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及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94203发布日期:2022-07-26 22:47阅读:64来源:国知局
电机及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驱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及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公知的电机导线(引线)的固定方法是把导线固定在电路板上。下面参照图1对现有的导线固定方法进行说明。
3.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定子100,以及在缠绕于定子100上的绕线101所产生的旋转磁场的作用下与轴102一起旋转的转子103,设于定子100的线圈101上方并保持一定的距离的、具有导线的电路板104。导线被保护套管105汇集,且通过扎带107将保护套管105固定在电路板104的套管固定部106上。
4.由于上述现有的电机安装方法中,通过扎带107将保护套管105固定在电路板104的套管固定部106上,当引线受力时,该力就会传送到与引线连接的电路板上,从而影响电路板。另外,在电机内部如此窄小的空间下安装扎带,工序复杂且安装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及送风装置。本公开可以抑制引线受力对电路板的影响,并且安装方便。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电机,包括:壳体;定子铁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绝缘体,设置在所述定子铁芯上,所述绝缘体卷绕有绕线,且所述绝缘体使所述绕线与所述定子铁芯之间绝缘;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引线,从所述电路板上引出至所述壳体外;所述电机还包括:突出部,设置在所述绝缘体上,从所述绝缘体的外周侧往所述绝缘体外突出;以及引线固定部,与所述壳体连接,用于固定所述引线,所述引线固定部的与所述突出部相向一侧设有用于与所述突出部相卡合的移动抑制部。
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引线固定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外侧的前壁面、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侧的后壁面、设置在所述前壁面和所述后壁面之间的凹槽以及贯穿所述前壁面和所述后壁面的中空管套。
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抑制部包括从所述后壁面往所述前壁面方向凹陷形成的凹陷部。
1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的一侧设有用于与所述突出部相卡合的突出部卡入口,所述凹陷部的与所述突出部卡入口相对的另一侧与所述中空管套的内壁连通。
1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突出部包括:与所述绝缘体相连的根部,和从所述根部外延的头部,所述头部的宽度超过所述根部的宽度。
1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包括:与所述头部的形状相配合的头部安装空间,以及宽度比所述头部安装空间的宽度短的开口部。
1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后壁面的两侧分别设有从所述后壁面的外周边缘垂
直立设的抵挡壁。
1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抵挡壁从面向所述后壁面看呈“7”字形状,所述引线固定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壁面上,用于抑制所述电路板移动的阻挡部。
1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包括往所述绝缘体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移动抑制部在与所述突出部相卡合的状态下,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延伸部相抵。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送风装置,设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机。
附图说明
17.图1是现有技术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的立体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的爆炸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引线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凹陷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引线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电路板与引线固定部的安装示意图。
24.图8是图7中a部分的放大图。
25.【附图标记】
26.电机100,壳体110,上壳体111,下壳体112,定子铁芯120,绝缘体130,内壁部131,外壁部132,电路板140,延伸部141,引线150,突出部160,引线固定部170,移动抑制部171,前壁面172,后壁面173,凹槽174,中空管套175,凹陷部171a,突出部卡入口171b,头部安装空间171c,开口部171d,后壁面,抵挡壁176,阻挡部177。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一步详细说明。另外,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公开的具体示例之一,并不对本公开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制。
28.在附图中,对于同一部件的同一符号的第二次说明,以及与本实用新型无直接联系的部件的说明将省略或简略。以下说明中,上、下、左、右、上方、下方的方位词语,均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图中所示状态为准进行说明。横向方向为垂直于定子铁芯的中心轴方向的方向,纵向方向为平行于定子铁芯的中心轴方向的方向。
29.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100进行说明。
3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的爆炸示意图。
31.如图2-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机可以包括:壳体110,定子铁芯120,绝缘体130,绕线,电路板140,引线150,突出部160,引线固定部170,端子插针。
32.壳体110为电机100的外壳,壳体110包括上壳体111、下壳体112,通过上壳体111和下壳体112的配合,将电机100的各部件收纳在壳体110内。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11上设有开口或缺口,引线固定部170固定在该开口或缺口上。
33.定子铁芯120设置在壳体110内,定子铁芯120包括形成磁场的磁极(图中,磁极被
绕线遮挡住了)、与磁极的外周部相连接形成磁路的磁轭部以及位于磁极内侧的极靴(和后述内壁部131基本上位于同一平面,且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上下关系)。定子铁芯120通常由一定数量的片层叠而成,例如,定子铁芯120可由邻接的磁轭部组成的呈直线排列的多个分割铁芯加工成环状而形成,也可以由多个单独个体的分割铁芯的磁轭部连接成环形而形成。从轴向上看,定子铁芯120具有呈圆环形状的顶面,以及与之相对的底面。可选的,除附图中所示结构外,根据电动机的极数,定子铁芯120可具有其他数量的磁极、磁轭部以及极靴。一般地,绕线可直接卷绕在定子铁芯120的磁极或相应结构上。
34.定子铁芯120上设置有绝缘体130,绝缘体130主要覆盖从定子铁芯120的磁轭部到磁极的范围,用于阻隔定子铁芯120与绕线的接触。在本实施例中,绝缘体130包括:卷绕绕线的绕线部,紧固绕线的外壁部132以及设置在外壁部132的内周侧的内壁部131,利用绝缘体130使得绕线与定子铁芯120之间保持绝缘。绝缘体130可采用树脂材料以内壁部131、绕线部和外壁部132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或者也可采用其他的绝缘材料制成。其中,绕线部为通常所说的绕线骨架。
35.在本实施例中,绕线是以铝合金或铜等金属为主要材料而制成的导线,其以绝缘体130为介质缠绕在定子铁芯120上。另外,绕线的规格及绕线方式可根据需要或特性而改变。
36.电路板140设置在壳体110内,电路板140通过连接多个电性触点,使绕线与例如逆变电路等的外部电路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路板140具有与定子铁芯120的中心轴同心的部分圆环形状。电路板140设置在垂直于定子铁芯120的中心轴的平面上,且在横向方向上与定子铁芯120的中心轴间隔预定距离。电路板140固定在绝缘体130的顶面上,并且电路板140在其与绝缘体130相反侧的表面上与引线150连接,并且引线150从电路板140引出。为了把电机100外部电力输送到电路板140上,引线150的末端相应地与电路板140的电触点相连接。其中,绝缘体130的顶面是指绝缘体130的朝向上壳体111的端面。
37.引线150,与电路板140连接且从电路板140上引出至壳体110外,可以通过引线150获取电机100的电源。
38.电机100还包括设置在绝缘体130上的突出部160,绝缘体130上的突出部160呈“t”字型,突出部160位于绝缘体130的中心轴方向上的端部附近,本实施例中,突出部160设于绝缘体130的外侧且靠近于绝缘体130的顶面处。在其他实施例中,突出部160也可以设置在绝缘体130上的其他位置处。
39.引线固定部170与壳体110连接,本实施例中,引线固定部170固定在上壳体111的开口或缺口上,用于固定引线150。引线固定部170以软胶为主要材质,受力挤压后能发生形变,方便安装且能避免损伤引线150。该引线固定部170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半圆形形状等,根据壳体110上开口或缺口形状变化,例如本实施例中,当上壳体111设有半圆形缺口时,引线固定部170可以为与该半圆形缺口配合的半圆形形状。引线固定部170的与突出部160相向一侧设有用于与突出部160相卡合的移动抑制部171,利用移动抑制部171可以使得引线固定部170与突出部160紧密连接。
40.端子插针固定在绝缘体130的顶面,即绝缘体130上与电路板140相对的面上,并且向电路板140的所在方向竖立且与定子铁芯120中心轴方向平行设置,即沿轴方向设置。主要由导电材料形成的端子插针通过分别与绕线以及电路板140上的铜箔进行电路连接,使
绕线与电路板140之间进行电路连接。
41.根据本实施例的电机100,可以将引线固定部170与壳体110连接固定,同时还可以利用引线固定部170上的移动抑制部171与绝缘体130上的突出部160卡合固定,增强了对引线150的固定效果,可以减少引线150受力时对电路板140的影响。
4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引线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凹陷部的结构示意图。
43.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引线固定部170可以包括:前壁面172、后壁面173、凹槽174、中空管套175以及移动抑制部171抵挡壁176。
44.前壁面172,靠近壳体110外周侧的面,引线固定部170固定在壳体110上时,该前壁面172位于壳体110的外侧。
45.后壁面173,靠近壳体110内周侧的面,引线固定部170固定在壳体110上时,该前壁面172位于壳体110的内侧。
46.凹槽174,设置在前壁面172和后壁面173之间的槽,凹槽174用于与上壳体111和下壳体112配合,当上壳体111和下壳体112连接时,上壳体111的边缘和/或下壳体112的边缘固定在凹槽174内。
47.中空管套175贯穿引线固定部170且连通前壁面172和后壁面173,与电路板140连接的引线150通过该中空管套175穿到壳体110外。在本实施例中,中空管套175与后述的凹陷部171a连通。
48.移动抑制部171,设置在引线固定部170与突出部160相向一侧,也就是说设置在后壁面173侧,移动抑制部171用于与突出部160相卡合防止引线固定部170移动。
49.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移动抑制部171包括:凹陷部171a,用于与突出部160卡合。
50.凹陷部171a,从后壁面173往前壁面172方向凹陷形成的凹部,本实施例中,凹陷部171a从后壁面173处凹陷至与凹槽174相对处,凹陷部171a在垂直于定子铁芯120的中心轴方向的截面呈“凸”字形状。也就是说,凹陷部171a的深度为从后壁面173的表面至与凹槽174相对处的位置,由此,当上壳体111和下壳体112卡入凹槽174内时,上壳体111和下壳体112可以对凹陷部171a的侧面进行挤压,使得凹陷部171a与突出部160卡合更紧密。
51.在本实施例中,绝缘体130大致呈与定子铁芯120配合的环状结构,突出部160以环状绝缘体130的最外周的绝缘体130表面为起点向远离绝缘体130的方向凸出,即向磁轭部的方向凸出,突出至磁轭部的外周边,且突出部160的远离定子铁芯120的一侧面不超过磁轭部的外表面。突出部160包括与绝缘体130相连的根部和从根部外延的头部,头部的宽度超过根部的宽度,以使得突出部160不会从凹陷部171a内脱离。具体地,突出部160在垂直于定子铁芯120的中心轴方向的截面呈“t”字状,在突出部160的远离定子铁芯120中心轴的一侧形成头部,在与绝缘体130外侧面相连的一侧形成根部,突出部160从绝缘体130向远离定子铁芯120中心轴的方向突出。
52.本实施例的凹陷部171a包括:头部安装空间171c、开口部171d以及突出部卡入口171b。
53.头部安装空间171c,与突出部160的头部形状相配合的空间,本实施例中,头部安装空间171c为立体长方体,用于容纳该突出部160的头部。并且,头部安装空间171c两侧的
壁面与凹槽174的底面相对且互相平行,头部安装空间171c的侧壁与凹槽174的底面共用一个壁。
54.开口部171d,开口部171d上具有开口,且开口宽度比头部安装空间171c的宽度短,防止头部从头部安装空间171c内脱离。其中,本实施例中该开口宽度与根部的宽度相同,由此,当头部置于头部安装空间171c内时,开口部171d同时与根部卡合紧密。
55.突出部卡入口171b设置于凹陷部171a的一侧,用于供突出部160卡入头部安装空间171c内,凹陷部171a的与突出部卡入口171b相对的另一侧与中空管套175的内壁连通。本实施例中,突出部卡入口171b设置在凹陷部171a的下方,且与头部安装空间171c和开口部171d连通。突出部160从该突出部卡入口171b进入凹陷部171a直至与穿过中空管套175的引线150接触,从而固定引线150。
56.以下参照图2至图5,对本实施例的电机100的组装进行详细的说明。
57.当组装电机100时,首先将引线150与电路板140连接后,将电路板140固定在绝缘体130上,在装配了电路板140的状态下,突出部160比电路板140的外周更向外周侧突出。
58.然后,将引线150穿过引线固定部170的中空管套175,同时,将引线固定部170的突出部卡入口171b对准突出部160,使突出部160进入凹陷部171a内。直至突出部160与中空管套175的壁接触时,突出部160被完全固定在凹陷部171a内。最后,将引线固定部170卡入上壳体111的缺口,使上壳体111的边缘卡入凹槽174内后,将下壳体112与上壳体111合上,完成电机100的组装。
59.本实施例中的引线固定部170是半圆形状,所以可以在最后一步将引线固定部170卡入上壳体111的缺口内。在其他实施例中,当上壳体111是圆形开口时,当突出部160被完全固定在凹陷部171a内后,需要将引线固定部170卡入上壳体111的开口处,也就是说将引线固定部170变形使引线固定部170的凹槽174与上壳体111的圆形开口的边缘相配合后,再将下壳体112与上壳体111合上,完成电机100的组装。
60.在上述电机100的组装过程中,通过引线固定部170上的移动抑制部171与突出部160的卡合,使得不需要使用扎带就可以把引线150与绝缘体130固定在一起。安装方便且简单。
61.而且,当突出部160被固定在移动抑制部171的凹陷部171a内后,即使引线150受到拉扯或电机100运转的振动等所产生的外力,力也会传送到引线固定部170上,由于引线固定部170的移动抑制部171与突出部160卡合,因此不会对与引线150连接的电路板140产生影响。
62.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引线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电路板与引线固定部的安装示意图。图8是图7中a部分的放大图。
63.如图6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引线固定部170还可以包括抵挡壁176和阻挡部177。
64.具体地,抵挡壁176,设置在引线固定部170的后壁面173的两侧上部,从后壁面173的外周边缘垂直立设。即,抵挡壁176为往电机100内周侧延伸的立壁。抵挡壁176从面向后壁面173方向看呈“7”字形状,用于阻挡电路板140。
65.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140包括了:延伸部141。延伸部141为从电路板140往绝缘体130的外侧延伸设置的电路板140的其中一部分。本实施例中延伸部141设有两个,分别设置在电路板140与引线150连接处的左右两侧,从而与后壁面173两侧的抵挡壁176配合
限位。
66.阻挡部177设置在后壁面173上,移动抑制部171在与突出部160相卡合的状态下,阻挡部177与延伸部141相抵,即,阻挡部177与电路板140的延伸部141接触,用于抑制电路板140移动。本实施例中,抵挡壁176从后壁面173的外周边缘往电机100内周侧延伸后,阻挡部177即为位于比电路板140的延伸部141高的部分往移动抑制部171的内侧继续延伸形成的块状结构,用于抑制电路板140往上移动。
67.本实施例中,在电机100安装的过程中,当突出部160被固定在移动抑制部171的凹陷部171a内时,电路板140的延伸部141位于阻挡部177的下方。这时,即使引线150受到拉扯或电机100运转的振动等所产生的外力,由于电路板140在向上移动的方向上被所述阻挡部177阻挡,所以电路板140也不会发生位移。进一步减少引线150受力对电路板140的影响。
68.以上只是示例性说明,本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突出部160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与此同时,凹陷部171a的形状也随突出部160的形状变更而相应变更。
69.上述实施例所示结构的电机100可适用于送风装置,利用该电机100为送风装置提供风力驱动,可以减少由于电机的电路板140故障导致的问题。
70.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公开电机及送风装置有了清楚的认识。本公开中引线150可简单地被固定并且能够抵抗外部施加的力。
71.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72.应注意,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以上描述中,一些具体实施例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应该理解为对本公开有任何限制,而只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示例。在可能导致对本公开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应注意,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公开实施例的内容。
73.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