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避雷器的过渡横担绝缘遮蔽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93261发布日期:2022-07-26 22:42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避雷器的过渡横担绝缘遮蔽罩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配电网的带电作业工具,尤其是一种用于避雷器的过渡横担绝缘遮蔽罩。


背景技术:

2.由于10kv配电线路设备、装置紧凑,空间狭窄,在带电设备上进行检修、施工时,作业人员必须将带电体与接地体进行绝缘隔离。
3.同类的带电作业遮蔽罩装置主要针对架空线路导线、绝缘子、单横担装置、双横担装置进行定制化设计,材质一般为软质绝缘材料,模具以能够覆盖有电设备即可,缺少设计理念。
4.随着城市供电可靠性要求的快速提升,带电作业的需求飞速增长,传统的技术装置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作业需求和安全施工要求,现有的技术在施工安全性方面和施工效率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
5.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避雷器横担绝缘遮蔽罩,实现横担装置全覆盖,增加绝缘屏障,保障施工人员的操作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避雷器的过渡横担绝缘遮蔽罩,以满足带电作业的需求,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限制。
7.该实用新型主要用于避雷器横担遮蔽,安装时,手动安装,实现横担装置全覆盖,增加绝缘屏障,保障施工人员安全操作距离。取下装置时,使用操作杆远距离操作,先将装置顶起,然后再取下。
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避雷器的过渡横担绝缘遮蔽罩,包括:绝缘遮蔽罩本体、挡板、电线杆定位框架、插孔,所述绝缘遮蔽罩本体为中空结构;所述挡板垂直设置于所述绝缘遮蔽罩本体的顶部,用于隔离各相导线;所述电线杆定位框架贯穿设置于所述绝缘遮蔽罩本体的顶面与第一侧面的交界处,用于固定电线杆;所述插孔固定设置于所述绝缘遮蔽罩本体设置有电线杆定位框架的第一侧面上,与所述电线杆定位框架连接,用于顶起取下遮蔽罩。
9.所述绝缘遮蔽罩本体的顶部设置有若干个挡板卡槽,所述挡板卡槽与所述挡板相匹配,一个挡板卡槽对应一个挡板,所述挡板的底部嵌入在所述挡板卡槽内。
10.进一步,所述挡板卡槽包括第一挡板卡槽、第二挡板卡槽、第三挡板卡槽,通过将挡板分别卡入三个挡板卡槽中,从而隔离各相导线。
11.所述电线杆定位框架的顶部设置有一个半圆形槽,其半圆形槽的内型面与电线杆的内型面相匹配。
12.所述电线杆定位框架架设于第二挡板卡槽和第三挡板卡槽之间,所述电线杆定位框架的宽度超出绝缘遮蔽罩本体的侧面边缘,以及电线杆定位框架的高度超出绝缘遮蔽罩
本体的顶部边缘。
13.优选地,所述插孔的截面为“l”型,包含垂直连接的顶板和侧板,其中,所述顶板覆盖设置于绝缘遮蔽罩本体的顶部,所述侧板覆盖设置于绝缘遮蔽罩本体的第一侧面,且与所述电线杆定位框架齐平并连接。
14.进一步,所述插孔的侧板为中空结构,内部设置有若干根中空的绝缘管,用于操作杆的插入以移动所述绝缘遮蔽罩。
15.所述绝缘遮蔽罩本体的第二侧面底部沿水平方向贯穿有若干个与过渡横担上的避雷器相匹配的避雷器支撑孔,为避雷器提供遮蔽和结构保护;其中,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
16.所述绝缘遮蔽罩本体、挡板、电线杆定位框架、插孔均为工程塑料材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体化的过渡横担绝缘遮蔽罩,减少了对每相电缆过渡支架分别进行绝缘遮蔽和拆除的次数,简化了安装和拆除步骤,节省了安装时间,体现了一体化绝缘遮蔽罩的优点。
18.2、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插孔,在电缆过渡支架引线带电的情况下,可使用操作杆将遮蔽罩较方便地安装或拆除,确保了安全作业。
19.3、本实用新型中遮蔽罩采用高强度绝缘材料制成,能对地有效承受20kv/min的工频耐压,保证带电体与接地体之间绝缘隔离,充分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渡横担绝缘遮蔽罩正视立体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渡横担绝缘遮蔽罩仰视立体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渡横担绝缘遮蔽罩剖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渡横担绝缘遮蔽罩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结合附图,通过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予以详细说明。
25.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2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明确列出的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避雷器的过渡横担绝缘遮蔽罩,包括:绝缘遮蔽罩本体1、挡板2、电线杆定位框架4、插孔5。
28.如图1所示,绝缘遮蔽罩本体1为中空结构,总长度为1675mm,宽度为226mm,高度为160mm,能够覆盖长度为1600mm的电缆过渡支架横担和每相电缆过渡支架,能对地有效承受20kv/min的工频耐压。优选地,所述绝缘遮蔽罩本体1所用的材料为pe(聚乙烯),pe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电绝缘性能。其中,电缆过渡支架是安装在避雷器上的垂直铜板,作为架空引线和电缆线路的连接桩头。
29.所述挡板2垂直设置在绝缘遮蔽罩本体1的顶部,用于隔离各相导线。所述挡板2的厚度为4mm,该厚度满足带电作业要求。
30.所述绝缘遮蔽罩本体1顶部还设置有若干个与所述挡板2相匹配的挡板卡槽3,一个挡板卡槽3对应一个挡板2,通过将挡板2的底部嵌入在所述挡板卡槽3内,实现将挡板2垂直固定连接于绝缘遮蔽罩本体1顶部。
31.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绝缘遮蔽罩本体1的顶部间隔设置3个挡板卡槽,分别为第一挡板卡槽31、第二挡板卡槽32和第三挡板卡槽33。通过将挡板2分别插入3个挡板卡槽中,从而可将绝缘遮蔽罩本体1顶部的空间分隔为4个部分,从而隔离各相导线。
32.所述绝缘遮蔽罩本体1的顶部与第一侧面的交界处沿竖直方向贯穿有电线杆定位框架4,所述电线杆定位框架4架设于所述第二挡板卡槽32和第三挡板卡槽33之间,且电线杆定位框架4的宽度稍稍超出绝缘遮蔽罩本体1的侧面边缘,以及电线杆定位框架4的高度也同样的稍稍超出绝缘遮蔽罩本体1的顶部边缘。具体地,所述电线杆定位框架4的顶部设置有一个半圆形槽,其半圆形的内型面与电线杆的外型面相匹配,将电线杆的一侧嵌入在所述电线杆定位框架4的半圆形槽中,增加绝缘罩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操作安全性。
33.所述绝缘遮蔽罩本体1设置有所述电线杆定位框架4的一侧面上还设置有插孔5,所述插孔5固定连接于绝缘遮蔽罩本体1上,且与所述电线杆定位框架4连接,所述插孔5的边缘与所述电线杆定位框架4齐平。
34.优选地,所述插孔5的截面为“l”型,包含垂直连接的顶板和侧板;其中所述顶板宽度较短,覆盖设置于绝缘遮蔽罩本体1的顶面,所述侧板宽度较长,覆盖设置于绝缘遮蔽罩本体1的侧面,且与所述电线杆定位框架4齐平并连接,方便作业人员安全地将遮蔽罩取下。
35.进一步,如图3所示,所述插孔5的侧板为中空结构,内部设置有两根中空的绝缘管6,所述绝缘管6的外径为20mm,内径为12mm,两根绝缘管6的管间间距为115mm,使得作业人员能够将间距为115mm的操作杆分别插进两根绝缘管6内,从而使用操作杆较平稳地将遮蔽罩顶起、取下。
36.如图1、图4所示,所述绝缘遮蔽罩本体1的第二侧面底部沿水平方向贯穿有若干个与过渡横担上的避雷器相匹配的避雷器支撑孔7,所述避雷器支撑孔7能够卡住避雷器,为避雷器提供遮蔽和结构保护。其中,该第二侧面与所述的第一侧面相对设置。所述避雷器支撑孔7的开孔宽度为65mm,高度为130mm;同时,所述避雷器支撑孔7与接地部分保持一定的空间间隙,防止绝缘遮蔽罩晃动,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优选地,所述避雷器支撑孔7为倒“u”型。
37.优选地,绝缘遮蔽罩本体(1)、挡板(2)、电线杆定位框架(4)、插孔(5)均为工程塑料材质。
38.综上所述,与现有绝缘遮蔽罩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避雷器的过渡横担绝缘遮蔽罩具有安装和拆除步骤简单,节省安装时间,确保安全作业等优势,尤其在电缆终端引线带电的情况下,更是体现了一体化绝缘遮蔽罩的优点。
39.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