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03496发布日期:2022-10-22 07:04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电子产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作为电子产品的配套产品,充电设备的使用也逐渐增加,而且,随着技术进步,无线充电技术因其安全性高、效率高,使用方便等等优点,逐渐取代传统的数据线充电技术。而且,人们为了提高无线充电的速度,市场上出现了在无线充电设备上设置多个充电线圈,以形成多个充电位的产品,可以对多个电子设备同时充电。
3.但是,现有的无线充电设备上充电线圈的数量是固定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当待充电的电子设备不多时,会出现充电线圈空置的情况,而且设置多个充电线圈会增加无线充电设备占用空间,所以,在应对充电需求不同的多种充电场合时,现有的无线充电设备使用灵活度不足。
4.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旨在解决现有的无线充电设备在应对多种充电场合时使用灵活度不足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其中,包括充电底座、活动充电组件和支撑配件,所述充电底座内设有第一充电线圈;所述活动充电组件与所述充电底座连接,所述活动充电组件上设有第二充电线圈;所述支撑配件与所述充电底座可拆卸连接,用于支撑所述活动充电组件。
8.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中,所述充电底座的内部形成有藏线槽,所述充电底座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与所述藏线槽连通;所述活动充电组件包括设有所述第二充电线圈的充电块,以及用于向所述第二充电线圈送电的导线,所述充电块与所述支撑配件可拆卸连接;所述导线一端延伸至所述藏线槽中,与所述充电底座电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口与所述充电块电连接。
9.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中,所述藏线槽设有至少两条,任意两条所述藏线槽的长度都不相等。
10.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中,所述充电底座上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插接所述支撑配件;所述连接口位于所述凹槽的底部或者侧壁上。
11.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中,所述支撑配件上形成有装配孔和走线槽,所述装配孔用于可拆卸安装所述充电块;所述走线槽一端与所述连接口对接,另一端与所述装配孔对接,用于排布所述导线。
12.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中,所述装配孔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卡凸,所述第一卡凸与所述充电块过盈配合,用于卡紧所述充电块。
13.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卡凸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卡凸间隔排布在所述装配孔的侧壁上。
14.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中,所述走线槽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卡凸,所述第二卡凸与所述导线过盈配合,用于卡紧所述导线。
15.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中,所述支撑配件包括连接部和充电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凹槽插接,所述充电部设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凹槽的一端;所述装配孔位于所述充电部上,所述走线槽沿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充电部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充电部上设有第三充电线圈。
16.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中,所述连接部上设有第一电连接端口,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口与所述第三充电线圈电连接;所述凹槽内设有第二电连接端口,所述第二电连接端口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口可拆卸连接。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18.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无线充电设备通过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使用过程中,如果需要充电的电子设备少,只需要将电子设备放置到充电底座上,通过第一充电线圈充电即可,不用安装支撑配件,减少占用空间;如果要充电的设备多,可以将支撑配件安装到充电底座上,并且将活动充电组件支撑起来,形成第二充电位置,同时使用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进行充电;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灵活设置活动充电组件和支撑配件调整无线充电设备的使用状态,以适应不同的充电场合,增加了无线充电设备的使用灵活度。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无线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无线充电设备的截面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充电底座内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a)和图5(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支撑配件的正视图和侧视图;
25.图6(a)和图6(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支撑配件的正视图和侧视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支撑配件的正视图。
27.其中,100、充电底座;110、第一充电线圈;120、藏线槽;130、连接口;140、凹槽;141、第二电连接端口;200、活动充电组件;210、充电块;220、导线;300、支撑配件;310、装配孔;311、第一卡凸;320、走线槽;321、第二卡凸;330、连接部;331、第一电连接端口;340、充电部;350、第三充电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
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中涉及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可进行无线充电的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等常用电子产品。
30.参阅图1和图4,本实用新型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其中,包括充电底座100、活动充电组件200和支撑配件300,所述充电底座100内设有第一充电线圈110;所述活动充电组件200与所述充电底座100连接,所述活动充电组件200上设有第二充电线圈(附图中未示出);所述支撑配件300与所述充电底座100可拆卸连接,用于支撑所述活动充电组件200。
3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无线充电设备通过第一充电线圈110和第二充电线圈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使用过程中,如果需要充电的电子设备少,只需要将电子设备放置到充电底座100上,通过第一充电线圈110充电即可,不用安装支撑配件300,减少占用空间;如果要充电的设备多,可以将支撑配件300安装到充电底座100上,并且将活动充电组件200支撑起来,形成第二充电位置,同时使用第一充电线圈110和第二充电线圈进行充电;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灵活设置活动充电组件200和支撑配件300调整无线充电设备的使用状态,以适应不同的充电场合,增加了无线充电设备的使用灵活度。
3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公开的充电底座100内可以设置集成电路板与第一充电线圈110电连接,控制第一充电线圈110的工作状态;通过外接电源适配器给充电底座100供电。另外,可以在充电底座100上设置usb端口,可以插入数据线充电,增加无线充电设备的功能,以适应有些电子设备暂时不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情况。
33.如图1和图4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公开了所述充电底座100的内部形成有藏线槽120,所述充电底座100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连接口130,所述连接口130与所述藏线槽120连通;所述活动充电组件200包括设有所述第二充电线圈的充电块210,以及用于向所述第二充电线圈送电的导线220,所述充电块210与所述支撑配件300可拆卸连接;所述导线220一端延伸至所述藏线槽120中,与所述充电底座100电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口130与所述充电块210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公开的活动充电组件200依据实际使用情况可选择使用或者不使用,所以为了方便调整,在充电底座100内设置藏线槽120,当活动充电组件200不使用时,将导线220经连接口130收纳到藏线槽120内,避免导线220杂乱放置,影响美观,也容易造成导线220损坏;因为导线220比较软,所以不好固定,通过可拆卸安装支撑配件300到充电底座100上,然后将充电块210直接连接到支撑配件300上,实现固定,使得充电过程中第二充电线圈的位置固定,维持稳定的充电效果,提高充电效率。
34.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导线220足够长,铺满藏线槽120,使用过程中,根据充电位置拉出适当长度的导线220即可。具体的,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公开了所述藏线槽120设有至少两条,任意两条所述藏线槽120的长度都不相等。在实际使用的时候,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将导线220收纳在不同的藏线槽120内,例如,不使用第二充电线圈进行充电时,可以将导线220完全收纳在长度最长的藏线槽120内,使用第二充电线圈进行充电时,将导线220收纳在长度较短一些的藏线槽120内,在使用时不用扯出全部的
导线220,使导线220的排布合理,减少导线220在充电底座100外的混乱排布。
35.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公开了所述充电底座100上形成有凹槽140,所述凹槽140用于插接所述支撑配件300;所述连接口130位于所述凹槽140的底部或者侧壁上。设置凹槽140用于插接支撑配件300,使支撑配件300装配方式简单快速,而且与充电底座100的连接稳定牢固;特别的,将连接口130设置在凹槽140的底部或者侧壁上,将连接口130藏起来,在不装配支撑配件300的时候,导线220从连接口130收纳到藏线槽120内,充电块210放置在连接口130处,或者可以收纳在凹槽140内,从而可以保护充电块210和导线220,减少充电块210和导线220被接触或者碰撞的情况产生;而当装配支撑配件300的时候,支撑配件300的位置在连接口130附近,连接口130处拉出来的导线220可以直接贴着支撑配件300排布,减少在充电底座100上的走线距离,节省导线220材料,降低成本。
36.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公开了所述支撑配件300上形成有装配孔310和走线槽320,所述装配孔310用于可拆卸安装所述充电块210;所述走线槽320一端与所述连接口130对接,另一端与所述装配孔310对接,用于排布所述导线220。在本实施例中公开的支撑配件300与活动充电组件200可拆卸连接,设置装配孔310和走线槽320是为了收纳充电块210和导线220,保护充电块210和导线220,减少接触或者磨损;特别是导线220可以从藏线槽120穿过连接口130直接进入走线槽320,然后延伸到装配孔310与充电块210对接,整体线路固定,使用过程中导线220就不会晃动,保持稳定;同时,充电块210和导线220嵌入装配孔310和走线槽320后,活动充电组件200与支撑配件300组成的结构外表面平整,占用空间少,有利于提高无线充电设备整体的美观程度。
37.如图2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公开了所述装配孔310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卡凸311,所述第一卡凸311与所述充电块210过盈配合,用于卡紧所述充电块210。设置第一卡凸311抵接充电块210,增加充电块210固定在装配孔310内的稳定性,使得无线充电设备在移动、震动环境中仍然可以正常使用,增加无线充电设备的环境适应能力;另外,第一卡凸311凸出于装配孔310的侧壁,抵接充电块210时,减少充电块210与装配孔310的侧壁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摩擦,使充电块210的拆装更加省力。
38.具体的,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公开了所述第一卡凸311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卡凸311间隔排布在所述装配孔310的侧壁上。设置多个卡凸可以从不同方向卡紧充电块210,使得充电块210上各个位置受力趋于一致,减少充电块210侧翻、侧向漏出装配孔310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增加充电块210与装配孔310装配的稳定性。
39.具体的,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公开了第一卡凸311的端部可设有圆角。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卡凸311沿着装配孔310的深度方向延伸,在第一卡凸311朝向装配孔310的开口方向的一端设置圆角,使得充电块210在安装的时候可以通过圆角滑入装配孔310,便于充电块210迅速对准装配孔310,方便迅速安装。
40.再如图2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公开了所述走线槽320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卡凸321,所述第二卡凸321与所述导线220过盈配合,用于卡紧所述导线220。设置第二卡凸321在走线槽320内,使得导线220沿走线槽320的径向方向卡紧,从而使得导线220稳定藏纳于走线槽320内,不会在使用过程中轻易脱出。具体的,为了使得走线槽320内的导线220足够稳定,可以设置走线槽320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卡凸321,还可以设置每两个卡凸相对设置于走线槽320的两侧壁上,从而增加第二卡凸321约束导线220的接触点,进一步增加
导线220的稳定性。
41.如图3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公开了所述支撑配件300包括连接部330和充电部340,所述连接部330与所述凹槽140插接,所述充电部340设于所述连接部330背离所述凹槽140的一端;所述装配孔310位于所述充电部340上,所述走线槽320沿所述连接部330朝向所述充电部340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充电部340上设有第三充电线圈350。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330与凹槽140插接实现了支撑配件300与充电底座100的可拆卸连接,这种插接的连接方式操作简便,稳定效果又好;而充电部340设置在连接部330背离凹槽140的一端,使得充电部340可以悬空在充电底座100的上方,而不会接触充电底座100,以避让充电底座100上的待充电电子设备。
42.具体的,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公开了连接部330上可以设置握持部(附图中未标出),方便操作人员握持支撑配件300进行安装。
43.具体的,如图6(a)和图6(b)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还公开了所述充电部340的形状为圆形,可以节省成本,并减少占用空间;当然,如图7所示,所述充电部340的形状也可以为方形,与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等电子设备的形状适配,从而稳定放置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另外,所述充电部340上设置的装配孔310的位置可以与设置第三充电线圈350的位置并排,例如,可以在设置第三充电线圈350的位置处侧向延伸出一个凸块,在该凸块上设置装配孔310,这样第二充电线圈和第三充电线圈350同时使用时,两处放置的电子设备可以避让开,减少接触。
44.具体的,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公开了所述充电部340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充电底座100用于充电的平面之间形成0
°‑
90
°
的夹角。使充电部340与充电底座100在同时充电时可以处于不同角度的平面上,这样可以增加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角度。例如,给手机充电时,为了方便观察充电状况和接收消息,可以将充电底座100放置在桌面、柜面等水平面上,手机设置于倾斜的充电部340上充电,方便人眼观察。
45.具体的,再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公开了所述连接部330上设有第一电连接端口331,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口331与所述第三充电线圈350电连接;所述凹槽140内设有第二电连接端口141,所述第二电连接端口141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口331可拆卸连接。通过第一电连接端口331与第二电连接端口141对接可以将充电底座100与第三充电线圈350导通,从而使得第三充电线圈350可以实现无线充电功能;本实施例中,插接连接部330到凹槽140内的时候,第一电连接端口331与第二电连接端口141同时也实现插接,同步完成装配,省去单独装配的步骤,提高装配效率。
46.具体的,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公开了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口331和第二电连接端口141中一个是usb公口,另一个是usb母口。usb端口连接的连接方式既可以保持电连接的稳定性,又可以随时拆卸,满足支撑配件300与充电底座100可拆卸连接的要求。
47.综上所述,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其中,包括充电底座100、活动充电组件200和支撑配件300,所述充电底座100内设有第一充电线圈110;所述活动充电组件200与所述充电底座100连接,所述活动充电组件200上设有第二充电线圈;所述支撑配件300与所述充电底座100可拆卸连接,用于支撑所述活动充电组件200。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无线充电设备通过第一充电线圈110和第二充电线圈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使用过程中,如果需要充电的电子设备少,只需要将电子设备放置到充电底座100上,通过第一充电线圈110充
电即可,不用安装支撑配件300,减少占用空间;如果要充电的设备多,可以将支撑配件300安装到充电底座100上,并且将活动充电组件200支撑起来,形成第二充电位置,同时使用第一充电线圈110和第二充电线圈进行充电;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灵活设置活动充电组件200和支撑配件300调整无线充电设备的使用状态,以适应不同的充电场合,增加了无线充电设备的使用灵活度。
4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4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以无线充电设备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介绍,但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并不以无线充电设备为限,也可以应用到其它类似工件的生产和使用中。
50.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5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