齿轮13331固定连接的螺柱13333以及固定连接在螺柱13333的另一端的螺栓头13334,限位板121上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用于容纳驱动螺栓13332的容纳槽1211,限位板121的上侧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一插槽1212,第一插槽1212的下端和容纳槽1211连通,容纳槽1211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插槽1213,第一插槽1212穿过有插板12121,插板12121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限位槽12122,限位槽12122的宽度和螺柱13333的外径适配,限位槽12122贯通插板12121的下端。
37.第一支撑板1331、第二支撑板1332以及第三支撑板1333一体成型,第一支撑板
1331和第二支撑板1332相互平行,第三支撑板1333和第一支撑板1331垂直,上螺杆132和下螺杆134同轴,下螺杆穿过第二支撑板,且下螺杆相对第二支撑板可自由上下运动,第一伞齿轮13321和第二支撑板1332转动连接,即第一伞齿轮13321可绕下螺杆134的轴线转动,当第二伞齿轮13331和第一伞齿轮13321啮合时,可由驱动螺栓13332带动第二伞齿轮13331转动,进而带动第一伞齿轮13321转动,当第一伞齿轮13321转动时,第一伞齿轮13321和下螺杆134相对转动,下螺杆134沿下螺杆134的轴线方向运动,即下螺杆134可向上或向下运动,参见图5以及图6,当下螺杆134向上运动时,下螺杆134可通过连丝件135向上拉动预绞丝11。通过上述设置,在利用本技术固定电缆时,先将第一段111和第二段112缠绕在电缆上,然后将第一段111和第二段112连接至连丝件135,利用电动螺丝刀转动驱动螺栓13332,使得下螺杆134和连丝件135向上运动,从而使得预绞丝11向上运动,将预绞丝11勒紧在电缆上,即使得预绞丝11和电缆固定在一起,即利用预绞丝11将电缆吊起而不让电缆下落。需要提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第一段111和第二段112分别缠绕在第二连接部1354的两端,第一段111和第二段112对连丝件135起到防转作用,即当第一伞齿轮13321转动时,下螺杆134和连丝件135基本不转动,即第一伞齿轮13321和下螺杆134之间相对转动,从而带动下螺杆134向上运动。在将预绞丝11和电缆固定完毕后,将驱动螺栓13332的螺栓头13334放入容纳槽1211,容纳槽1211沿竖向延伸,从而使得处于不同高度的螺栓头13334均能嵌入容纳槽1211,参见图7、图8以及图6,然后将插板12121从上至下插入第一插槽1212并插入第二插槽1213,此时螺柱13333经过限位槽12122,且螺栓头13334位于插板12121远离中间件133的一侧,螺栓头13334无法经过限位槽12122,即螺栓头13334无法离开容纳槽1211,即连接件13的中部无法背向限位板121运动,至此连接件13的上端和中部均受到约束,连接件13不易发生晃动。
38.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