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电机固定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89900发布日期:2022-07-01 19:19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电机固定座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电机固定座。


背景技术:

2.光伏清洁机器人长期在室外高热、高辐照、高灰尘恶劣环境下工作,其结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这些不利因素,尽量处理好提高结构强度与轻量化的矛盾;处理好防尘防水(雨天作业)与散热的矛盾;处理好极限作业要求与稳定性的矛盾。解决这三组矛盾是结构设计主思路。
3.驱动控制电机设计通常分为三个部分:驱动电机、编码器、比例调节齿轮。目前的设计多为在驱动电机和编码器上分别加装固定座,满足与比例调节齿轮的连接。这种结构物件多、成本高、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而且不满足防尘、防水和散热的要求。因此现提出一种创新设计方案,解决目前普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4.当前驱动电机的固定组件主要是起到电机固定作用,驱动电机上的输出轴与齿轮固定,再由齿轮带动比例调节齿轮按比例输出转到驱动轮。这两个齿轮的防尘,防水采用单独的防尘罩。其次,驱动电机转动控制的编码器也是通过编码器固定块去固定,然后在上面加齿轮与驱动电机输出的齿轮啮合来记录和控制电机的转动。这样就是需要固定组件、防尘罩和和编码器固定块这三件物料,物料的件数多,成本也相对高,结构也复杂,占用空间大。另外,也不利于驱动电机的散热,这样就需要增加风扇对驱动电机散热,造成了成本的大大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散热性能好且安全可靠的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电机固定座。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7.一种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电机固定座,所述光伏清洁机器人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内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座设置在所述车体内部,用于将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车体内部,所述电机固定座包括固定座本体,且所述固定座本体由铝材料构成,所述固定座本体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固定座本体的底面和后端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且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置在所述固定座本体前侧面的固定凹槽中,所述固定座本体的底面与所述车体内的底部固定连接,且所述固定座本体的后端面与所述车体内的侧壁固定连接。
8.所述固定座本体后端面设置有多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座本体通过所述固定孔与所述车体内的侧壁固定连接。
9.所述固定座本体前端面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贯穿所述定位孔后设置在所述空腔中。
10.所述固定座本体的底面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固定
座本体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车体内的底部。
11.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固定座本体左端的左侧面下部,且所述第一安装部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安装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车体内的底部固定连接。
12.所述第一安装部由所述固定座本体左端的左侧面下部向左侧方向延伸形成,且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底面与所述固定座本体的底面相平齐。
13.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后端面与所述固定座本体的后端面相平齐,且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前端面与所述固定座本体的前端面相平齐。
14.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固定座本体右端的左侧面下部,且所述第二安装部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安装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车体内的底部固定连接。
15.所述第二安装部由所述固定座本体右端的左侧面下部向左侧方向延伸形成,且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底面与所述固定座本体的底面相平齐。
16.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后端面与所述固定座本体的后端面相平齐,且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前端面与所述固定座本体前端的后侧面相连接。
17.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电机固定座,光伏清洁机器人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内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座设置在所述车体内部,用于将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车体内部,所述电机固定座包括固定座本体,且所述固定座本体由铝材料构成,所述固定座本体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固定座本体的底面和后端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且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置在所述固定座本体前侧面的固定凹槽中,所述固定座本体的底面与所述车体内的底部固定连接,且所述固定座本体的后端面与所述车体内的侧壁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设计,也即通过将背景技术中的固定组件,编码器固定块和防尘罩三件整合在一起,形成本实用新型的电机固定座,组装方便且快捷,不仅可减少件数以及降低成本,还可节省结构空间和提高散热效果,以及提高齿轮安装精度以及延长齿轮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可解决当前驱动电机散热困难、结构复杂以及组装步骤多的问题。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电机固定座与驱动电机相配合的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电机固定座与驱动电机相配合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电机固定座与驱动电机相配合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电机固定座与驱动电机相配合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电机固定座与车体相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电机固定座一个方向的立体结
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电机固定座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电机固定座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6.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电机固定座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27.图10为图9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电机固定座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下面将参照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33.如图1至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清洁机器人的电机固定座,所述光伏清洁机器人包括车体100,所述车体100内设置有驱动电机101,所述电机固定座200设置在所述车体100内部,用于将所述驱动电机101设置在所述车体内部,所述电机固定座200包括固定座本体201,且所述固定座本体201由铝材料构成,所述固定座本体201内部设置有空腔202,所述固定座本体202的底面和后端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203和第二开口204,且所述第一开口203和第二开口204分别与所述空腔202相连通,所述驱动电机101的输出端设置在所述固定座本体201前侧面的固定凹槽208中,所述固定座本体201的底面与所述车体100内的底部固定连接,且所述固定座本体201的后端面与所述车体100内的侧壁固
定连接。具体的,驱动电机101输出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座本体201前端面设置的固定凹槽208中,所述驱动电机101的输出轴贯穿所述固定凹槽208底部设置的第一通孔209与位于空腔202内部的第一齿轮231固定连接,也即驱动电机101驱动第一齿轮231进行转动,且第一齿轮231与履带驱动轮的固定轴固定连接,以带动履带驱动轮转动,从而驱动履带进行转动;同时所述第一齿轮231与位于空腔202内部的第二齿轮232啮合传动,所述第二齿轮232与位于空腔202内的第三齿轮233啮合传动,且所述第三齿轮233与位于所述固定座本体201前端面外侧的编码器234相连,所述第二齿轮232中连接轴的端部安装有滚动轴承(图中未示出),所述滚动轴承设置在所述固定座本体201前侧壁中的第二通孔210中,也即第二齿轮通过滚动轴承与第二通孔210的配合与所述固定座本体201连接;另外,所述固定座本体201的前端面设置有安装凹槽235,所述编码器234安装在所述安装凹槽235中。
34.通过上述设计,也即将第一齿轮231、第二齿轮232以及第三齿轮233均安装在固定座本体201内部,且互相啮合传动,各个齿轮间安装精度高,同时还具有啮合效果好且传动效率高的特点,可进一步延长各个齿轮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固定座本体201还可对第一齿轮231、第二齿轮232以及第三齿轮233进行防尘和防水防护,且将背景技术中的固定组件,编码器固定块和防尘罩三件整合在一起后,使整体的结构更加简化,方便加工和组装,还可增加与车体100底部的接触面积,可更高效的将驱动电机101的热量传导至车体100以及位于车体100上的壳体(图中未示出)上,继而提高驱动电机101的散热效率,以达到延长驱动电机101使用寿命的目的。
35.所述固定座本体201后端面设置有多个固定孔205,所述固定座本体201通过所述固定孔205与所述车体100内的侧壁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设计,也即在固定座本体201的后端面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固定孔205,可将固定座本体201与车体100的侧壁固定连接,方便前期的组装以及后期的拆卸和维护。
36.所述固定座本体201的前端面设置有定位孔206,所述定位孔206与所述空腔202相连通,所述驱动电机101的输出端贯穿所述定位孔206后设置在所述空腔202中。通过上述设计,也即在固定座本体201的前端面贯穿设置有定位孔206,所述驱动电机101的输出端也即驱动电机101靠近输出轴的端部设置在定位孔206中,因此可使驱动电机101的靠近输出轴的端部通过定位孔206与固定座本体201连接,所以驱动电机201与车体100的连接更加牢固,安全可靠性得到提升,同时还可将驱动电机101的热量通过电机固定座300传导至车体100,也即将车体整体变成一个散热体,从而加速热量向外传导,达到降低车体内驱动电机的温度,以提高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
37.所述固定座本体201的底面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部211和第二安装部212,所固定座本体201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211和第二安装部212固定设置在所述车体100内的底部。通过上述设计,也即在固定座本体201的底部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部211和第二安装部212,因此固定座本体201可通过第一安装部211和第二安装部212与车体100的底部固定连接,方便固定座本体201与车体的组装和拆卸,还可使固定座本体201与车体100的连接更加牢固,也即固定座200与车体100的结合更加牢固,达到延长其使用寿命的目的。
38.所述第一安装部211设置在所述固定座本体201左端的左侧面下部,且所述第一安装部21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213,所述第一安装部21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213与所述
车体100内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设计,也即在固定座本体201的左端的左侧面下部设置第一安装部211,并在第一安装部211上设置两个第一连接孔213,因此第一安装部211通过第一连接孔213与车体100底部牢固连接,也即固定座本体201的左端通过第一安装部211与车体100固定连接,安全可靠性能得到提升。
39.所述第一安装部211由所述固定座本体201左端的左侧面下部向左侧方向延伸形成,且所述第一安装部211的底面与所述固定座本体201的底面相平齐。通过上述设计,也即第一安装部211与固定座本体201为一体成型,可使第一安装部211与固定座本体201的结合更加稳固,因此不仅可增加固定座200的强度,还可达到延长该固定座200使用寿命的目的;另外,由于第一安装部211的底面与固定座本体201的底面相平齐,因此可使固定座本体201的左侧与车体100紧密配合进行安装。
40.所述第一安装部211的后端面与所述固定座本体201的后端面相平齐,且所述第一安装部211的前端面与所述固定座本体201的前端面相平齐。通过上述设计,也即将第一安装部211的后端面和固定座本体201的后端面设计为相平齐,可使固定座本体201与车体100的侧壁紧密配合,也即使固定座本体211与车体100侧壁的连接更加稳固;另外,由于第一安装部211的前端面与固定座本体201的前端面相平齐,因此方便加工且可提高生产效率。
41.所述第二安装部212设置在所述固定座本体201右端的左侧面下部,且所述第二安装部21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214,所述第二安装部212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孔214与所述车体100内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设计,也即在固定座本体201的右端的左侧面下部设置第二安装部22,并在第二安装部212上设置两个第二连接孔214,因此第二安装部212通过第二连接孔214与车体100底部牢固连接,也即固定座本体201的右端通过第二安装部212与车体100固定连接,安全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42.所述第二安装部212由所述固定座本体201右端的左侧面下部向左侧方向延伸形成,且所述第二安装部212的底面与所述固定座本体201的底面相平齐。通过上述设计,也即第二安装部212与固定座本体201为一体成型,可使第二安装部212与固定座本体201的结合更加稳固,因此不仅可进一步增加固定座200的强度,还可达到延长该固定座200使用寿命的目的;另外,由于第二安装部212的底面与固定座本体201的底面相平齐,因此可使固定座本体201的左侧与车体100紧密配合进行安装。
43.所述第二安装部212的后端面与所述固定座本体201的后端面相平齐,且所述第二安装部212的前端面与所述固定座本体201前端的后侧面相连接。通过上述设计,也即将第二安装部212的后端面和固定座本体201的后端面设计为相平齐,可使固定座本体201与车体100的侧壁紧密配合,也即使固定座本体211与车体100侧壁的连接更加稳固;另外,由于第一安装部211的前端面与固定座本体201的前端后侧面也即内侧壁相连接,因此可提高第二安装部212与固定座本体201相结合的牢固性。
4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