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的电力配电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040176发布日期:2023-01-24 21:13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的电力配电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配电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的电力配电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配电装置是发电厂与变电所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电装置的功能是正常运行时用来接受和分配电能,发生故障时通过自动或手动操作,迅速切除故障部分,恢复正常运行。可以说,配电装置是具体实现电气主接线功能的重要装置,但现有的配电装置在使用和运输时仍存在以下问题:
3.1、设备一体化设计,在转运或安装时,设备整体较重,不方便进行移动;
4.2、设备采用内部与外部进行空气循环的方式进行散热,容易将微尘吸入到设备内部,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
5.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文件提出了一种装配式的电力配电装置及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配式的电力配电装置及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设备一体化设计,在转运或安装时,设备整体较重,不方便进行移动;设备采用内部与外部进行空气循环的方式进行散热,容易将微尘吸入到设备内部,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缺点。
7.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装配式的电力配电装置,包括:
9.电箱和底盒,所述电箱固定连接在底盒的顶部,所述电箱的底部和底盒的顶部均开设有贯穿的通孔,底盒上的通孔内固定连接有安装筒,安装筒内设有用于使空气循环的通风组件;
10.所述底盒的两侧均开设有至少一个插口,插口内均固定连接有连通管,两侧的连通管的顶部分别与电箱顶部的两侧连通;
11.一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位于电箱的底部,对电箱进行支撑;
12.一组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位于电箱的两侧,加快电箱的散热。
13.进一步的,所述通风组件包括安装架,安装架固定连接在安装筒的圆周内壁,安装架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贯穿的第一蜗杆,第一蜗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扇叶,所述底盒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电机,电机输出轴的一端与第一蜗杆相固定。
14.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两个导轨、通道、螺纹杆,两个导轨均固定连接在底盒的顶部内壁,两个导轨内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架,滑动架内均转动连接有连杆,所述通道开设在底盒的底部,所述通道内滑动连接有滑板,滑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两个滚轮,两个连杆的另一端均与滑板转动连接,所述滑板的顶部转动连接有套筒,所述螺纹杆转动贯穿在电箱的底部,螺纹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蜗轮,所述螺纹杆的底部穿过底盒的顶部并与套筒内壁螺纹连接,所述电箱的两侧之间转动连接有贯穿的第二蜗杆,第二蜗杆与两个第二蜗轮均啮合。
15.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散热盒、定位板、凸轮和转轴,散热盒固定连接在电箱的一侧外壁,所述散热盒的顶部滑动连接有贯穿的顶架,顶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压架,压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贯穿的安装轴,两个安装轴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橡胶片,散热盒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两个主管,同侧的两个主管分别穿过相邻的连通管,同侧的两个主管之间固定连通有多个支管,所述定位板固定连接在电箱的一侧外壁,所述定位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弹簧的底部与顶架相固定,所述转轴转动连接在底盒的顶部内壁,所述转轴的圆周固定连接有第一蜗轮,第一蜗轮与第一蜗杆啮合,所述凸轮固定连接在转轴的一端,所述顶架的另一端与凸轮圆周接触。
16.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盒的两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导水板,导水板的上表面均设有导水槽。
17.进一步的,所述电箱的内壁设有多组导向块,同一组导向块之间滑动连接有隔板。
18.进一步的,所述电箱的两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折板,所述折板和隔板的表面均设有贯穿的散热孔。
19.进一步的,所述底盒的底部设有多个支撑脚。
20.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装配式的电力配电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1.s1:启动电机,电机带动第一蜗杆转动,第一蜗杆带动扇叶转动,使风向上传送,风对安装在隔板上的电器件进行散热,随后风进入到连通管中,并再次进入到底盒中,从而形成循环,避免灰尘进入到电箱中;
22.s2:第一蜗杆转动时,通过第一蜗轮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凸轮转动,凸轮将顶架顶起,顶架带动压架向上移动压架带动橡胶片向上移动,由于橡胶片下方没有遮挡,使得橡胶片发生弯折,进而使上方的冷却液进入到橡胶片的下方,随后顶架在弹簧的推动下复位,而橡胶片在压架的遮挡下对冷却液进行推送,进而使冷却液在主管和支管中循环,将连通管中的热量带走,提高降温效果;
23.s3:需要对产品进行移动时,转动第二蜗杆,第二蜗杆带动两个第二蜗轮转动,进而使螺纹杆转动,螺纹杆推动套筒向下移动,套筒推动滑板和滚轮向下移动,使滚轮接触地面,方便对产品的移动;
24.s4:在产品未进行组装时,滚轮接触地面,起到对电箱进行支撑的作用,防止电箱底部受到伤害。
2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26.本发明中,通过电箱、底盒和连通管之间的配合使用,使得产品能够灵活的拆卸,方便进行运输,同时在扇叶转动时,能够使风在电箱内循环,避免外部的灰尘或污染进入到电箱中。
27.本发明中,通过在电箱的底部安装滚轮的设置,使得通过滚轮避免电箱在与底盒分离时底部接触地面,同时在组装后,通过转动第二蜗杆能够方便将滚路放下,进而方便对装置进移动;
28.本发明中,通过散热盒中的冷却液能够循环流动的设置,使得冷却风在循环时,冷却液能够在支管中循环流动,从而将冷却风中的热量带走,提高冷却效果;
29.本发明中,通过在电箱中安装折弯板的设置,使得通过折弯板能够对冷却风进行
分散,避免了冷却风集中在一起,提高对电器件散热的均匀性;
30.本发明中,产品能够灵活的拆卸,方便进行运输,同时在扇叶转动时,能够使风在电箱内循环,避免外部的灰尘或污染进入到电箱中,同时通过滚轮避免电箱在与底盒分离时底部接触地面,同时在组装后,通过转动第二蜗杆能够方便将滚路放下,进而方便对装置进移动,还通过循环的冷却液,提高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装配式的电力配电装置的第一种视角三维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装配式的电力配电装置的第二种视角三维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装配式的电力配电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装配式的电力配电装置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3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装配式的电力配电装置的散热机构剖视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
37.1、电箱;2、连通管;3、底盒;4、散热机构;5、隔板;6、折板;7、安装筒;8、安装架;9、电机;10、第一蜗杆;11、扇叶;12、导轨;13、滑动架;14、滑板;15、连杆;16、滚轮;17、第二蜗杆;18、螺纹杆;19、第二蜗轮;20、套筒;21、第一蜗轮;22、凸轮;221、转轴;23、散热盒;24、顶架;25、压架;26、安装轴;27、橡胶片;28、主管;29、支管;30、定位板;31、弹簧;32、导水板。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描述。
39.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此外“连通”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其中,“固定”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内”、“外”、“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发明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
40.本发明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4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2.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发明的一
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43.实施例1
44.参照图1-图5:一种装配式的电力配电装置,包括:
45.电箱1和底盒3,电箱1固定连接在底盒3的顶部,电箱1的底部和底盒3的顶部均开设有贯穿的通孔,底盒3上的通孔内固定连接有安装筒7,安装筒7内设有用于使空气循环的通风组件;
46.底盒3的两侧均开设有至少一个插口,插口内均固定连接有连通管2,两侧的连通管2的顶部分别与电箱1顶部的两侧连通,电箱1、底盒3和连通管2之间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方便对产品的运输;
47.一组支撑机构,支撑机构位于电箱1的底部,对电箱1进行支撑;
48.一组散热机构4,散热机构4位于电箱1的两侧,加快电箱1的散热。
49.实施例2
50.参照图1-图5:一种装配式的电力配电装置,包括:
51.电箱1和底盒3,电箱1固定连接在底盒3的顶部,电箱1的底部和底盒3的顶部均开设有贯穿的通孔,底盒3上的通孔内固定连接有安装筒7,安装筒7内设有用于使空气循环的通风组件;
52.底盒3的两侧均开设有至少一个插口,插口内均固定连接有连通管2,两侧的连通管2的顶部分别与电箱1顶部的两侧连通,电箱1、底盒3和连通管2之间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方便对产品的运输;
53.一组支撑机构,支撑机构位于电箱1的底部,对电箱1进行支撑;
54.一组散热机构4,散热机构4位于电箱1的两侧,加快电箱1的散热。
55.参照图3,通风组件包括安装架8,安装架8固定连接在安装筒7的圆周内壁,安装架8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贯穿的第一蜗杆10,第一蜗杆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扇叶11,底盒3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电机9,电机9输出轴的一端与第一蜗杆10相固定,启动电机9,电机9带动第一蜗杆10转动,第一蜗杆10带动扇叶11转动,使风向上传送,随后风进入到连通管2中,并再次进入到底盒3中,从而形成循环,避免灰尘进入到电箱1中。
56.参照图4,支撑机构包括两个导轨12、通道、螺纹杆18,两个导轨12均固定连接在底盒3的顶部内壁,两个导轨12内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架13,滑动架13内均转动连接有连杆15,通道开设在底盒3的底部,通道内滑动连接有滑板14,滑板14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两个滚轮16,两个连杆15的另一端均与滑板14转动连接,滑板14的顶部转动连接有套筒20,螺纹杆18转动贯穿在电箱1的底部,螺纹杆1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蜗轮19,螺纹杆18的底部穿过底盒3的顶部并与套筒20内壁螺纹连接,电箱1的两侧之间转动连接有贯穿的第二蜗杆17,第二蜗杆17与两个第二蜗轮19均啮合,转动第二蜗杆17,第二蜗杆17带动两个第二蜗轮19转动,进而使螺纹杆18转动,螺纹杆18推动套筒20向下移动,套筒20推动滑板14和滚轮16向下移动,使滚轮16接触地面,方便对产品的移动。
57.参照图5,散热机构4包括散热盒23、定位板30、凸轮22和转轴221,散热盒23固定连接在电箱1的一侧外壁,散热盒23内设有冷却液,散热盒23的顶部滑动连接有贯穿的顶架24,顶架2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压架25,压架2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贯穿的安装轴26,两个安装轴26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橡胶片27,散热盒23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两个主管28,同侧的两个主管28分别穿过相邻的连通管2,同侧的两个主管28之间固定连通有多个支管29,定位板30固定连接在电箱1的一侧外壁,定位板3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31,弹簧31的底部与顶架24相固定,转轴221转动连接在底盒3的顶部内壁,转轴221的圆周固定连接有第一蜗轮21,第一蜗轮21与第一蜗杆10啮合,凸轮22固定连接在转轴221的一端,顶架24的另一端与凸轮22圆周接触,凸轮22将顶架24顶起,顶架24带动压架25向上移动压架25带动橡胶片27向上移动,由于橡胶片27下方没有遮挡,使得橡胶片27发生弯折,进而使上方的冷却液进入到橡胶片27的下方,随后顶架24在弹簧31的推动下复位,而橡胶片27在压架25的遮挡下对冷却液进行推送,进而使冷却液在主管28和支管29中循环,将连通管2中的热量带走,提高降温效果,散热盒23的两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导水板32,导水板32的上表面均设有导水槽,通过导水板32增加冷却液的停留时间,提高冷却液的散热效果。
58.参照图3,电箱1的内壁设有多组导向块,同一组导向块之间滑动连接有隔板5,隔板5用于对电器件的安装,电箱1的两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折板6,折板6和隔板5的表面均设有贯穿的散热孔,折板6使冷却风能够进行均匀的流动,底盒3的底部设有多个支撑脚。
59.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装配式的电力配电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0.s1:启动电机9,电机9带动第一蜗杆10转动,第一蜗杆10带动扇叶11转动,使风向上传送,风对安装在隔板5上的电器件进行散热,随后风进入到连通管2中,并再次进入到底盒3中,从而形成循环,避免灰尘进入到电箱1中;
61.s2:第一蜗杆10转动时,通过第一蜗轮21带动转轴221转动,转轴221带动凸轮22转动,凸轮22将顶架24顶起,顶架24带动压架25向上移动压架25带动橡胶片27向上移动,由于橡胶片27下方没有遮挡,使得橡胶片27发生弯折,进而使上方的冷却液进入到橡胶片27的下方,随后顶架24在弹簧31的推动下复位,而橡胶片27在压架25的遮挡下对冷却液进行推送,进而使冷却液在主管28和支管29中循环,将连通管2中的热量带走,提高降温效果;
62.s3:需要对产品进行移动时,转动第二蜗杆17,第二蜗杆17带动两个第二蜗轮19转动,进而使螺纹杆18转动,螺纹杆18推动套筒20向下移动,套筒20推动滑板14和滚轮16向下移动,使滚轮16接触地面,方便对产品的移动;
63.s4:在产品未进行组装时,滚轮16接触地面,起到对电箱1进行支撑的作用,防止电箱1底部受到伤害。
64.然而,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电机9的工作原理和接线方法是司空见惯的,其均属于常规手段或者公知常识,在此就不再赘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其需要或者便利进行任意的选配。
65.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